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有恐慌症(Panic attack)的情況,會發癲癇,變得很失控…… 每星期也會有兩至三次,以及經常會有自殺念頭。」每當經過自己曾被性侵的地方,Calvin 的驚恐症都會頓時發作,難以突破生、心理關口。遭受性侵,受害人需要別人的聆聽,但社會對男性被性侵,往往比女性受害者較少付出同情心,令男性不願發聲。
根據社會福利署 2020 年統計,674 宗性暴力案中,3.3% 受害人是男性,但現實中,他們是否真的佔如此少數?社會對這 3.3% 給予的關注,又是否足夠?
文章授權|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U-Beat Magazine, CUH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可以勇敢Be Bra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陪你一起對抗焦慮Ep.4拒絕恐攻模式 🍃 一個國家遭受恐怖攻擊之後,人民走在街上再也無法享受藍天白雲,無法輕鬆自在的生活。 取而代之的是隨時戒備的身心靈,無法放鬆...... 你現在也處於恐攻模式嗎? 腦中一直重播著過去發生過的不幸,無法控制的去想最壞的事發生。 「放鬆」這個詞,已經離你好遠了嗎?...
panic attack中文 在 包娘娘与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去年年底我在家里晕倒 事发前毫无症状
而且跟前几年晕倒的情况相似
手脚发麻 心跳加速 呼吸困难 手脚不受控制出现抽筋症状 头昏晕眩 眼睛泛白 冒冷汗
我怀疑自己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
于是在医院里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心脏并没有问题
而后我怀疑自己可能脑癫痫
在做了一个脑部CT scan 结果还是一样
医生判断症状为Panic Attack (Panic Disorder)
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 #惊恐症 / #恐慌症
惊恐症 / 恐慌症 属于 #急性焦虑症
惊恐症 / 恐慌症 和 #恐惧症 又有所不同
#惊恐症人士所害怕的是身体的不适和遭受危险
而恐惧症所害怕的对象都是身体以外的特定对象
例如狗、昆虫、怕高或社交场合中的人(Social Phobia)
虽然两者都同是焦虑 (Anxiety Disorder)反应的一种 但对象和意义不同
惊恐症 / 恐慌症发作时
生理体征上患者会出现手心冒汗、手脚发麻、呼吸困难、胸部发紧、心跳加速、身体颤抖、头晕目眩、无法站立的状况
而心理体征上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怕死、怕丢脸、怕失控、怕发疯、怕晕倒、怕受伤害的状况
每75人当中 就有一位惊恐症 / 恐慌症患者
当出现Panic Attack 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
但是如果持续影响生活超过3个月
就可以把这种状况列为 #惊恐障碍患者
需要接受治疗和服用药物控制
发病时一般医生会给与镇定剂
但是国外的医生都会使用塑料袋疗法
让惊恐症患者把头套进塑料袋里呼吸
惊恐障碍发作的过程是非常剧烈的
通常维持在20-30分钟
它的发作会给患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而这个印象就是 #死亡的靠近
发作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一种 "#我的心脏病爆发了" "#我要发疯了" "#我要失控了" "#我要精神分裂了" "#我快晕倒了" "#我快要死了"的深刻且真实的感受
明显的生理和心理体征下让患者坚信自己有了某方面的疾病 尤其心脏病 癫痫症 为主
惊恐障碍主要以 患者 #期待性的焦虑 为表现形式
因为经过一次或多次的发作之后
患者经历了极度让人恐惧的过程
出于对 #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次发作的担心
而处于一种 #等待又害怕的焦虑情绪中
惊恐症的形成通常是在高度压力、焦虑、担心且受到威胁的状态下形成
(这里必须强调 是形成而不是发作)
回溯我记忆中第一次的Panic Attack
是我小学六年级就读精英班的那年
你可能无法相信
我的华文作文烂到每天被老师骂
只要华文课时就一定会被老师叫到前台去狠狠责骂一轮
当下的我头晕目眩 听不到老师在骂什么
手脚颤抖发麻 冒冷汗 怕丢脸 感觉自己就快晕倒了 甚至快死了
