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回來囉!的晚餐》
今天下午兩點去打疫苗
地點在鳳山體育館
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和感想~
.
其實當初我比較想在我家附近診所打疫苗
但是因為診所的疫苗數量較少
名額比較難搶
我上網預約的時候
已經約到下禮拜去了
.
我會選擇要禮拜五施打
不是因為什麼工作休息的關係
是因為禮拜六日比較多韓綜可以看
如果身體不舒服可以看韓綜轉移注意力😂
所以我就預約了鳳山體育館
.
雖然體育館很大很涼
但是有很多道關卡要爬樓梯
從外面搭塑膠棚的地方開始
就要自己走進去
家屬無法陪同
.
在外面先驗身分證、量體溫、拿號碼牌(號碼牌根本沒用到不知要幹嘛?)
速度很快,身分證也只是條碼逼一下而已
.
接下來走到門口
有一位工作人員拿意願表給你
然後爬上二樓、再爬上看臺區座位填寫表單
座位都有用紅色膠帶做記號
拉開社交距離入座
.
意願表填寫完之後
走下樓
(不是就近的樓梯就能走喔,要走比較遠依照他們的動線規劃來分流)
.
樓下分成三個關卡
1⃣ 插健保卡
2⃣ 跟醫師諮詢
3⃣ 打針
還沒輪到你的時候就先坐著
但是屁股絕對沒有坐熱的機會
很快就一直往前進行
.
連打針也是迅雷不及掩耳 💉
一個護理人員問你姓名、出生年月日
另一個人員問你:你知道今天要打的是AZ疫苗嗎?打完按著不要揉喔!
然後就注下去惹!
.
幾秒鐘打完
又往前走
再次爬上對面邊的看臺區
依照指示
拉開間隔入座
並且有分區
這一區坐滿15分鐘會有工作人員來提醒你可以回家了
.
從進去到出來
整個流程大約半小時內結束
但是一直在爬上爬下
咖逃屋不好的老人🧓👴❌❌❌
我在上樓梯的時候就聽到工作人員問一位阿嬤說膝蓋能不能爬?
上看台的樓梯崁又更高
.
然後真的像學生運動會一樣
到處一直在廣播📢
有各式各樣的注意事項提醒
還有工作人員安排座位會一直大聲講話
有一點點吵🥲🥲❌❌❌
.
如果怕吵的、怕爬樓梯的、不特別指定時間的
還是選自家附近小診所比較方便又清幽
如果是平常固定看診認識的診所又更安心了~
.
想拍照的再選大場面好了(?)🤣
-
另外提醒大家
如果你平常固定有在吃藥的 💊
可以把藥單或藥物整理好帶去給醫生看
像我不但有固定吃的藥
還有不固定吃的,像拉肚子、胃食道逆流的藥也帶去
然後還把家裡的止痛藥也帶去
問醫生如果施打後有不適可以吃這個嗎?
問過就覺得比較安心~❤️
-
目前打完5小時
沒任何不適
體溫也正常
-
但是給自己一個偷懶的理由
今天煮一鍋 #玉米濃湯
烤個麵包
就是一餐了 😁😁😁
明後天繼續偷懶!😹😹😹
-
麵包是 麥麵包。Blé Pain /布里胖/ 的 #洋蔥乳酪吐司
這是一家在楠梓土庫小小間、很低調的自家製作麵包店
每天提供的品項都不一樣
數量十分有限
主要都要預訂才買得到
我喜歡他們的 #蜂蜜檸檬吐司 、 #瑪格麗特
因為一個月只會去楠梓一次
有次還特地私訊拜託他幾月幾號的時候可以出爐瑪格麗特嗎?
他們家的各種吐司口味都是自創的配方
重點是「料很多」
每一口都能吃到滿滿的料那種
一開始是住在那附近的朋友推薦我才知道這家店
朋友推薦的是 #黑糖麻糬吐司
是一家值得推薦的在地好店
#來看東京奧運開幕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僅能協助身體活動、維持適當體態,肌肉的功能遠遠超出我們想像。其中對於身體代謝就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史考特醫師比喻,肌肉就像儲存血糖的倉庫,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鍛鍊肌肉促代謝 史考特醫師說明,當我們吃下一碗白米飯,會先從澱粉分解為葡萄糖,接著便會散布至我們全身。身體中能接納葡萄糖的有兩個地方,...
