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不停的夜晚,
最適合聽慢版的玫瑰少年了🌹👉🏻
🔗 https://youtu.be/N7t7tQgLQ34
-
第一次參加舞蹈老師舉辦的行為藝術展覽
每個舞者都帶著旺盛的生命力
像在一場遊境,無法跳脫。
-
謝謝攝影師幫我記錄下這個moment😂
Photo by: @gibson chai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
「行為藝術展覽」的推薦目錄:
- 關於行為藝術展覽 在 黃琳媛 Aile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行為藝術展覽 在 黃琳媛 Aile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行為藝術展覽 在 何安妘x頑皮妮妮 An-Yun Ho x Wanpinin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行為藝術展覽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行為藝術展覽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行為藝術展覽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行為藝術展覽 在 高雄市立美術館- 【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 展覽日期 的評價
- 關於行為藝術展覽 在 20220923 臺南生活美學館推《稍縱即逝的逕行》行為藝術當代展 的評價
行為藝術展覽 在 黃琳媛 Aile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雨下不停的夜晚,
最適合聽慢版的玫瑰少年了🌹👉🏻
🔗 https://youtu.be/N7t7tQgLQ34
-
第一次參加舞蹈老師舉辦的行為藝術展覽
每個舞者都帶著旺盛的生命力
像在一場遊境,無法跳脫。
-
謝謝攝影師幫我記錄下這個moment😂
Photo by: @gibson chai
行為藝術展覽 在 何安妘x頑皮妮妮 An-Yun Ho x Wanpinin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大稻埕才華市集《超完美服務時間》
🤖️ 頑皮妮妮 x 超完美工作機器人
📍 地點:LAMOFIREFLY
🔍 什麼是超完美服務時間呢?
「各位親愛的人類朋友們,不管你們是什麼樣的職業,每天深受社會的各種壓迫與現實壓力,卻沒有自己選擇的時間,是不是感到對世界失望,或者身心俱疲呢?今天超完美服務時間,將提供你們選擇的權利,以及身心放鬆的機會。請快來找超完美服務時間,有機會讓專業按摩師、和超完美工作機器人,為您服務。」
歡迎來現場體驗💪
.
結合行為藝術、展覽與劇場的超完美工作機器人,用表演探討人在失去熱情後,比機器人更像機器人的自己。
-----
#戶外才華市集 #openairperformance
#一場以掌聲交換才華的市集
📅 日期:2018 / 10 / 28 (日) 14:30-17:30
🚩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南至南京西路、北至民權西路)
🎫 參與方式:自由漫步於迪化街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Tua-Tiu-Tian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
行為藝術展覽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行為藝術展覽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從國中開始就讀美術班,一路到高中、大學都是科班養成的崔廣宇,並不意圖放大、擴張藝術家的價值與地位,相反的,他認為,自己只是剛好有一些天賦,做的創作也都獲得了正面評價,不知不覺中,也就長成了藝術家。
他實誠地表示,藝術家們也不過就是普通人,仍然活在生活與日常中。
崔廣宇從繪畫、裝置藝術到行為藝術,多方嘗試、多元經營,而後以錄像藝術作品廣為人知,如《當代日常習作》、《隱形城市》、《十八銅人》、《城市按摩》、《系統生活捷徑》系列等。
而藝術始於生活,對崔廣宇來說,生活是發動藝術的根本,譬如《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即為他日復一日載著女兒上下課,跟著公車胡思亂想,最終以公車所排廢氣吹泡泡而得。抑或《當代生活習作:一起表演》,則是他端坐便利商店大片玻璃後,擺放計時器,拍攝自身在一分鐘內能夠吃食多少碗涼麵,藉此顯演人們對於城市生活的慣性樣貌,乃至於媒體如今已然無所不在的深切省思。
一直以來,崔廣宇嘗試以生物學的脈絡,回應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適應關係,並透過行動來重新定義或者質疑人類所處的體制系統,以不斷重複的親身實驗來突顯某些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與現實環境背後的荒謬性。
