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盈響力有感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一半停止操心一切,另一半開始一起承擔,你受夠了嗎?
#無聲的情緒勞務
#勞心耗神瑣事
無盡的無給職勞務,最讓人心累!
根據「世界人口綜述」的「2019年各國出生率」報告估計,#台灣的生育平均數是全球最低!新聞中也提及各項原因的探討,其中一項是關於女性在家庭角色中的情緒勞務,以及在後疫情的社會,對於被資遣的女性在家中重拾家務,卻更被認為理所當然,無視於對家務的付出。(不視為家務是種"有生產力的價值工作",然而,家務的付出其實非常有價值哪,一家的乾淨衣物、健康和保養都從生活細節產生)
這個觀察是非常有趣的,記得網路上有一位工程師,#列出全職媽媽的所有家務,耗精力體力到精神極限,要不是有這樣的圖表,在家帶孩子扛起父職母職的人們,在生產力的眼光中,似乎「正在過著說不上來、沒什麼特別的,等小孩長大」的每一天,這種說法其實不精確也不完整!然而勞務,不只有出現在生育這件事情上,在家人照顧以及家中有病人的看護工作,都是勞心勞神的!
(最近日本新聞報導,某夫妻因為婚後生育孩子多,其中一位剛好是遲緩兒童,生活和經濟也不寬裕,在育兒挫折下,因不受到社會情感支持而殺嬰;另外一則則是被精神分裂家人攻擊和懷疑,進而在一次衝突爆發後,因疲累怒火中燒轉向攻擊家人而入獄等新聞,這些家人其實也是在日常中被折磨的筋疲力竭,情緒勞務不斷累積,導致一則則的家庭悲劇)
就育嬰生活的勞務日常
就一打二的日常來說,一早的尿布、奶瓶、開始一天帶雙寶的各種活動(陪玩姊姊、托嬰中心老師),加上兼顧午餐備料(半夜研究怎麼網購買菜),洗奶瓶洗到指間發炎,依然的在尿布、洗菜、剝菜、洗米、煮肉
/
接著,中午去公園前,將雙寶的活動殘餘收拾玩,順便做個活動紀錄,按下電鍋出門(煮飯打掃),在公園顧著他們的安全(圍安人員)、中午回來洗手吃飯,切水果餵食,堅持BLW又弄得滿地滿身,幫雙寶洗澡後,補個奶,哄午睡(侍寢),
/
下午雙寶起床後說故事,畫畫(陪玩姐姐)、出門借書,準備晚餐備料,煮晚餐(煮飯打掃),又是個尿布和陪看書、跳舞、做活動或說故事的TEMPLE,假若雙寶不早早就寢睡覺,弄到更晚,自己的時間被壓縮之下,就得更晚睡!(不包括採買和洗衣烘衣折衣等例行事務)
本來照顧嫩應已經得 #吃喝拉撒全照顧,遵照教養發展給予孩子聽嗅味觸刺激,無論是:音樂、大自然、小肌肉訓練、大肌肉訓練、視覺刺激、美感培養、閱讀習慣、語言能力、情緒回應等。現代資訊爆炸,凡事盡心的父母親,還會努力上父母學院,上網爬文孩子的各項教養議題,去進修父母和關係課程,若在孩子跌倒或感冒時,逢親友多說一句「怎麼把小孩顧成這樣」更容易感到心累無力!
/
這一切,就在那「說不上來的每一天」中的流金歲月裡,留在自己和孩子在他的 #早年沒有文字的潛意識記憶裡邊。(更遑論 #不3c育兒、以 #自然食物為主、 #除蹣抗過敏的生活堅持,育兒這件事情在勞務方面就更重,若要能 #情緒回應,#兼顧孩子認知發展,父母更需做許多事前功課,彷彿變成育兒專家,十八般武藝樣樣得涉獵的瘋狂爬文達人)
書中作者由自己的觀點切入提到社會對於性別預期的不平等,導致家務失衡的分配,敏感的一方永遠敏感,另一方則是無法理解和給予確切的支援,這時候親密關係就大受影響。
例如:結婚的兩人是高中同學,受同樣高等教育,但在步入家庭後,照顧孩子的那一方似乎就蛻變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例如「#陪玩閱讀x家事達人x煮飯(研究自然的食物)x #觀測風向溫度(怕孩子生病)x #家人生病後各種中西醫學常識x精油專家x時令季節蔬菜好買家等角色」這個有趣的現象,都在這說不上來的勞務中,一日一日滾動著進行
而這些情緒勞動,並不是其中一個性別特別敏感或者扛事情來做,而是為了讓「#每件事情順利運轉而承擔的無形精神負荷!」作者透過他的社會觀察和歷練,以第一人稱、洗鍊的文筆,一語道出女性(照顧家人者)在家庭生活中無形的精神壓力,以及不為人覺得"該被提""該被珍惜"的各種勞務狀態,提醒在關係中的所有人,對這個家庭照顧者和育兒角色予以多點關懷及珍惜,我想,無論是育兒、照顧長輩、或是身旁罹病的重要親人,他們的付出都是需要格外被支持和珍惜,畢竟「關係」中的付出,進進退退本就不易,若額外付出的那人,我們得更加 #給予肯定和鼓勵,以 #正向肯定取代負向挑剔,絕對是增進關係的要點,跟大家分享這本好看的書籍!
