很多人來詢問,有關 #醫事人員 #心理諮商補助 方案,是的,已經開始了喔! 歡迎把這寶貴的資訊,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喔!
#謝謝醫護 #你照顧我們 #我們照顧你
Q::請問誰可以申請?
A:只要您目前是有在職業登記當中的醫事人員,就可以使用六次的補助。
Q:醫事人員指的是醫師嗎?
A:不只是醫師,包含 #護理師、#牙醫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藥師、#醫檢師、#中醫師、#放射治療師、#營養師、....
Q:我要準備甚麼?
A:請您備妥您的執業登記執照(如名片般大小),以利我們作登記。之後您過來時,請每次都要攜帶該執照。我們採預約制,因此需要事先完成預約,才能保障您的權益喔!
Q:補助有次數限制嗎?
A:此補助方案為每次2000元,一年內共計六次為上限。
Q:六次以後,若想延長次數可以嗎?
A:可以的,若超過六次後可自費延長諮商。
Q:你們可以幫我推薦心理師嗎?
A:可以的,為了能更有效幫助來談的人,因此可以先告訴我們您的偏好時段和需求,讓我們能為您安排適合的心理師。
Q:每次去都要固定時段嗎?
A:我們了解很多第一線人員很辛苦,都是排班制,因此可以將您的時間安排需求讓我們知道,也可以在第一次會談時,和心理師討論未來的時間預約規劃,保重自己最重要。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當你累了
#我們在這裡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40的網紅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各位 party people,有收到派對邀請了嗎?還沒的話,快加入鬼島 FB 和 IG 粉專 👇 【 全臺最重口味女力趴 - 第二趴 】 主題:病識感 - 關係中的暴力 節目: 暴力事件三部曲:鄧如雯、林于仙、我的婆婆殺了我 感情是要靠拳頭來維護的? D(能)card 上的病態發言 暴力關係的指...
心理諮商次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多人來詢問,有關 #醫事人員 #心理諮商補助 方案,是的,已經開始了喔! 歡迎把這寶貴的資訊,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喔!
#謝謝醫護 #你照顧我們 #我們照顧你
Q::請問誰可以申請?
A:只要您目前是有在職業登記當中的醫事人員,就可以使用六次的補助。
Q:醫事人員指的是醫師嗎?
A:不只是醫師,包含 #護理師、#牙醫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藥師、#醫檢師、#中醫師、#放射治療師、#營養師、....
Q:我要準備甚麼?
A:請您備妥您的執業登記執照(如名片般大小),以利我們作登記。之後您過來時,請每次都要攜帶該執照。我們採預約制,因此需要事先完成預約,才能保障您的權益喔!
Q:補助有次數限制嗎?
A:此補助方案為每次2000元,一年內共計六次為上限。
Q:六次以後,若想延長次數可以嗎?
A:可以的,若超過六次後可自費延長諮商。
Q:你們可以幫我推薦心理師嗎?
A:可以的,為了能更有效幫助來談的人,因此可以先告訴我們您的偏好時段和需求,讓我們能為您安排適合的心理師。
Q:每次去都要固定時段嗎?
A:我們了解很多第一線人員很辛苦,都是排班制,因此可以將您的時間安排需求讓我們知道,也可以在第一次會談時,和心理師討論未來的時間預約規劃,保重自己最重要。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當你累了
#我們在這裡
心理諮商次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三兒童的轉學週記
上週大事是把Lionel在青埔就學相關都安排妥當了,小傢伙很快在學校交到了好朋友,看起來只有「暑假放太爽不想上學」的不適應,而沒有「換了環境學校」的不適應。
從私立小學換到公立小學差在哪?我們的公立小學有冷氣、上課黑板上有電子螢幕,硬體上真的看不出來差在哪邊,還多了很大很大的操場!
應該差在社團很搶手這樣,秒殺等級很難搶,但青埔這邊可以安排的課後太多了,加上我和筋肉爸爸都不是朝九晚五上班族,接送時間上不是什麼問題。
開學一週多以來,Lionel非常熱愛「有兩個半天」這件事,平常三點半前就放學,活生生比私小少上課一小時,作業到目前為止也很少,他都能在一小時內完成,於是多了非常非常多自由時間,課後爸爸常常帶他在住家週遭探險,兩人發現了「柚子樹」「橘子樹」「芒果樹」,這是這位都市小孩第一次看到水果原生的樣子啊~~~
有一天放學Lionel卻説:「媽媽學校好無聊~」,整個大驚!不是自由時間多很多在無聊什麼?我才發現公私立學校的進度差很大!
