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鏡水樓台》Gazebo and the Water Mirror
#展覽預告
人們透過模仿,習得社會所運行的資訊系統,大腦不斷地學習、接收並四處傳播,資訊都會因有其用處而得以順利保留,成為熟知的文化現象,因此可以立即指認某些符號或概念,快速進入世界的系統。
現今網路迷因(meme)不僅是廣傳在網路上的梗圖,還泛指文化透過模仿的方式,成為訊息傳遞的機制,這些訊息快速的連結、不斷地混種、適應、變形,彼此相互吸引、結合共存,連結成新的訊息結合體。有趣的是它未必有其垂直式的文化脈絡,而是某種發散式的「水平式文化拼接」,發展出脈絡上的跳躍與斷裂,呈現社會與文化現象的存續與擴散。
藝術家在不斷接收網路虛擬空間中流通的文化後,將抽象之記憶形象化,成為某種真實的檔案或外裝的記憶,爾後又再度回到了虛擬(展場),再次將技術、真理及意義之間的定義不斷翻轉,讓現實主體轉成虛擬之物,重新調換了先與後、真與假、符象與實質之間的關係,讓虛擬成為另一種現實。
本次線上展覽,將與「台灣當代一年展」及由台灣民間所發起,響應世界博覽會的虛擬場館「群眾的國家館」共同合作。「鏡水樓台」透過網路,讓位在一片汪洋海面上,橫豎通直的跨海公路中的三座精美美術館,同時呈現在台灣及杜拜,還有可以自由進入虛擬現場的全球觀眾眼前。它像是透過影像紀錄下曾真實存在的現場,然,當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模糊後,人是否存在於真實已不再重要,破除了現實所限制的框架,其中「水平式的文化拼接」更是某種突破框架之動力,讓訊息或原初即存在的慾望找出新的道路,重新連結成新的隱喻出口。
儘管脈絡並非清楚絕對,依然可見其混雜的摺痕中原初慾望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展覽資訊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展期:2021 年 10 月 09 日(六)- 10 月 31 日(日)
開幕 / 閉幕 : 10 月 09 日(六)/ 10 月 23 日(六)
瞭解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tw.annual
「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
展期:2021 年 10 月 09 日(六)- 10 月 31 日(日)
瞭解更多: https://www.netizenpavilion.info/
#蔡昌豈 #吳柏賢 #陳昱凱 #傅寧 #蔡尚孚 #蔡傑 #羅悅慈 #鏡水樓台 #Gazebo_and_the_Water_Mirror #2021台灣當代一年展 #2021Taiwan_Annual #一年培力 #pavilionchallenge #自己的國家館自己蓋 #重新定義世博
同時也有4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80的網紅黃宇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在網路上,你有百分之幾是自己? 為什麼在這裡,你覺得你不完全是你也沒有關係? 我們以為自己懂得虛擬世界的真真假假,漸漸學會披掛武裝登入上線,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切領悟的可怕之處,是讓你自己也變成假的。 - 《虛空現下 Return To Reality》實體通路數位串流持續更新中🔗:http...
「糊化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林郁晉- Yu Jun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黃宇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Re: [問題] 做蘿蔔糕沒有Q勁是因為沒有糊化嗎? - 看板cookclub 的評價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呂昇達老師的烘焙市集- 澱粉糊化(gelatinization)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澱粉糊化定義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糊化定義 在 【開箱】Soundcore Liberty 3 pro上手體驗心得(圖多流量注意) 的評價
糊化定義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攝影143] 細說分鏡 Vol.2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
🖍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做到
🖍在討論藝術、創作之前
🖍我認為,如何抉擇曝光、創作參數的心路歷程與感受
🖍才是支撐那些,一幅讓人感受驚豔作品下的堅固的基石
在攝影中,知到與作到,往往中間有很大的距離,你無法知道所有的細節,這些細節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才會遇見,也許,並不是誰誰誰藏私,而是實拍中變數太多,有時你無法將書本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觀念,真的 100 分的用在實拍上,所以才需要練習。
🟥外拍與實拍
外拍與實拍是不同的練習,因為在戶外拍攝,遇上的「變數」比較多,實拍則不一定是在戶外,如果實拍是在室內的話,許多干擾的變數就能避免,而且還能控制,學習起來比較簡單。
通常我會出一些練習作業,讓學生在家裡就能做到的練習,這作業大多是將一些比如相機的操作、觀念與器材溶合與理解,來拍出觀念上應呈現出來的實例,這樣子的練習,我比較會用「實拍」來稱乎。