#有方文化
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何基佑超級奶爸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何為嬰兒吃飯打好根基?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什麼事BLW (Baby Led Weaning),但執行起來又發覺沒有什麼信心。腦海裡面出現很多疑問,甚至不安。希望這短片可以梳理一下關於BLW資訊和按部就班地協助家長執行。 *如有疑問請向家庭醫生和專家查詢 請點擊訂閱和?「通知」icon,這樣就可以第...
「blw專家」的推薦目錄:
- 關於blw專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lw專家 在 孕媽咪寶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lw專家 在 Bonita 營養獅 - 陳譯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lw專家 在 何基佑超級奶爸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lw專家 在 [寶寶] BLW或傳統派副食品-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blw專家 在 #blw專家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blw專家 在 怎麼開始BLW?BLW食物怎麼切?吃副食之前應該準備什麼 的評價
- 關於blw專家 在 blw食物次序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blw專家 在 blw食物次序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blw專家 在 孕媽咪寶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書推薦/ #小雨麻的副食品全紀錄 #新生兒飲食 #過敏兒指南
#育兒抽書活動 #這麼棒的好書當然值得推薦
.
👶新生兒怎麼吃?
不管是泥派、粥派、BLW,都有共同準則要知道
👶過敏兒指南X當季食材X分齡食譜
超清楚的圖表&國際標準,功課都幫你做好了!
👶專家建議X快速備餐
省時又營養,榮登推薦度最高的副食品聖經
.
📍寶寶飲食一本就夠!最完整的副食品參考書
>>看更多:https://cplink.co/BZTVn8c1
.
【活動時間】
2021/3/27-2021/3/31
【活動方法】
1. @孕媽咪寶貝 粉專按讚
2. 貼文按讚 + 公開分享
3. Tag一位朋友+留言:「@_____,傳說中的副食品聖經!新生兒爸媽都該有一本~」
【得獎公佈】
2021/4/1,於留言處抽出2名幸運粉絲
-
⚠️主辦單位保留隨時更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之權利
⚠️若得獎者未收到贈品請於開獎日後兩個禮拜內主動聯繫小編(每日訊息多,若小編沒看到請多留言幾次),逾期將不受理。
blw專家 在 Bonita 營養獅 - 陳譯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台瘋鮭魚
#鮭魚之亂
#鮭魚吃多少
#魚類每週建議攝取量
為了幫助消費者了解所選擇的魚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將62種魚類分成三類:
最佳選擇、良好選擇、避免選擇
🙋♀️ 成人: 建議一週吃2-3份『最佳選擇』的魚類,一份是4盎司(約120克),一週8-12 盎司,約240-360克。
#鮭魚 就是『最佳選擇』裡的其中之一
#鱸魚鱈魚鯧魚干貝蛤蠣也都是最佳選擇
#成人一份4盎司大概是手掌大
👧 兒童:建議一週吃1-2次魚,能來自不同魚類最好,建議從『最佳選擇』裡挑選
2-3歲:30-60克/週
4-7歲:60-120克/週
8-10歲:90-180克/週
11歲及以上:120-240克/週
❓ 2歲以下建議量呢?
FDA跟EPA還在審查去年底發佈的2020-2025年美國飲食指南,目前尚未提供明確建議量。
魚類除了是優良蛋白質來源也含omega-3、鐵等寶寶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素,營養師建議六個月開始就能少量多嘗試不同魚類。
‼️魚是食物過敏原
#若有特殊情況請諮詢醫生或營養師
恩,改名鮭魚雖然可以免費吃到飽,但 #鮭腹肚魚 (kui pat-tóo hî) 實在沒有必要,還是建議適量攝取啦!
