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賽局>
James Carse 的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兩次都只翻了前十頁,智慧還不夠,所以先來讀 Simon Sinek 的 THE INFINITE GAME
很易讀的書,但讀了很有感,整理一些 quote 和簡單的短評
------
"生活充滿著無限遊戲,贏不是目的。就像 Ready Player One 最後說的:It’s not about to win; it’s about to play"
- 在婚姻或友情中,沒有第一名;我們或許有離開學校的一天,卻無法「贏下教育」;我們可以打敗對手得到工作或升遷,卻沒有人能戴上職涯贏家的冠冕;儘管全球各國競相爭奪土地、影響力或經濟利益,卻沒有贏得全球政治這回事;無論人生多成功,死去之後沒有人會被稱為是人生的贏家;當然也沒有所謂的「贏得商業」。
- 無限思維的人生,就是服務的人生。就像所有的無限賽局,在人生的賽局中,目標不是要獲勝,而是繼續玩下去,以服務為目標的生活。沒有人想要自己的墓碑上寫著銀行帳戶的最後餘額,我們希望被記得的,是我們為他人做了什麼。
------
"為什麼?很重要"
- 以成長為目標的公司領導者可以不停地談論他們的成長策略和目標,就像在解釋去度假時,打算走哪條公路和時速多少公里,這無法說明當初為什麼出發、或希望到達哪裡,這種成長的背後沒有更大的目的。
- 錢是推動信念的燃料,但錢本身不是信念。成長是為了有更多的燃料來推動信念。就像我們買車的目的不是為了能買更多的汽油,公司也必須擁有賺錢以外的價值。公司就像汽車,如果可以帶我們到我們原本去不了的地方,對所有人才更有價值。我們想要去的地方,才是崇高的信念。
------
"在商業中,好的產品不是能讓你持續玩下去的關鍵、好的商業模式也不是。Mindset、信念、願景...才是能讓你繼續參與遊戲的關鍵"
- 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是用來推動信念的方法,不是信念本身。如果我們完全用產品來定義我們的信念,那麼組織的存亡就完全取決於這些產品,任何新技術都可能在一夕之間淘汰我們的產品、我們的信念,甚至是公司。
- 擁有出色的球員、受歡迎的產品,或殺手級應用程式,並不代表我們有能力在無限賽局中活下去。以產品為主軸的願景聲明,只有在沒有更好的產品、市場沒有變化,以及沒有新技術出現的情況下才會有用。
- 如果鐵路公司把自己的意義定位在運送人們與物品、而不是推動鐵路發展,那些鐵路公司今天可能就是大型汽車公司或航空公司了。出版社把自己定位成圖書事業,而不是傳播思想的事業,於是錯過了利用新技術推動理念的機會,他們本來可能創立亞馬遜或發明電子閱讀器。唱片公司如果把自己定義為音樂的分享者,而不是唱片、錄音帶和光碟銷售商,那他們在數位串流興起的潮流中就不會過得那麼辛苦。如果他們以更遠大的信念來定義自己、而不只是銷售產品,當初就可能發明出 iTunes 或 Spotify 等服務,但是他們沒有……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 跟商場一樣,時代會變,玩家也在變。在商場,一家大公司破產並不等於賽局就結束,也沒有哪家公司成為贏家,留下來的玩家都知道,馬上會有其他公司崛起,也會有新的公司加入戰局。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中文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 finite game is played for the purpose of winning, an infinite game for the purpose of continuing the play" (有限的遊戲是為了勝利而玩的,無限的遊戲是為了能夠繼續下去而玩的)
<關於玩的閱讀3之2>
繼上一本1938年難讀的書之後,今天看完一本1986年難讀的書。上一本講到人類文化許多的面相都是是本於“玩”的成份,這一本講到的是兩種“遊戲”的性質 -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有限的遊戲,是在一定的時空範圍當中的競技,例如:一場球賽一次考試,一輪評選。無限的遊戲像是:一場社會運動,文藝復興時期,或是人生。
作者遊走著哲學與理論當中的論述,真的不是那麼好讀,但他就是有那種哲學家讓你形塑新的世界觀的一種功力,也難怪這個在西方遊戲研究當中一直是經典,暢銷書作家Simon Sineck 去年基於這個點,延伸成推動“無限型思考” (infinite mindset) 的領導力與組織,果然又暢銷了 😆(我聽了英文版但似乎還沒有中文)
他另外講到一個觀點我也覺得很有趣,就是所謂的“看到” (Look) 跟"看見" (See) 的差別 (如果有人有更棒的翻譯方式,歡迎分享喔!):
"To look is to look at what is contained within its limitations, to see is to see the limitations themselves" (“看到”,是在事物的有限範圍當中,而“看見”,是能夠察覺到這些有限本身)因著察覺到原本的框架,才有機會重新詮釋可能的視角,以及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這就是所謂一個“無限遊戲”的思考方式。
很巧的是幾天前才在跟同事分享我對於組織管理的一個感受,剛好這個三十多年前的書中有一大段在講類似的比喻。就是“園藝” (gardening) 與“農作”(agriculture) 的不同概念。前者是創造那個環境和生態系統,然後讓生命盡情發揮。後者是計算每平方公尺的產值,是控制和工業性的。過去講到組織很多在講 ROI, KPI, 以及人均產值,總是以量化的方式為最主要的思考依據。但是當這個社會越多變,AI越取代重複性工作,人的創造力和集體激盪力越需要被解放的時候,重點就是在於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能給予足夠的養份,而且預期一定的驚喜。當然組織還是必須能創造價值,以及有客觀衡量的方式,但我相信未來領導的方式,會越來越多像園藝,越來越少像工業化的農產。
無限的遊戲重點不在輸贏,而是在延續下去。並沒有人“贏了法國大革命”,是整個社會因著它而改變,其精神也在參與的人死後繼續下去。也沒有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贏家,藝術家們彼此的碰撞激盪,讓整體產生更蓬勃的創造力,他們的影響力超越他們的壽命。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糾結於所謂“人生勝利組”的想法呢?人生在短暫的時刻當中當然有輸贏,但長期來看,生命的意義絕對不在哪些輸贏當中。或許有這樣的洞見,我們能夠專注活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焦慮的活在比較當中,這樣的生命,也就不受限於個人壽命,能夠對於周圍的人,以及後來者留下長遠的影響力。
全文與中文版鏈結,延伸閱讀,與影片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finite-and-infinite-games-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TheInfinteGame #JamesPCarse #無終賽局 #SimonSineck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中文 在 阿堯投資筆記- <無限賽局> James Carse 的Finite and Infinite... 的推薦與評價
無限賽局> James Carse 的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兩次都只翻了前十頁,智慧還不夠,所以先來讀Simon Sinek 的THE INFINITE GAME 很易讀的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