🔹但還是需要外拍的,外面的世界充滿許多不可知的變數,最簡單的一點 – 風,風大風小就會影響拍照的「穩定性」,比如說你使用低速快門拍攝,在考慮安全快門、防手震的條件下,你用了非常慢速度快門創作,這時你卻沒考慮到風速也會讓你站的不穩、相機也拿得不穩,最後拍出失敗的作品。
戶外紊亂的光線也是,會影響測光的穩定與準確性,轉一個身就完全不同的測光條件,應該視情況調整曝光補償、切換測光模式以因應變化,觀念上也許學到了,但是實際上面對,經常時候「觀念與眼前的問題」會連接不起來。🔹
經過外拍的練習,發現許多「變數」都是無法在書本上、課程中學到,有了這層體會,再回頭看看那些基礎的觀念,有時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看得更仔細,更專注在書本,課堂中每一字句、圖、表觀念的呈現。
🟥技術與攝影藝術
我認為,任何藝術創作,都應熟練好技術,才能在技術的組合與應用,創造出多元的藝術,前篇提到,我在前幾篇文章提到技術的想法: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結合外拍所遇上的問題 – 戶外像是個大教室,整個教材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若是手邊技術熟練了,許多觀念之間交叉影響、運用也清楚了,面對外拍時才能臨為不亂,當然這只是理想,總是在「外拍」與「檢討」之間來來回回數次,才能了解自己還有什麼是不夠熟、不夠理解的部分。
至於「藝術」又是什麼? 我也提到了我對「攝影藝術」的看法: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驚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作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簡單說就是,藝術有二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創作的過程」,有了作品才有下一階段「分享、共享」的過程,在攝影的領域下,熟練觀念、技術,才有能力面對主題,應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有了具體作品「照片」,我們透過照片這張具體的物件,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而不會空口說空話,毫無焦集,論點無法有交集,又特別是在現今的社群網路上,人們更不容易靜下來,好好的透過數百、上千的字句文章,來訴說一個「自己想表達的觀點」。
因為「表達」本身就是一門技術,也更是藝術,好的表達讓他人透過簡單易懂的例子,複雜觀念背後的基礎,就像是你正在看本篇文章一樣,寫作超過 10 年,我還在練習寫出更精簡易懂的文章,我心中對攝影有再多、再好的想法,無法透過文字、圖片、影片來傳達,那也只是存在我腦海裡自我陶醉而已。
🟥表達的專業
前面提到過「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是對創作者而言確實如此,照片本身裡頭所有含蓋的符號,都成為提醒創作者本人的「線索」,喚醒腦海裡沉睡的印像與記憶,不用說太多,單單看到照片就能在心中激心無限的情緒與感動,這是在「藝術創作過程」,大腦與身體所體會到的感受。
當創作者卻將這些感受分享給他人,也是「藝術的定義下第二個階段」,與他人共享創作意識、美感,進到情感的交流,這時如何將腦與心裡頭千言萬語,適當的「呈現」出來,這也就是「表達的技術」
🔹表達清楚也是一種「專業」,就是將複雜難解的觀念,透過簡單的說明讓他人明白了解,而阿拉伯人有一句俗語這麼說「若一篇文章,若你能不用花太辛苦,就能解理文章的意義,那需要高超的寫作技巧才能做到」。🔹
🟥攝影人缺乏的是…
很多攝影人在創作過程中非常的精研,其精神我個人真是打從心裡感受敬佩,可以舟車勞頓數十回,只為了一張代表作品,又在電腦前花上數小時編修,這點我真的不行,也十分佩服,這些作品非常漂亮、吸睛,而我也相信這前前後後的過程,有著許多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地方。
在作品精研上花上不少功夫,卻不知道「表達」也該是要學習技巧 (或是技術),我相信一張前前後後投數入小時的作品,絕對值得花上十來分鐘細細的談談,這張作品本身的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
比如說最簡單的 – 這張若是人像照片,可以先說說「主角與攝影師」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眼神」是人像攝影最重要一環,眼神可以傳達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無論是「生活中的交集」或是「為了創作而扮演角色的眼神」,這些是我在看人像作品中第一個想知道的事情。
為何選擇這個場景拍攝? 如果不先知道「創作動機」,我能不能感受得出來選擇這場地拍攝的含義是什麼? 色溫、色調的呈現,我的感受是否與創作者一致? 時間點是一天的何時,為何選在「此時、此地」創作這些作品,光是以上這些問題,就可以費上好些時間來一一的講解。
風景攝影那也不簡單,追著光、追著影、追著一年僅有數周、或是數天才有較多機會的主題,這主題為何是你想追求的? 中間遇上了什麼困難? 同樣的作品不同時間拍攝,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太太多可以分享,若是一位好的聽眾,打破沙鍋問到底,一路追問創作者在拍攝作品最核心的問題 – 為什麼此時、此地、選擇這張照片作分享,這是個尖銳的問題,更是一張照片分享過程的主旨,也是藝術表達的一環。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拍攝出讓人驚豔作品的攝影人,幾乎沒有太多人會注意到這點 – 作為藝術第二階段,與他人共享情感、意識的交流,在社群與通訊軟體發達的今天,只要貼張照片出去,簡單的三、五、十幾個字交代了想法,就期望觀者能夠了解這張作品想要訴說的種種故事,我想對於觀者來說,這項任務有點太難了點。
🟥要,溝通嗎?
