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裡迪娜的豆豆田日常|#花蓮 #里山生態
迪娜(部落女性長輩)種的八家將豆、赤豆、鵪鶉豆等,無論是燉煮甜湯、蒸煮配飯都美味。
南安部落在「一人種植全村幫忙」的情況下,促成了 #Malavi布農豆豆創生基地的誕生,連帶使得耕作衍生的祭儀、板曆,以及「#借豆還豆」的種子交換習俗也一併被保存下來。
玉山腳下的布農族人,彎腰栽下有機米與豆,揮汗張起田間生態綠網。但一開始現實狀況是翠綠秧苗下全是貧瘠的沙質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布農族板曆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喜歡就追蹤分享起來吧☆
【Pasibutbut:沒有八部,也不是合音——請正名祈禱小米豐收歌】
(詳可見下方留言補述:明德村的說法是:pasibutbut是拔河的意思。它的字根是sibutbut,也就是拉拔之意,前面加上pa-,就成了拉拔(拔河)的動作。若放在祭儀裡,就是向上天拉拔祝福下來的行動)
國片《聽見歌 再唱》剛剛上映,小編也還沒有機會去目睹這齣以布農族文化背景為基礎、醞釀了十幾年的大螢幕故事,倒是在各家評論(從民視到誠品、遠見雜誌、鏡傳媒)都看到同樣的話:「本片以以布農族八部合音精神,仔細聆聽別人的歌聲再唱出相對應的聲音為靈感」……當下真的歪著頭想著:
蛤?什麼啊?
#八部合音的精神是什麼
#被超譯的專有名詞
音樂學上,或許真的如學者研究,有八部合音的現象存在,不過按研究並非以八個人八部為準,不同部落也有不同的唱法,顯然這個以崁頂部落為基準的「八部」,本來就不是所有布農族人的八部,何來「布農族八部合音的精神」?
這幾十年來,好像提到布農族都一定要提一下八部合音,才叫做很了解布農文化,可是我們明明就稱作Pasibutbut的祈禱小米豐收歌,為什麼要用學界的專有名詞來界定?而不是尊重我們的稱呼,或者至少尊重這些意譯的內涵?
一個從少數部落田調而來、從單一學門去界定的名詞,幾十年來竟然被超譯來代表全體布農族的文化,而那些沒有Pasibutbut的社群,或者不同唱法不同部落的族人,是不是就應該承受這種被代表的悲哀?
#Pasibutbut的精神
#不只是音樂上的聆聽
pasi-是祈求的意思,butbut是團結在一起(引用自史前館線上特展說法),祈禱小米豐收歌本來就是祭儀的一部分,不只是音樂上聆聽與對唱,而是整個布農人世界觀的體現;按照前人的紀錄,Pasibutbut的曲式甚至也套用到其他場合,不只是祈禱小米豐收而已。
身為布農族人的我們,向來也不敢說自己就了解了多少祭儀的內涵。祭儀核心的精神層面,不是你採集了多少素材、或者田野了多少族人部落,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宣稱,拿來統稱你創作的內容餒。Pasibutbut的精神,既然在不同情境跟部落族人的詮釋下,有相對不同的意義,電影用了一個簡單的,看似放諸四海皆準的規則來「發想」,甚至作為各媒體的新聞稿內容,是不是太武斷了?
#學術論述不代表部落族人
#八部合音反映出的權威偏誤心態
八部合音反映出的權威偏誤心態,特別是「以學術成果代表族人詮釋」的這種詭異現象,是另一種以西方學術為基礎,對布農族人展現的文化霸權;主流學術文化的研究成果讓世界看見布農族音樂,但同時卻也讓世界看不見布農族真實活著的文化與族人本身,這難道不荒謬嗎?
