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口罩跟酒精,接下來要搶購益生菌了嗎?—-談中國提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
感染武漢肺炎人數在中國境內已突破3萬4千多人,由於官方發現這些重症病人都有 #腸道菌紊亂 的共同點,所以最新公告將益生菌納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並首次發文證明腸道微生態平衡,在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治中,具重要作用。
早在我在之前粉專的兩篇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27803991355902/?d=n、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20114092124892/?d=n)都有提到如何讓腸道維持生態平衡的具體作法,於是友人問我,吃益生菌有沒有幫助?
Ok,先來看2018年一篇綜觀性的文章「病毒感染中的益生菌和類生元角色:臨床應用及其對先天和後天免疫系統的影響」(Probiotics and Paraprobiotics in Viral Infe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n the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e Systems)。對於病毒的 #易突變、#難殺死特性,疫苗跟藥物的效果有限,於是人們開始有興趣 #益生菌對於病毒感染的預防跟治療角色,這篇整理的研究中顯示對 #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幫助的益菌,包括: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sp.)、乳酸乳桿菌(Lactococcus lactis)、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保加利亞桿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sp. bulgaricus)這六種。
✔️Q. 補充益生菌可以「改變」腸道生態系嗎?
我在《腸道菌能當減肥藥嗎?—談阿肯(AKK)菌的人類臨床測試結果》(相關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494792367990399/?d=n)這篇文章,有提到把特定「益生菌probiotics」拿來當做藥物臨床試驗的第二期研究結果,發現AKK菌的死菌補充劑或許可改善某些代謝相關數值,但發現補充單一菌 #並無法改變或影響腸道菌相。從實驗結果的糞便中回收到更多的死菌,可以發現這些AKK菌只是跟一般西藥一樣,留下一些有用的蛋白質補補腸道的破洞後,沒有留下任何可以繁衍的子嗣就離開了。
Tammy Wang常在衛教課比喻益生菌是 #殭屍軍團,可以幫妳作戰擋一下壞菌,但無法長期定居或繁衍後代,所以對長遠的生態平衡幫助不大,長遠的腸道生態系,還是需要夠長時間的 #增加腸道菌多樣性的飲食、 #健康生活型態、#減少藥物破壞腸道菌,才能改變腸道穩態,土生土長的自家好菌才能永續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覺得益生菌「有吃有感,沒吃沒效」。若不改變自己的飲食作息,永遠只能依賴殭屍軍團作戰。在我診所治療腸道菌相異常導致的腸胃症狀(便秘、腹瀉)或肥胖,我都會在一開始除了建議益生菌的輔助,一定會 #衛教生活型態跟幫助好菌生長的飲食,若少喝水少纖維高脂肪高糖的飲食習慣不改,再多的益生菌都不會有用,當有天自己的好菌可以越來越枝繁葉茂,減少益生菌的使用或當保養偶而吃都可以。
✔️Q. 市售益生菌吃了都會有幫忙嗎?怎麼挑選?
事實是,市面上的益生菌有80%可能吃了都不會有效,跟菌數和菌種有關。
🔴菌數量請務必一天 #100億到300億才是研究中的有效菌數, 請注意 #菌數不是越多一定越好,把壞菌滅絕或把好菌無限上綱都會造成失衡。
🔴菌種建議 #越多越好 (因為每個人缺的不同,你不會知道自己缺什麼菌、醫師藥師也不會知道)但不要有雜菌(例如含腸球菌屬Enterococcus faecalis),市面上販售的大概10種以上就算很多了。無論如何, #吃一個月沒感請換牌子吃,因為腸道菌的改變很迅速,快至2-3天,一個月都沒感的吃一年也不會有感。
最後一個問題,糞便腸道菌相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可以幫助抵抗病毒嗎?目前有許多細菌性感染(ex.新生兒壞死性腸炎、偽膜性結腸炎)都有FMT治療的適應症,但是在病毒感染的領域尚待更多研究,尤其部分人的體質是所謂的「接受抗性」,移植過去的菌不一定能生存下來,再者,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不慎移植過去的抗藥性細菌反而會造成嚴重感染。(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20649)。故這部分尚持保留態度。
🔜結論:腸道菌生態系的異常造成的免疫缺失是「果」不是「因」,其複雜度不是只補充「某幾種特定菌」就能改善,源頭的飲食、生活習慣、環境荷爾蒙、污染、藥物等才是重點,益生菌可以試但要吃對菌種菌數,初期當作輔助,改變生活型態才是一切的根本。
#食安有問題的地方以及代謝疾病盛行率高的地方
#肥胖及過重盛行率高的地方
#腸道菌會有比較高的異常跟紊亂完全不意外
#毋需搶購只需好好改善飲食跟生活型態
#益生菌的使用請諮詢專業建議
Reference:
Curr Pharm Des. 2018;24(6):710-717. doi: 10.2174/138161282466618011616341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腸道 菌叢多樣性有助遠離疾病 其實腸道與疾病間的關係非常緊密,許多針對腸道細菌的研究顯示,不同疾病患者的腸道細菌各有不同,例如脂肪肝、肥胖、糖尿病等患者的糞便中帶有的細菌,會偏向某一類的細菌。 錢政弘醫師指出,腸道菌叢越充足越豐富,越可減少罹患疾病的機率, #阿茲海默症 、 #帕金森氏症 等。...