以公立的來說,現在數學進度是Lionel一年前進度(數學程度慢了一年);國文差不多;英文因為之前兒子念雙語班,已經可以全英文溝通,現在學校還在教abc、英文的123,於是他就覺得上課很無聊了~~
我給他的任務是:既然覺得很簡單,那下次段考小考就要挑戰高分(過去我不要求他成績),還有既然英文從頭來,就把字練習寫漂亮(不然他寫字依舊習慣大小不一跟畫圖一樣)、單字背清楚......大概這就是兒子最不適應的地方了。
所以課後,我維持了他原本在台北學的邏輯數學課,加上一週一次數學家教。我們找的家教舒舒老師真的超棒的,兒子每週都期待他來教課,因為老師會從桌遊、遊戲的方始來跟他玩數學。這位老師家教資歷六年,在台北教授學生多來自私立,而且畢業於心理諮商系,熱衷於發展心理學、繪本治療、幼兒教育,所以教學方式以多元教具輔助,讓孩子在遊戲中無形進入判斷、運算、邏輯思考。
老師自己會出題目,會從Lionel喜歡的甲蟲、爸爸媽媽愛運動拿重量、搬家了怎麼算出高速公路公里距離....這些生活環節出題,連我看了都覺得好好玩。
過去兒子一週有十幾個小時英文學習,公小只有兩小時顯然落差太大;於是英文班幫兒子找了全英文美語班,採取邊玩邊學、各種情境體驗教學方法,孩子超愛去的!一週上課兩次,一週八小時全美語,跟過去私小採自然發音、英文母語學習法教學方式雷同,卻少了考試與一堆作業的壓力。
後來兒子主動說想要上英文班的「創客」課程,他對3D列印充滿興趣,也是全美語教學環境,於是即使沒有抽到課後班,兒子的下課生活也多采多姿(還要加上每天爸爸的運動特訓時間哩~)。
至於學費差異呢?其實上了這一堆很棒的課程,還是比私立學校便宜不少啊~~~而且每天可以很從容地九點上床睡覺、很大的空間可以跑跑跳跳。
據兒子說法,他還遇到了以前私小轉學走的「女朋友」,他說看到女朋友的時候:「媽媽~我臉都紅了~但是我戴口罩她沒有認出我,我都一直臉紅~」然後邊說邊傻傻地笑!
“什麼?女朋友?什麼意思?還給我偷笑真的喜歡人家誒~”就在我心裡七上八下一堆內心戲要出演的時候,Lionel又說:「但你放心,你在我心目中永遠是最美麗的!」
#媽媽在兒子心中永遠是最美麗的喔
#真是美好的青埔人生
心理諮商次數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各位 party people,有收到派對邀請了嗎?還沒的話,快加入鬼島 FB 和 IG 粉專 👇
【 全臺最重口味女力趴 - 第二趴 】
主題:病識感 - 關係中的暴力
節目:
暴力事件三部曲:鄧如雯、林于仙、我的婆婆殺了我
感情是要靠拳頭來維護的? D(能)card 上的病態發言
暴力關係的指標 & 如何幫助受害者
讓我們一眼看穿、勇敢面對關係中不正確的對待,然後大力摧毀它!
💎 DJ 無料放送 💎
鄧惠文 醫師 《婚內失戀》同名作品改編舞臺劇,現正熱賣中
FB |https://www.facebook.com/hellomarriage2021/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ello_marriage/
購票連結|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386874751040274437
*全臺衛生局心理諮商服務一覽表:https://heho.com.tw/archives/163223(各縣市衛生局酌收新臺幣 250 元的掛號費 + 諮商費。部分單位有提供免費諮商次數,詳情請洽各縣市衛生局)
*如果妳需要向社會局通報、尋求免費法律諮詢服務,請直撥各市政府電話尋求協助
*如果妳的情況涉及肢體暴力及不當對待,請立即撥打110,轉所在縣市婦幼隊尋求協助
🎈 想跟我們一起 happy? 快按下訂閱、Apple Podcast 五星留言,即可免費入場!
😎 派對不提供酒水(歡迎自備邊聽邊喝),但有滿滿的 Girl(誒不是 ...,是 Girl POWER 呦~
➖
💂♂️ 派對主持人介紹:
ZOE(李菁琪律師):她跨足法律圈、政治圈、podcast 圈,擁有 PTT 56 分身帳號的社群觀察家,同時也是台灣最佳 podcast 節目主持人得主 - 鬼島之音《大麻煩不煩》主持人,並現任臺灣綠黨祕書長;她是本節目的人生問題收集器。
ZUKKIM(張竹芩教授):她大半人生都在關注性別議題,博士學位專攻如何好好講話(人際傳播),在同志倡議團體獻力長達十餘年、專注家庭與教育議題,人稱「腦波控制 Z 教授」,同時也是台灣綠黨前秘書長;她是本節目的人生百科全書。
➖
本派對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製作、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 派對主辦:
主持 - ZUKKIM 張竹芩 & ZOE 李菁琪
製作人 - 許凱西 Cathy Hsu
執行製作 - 劉崔佛
剪接 & 混音 - 林迪諾
📩 派對信箱|合作:web@ghostisland.media
MB01MZLTFFBLEFH
心理諮商次數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心理諮商次數 在 問題諮商的頻率次數- 心理板 的推薦與評價
我上週五進行第一次的諮商,我詢問過他們(與直接對話的人非當時諮商時的心理師)說下次諮商的時間間隔應為多久才比較好?他們說「因為每個人的情形都 ... ... <看更多>
心理諮商次數 在 單次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諮商要幾次才 ... 的推薦與評價
當然大多數的諮商需要更長的時間,影響的因素也很多(也包含實際的金錢與時間),往往要談了後才能對晤談次數有個底。現在我認為,無論時間長短,重要的在「每一次」諮商 ... ... <看更多>
心理諮商次數 在 Re: [疑問] 諮商次數- 看板PSY 的推薦與評價
簡要回應如下
※ 引述《fiscal (Gill)》之銘言:
: 請問各位 一般而言 諮商次數或是時間多久比較合理?
