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間演奏會散場時》裡的音樂 #期間限定享樂小專欄 #第三夜 精采選讀📒
洋子不禁回想,為什麼要回來伊拉克?第一次來工作後,明明都已平安無事回國了。為什麼要再來?……記憶雜亂湧出,不知道要選哪一個,要停留在哪一項。混亂中,腦海閃現那天在東京與蒔野的談話。
「人總是死心塌地認為,能夠改變的只有未來。可是實際上,未來經常在改變過去。可以說被改變,也可以說是自行改變。所謂『過去』,就是這樣纖弱、易感的吧?」
這番話,在此刻,竟伴著那晚沒有的殘酷回音:可能再也見不到他了吧?想到這裡,洋子懷念起那日無比愉快的時光。
她拿出採訪筆記本,記錄當下狀況。為了穩定心神,她用日文書寫。也繼續思索,自己為何要回來伊拉克,本應出自意願,但若結果是悲劇,這一切就變得像是被命運般的必然硬捲入的。
她害怕即將到的未來。當電梯門打開,等在那裡的會是菲利普他們嗎?抑或武裝份子呢?不到最後的最後,不會知道。
(摘自《日間演奏會散場時》,第三章 「魂斷威尼斯」症候群)
🎼背景音樂:武滿徹編曲、福田進一演奏〈昨日〉,無料試聽:https://goo.gl/JnKdxH
#小峰洋子有難 #用昨日敬未來 #披頭四 #蒔野聰史詮釋流行曲最佳典範 #伊拉克 #東京
#平野啓一郎 Keiichiro Hirano 福田進一 Shin-ichi Fukuda
魂斷威尼斯症候群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三封信祝福妳平安無事
巴格達的姆爾迦納飯店發生炸彈客恐攻事件,洋子上班的RFP通訊社分社也在那棟建築物裡。蒔野迫切需要知道洋子是否平安,立即發了電子郵件過去,但遲遲未收到回覆......
起初蒔野在最壞的想像和趕走最壞的想像之間來回打轉,搞得自己心神不寧,如今則是麻痺般的遲鈍不安充塞胸口。
於是他開始寫第三封信,可是該寫的都已寫過。若重複相同的內容,他擔心這些話語—和前兩封相同的話—恐怕也寄不到洋子那裡。或許幾天後,或幾個星期後,不是洋子本人,而是別人打開電腦,看到這些大量溢出的關切信。這樣只是徒增一封白費工夫的電子郵件而已吧……
儘管如此,他還是打開封存在「草稿」裡的郵件,只寫了「祝福妳平安無事」,按下傳送鍵。好像也只能這樣—現在能聯繫兩人關係的,只有這封信了。
就如第一次見面時洋子說的,伊拉克的治安,自從二○○三年受到攻擊後,便陷入最糟糕的狀況。接著又在二○○五年議會選舉之際,巴格達淪陷的紛爭轉為內戰,一般民眾的死亡人數快速激增。洋子出發去伊拉克之前的前年十月,單月死亡人數便多達三千七百零九人以上,這是過去以來最高人數。蒔野以演奏會場地的容納人數去想像這數字。三得利音樂廳可容納兩千人,所有座位都被慘不忍睹的屍體填滿,沒有座位放的屍體還有一千五百具堆積成山。這幅光景,簡直是地獄圖。
蒔野不斷想起她面帶笑容說話的模樣,也揣想她遇到恐攻份子時,心裡想的是什麼?她可能沒有餘裕多想吧?像她那麼聰明的人,在那個剎那,是如何接受自己的命運呢?
蒔野持續瀏覽著網路新聞,知道得越多,越不敢相信她竟身處那樣的地方。
我父親曾說我患了「魂斷威尼斯」症候群。這是他自創的辭彙,意思是「到了中高年,會突然—厭倦適應現實社會,回歸原本的自我,做出毀滅性舉動。」真的是我啊(笑)。
因此他幾次叮嚀我,一定要活著回去。既然父親都這麼說了,我也一直謹記在心,一定要平安度過。
蒔野先生如此關心,我真的很高興。謝謝你。
蒔野重讀洋子一週前寄來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看到這句「厭倦適應現實社會」,心有戚戚焉,簡直像在說自己。
(摘自《#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第二章 寂靜與喧囂)
魂斷威尼斯症候群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 🎙️關於《#日間演奏會散場時》裡 ... 的推薦與評價
摘自《日間演奏會散場時》,第三章「魂斷威尼斯」症候群) 背景音樂:武滿徹編曲、福田進一演奏〈昨日〉,無料試聽:https://goo.gl/JnKdxH #小峰洋子有難#用昨日敬 ... ... <看更多>
魂斷威尼斯症候群 在 [分享] 魂斷威尼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最偉大小說 的推薦與評價
「世上最美的情詩譯成的小說」
二十世紀全球最佳百大同志小說評選榜首,夢幻再現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最佳作品之一
改編電影榮獲坎城影展25週年紀念大獎
「關於我的中篇小說(《魂斷威尼斯》),我不斷從四面八方聽見讚美乃至
欽佩之聲。我的作品還從不曾受到如此熱烈而直接的關注──令我高興的是
其中也有一針見血的評語。看來我在這篇小說裡圓滿地完成了一點東西──
這當然是個幸運的巧合。這一回一切都恰到好處,凝結成純淨的水晶。」
─托瑪斯.曼致友人的信,1913年
思想最深刻者,愛那最生意盎然之物,
深諳世故者,懂得至高完美,
最終,智者依戀美的事物。
─〈蘇格拉底與阿西比亞德斯〉,荷爾德林(德國詩人)
托瑪斯.曼最著名的中篇小說,1912年於德國出版,這是一部充滿唯美主義
與衰頹氛圍的故事,描述一個具有同性戀傾向之人「驟然爆發的激情」,藉
由此作向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相關著作致敬。