除非是較正式的課程、分享會,攝影創作者才會為自己的作品多加說明,從我們看到的照片開始「倒敘著說」,構圖表現、創作參數、後期處理、創作念頭一一的分享,若非是個較為正式的場合機會,不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作品分享討論,大多都只是淺薄、直覺的感受。
別說他人,我自己也仍在努力,只是方向有些不同,我的作品並非都追求驚豔的感受,大多都是為了「教學」使用所拍攝的照片,在課堂上呈現,必需符合教學上適用的範圍,能教的不只是道理也好、觀念也好,我仍更希望挑出的這張「哇照片」,是包含更多我的創作心路歷程與感受,好讓無現置身在現場的學生,也能透過我的話語、肢體表達、現場情緒所構成的氛圍,感受我當時的情緒也好、作品創作的抉擇。
不過這樣子的工作,在撰文的今天更難了,透過遠距教學,少了更多現場情緒感受,互動上又更少了更多線索,讓我無法從學生的表情中,來檢視自己上課過程中,這段是否表達清楚,還是該停下來多說二次? 但相信這遠距上課模式,也會成為將來的趨之一,反而讓我再改變表達的技巧,以及作品挑選的標準。
🔹當然,絕大多數攝影創作者,是不需要應付我所面對的問題,畢竟那是我的工作,但是仍舊有項共通點就是 – 照片分享,絕不該只是三言兩語就能傳神表達,大多數創作者並無意識「分享也是如同攝影技術一樣需要磨練」,若真心想要與他人分享,不是一張照片三言兩語就交代清楚、收工,而我自始自終認為,那些被創作者忽略表達的那些照片故事,才是那張照片真正的生命,成為所有讓人感動作品底下支撐的基石、支柱。🔹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糊化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我在看一部美劇叫「Mr. Robot」,劇中點出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渺小,小到有時候不禁反思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的年齡應該也與劇中角色相仿,三十幾歲,為夢想與理想鞠躬盡瘁,經歷過不顧一切的狂奔與重蹈覆徹,隨著年歲漸長我們留下了許多,在社會中漸漸掌握了話語權,我們也失去了許多,那些我們曾視為靈魂的堅持。看著劇中人物試著在這樣的環境下找尋解決之道,試著掙脫枷鎖,總讓我不小心將自己帶入。
拍照的前一晚,我看「Mr. Robot」看到老淚縱橫,本就容易拋拋眼的我二話不說,立刻邊看邊拿出最近使用中的《迪奧精萃再生玫瑰微導眼凝萃》,全新升級成分蘊含岡維拉玫瑰的三大微營養能量,擁有玫瑰花果與花瓣的微營養素加上賦活修護力的玫瑰花液,能為眼周肌膚重振活力。而我更喜歡的,是他能夠拿來按摩的獨家微導珍珠壓頭,正好也適合哭爆的我本人。
升級的花瓣形狀微導壓頭上,有十顆微導循環珍珠與一顆撫紋舒緩珍珠,珍珠會360度滾動,減少與肌膚的拉扯,我會先將眼凝萃點在下眼瞼處,先以輕點的方式冰鎮浮腫的眼袋,接著往太陽穴方向拉起並來回按摩,舒緩一下眼周,接著,再從內眼角沿著眉骨稍微施力滑過,最後從眉毛上方沿著眼周繞圓。
雖然說明上寫重複三次即可,但我就是會按到覺得舒服為止。不僅深層潤澤改善細紋,植萃成分還能預防科技對眼周肌膚造成的老化傷害,跟我一樣是3C重度使用者、愛看劇又愛哭的同學,這簡直是知音啊!哈哈哈!睡前我厚敷了《精萃再生玫瑰微導精露》滋潤全臉,隔天更在上妝時將微導精露用作妝前保養,果然一掃肌膚與眼周的疲憊感,讓工作順利進行。
許多同學覺得我是勇往直前的Inspirational woman,但大多數的時刻,我也為自己永不休止的願意嘗試驚訝不已。你說我是信念強大的人嗎?老實說,我唯一的信念就是保護好自己心裡我很珍惜的那塊園地,它需要我足夠強大才能安然存在,所以我想要強大。
雖然隨著年紀漸長,強大的定義開始模糊,我還是不斷努力著。
累了、倦了,眼神無光了,就跟著我這樣做吧。
#DiorPrestige #粉實力 #DIOR精萃再生玫瑰微導眼精萃 @DiorBeauty
https://bit.ly/3kfrxhq
糊化定義 在 黃宇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在網路上,你有百分之幾是自己?