这个症状伴随着每次被老师叫出去而惯性发作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
是我后来出了水痘 因为精英班的功课量巨多
复课那一天 Panic Attack 又发作了
打电话回家跟妈妈说我不舒服感觉要晕倒了快来带我回家
以前年纪小 不懂得跟父母反应
毕竟自己功课写不好
回去跟父母说可能还要挨骂
长大了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虽然很久远 但那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除了小学六年级之外 这20年以来
2003年中学时我发作过一次
2009年大学活动时发作过一次
2015年在国外的公共交通上发作过一次
2019年也就是去年年底在家发生过一次
我的体征是手会先麻痹 只要手麻痹
当天就会处在 #期待性发作的焦虑中
如果没有把情绪舒缓好
Panic Attack 随时就会发生
可能是煮着饭的时候 可能是下楼的时候
可能是开车的时候 可能是洗澡上厕所的时候
#就算当天的我并没有遭受任何的刺激或压力
发作时我会呼吸急促困难 手脚发麻 接着四肢手脚开始不受控制抽筋 手会紧握拳头甚至被自己的指甲插到流血也无法松开 接着眼睛开始泛白 无法站立 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这个过程每次发作约莫15分钟
而每一次发生 都会让我留下很不好的记忆
因为 "快晕倒了" "快死了" 的深刻恐惧会加深当下情景的记忆
例如2015年那时候我是在一辆货车上发作
货车上载了十二个人且空调坏了
从此我就对密闭空间且多人的小货车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
Panic Attack 发作时
患者可以通过好几个方式自行调整
1. #控制呼吸
Panic Attack 发作时最坏的情况就是呼吸短而急促且造成过度换气 (Hyperventilation),让患者出现一种自己快要缺氧而死的假象,结果加剧换气过度的状况。塑料袋疗法就是一种通过吸气时让患者看见塑料袋收紧的状况进而增加患者对于 "自己有呼吸到足够的空气" 而增加信心缓解焦虑。旁人也可以利用言语 "呼" "吸" 来引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避免换气过度。
2. #放松技巧
患者可以通过瑜伽或者冥想来帮助身体强化放松机制,并且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运动、睡眠、禁烟酒也对减压有利
3. #分散注意力
面对威胁或者刺激时可以让患者将注意力从身体症状转移至其他事项,例如与他人交谈、数东西,做简单的家务或是多说正面的话语如: 没事的,我可以挺过去的。
其实很多人都有发生过 Panic Attack 而不自知
如果你们家的家人也出现类似的状况
做了身体检查也找不出什么毛病的话
也许可以让他看看这篇文章
看看症状是否如同我说的
如果情况严重 一定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尤其是家里还在求学的孩子
也许他们也跟我一样种下了根子
恐慌和焦虑其实是人体机制一种有力的力量
因为当人遭受到威胁和不安
就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能
例如在考试前的焦虑 或者 工作上的业绩报表
我的中文写作能力也是这么被激发出来的
它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和反应
只是惊恐/恐慌症患者在面对焦虑时反应过激
导致不安和焦虑的程度无法负荷
患者一般会出现 “Fight or Flight” (面对或溃逃)的应激反应
只要接受治疗
让患者先意识到 #自己不会因症状而陷入实际危险中
就能开始着手控制病情发作哦
希望这篇分享可以帮助到大家
也希望大家可以把文章分享出去
让更多人对于自身的症状和惊恐症有一定的醒觉和认识
越早意识到自己或家人的状况
就能避免更多的不幸和心理创伤
#我是包妈Kelly
#点击追踪跟我一起分享你的育儿观家庭观世界观婚姻观吧 😃
#以上文章纯属个人了解如有任何错误资讯欢迎正面交流
#文章欢迎分享但拷贝转载请备注出处是对于原文作者的基本尊重🙇
#图片转自线上照护和Heho健康粉丝专页
#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
panic attack中文 在 Maggie Mags Storyteller 金麥豬樂悠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尋日我出咗個post ,講小朋友成就,然後收到blog 友PM,真係好感觸,今日再睇到以下分享文,我覺得做父母有時真係行錯咗選擇錯咗,有D 嘢真係要臨崖勒馬_
其實有咩重要得過留住條命! 父母要好好反思吓!