當這個世代諸多人文科學如博物館學,漸漸學會回歸在地原住民族文化體系,從靜態展示跨越到動態共存的有機互動,我們卻要忍受一個甚至也不夠精確的名詞,持續在各種文化層面上限制與影響當代布農族人的多元生態,那我們到底是藉由電影看見布農人,或者仍舊無法避免刻板印象的逆襲,讓原住民孩子扭曲為主流文化想要的樣子?
這是這部電影與台灣社會,都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沒有八部
#也不是合音
#請正名祈禱小米豐收歌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與祖先對唱〉特展:
https://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5&l2=104&l3=71
原獨火塘|學術場域的原住民族文化實踐:https://vocus.cc/plus2perspectives/60522e5efd89780001cf3c21
-----
厭倦都市雜音,
來聽月亮說話。
#Buan #Buanistalking
#月亮說話 #月亮曆
#來追月亮囉
#語錄 #藝術 #文字
#文化 #文學 #原住民
布農族板曆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鶯歌陶博館千隻彩繪陶瓷牛 家鄉代表色魚露黃入列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16日電)抽象藝術家莊普創作「感動牛」原型素胚,提供35校學生創作近千件彩繪,紅龜粿紅、腎蕨綠、甚至見證歷史的三峽第一家中藥房磚牆紅,都成為親近家鄉、踏查社區的創作顏色元素。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今天起至4月11日,在陶博館大廳展出「感動牛-兒童暨青少年彩繪陶博特展」。8個展板與展示平台,展示將近1000件的「感動牛」彩繪陶瓷,五顏六色相當壯觀。
陶瓷博物館表示,這些陶瓷彩繪牛是由北台灣35所學校學生參與彩繪的「小感動牛」創作作品。包括新北市桃子腳國小、鶯歌二橋國小等,每班學生踏查與討論後,選出與自己家鄉和社區有關的5種顏色,並以此創作彩繪陶瓷牛。
陶博館表示,在地族群涵蓋閩南、客家、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新移民的花蓮縣瑞穗國中,色彩靈感來自秀姑巒溪的「溪水藍」、在地農產的「文旦綠」、自然景觀的「溫泉黃」、信仰中心青蓮寺的「竹籠棕」,及產業「蜜香紅茶橘」。
花蓮縣觀音國小選擇「檳榔袋」的紅色,新北市光華國小選擇傳統工藝的「龍袍紅」、在地美食「麥芽糖黃」、戲館巷的「磚牆橘」、農業生活的「隘門灰」,及在地產業的「益全香米白」,透過顏色探索家鄉。
今年的農曆春節生肖是牛年,藝術家莊普以幾何圓柱與圓台造型,創作「小感動牛」素坯原型,傳達穩重與耐力,厚實的牛腳象徵腳踏實地。圓潤的頭與半圓形的耳,表現母牛的和藹可親,希望新年扭轉乾坤,迎向疫後新生活。
陶博館表示,以限定的5種顏色發揮出的創意,讓每頭彩繪「小感動牛」的衣服顏色、身上線條、圓點都不一樣,相當繽紛。作品中,魚露黃、紅麴紅、芒草粉紅、明志書院的「石碑灰」、三山國王廟的花磚綠,將台灣各地特色與物產、古蹟的顏色,融入素胚。
基金會副董事長張基義表示,「文化色彩藝術課程」透過師生踏查社區與採集色彩,發掘台灣地方故事,以自然、土地、歷史與人文風貌,作為色彩靈感來源,將代表家鄉的文化色彩,創作彩繪作品。
市府文化局長龔雅雯肯定基金會長期推動文化色彩教育,讓美感教育深入校園扎根,也培養藝術創作的能量。(編輯:張銘坤)1100116
布農族板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布農族板曆 在 布農族『祭事曆』原鄉的故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祭事曆。應用】臺灣各地的祭事曆文化只要有布農族人居住的地方,就可以看見祭事曆的圖紋尤其在南投、高雄、台東、花蓮各部落裡真的是隨處可見! 想要認識布農族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