為什麼在這裡,你覺得你不完全是你也沒有關係?
我們以為自己懂得虛擬世界的真真假假,漸漸學會披掛武裝登入上線,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切領悟的可怕之處,是讓你自己也變成假的。
-
《虛空現下 Return To Reality》實體通路數位串流持續更新中🔗:https://linktr.ee/ReturnToReality_han
〈虛空 Fake〉
詞 Lyricist:黃宇寒 Huang Yu Han。
曲 Composer:黃宇寒 Huang Yu Han、張天偉 Myles Chang、逄捷 Chieh Pang、卞宗仁 John Pien、曾景崧 Relaxx Tseng。
(客語、羅馬拼音、華語)
這世界的
什麼是假 是真
捉摸不定 形影不離
這眼前的
究竟是你 還是妳
在不經意中 現實重新定義
虛有其表 了忒 忒
hiˊiuˊkiˇbeuˋ liauˋtedˋtedˋ
面帶笑容又暗箭傷人
mien dai seu iungˇiu am jien songˊnginˇ
分分秒秒 感覺虛空
funˊfunˊmeuˋmeuˋ gamˋgogˋhiˊkungˊ
摸毋著 看毋著 乜聽毋著
miaˊmˇcog kon mˇdoˋme tangˊmˇdoˋ
以為自己能完美的 分辨
搖擺不定 目眩神迷
時間逐漸
模糊了界線
冷漠麻痹 孤獨虛空侵襲
虛有其表 了忒 忒
hiˊiuˊkiˇbeuˋ liauˋtedˋtedˋ
面帶笑容又暗箭傷人
mien dai seu iungˇiu am jien songˊnginˇ
虛有其表 㪐忒 忒 忒
hiˊiuˊkiˇbeuˋludˋtedˋtedˋtedˋ
就像面帶笑容又暗箭傷人
qiu qiong mien dai seu iungˇiu am jien songˊnginˇ
分分秒秒 感覺虛空
funˊfunˊmeuˋmeuˋ gamˋgogˋhiˊkungˊ
摸毋著 看毋著 亻厓乜聽毋著
miaˊmˇcog kon mˇdoˋ ngaiˇme tangˊmˇdoˋ
(中文翻譯)
虛有其表 毫無剩餘了
面帶笑容又暗箭傷人
分分秒秒 感覺空虛
摸不到 看不到 也聽不到
虛有其表 毫無剩餘了
面帶笑容又暗箭傷人
虛有其表 掉了
就像面帶笑容又暗箭傷人
分分秒秒 感覺空虛
摸不到 看不到 我也聽不到
-
【音樂製作及工作團隊】
製作人 Producer:林易祺 LNiCH。
執行製作 Executive Producer:郭冠鑫 Attis。
編曲 Music Arranger:黃宇寒 Huang Yu Han 、張天偉 Myles Chang、逄捷 Chieh Pang、卞宗仁 John Pien、曾景崧 Relaxx Tseng。
和聲&和聲編寫 Chorus & Chorus Arrangement:黃宇寒 Huang Yu Han。
電吉他 Electric Guitar:張天偉 Myles Chang。
鍵盤 Keyboard:卞宗仁 John Pien。
電貝斯 Electric Bass:逄捷 Chieh Pang。
爵士鼓 Drums:曾景崧 Relaxx Tseng。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s:林易祺 LNiCH、郭冠鑫 Attis。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給樂音樂 Gather Music Studio。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林易祺 LNiCH。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給樂音樂 Gather Music Studio。
母帶後期處理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林易祺 LNiCH。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Matty Harris @ Class A Mixing and Mastering Studios。
專輯創作室 Music Composing House:節律音樂 R N' M Music Studio。
客語歌詞校正指導 Language counselor of Hakka lyrics:邱新春 Sin Chun Ciou。
羅馬拼音翻譯 Romanization Translation:王興寶 Xing bao Wang。
-
這哪位音樂工作室出品
本作品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09年補助。
-
▶更多 黃宇寒Han 相關資訊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uhanmusic/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utehanhanh...