阿申巴赫是一位聲譽卓著的文學巨擘,著有許多為人景仰的傑作,他一生辛
勤耕耘、孜孜不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文字創作,他的生活建立在規律的寫
作上,一字一句投入他對文學的專注與熱誠。然而長年刻苦嚴謹的寫作生涯
也讓他感到倦怠,有一天,一名模樣特異的旅人與他的眼神交會,勾起了他
對旅遊放鬆的想望,於是展開前往水都威尼斯的度假旅程。
在麗都島的飯店裡,阿申巴赫遇見一位與家人前來度假的波蘭少年,這位少
年俊美如希臘雕像,他驚異於少年的美麗和優雅的舉止,深受其吸引,忍不
住渴慕他,這份渴慕越演越烈,成為不可能實現的愛情;同時威尼斯瀰漫著
一股不安的氣息和傳言,但他為了多看這位美少年一眼,竟不願意離開被瘟
疫籠罩的威尼斯,這種氣氛呼應了阿申巴赫內心的祕密,滋長了他的激情;
他的理智與瘋狂愛戀在矛盾中共存,使他在心中展開對於這種情感的對話和
思考。
阿申巴赫最後喪身在威尼斯,孤獨的死在荒涼海灘上。他的理性、尊嚴與知
識,在對美和愛情的情感中被擊潰;阿申巴赫對少年的追求,是一個臨死之
人對生命充滿眷戀、對「美」和精神的追求與熱愛的象徵。
托瑪斯.曼在一九二○年寫給卡爾.韋伯(Karl Maria Weber)的信中說,
他希望這篇小說被理解為「把世上最美的情詩譯成散文,那首詩的最後一節
如此開始:『思想最深刻者,愛那最生意盎然之物。』」(荷爾德林,〈蘇
格拉底與阿西比亞德斯〉)
1971年國際名導、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大師維斯康堤將本書拍成同名電影,榮
獲坎城影展25週年紀念大獎。片中主角由作家改成作曲家,由英國傳奇演員
狄鮑嘉主演,瑞典演員Bjorn Andresen 飾演片中讓主角迷戀的少年達秋,當
年被譽為「世界第一美少年」(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boy),排在
歷史上最美的男演員第一名。電影配樂採用馬勒第三號和第五號交響曲,其
中第五號交響曲的小慢板,被稱為「電影史上最美的配樂」。英國作曲家布
瑞頓曾經將《魂斷威尼斯》改編作歌劇(1973年)。英國BBC廣播電台第三台
的Peter Wolf亦曾將之改編為廣播劇(1997年)。
托瑪斯.曼Thomas Mann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德國著名作家,1875年生於德國北部小鎮呂貝克,父親經商,家境小康,童
年時光「幸福且受關注」。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一家人靠變賣父親的公司
生活,他對學校課業毫無興趣,提早輟學進入火災保險公司上班,工作之餘
從事寫作。後來進入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選修歷史、文學等課程,當時的目
標是成為記者,成年後繼承父親的遺產,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托瑪斯.曼起初支持帝國主義發動戰爭,認為戰爭原則
上是必要的;之後遭到希特勒迫害,1933年流亡瑞士,1940年移居美國加州
,發表了「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德國」的名言。逃亡中一再宣揚反戰思想,
晚年致力於創作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作為一生的懺悔。1952年托瑪斯
曼一家人回到瑞士,1955年因動脈硬化症在蘇黎世的醫院逝世,享年80歲。
托瑪斯.曼26歲時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布頓柏魯克世家》,小說一經發行
就在讀者和文學評論界引起積極的反響和共鳴,因為書中人物並非完全虛構
而是真有其人其事。28年後,於1929年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內容描述
兩個家族橫跨四代人物的興衰,反映出資產階級的醜惡、壟斷與激烈競爭,
有如德國當時的縮影。長篇重要著作包括《魔山》、《浮士德博士》,另有
《魂斷威尼斯》、《馬里奧和魔術師》和《崔斯坦》等中篇小說。
托瑪斯.曼生前未曾公開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婚後育有六名子女,而其中三
位是公開的同志作家。在過了他的一百週年冥誕,日記出版之後,從中找到
了關於他性傾向的證據。他認為同性戀是美麗的,且符合柏拉圖對話錄中所
說靈魂不朽的愛情;對「少年」和同性關係的傾慕流露在他的筆記和眾多文
學作品中,書中的場景與角色多來自親身經驗,其創作風格嚴謹而完美。
閒聊:
托瑪斯.曼的六名子女中,有三位是同志,比例高達50%!在他那個年代,要
Come out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他仍娶妻生子的原因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8.231.51
※ 編輯: kredens 來自: 111.248.231.51 (09/27 12: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