【教養之道】因愛之名行害之實 父母的悔過書 (copied from Apple Daily News)
在瑪麗醫院J座五樓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診所,每日都有爸媽帶着不同年紀的小朋友、青少年來求診。當中有一批小朋友,他們既不是自閉、不是ADHD、也不是亞氏保加症,他們身體健康、資質聰穎、家境良好。他們有的是追求完美的媽媽、或爸爸、或爸爸媽媽。結果,他們都得了抑鬱和焦慮,要找精神科醫生幫忙。在診症室裏,醫生看看小朋友、看看大人,看到了爸爸媽媽一張張懺悔的臉。
「一位爸爸同太太講:你搞到個仔入精神科啦!」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說,帶子女來診症的父母,不少人都有自己的悔過,他們雖然很少宣之於口,但從神情談吐會告訴你:他們知道自己走錯了路。
「追求完美,是父母行錯路的源頭。」
陳醫生分析,近三至五年的競爭幼齡化,由爭入名牌小學、到爭入名牌幼稚園,現在是爭入名幼主辦的playgroup。競爭推前,一、兩歲的幼兒面對的不再只是嬰兒爬行比賽,而是入學競賽。
在陳醫生的診症室內,有一個家庭玩具模型,彷彿告訴我們:父母愛得恰當,子女才能健康快樂成長。
不夠叻不夠好>>>谷到盡
「明明仔女一出世,只想他健康快樂,點知要求越來越多。」明明是愛仔女的,卻逼到他們入精神科,爸媽的悔過書是怎來的?陳醫生說很多父母有共同的心結:「大家內心深處都想要一個perfect child。」當子女慢慢長大,發現他們與「完美」距離越遠,不夠人叻、不夠人好,父母就開始失落。失落促使父母加把勁,設法把子女變回「完美」,結果演變成過度學習、谷得太盡,就成了精神科處理的個案。
「有些小朋友唔受谷,情緒很快爆煲。有些初期受谷,到青春期來一個大反叛;有些遲至入大學之後才爆,這種情況最可怕。父母那時才來後悔,已經太遲。」陳醫生說,他們收的大學生個案增加,但與此同時,轉介來的小朋友也越來越年幼,「我們看轉介紙嘅時候,發現有些case小朋友只有4、5歲。」
「父母的愛,若用得好,可以成為子女嘅保護網;用得不好,就會像利刀一樣傷害他們。很多抑鬱、焦慮是後天導致的,我們治療小朋友甚至青少年之前,經常都要先教父母怎樣去愛。」
陳醫生透過兩個真實個案,說出父母如何以愛之名、傷害子女。前車可鑑,接受子女的不完美,快樂的兒童會越來越多,爸媽的悔過也會越來越少。
個案1:女童𠝹手自殘 母:由得佢
一位在國際學校讀書的小妹妹,雖讀國際學校,但家境比不上其他同學富裕。媽媽希望她將來生活好,因此對她要求很高,要她讀好書,將來要考到獎學金去美國長春藤聯盟(Ivy League)。小妹妹因而對自己要求也很高,考試考到90幾分都不滿意。在長期壓力之下,她慢慢出現抑鬱症狀,開始𠝹手自殘,最後被轉介入瑪麗醫院。陳醫生建議小妹妹入院觀察,想不到卻被媽媽拒絕。媽媽質疑女兒小小辛苦都捱不到,將來怎樣讀到好大學,還說:「陳醫生,咁緊張做乜?𠝹就由得佢,𠝹咗舒服啲,之後繼續讀書咪得囉。佢又唔係要死。」這番話,令陳醫生印象深刻。
陳醫生說,父母追求完美,反而會對子女造成傷害。
給父母的話:若太早谷盡會斷線
一個人是甚麼材料,慢慢便會顯露出來。若太早谷盡,日日要出120分力,孩子那條繃緊的弦線會斷裂。其實,平時讀書出90分力就夠,到中學公開試那幾個月才出100分力。況且讀大學又不一定要讀到Ivy League,讀HKU一樣好。
個案2:尖子循規上大學 方知天外有天