Youtube........https://goo.gl/1xrAzN
StreetVoice..https://streetvoice.com/dqdq212/
Twitter..........https://twitter.com/cutehanhanhuang
糊化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糊化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糊化定義 在 呂昇達老師的烘焙市集- 澱粉糊化(gelatinizatio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糊化作用(gelatinization):主要為加熱澱粉顆粒吸水膨潤造成,步驟如下: 1.加熱使水進入澱粉的非結晶區。 2.打斷結晶區的氫鍵,而進入結晶區。 ... <看更多>
糊化定義 在 【開箱】Soundcore Liberty 3 pro上手體驗心得(圖多流量注意) 的推薦與評價
當然主畫面也會有Soundcore主打的HearID自適應等化器跟ANC降噪調節(圖10),它會根據你的耳朵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調音跟降噪效果。 ... 圖10 自定義EQ調音 ... <看更多>
糊化定義 在 Re: [問題] 做蘿蔔糕沒有Q勁是因為沒有糊化嗎? - 看板cookclub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cboy (妞)》之銘言:
: 有板友推文說~糊化~的動作可能會影響Q勁
: 我想了想應該是類似炒麵糊的動作吧
: 如果是的話
: 沒錯~~~~
: 我就是少了這個動作
: 因為我是用威寶麵包機做的
: 可能熱度不夠
: 他只是幫我攪拌烘烤
: 但是熱水和米漿混合時沒有麵糊的感覺
: 雖然久了他還是慢慢凝結
: 不過是水糊分層
: 我自己再用筷子稍微拌勻
: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
: 下次改用鍋子炒
: 原本要放棄自製蘿蔔糕了說
: 又燃起一絲希望
: 謝謝經驗分享
我其實是去年才開始做蘿蔔糕,至今做了五次,
都有做糊化的動作,感覺都還不錯Q。
我爺爺喜歡吃甜碗糕~水粄,同樣是用在來米粉可以製作。
因此我找了食譜,試作三種不同作法的甜碗糕(因為電鍋剛好能塞下三碗)。
第一碗我沒有作糊化的動作,黑糖水裡的粉漿會沈澱,後來蒸好了,我還得倒掉些水份。
口感像米布丁,水嫩但沒有Q感,爺爺說好吃,他老人家不挑嘴的。
第二碗我做了糊化的動作,老爸吃了說有Q。
第三碗我用微波爐作糊化的動作,因此不能一邊拌一邊煮,壓了有回彈的感覺,
但表面有起泡泡,比較醜一點,試吃兩三口也有Q。
等下我來替這碗不太美的碗粿拍張照片留念 XD
有廚友在提問裡推文問什麼是糊化,我在這篇補說明。
不論是港式或台式的蘿蔔糕,當蘿蔔絲和配料與在來米粉調水的粉漿加在一起後,
粉漿仍然是稀薄的,未能與蘿蔔絲和配料結合在一起,而且在來米粉會漸漸沈澱;
此時需加熱攪煮,讓粉漿變稠如漿糊狀,此間需不停攪拌,以避免粉漿燒焦,
同時也與蘿蔔絲和配料能夠攪拌均勻,煮至有點滯礙難行那樣即可。
我另外查到糊化的定義:
澱粉的糊化也可視為一種水和作用(Hydration)。
糊化的澱粉在冷卻後,失去流動性→凝膠(gel) ...
因此將其半糊化(漿糊狀)顯出粘性(有時會添加生澱粉揉捏)。
糊化後的澱粉於冷卻後失去流動性,進而形成凝膠,...
而穀類澱粉則常需加熱至93~100 oC時才會糊化。
澱粉皮膜amylopectin不易溶於常溫水,但水溫漸升高後可使水份通過皮膜進入內部,
使微粒逐漸膨脹體積增大 (此種過程稱為膨潤階段),大至某一極限時則皮膜破裂,內
部之amylose開漿向外流出,此時之溫度稱為糊化溫度 (或稱澱粉之糊化度)。
糊化英文為gelatinization。
--
關心消費者權益~因為我一輩子都離不開消費行為
喜歡咖啡~最愛曼特寧 https://tw.myblog.yahoo.com/ivy-sky/
最愛的板 consumer-消費者保護板 tax-稅務板 PttLifeLaw-生活法律板 cookclub-煮廚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137.243.250
※ 編輯: ivysky 來自: 114.137.243.250 (02/03 19: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