#鮭腹肚魚 #鮭巴豆魚 #滿肚子魚
#參考資料放留言
#鮭魚是營養師家必備食材
#Bonita營養師
#美國營養師
#營養師
#BLW專家
blw專家 在 何基佑超級奶爸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如何為嬰兒吃飯打好根基?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什麼事BLW (Baby Led Weaning),但執行起來又發覺沒有什麼信心。腦海裡面出現很多疑問,甚至不安。希望這短片可以梳理一下關於BLW資訊和按部就班地協助家長執行。
*如有疑問請向家庭醫生和專家查詢
請點擊訂閱和?「通知」icon,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收到頻道更新通知,同時也是在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免費資訊。
◆限量美國製「Team超級奶爸」產品Online Store:https://bit.ly/2P3xCR4
﹌﹌﹌﹌﹌﹌﹌﹌﹌﹌﹌﹌﹌﹌﹌﹌﹌﹌﹌﹌
◆ 【合作與查詢】
Mobile: (852)6018-3068
Email: toyiau@gpaa.com.hk
◆如果認同我們的使命並希望實際地支持「超級奶爸TV」繼續發展,提供免費內容?
請馬上PM我: kayho@gpaa.com.hk
◆【其他找到我的方法】
① FB www.facebook.com/hokeeyau
② IG www.instagram.com/hokeeyau
③ MeWe https://bit.ly/3nT3W5d
#超級奶爸 #何基佑 #BabyLedWeaning #BLW #加固 #食飯 #親子

blw專家 在 #blw專家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blw專家at Facebook. ... 上週寫了『如何讓其他照顧者協助執行BLW』後,有媽媽私訊我如果保姆還是不太願意協助執行BLW怎麼辦?會建議白天只讓保姆餵奶嗎? ... <看更多>
blw專家 在 怎麼開始BLW?BLW食物怎麼切?吃副食之前應該準備什麼 的推薦與評價

應該要如何開始 BLW ( Baby Led Weaning )? ... 為什麼我們選擇 BLW ? ... 也不是這方面的 專家 ,每個寶寶的需求不同,媽媽們要記得Follow Your Child喔! ... <看更多>
blw專家 在 [寶寶] BLW或傳統派副食品-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看到常常有家長陷入派系的糾結
所以想分享一些語言治療師對吞嚥安全的觀點
其實BLW的作者並非醫師或語言治療師 (她是助產士)
背景「不一定有」吞嚥生理解剖的專業經驗
對進食安全的了解無從考察
她的博士論文不是一手的研究
也不是系統性的回顧論文
比較是總結各方研究加上自己的解釋(她自己的網站也這樣說)
論文中很多優點都只能算「聲稱」或「推測」
所以BLW的證據力一樣僅限(教養)專家經驗的等級
截至2017為止
所有相關的研究或資料都是家長問卷或個案報告
沒有一個是有控制的研究
在這樣的條件下
BLW的指引就沒有亦步亦趨的必要性
也是為什麼專業人員不一定會(想)了解
或回答你哪個派比較好
「派系」不等於「實證教學法」或「實證療法」
也就是說其中的論點不一定都有研究證據支持
當爸爸媽媽想要完全遵守一些指引的時候
一定要記得問自己
你是為了安全性和研究證據遵守
還是只是因為派系怎麼說?
如果只是因為Someone says so.