《小檔案》
崔廣宇於1974年出生臺北,1997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並曾經受邀展覽於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西班牙蘇菲亞美術館、紐約雀兒喜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林茲OK藝術中心。
作品曾於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中展出,另外在2006也參與利物浦雙年展、在德國哈雷/ 薩勒(Halle/Saal)舉辦的Werkleitz 雙年展、在德國卡斯魯爾(Karlsruhe)的ZKM藝術媒體中心所舉辦的「藝術溫躍層:亞洲新浪潮」(Thermocline of Art-New Asian Waves)、在比利時麥赫倫(Mechelen)的國際影像雙年展(Contour Biennial),2008年則參與在奧地利林茲(Linz)的OK當代藝術中心(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所舉辦的Cuvée雙年展。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崔廣宇 場地提供: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一影像專訪 #崔廣宇 #藝術 #生活
行為藝術展覽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47M : 4D
作為VT非常廟藝文空間⟪斜槓青年 Slash Generation:尋找白色海龜之藝術營隊⟫之延伸 ,計劃參與者將在10/16-10/19,進行為期四天的「換氣式草圖展」。
本計劃集結各聚一方的創作者,嘗試在陌生的人與環境之間,創造多條與他者經驗相互連結之橋樑。
因著此次機運而相遇的人們,隨著時間緩緩走過,交換彼此所喜愛的音樂、書籍或關注的事件,逐漸地在團體內孵育出某些情感:像是生命有一種絕對般,必然會遇到的一些夥伴或哥們,也因大家同為對藝術有所追求與想像,聚集與此。
我們關心創作這件事,同時也持續吸收生活中所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或脫離常理等感受的當下,嘗試抓取現實和虛幻間裂隙中的渾沌狀態:或拆分、裂解,或融合、拼湊,努力地使自己成為意義的一部份。創作是多麽地浪漫卻又殘酷,不斷地和世界誠實以對,像把層層堆疊的私密之心,慢刀剖開地公諸於世,它要求創作者們在龐雜的資訊時代中耐心聆聽,同時不斷地和自我的糾結與慾望進行溝通。
「47M」——指的是海龜潛伏在大海中憋氣覓食的時間(47Minutes),「4D」——指本次展演的持續時間(4 Days)。在VT換檔之間隙,短短四天時間,我們將時間比喻成一次年輕創作者們的「換氣」:像是海龜一般,從水下潛伏到浮出換氣後,再次隱沒下潛、匿跡於大海之中。海龜在每次呼吸間的沈默與展露,既悠長且自在,其為覓食的探尋就像人們尋找藝術的意義一般;靠著曠日費時,非常之安定的認真,從吸收、聚集、潛伏到內化,在每次憋氣中一秒一秒地以自身的生存抵抗孤獨時間的風暴,而每次的換氣,都將再重新裝填一次對生活的信心。
本次同時展出了各個年輕創作者未來新作的草稿,作為一個尚未到來之展覽構想,卻足以標明這個團體不完整卻又具體的方向——⟪龜路二仙礁⟫。
這樣的想像激勵我們持續前行,並讓彼此間的火花不斷迸發,而最後的最後,關於創作的一切,將在每一次的產出,成為每一個創作者生命意義的產生或象徵。
文/林郁晉
===============================
47M : 4D
展覽時間|10/16(三)-10/19(六)
與談講師|陳建北 助理教授
閉幕派對|10/19(六)19:00-21:00
展覽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展出藝術家|宋明珆、邱怜禎、林郁晉、林祖帆、周庭伊、陳定萱、陳映蓉、陳念庭、黃于洋、彭凡修
===============================
導演|林郁晉
攝影|詹珈瑋、楊耀廷
剪接|詹珈瑋
後置|詹珈瑋、劉可欣、黃泓貿
翻譯|潘聖云
特別感謝|胡欣妤、葉先傑、謝曉帆、許尚媛
行為藝術展覽 在 20220923 臺南生活美學館推《稍縱即逝的逕行》行為藝術當代展 的推薦與評價
臺南生活美學館推《稍縱即逝的逕行》 行為藝術 當代展【2022/09/23 大北門新聞網/攝影記者:林書齊/記者:黃美香/台南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 ... ... <看更多>
行為藝術展覽 在 高雄市立美術館- 【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 展覽日期 的推薦與評價
《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展從西方行為表演藝術教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之行為藝術檔案為核心,引導鋪陳1960年代以降西方身體行為藝術之經典創作,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