「爬樓梯膝蓋痛吃什麼」的推薦目錄:
爬樓梯膝蓋痛吃什麼 在 葉欣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歲的時候讓你吃苦,
宇宙是愛你的,
捨得讓你碰撞,
知道你還年輕撐得過去,
用最嚴峻的一課讓你成長,
將來的那些都不算什麼。
30歲的時候遇到恭維,
生命是愛你的,
心疼你的來時路,
知道你不弱、會分辨,
偶爾只是想討拍、想要鼓勵。
年紀再大一點,
你已經不去管那些阻礙或奉承,
處世不過是懂得臣服現況,
從中去讓自己自在。
快樂從來就不是規避痛苦,
而是知道從苦難中找到那一絲希望及成就,
悲喜共存後的快樂才能踏實長久。
萬事起頭難,
記得大學畢業後,
我看著社群上同學各自出國,
哀怨地跟師父說:
「怎麼人家在玩樂,我在這裡當助理?」
他回我:「趁年輕時候不苦,
難道老了才來熬嗎?
像爬樓梯登高一樣,
一階一階往上踩,
就算會下來,
也是一階一階下。」
這個樓梯論說服我至今,
磨平膝蓋也甘之如飴,
我輸在很多起跑點,
但也相信未到終點。
「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
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張愛玲說的。
爬樓梯膝蓋痛吃什麼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個為了孩子奔波的父母,是無止境的犧牲和忍耐.....
而您是否曾經遇過家人住了院,住過加護病房或開了刀,原本的疾病都治療好了,明明就沒有傷到腳,#但出了院卻坐上輪椅?
——————————————————
#門診來了一位媽媽推著輪椅緩緩進來,輪椅上坐著一位18歲年輕男性,整整一個多月,男孩生活起居都靠他鬢角已花白的母親。他媽媽說:「1月10日,我兒子騎摩托車被一輛大貨車追撞,他當下意識昏迷,直送往沙鹿某醫院,因重擊胸部,#導致主動脈破裂,緊急開刀。當時我接到電話時,他正在手術房被搶救,在加護病房躺了兩個多禮拜,意識才慢慢恢復,之後普通病房又再住了一個月。在醫院一直很虛弱,雙手雙腳都沒力,我原本以為只是躺太久了,但是出院到現在已經兩個禮拜,他還站不起來,無法自己吃飯、穿衣服、洗臉。醫生,為什麼沒有傷到腳,卻不能走呢?我看他這樣,我吃不好睡不好,他是為了去幫我買禮物才去台中的......」
「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那時候沒阻止他去......他會不會一輩子都這樣?現在一步都走不了,醫生妳救救他,我兒子如果一輩子都殘廢我該怎麼辦?」
媽媽帶著哭腔的語氣沉長,訴說著自責和無助,看著那雙紅腫雙眼,眼底下掛著跟熊貓一樣重的黑眼圈,我知道她已經很久沒有睡好覺......
我說:「不用擔心,我們先安排檢查,兒子他的命已經救回來了,剩下的交給我們,媽媽辛苦了,妳也先好好睡一覺吧。」
輪椅上原本的帥氣陽光大男孩,現在無時不需要人幫忙,穿著微笑彩色米老鼠毛衣卻蓋不住心裡憂傷,稚嫩臉龐下滿是對未來的無知懼怕。
他的雙腿和肩膀幾乎沒有動作,腳踝跟手還有些微的力量,男孩帶著短促顫抖的聲音說:「加護病房的醫生說,他們多次要拔我嘴巴裡幫助呼吸的管子,好幾次都失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我好容易喘?」
我安排檢查後確診為:#重症多發性神經病變!身體多條神經受損。
「這是發生於重症病人的疾病,您兒子主動脈破裂、開過心臟血管刀、住加護病房超過一週,當時他就是重症病人,得到重症多發性神經病變比例約20-60%,症狀就是四肢無力,可能會造成呼吸肌肉沒力,當時拔呼吸管不順利,也是因為這個疾病。越早開始復健,就越快恢復越好,三個月後約有八成的人會恢復,一年後約有九成的恢復率。所以不用擔心,我們開始密集治療吧!」
「醫生妳確定會好嗎?要是沒辦法恢復怎麼辦?」媽媽總是焦慮地問同一個問題。
我也總是握起媽媽雙手,回答同樣的答案:「不用擔心,會好的,我們一起努力.....」
一個月的密集運動訓練後,男孩已經可以自己站起來,而且可以自己走家裡附近的超市買東西。今年過年初五看到他,可以小跑步,生活上可以完全自己照顧自己。
而三月要開學了,高雄的大學校區和宿舍中間有很長一段山路,男孩振奮的說:「#要爬山路,#我沒有問題啦!」
媽媽說:「李醫師,我原本不相信妳講的,但是看到他每天的進步,我真的好高興!我這兩個月辭職陪著他,#他練習做什麼我就一起做什麼,他騎腳踏車我就騎腳踏車,他爬樓梯我就跟著在旁邊一起陪著他爬,我要讓他知道他不是孤單的,他練習刷牙我就陪他一起刷牙,他練習穿衣服我也在旁邊跟著做,他上廁所練習坐和站,我也在旁邊拿著小板凳陪他一起,他不是只有一個人練習,除了他進步,我的失眠和我的膝蓋痛也都改善了呢!」
說著說著,他們也找回了那久違的笑容,那笑容裡帶著動容偉大的母愛。
我很欣慰跟感謝男孩和媽媽這些日子來的努力,他的進步速度超過我們臨床病例所見,如此進步神速,是強大的信念.......