就不會完全是科學的理性
而只是服從權威
即使來源是醫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還是任何好像有權威的來源
一定要停看聽
這些意見的來源有沒有研究背書
還是只是個人意見
所以即使我樂見BLW中「讓寶寶自己選擇」及「和家人一起進食」的想法
一直強烈宣導「不強迫進食」
也仍會對「作嘔」和「嗆到」的反應更加嚴謹看待
也會希望照顧者了解不同質地有不同的吞嚥技巧
並讓所有質地(包括泥)都成為探索的來源
希望照顧者考慮讓寶寶接觸食器(湯匙)
讓寶寶6個月開始就有從湯匙抿食物的技巧和經驗
為將來更完整的自主進食能力做準備
這些想法各自都有相關的研究理論 (對哪一個有興趣歡迎私訊)
而不是單一學派或專家可以告訴你的事
「傳統」的意思就是一直以來的常見做法
並不是真的什麼派
也不見得是過時
只是在台灣傳統常被誤以為只餵泥或粥就好
其實專業意見的中的傳統作法也應該是要在一歲前循序漸進的接觸固體
所以就算從泥開始
8-10個月也要有固體食物、手指食物的經驗
不是餵泥餵到高興為止
因此BLW和傳統做法的差別絕對不是固體和泥
BLW和傳統做法的差別絕對不是固體和泥
BLW和傳統做法的差別絕對不是固體和泥
而是孩子的主導權(Baby led)
和用不用湯匙「餵食」
只是對於湯匙餵食的部分我的態度較保留
因爲假如你只為了謹遵BLW而只給寶寶手拿固體
不用湯匙餵
但自己一旁大吃烤馬鈴薯泥還是地瓜稀飯
寶寶因為抓握能力還沒發展好
就沒湯匙吃不了體驗不到
這樣也不見得有完全符合到寶寶主導的精神
如果在動作發展功能還沒成熟
照顧者用湯匙放在嘴邊不是塞進去
寶寶仍然會有部分自主的權利
BLW社團提供很多副食品前的準備和急救的知識
所以有個類似考試的東西不錯
但有兩點我看了嚇到的地方一定要提醒大家
我發現像BLW的群組和一些部落格
會把嗆到(choking)/作嘔(gagging)/噎到(choking)混用
因為英文的噎到和嗆到是同一個字choking 意思是東西掉到氣管
一點點東西掉進氣管的反應就是嗆到咳嗽 (有時候什麼反應都沒有 但食物掉進器官就有
肺炎的風險)
如果很比較大塊擋住幾乎整個氣管通道就是噎到無法呼吸
至於作嘔(gagging)就是像刷牙刷太後面 乾嘔的反應
但三個現象都是進食困難的徵兆
沒有一個可以無視
噎到呼吸困難最為嚴重 應該哈姆立克法急救
嗆到咳嗽不要拍背 之後如果有發燒 就要就醫 調整進食方式
乾嘔是一種不舒服的反射
食物碰到反射的位置就會引發反射
嬰兒的口腔比較小 舌頭佔口腔很大的位子
喉頭還未下降 所以嘔反射位置比較前面 偶爾發生是正常
可是作嘔如果太頻繁發生 就要注意食物的質地適不適合
在嬰幼兒進食安全裡面這三項「都是吞嚥困難的指標」
一次進食中吞嚥困難次數(作嘔/嗆到)的正常範圍值:
泥類食物:
3個月大 小於25%的進食時間
6個月大 小於3次
固體類食物:
6個月大 小於25%的進食時間
12個月大 小於3次
吞嚥/餵食困難的徵兆:
・拒絕食物
・拒絕特定質地或溫度的食物
・食量很小又吃很久
・會把食物吐掉 (要和4-6個月前的吐舌反射作區分)
・口水流得很嚴重 (長牙期間除外)
・食物會從嘴巴掉出
・經常在進食後咳嗽或清喉嚨
・進食後發聲、說話或哭有混濁聲、濕濡聲 (好像突然有痰ㄧ樣)
如果觀察到上述徵兆
或有照顧上的困難
可以尋求語言治療師的評估和協助
小兒復健科->語言治療師->吞嚥餵食評估
最後提醒
一歲前主要的營養來源還是奶
Baby Led Weaning和傳統副食品都不是拿來斷奶用的(Weaning在英式英文裡有在寶寶飲
食中加入副食品的意思 並非斷奶 不要翻譯成斷奶囉)
一歲前給副食品應該重質不重量
追求進食的經驗和品質
愉悅的吃飯、寶寶自主、家庭時間、豐富的進食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4.153.7.1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01718419.A.4D6.html
bottle, but instead refers to a term commonly us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adding complementary foods to the baby’s current diet of breast milk or formu
la." (Potock, 2014)
https://blog.asha.org/2014/02/04/baby-led-weaning-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 編輯: sheilala (184.153.7.147), 08/03/2017 08:53:47
我知道BLW不會讓寶寶一直用手吃下去
從湯匙攝取食物的部分我想表達的是
因為BLW中「讓寶寶自己拿」這個想法的限制
會等到接近一歲有握的能力才接觸湯匙
然而「從湯匙上抿下食物的口功能」和「對食器的認知」
原先是五個月就準備好且可以接觸的
延後到近半年後開始接觸
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特別針對這點分析會不會對發展有影響
(要有家長同意讓寶寶完全不接觸 還要通過研究的道德倫理委員會)
但是接觸湯匙的年齡是兩派比較不同的地方
提供給大家思考
※ 編輯: sheilala (184.153.7.147), 08/03/2017 11:47:38
希望寶寶如果手功能進步沒那麼快 也不要太吝嗇給予幫助 幫他們拿
專業術語裡面cue-based care/feeding也是一樣的意思喔
※ 編輯: sheilala (184.153.7.147), 08/03/2017 13:18: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