增加腸道菌多樣性的飲食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腸道 菌叢多樣性有助遠離疾病
其實腸道與疾病間的關係非常緊密,許多針對腸道細菌的研究顯示,不同疾病患者的腸道細菌各有不同,例如脂肪肝、肥胖、糖尿病等患者的糞便中帶有的細菌,會偏向某一類的細菌。
錢政弘醫師指出,腸道菌叢越充足越豐富,越可減少罹患疾病的機率, #阿茲海默症 、 #帕金森氏症 等。
需要使用營養品來補充益生菌嗎?
「與其補充很多益生菌,不如先從你的飲食著手」錢政弘醫師指出,其實腸道內的好菌多寡,最關鍵的因素來自於「吃進的食物」,當飲食趨於均衡,自然就能使好菌增加;但若是餐餐高油、高糖,那麼壞菌的確就會隨之增長。
不過若是病毒、細菌、抗生素所引起的腸道發炎,或是腸躁症、發炎性大腸炎患者,可依醫囑使用益生菌,幫助復原。
從生活做起,5招使腸道更健康
1.運動
運動能使腸道產生好菌、讓菌叢更豐富。當好菌增多,可以產生更多短鏈脂肪酸,有助抗發炎、抗癌。
2.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好菌的營養來源,當補充不足,會使壞菌增量。
3.發酵食物
味噌、泡菜、納豆、醋、紅麴等發酵食物,是益生菌的優質來源;而優酪乳、起司、優格也含大量好菌,可適量食用。
另外,乳製品含有大量鈣質,可與膽酸結合,減少膽酸對腸道黏膜的破壞。
4.避免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在製程中摻雜許多添加物,經過高溫烹煮,更多了有毒物質;且加工食品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會讓肝臟分泌較多膽酸,使腸道黏膜被破壞。
5.愉悅心情
除了選擇好的食物,在用餐時,保持愉悅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以輕鬆愉悅的心情用餐,能讓幫助腸胃消化,促進代謝。
更多精彩內容,
請見早安健康9月號《排腸毒》,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更多養生秘訣】
清腸胃清血管,遠離癌症與肥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sHn-U4jHJk
攔截過食的脂肪、糖分 昆布排毒水健腸胃兼瘦小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1amafwQI0
腹脹便秘小腹凸?這姿勢10秒清腸排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yaV69ClNg
【相關文章】
益生菌對抗腸漏、糖尿病!醫:舉世公認健康食材是它
https://www.edh.tw/article/15759
遠離便祕!在家就能做的清腸法,4招擺脫大腸癌
https://www.edh.tw/article/10250
大腸癌是十大癌症之首,日營養師:這三類食物少碰
https://www.edh.tw/article/15204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dh.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增加腸道菌多樣性的飲食 在 比吃益生菌更有效,腸胃醫師5招保腸丨錢政弘醫師【早安健康】 的推薦與評價
腸道菌 叢 多樣性 有助遠離疾病其實 腸道 與疾病間的關係非常緊密, ... 最關鍵的因素來自於「吃進的食物」,當 飲食 趨於均衡,自然就能使好菌 增加 ;但若是 ... ... <看更多>
增加腸道菌多樣性的飲食 在 Young Talk - 『影響腸道菌叢因素』 因素1️⃣:飲食習慣飲食 ... 的推薦與評價
反之若攝取高糖、高油、低纖的食物,則容易滋生壞菌,減少腸道菌叢多樣性。 ... 過度濫用抗生素的結果,可能造成身體的免疫力下降,還會增加肥胖及罹患代謝性疾病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