一位讀中文大學的男仔,成長於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教師,有教養、說話陰聲細氣。他由小到大一直乖仔,從不令媽媽動怒,又經常和父母返教會,是旁人眼中的模範家庭。媽媽在教養上喜歡說guilt talk,溫柔地說一些令兒子感內疚的話,這種道德上的緊箍咒,成功令兒子一直在父母預設的軌道上成長。男仔的讀書成績亦一直很好,中學時更當上Head Prefect。後來考入中大繙譯系,才赫然發現這世上有人叻過自己,因而大受打擊,出現心理學的「panic attack」。他漸漸經常走堂,怪自己不夠好,偷寫紙仔說想死,又用紅油在家牆上寫「fxxk Jesus」。之後更開始凡事質疑、去廟街看妓女、懷疑上帝、不返教會、認為自殺是一種主宰自我生命的體現,結果轉介陳醫生幫他做心理治療。
給父母的話:做個70分媽媽就夠
孩子從小在完美環境中長大,遲來的反叛,破壞力往往大得驚人。父母給子女最美好的東西,但現實卻並不這樣完美,孩子有一天看到了真相,會承受不了。我們無需要做完美父母、不必提供無菌環境,「做一個70分媽媽就夠,讓阿仔看到你那30分的弱點,也讓他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也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女童走出焦慮 繪本分享經歷
15歲的Audrey,年幼時曾經患上急性焦慮症(acute anxiety),需要向陳醫生求助。這病令Audrey體會到極端的焦慮影響日常生活,康復後她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故事,並自畫插圖,印製成繪本《Lucy WORRIES》。
《Lucy WORRIES》講述一位7歲女孩,常常擔心壞事會發生在她身上,以致睡不安寢,食不知味。最後媽媽與她同行,陪她一齊打倒病症。Audrey希望透過故事,將她自己打倒焦慮症的經驗與其他父母和孩子分享。陳醫生在書末寫道:「80%有焦慮的孩子,都有焦慮的父母。父母可以成為好榜樣,幫助孩子渡過難關。」
panic attack中文 在 可以勇敢Be Brav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陪你一起對抗焦慮Ep.4拒絕恐攻模式
🍃
一個國家遭受恐怖攻擊之後,人民走在街上再也無法享受藍天白雲,無法輕鬆自在的生活。
取而代之的是隨時戒備的身心靈,無法放鬆......
你現在也處於恐攻模式嗎?
腦中一直重播著過去發生過的不幸,無法控制的去想最壞的事發生。
「放鬆」這個詞,已經離你好遠了嗎?
一起來看今天這集,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自己,上帝按照祂自己的形像造我們,祂是喜樂與平安的神,所以我們也可以平安又喜樂喔!
🍃
期待在留言區看見你們看完影片的心得喔!
#陪你一起對抗焦慮 #每週一更新
#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及分享影片
_
中文經文版本/ CCB
特別感謝:
翻譯 - Ada
彩妝 - 新娘秘書 miss nini
panic attack中文 在 中文歌詞 Ashnikko - Panic Attacks in Paradise在天堂恐慌發作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