而更多時候我在門診遇到的父母是正照顧可能永遠不會好的孩子,漫漫長夜沒有盡頭似的犧牲付出,那背後的故事甚是讓人揪心.....
生了病之後就不會走了?可能得到的是「重症多發性神經病變」,無論年紀,越早積極治療恢復越快....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陪你一起戰勝疾病
爬樓梯膝蓋痛吃什麼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不僅能協助身體活動、維持適當體態,肌肉的功能遠遠超出我們想像。其中對於身體代謝就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史考特醫師比喻,肌肉就像儲存血糖的倉庫,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鍛鍊肌肉促代謝
史考特醫師說明,當我們吃下一碗白米飯,會先從澱粉分解為葡萄糖,接著便會散布至我們全身。身體中能接納葡萄糖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肝臟,另一個就是肌肉。肝臟沒辦法經由訓練變大,但肌肉可以,所以它就如同儲存葡萄糖的倉庫,如果將這個倉庫擴大,我們吃進去的葡萄糖消化之後,就有地方可以去,「就不會堆積起來讓血糖變高。」
相反的,一個肌少症的患者,代表他儲存葡萄糖的倉庫很小,有部分的葡萄糖就會無處可去,最後只好堆積在血液中,「當然糖尿病擁有複雜的致病機轉,這裡只是一個簡化後的論述。」
下半身肌群很重要
「我們全身上下的肌肉,大概有2/3以上是分布在腰以下。」史考特醫師指出,如果我們只練上半身肌肉,等於只練全身肌肉的20%,是非常小比例的肌肉,對於健康的效果其實是不足的。
史考特醫師強調,尤其是對於老年人而言,下半身肌群更是重要。因為包括能不能站起來、走路、爬樓梯等維持行動自如、不會坐輪椅或臥床等,都非常需要下半身肌肉的幫忙。
50、60歲推薦訓練動作
1、徒手訓練:椅子深蹲
史考特醫師指出,由於有椅子的保護,安全性比較高。即使肌力、平衡感衰退,或膝蓋有些不舒服的人,也很適合在家鍛鍊。
STEP1:站在椅子前方,距離椅子大約半隻腳的距離。
STEP2:如同坐椅子般,臀部先向後推,膝蓋慢慢微彎下蹲。
STEP3:當臀部碰到椅子時,再以臀部的力量讓自己站起。
2、器材訓練:槓鈴輔助深蹲
史考特醫師說,年紀稍長的朋友,想在健身房做下肢的肌力訓練,槓鈴及蹲舉架就是深蹲的好幫手。特別適合膝蓋不適、有關節炎或肌力不足的年長者。
STEP1:面對蹲舉架(槓鈴),雙手抓穩槓鈴,雙腳與肩同寬站穩。
STEP2:背部打直、穩定核心。臀部向後推,彎曲髖關節,膝蓋再慢慢彎曲下蹲。
STEP3:雙手持續抓著槓鈴,作為深蹲的輔助,藉此分擔身體重量,不會全都落在臀腿。
STEP4:下蹲到最低點,再用臀部的力量讓自己站起。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3月號《35歲後長壽必先強肌力》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640
【相關影片】
三鐵醫師6私房撇步,緩解足部疼痛【侯鐘堡醫師】
https://youtu.be/J7vYV4YGmUQ
肌少症非老年人專利!40歲後每年流失1%肌肉【宋晏仁醫師】
https://youtu.be/iLwQwlqAGy4
復健科醫師詳解,姿勢對了!疼痛不再來【侯鐘堡醫師】
https://youtu.be/TBnQxNz6JUA
【相關文章】
35歲後長壽必先強肌力,一窺3位名醫的私房養肌秘訣!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5578
深蹲重點不在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醫師親自蹲給你看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244
深蹲有比慢跑還傷膝蓋?醫師這樣說給你聽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762
#史考特 #深蹲 #肌少症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Ype6ogB9hM/hqdefault.jpg)
爬樓梯膝蓋痛吃什麼 在 其實是很多媽媽在產後常常感覺膝蓋酸軟,使不上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更年期後,又因雌激素驟降,肌肉流失,易產生退化性關節炎,這些都讓許多年長的女性深受膝蓋痛之苦,和月子期間有沒有爬樓梯並沒有關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