: 當然我也明白這個問題是大哉問
: 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 所以答案一定都不同
: 只是以我自己而言 目前已進行了一年的諮商
: 詢問心理師還需要多久時間
: 得到的答案也是:「還需要幾年時間。」這樣的籠統答案
: 甚至心理師說:「國外有些個案是諮商一輩子的。」
: 這...實在讓我有點驚訝...
: 我知道短期諮商大約是20次
: 那麼長期呢? 真的是無限制嗎?
: 所以想了解在一般的情況下
: 有沒有比較可以依循的諮商次數或是時間可以讓我參考的?
: 謝謝大家~
諮商次數,涉及到「結案評估」的概念
一般來說,「第一次會談,即會有心理準備"預告結束"」,現實生活中
除非各種條件皆match,不太可能「一直」談下去。從助人工作者的角度來說,
當然也會期待「結案」。結案,意味來求助的當事人,已經有明顯的成長,對自身課題
已經能有不同的覺察/體會,甚至改變(這邊,暫時不談非自願情況,或失敗案例)
關於「諮商次數」的思考,大致可參考幾個要點:
一、意願為先:諮商能否持續進展下去,當事人「意願」是首要關鍵。當事人需要思考,
我在諮商歷程中,是否有感受到自己有一些不一樣,而對於自己的課題,是否也開始有了一些
新的覺察/體會,乃至產生「改變」。對於自己課題伴隨諮商歷程的進展,體會到自己的
成長到什麼樣的狀態與歷程,是否開始要思量「單飛」,讓自己練習去try看看,體驗著
生活的時刻......畢竟,助人者頂多一週陪當事人談一個時段,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時間,
仰賴當事人如何籌劃自己的生活,「好好地」過活。
二、開案緣由/處遇目標/效果評估:這部分,基本上「為什麼」開始會談,應該會有初始
需求/期待,關於是否要繼續會談,以及諮商次數方面,可綜合評估「開案緣由」需求與
期待滿足?處遇目標(可能有短、中、長期...)是否已達成(此部分,當事人通常不一定
清楚,建議可直接與你妳/的助人者直接討論,若當事人想瞭解自己為什麼還不能結案,
助人者需要回應當事人的疑問)。當然,依據不同理論、學派、取向背景的助人者,對於
本項提問,會有不同的回應方式,但不論哪一種,別忘了「當事人」是主體,「你/妳」
自己的觀點,非常重要。
三、時間、經濟:諮商次數的另一項重要考量,就是自己的「時間」、「經濟」情況的
評估,考量自己日常生活中投入於諮商會談的時間與所花費的金錢(乃至所有成本考量)
可謹慎評估,自己是否在負擔諮商會談上,有任何需調整或負荷之處。假如,發現了長期
諮商,已開始影響自己的生活維持,或發現可能因著自己生活不同階段與籌劃不同,諮商
可能在生活中所佔有的比重需要調整時,亦可開始評估諮商次數是要繼續、調整或結束。
特別是,若自己使用的是免費資源時,更會建議思考資源珍貴及有限性,如何讓更多需要
的民眾,可以享有到此珍貴資源,也會是其中一項思考。
四、假如當事人觀點與助人者觀點不一致時:一般來說,會建議回到會談現場,由當事人
與其助人者討論、溝通、對話及澄清。但,有時候,不要忘了,若一段諮商關係建立已久
,不可豁免的在諮商關係中,也可能會有「當事人-助人者」之間「移情/反移情」現象,
此現象沒有對錯,但重點是若當事人考慮想結束,但助人者認為不想結束時,除回歸前述
幾項提醒思考外,另建議當事人亦可思考「自己與助人者的關係」這個軸向,而此軸向也
是最常容易被忽略掉的區塊。或許,有時候「諮商次數or結案評估」,除了回歸專業評估
外,「人與人關係」可能也會是潛在影響的重要面向。特別是,當兩個人在諮商關係中,
彼此走了一段時間,這裡面也可能會有一些在諮商歷程中建立的各種關係,面臨「結束」
時,需要去好好整理的部分
(如:原先品質佳的依附關係落入分離的失落體驗-不論是當事人或助人者皆是)。
不要以為助人者好像「如神」一般的存在,不會有各種七情六慾,助人者也是「人」
面對「次數」或「結案」,一定也會有助人者自己的狀態在其中
寫這麼多,關於本項課題,最終還是建議會先回到自身狀態審慎評估
與自己的助人者好好討論溝通。
假如,發現困難了,建議可尋求自己可信賴的第三方重要支持對象,瞭解其觀點及建議
作為自身綜合評估之參考。
以上回覆
※ 編輯: kmbiyax (210.240.38.99), 06/24/2015 09:13: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