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引入投資落實有多少?7百億、2千億、3千億?!
經發局長向議會報告337億元投資,增加3千5百個就業機會;韓市長向議會報告企業投資7百億,卻能增加2萬7千個工作機會?
市長施政報告時向議會提出引入投資7百億,將增加2萬7千個工作機會,對此,我也詢問韓市長相關落實的期程為何,但韓市長並無明確答覆相關具體進度,財政部門業務質詢時,經發局長向議會報告至3月底實際投資為337億元,增加超過3千5百個工作機會,全國工總日前又說至少投資高雄2千億元,#經發局長又加碼說洽談中投資金額超過3千億!但,#實際可以落實有多少??
對此,我呼籲也期盼市府經發局,不要一昧追求數字的美觀,針對想要投資高雄的相產業內容、具體投資期程以及可以創造多少就業機會,要很務實、確實、誠實的向市民負責任的說明清楚!
此外,我也要求市府不能忽視相關投資中,可能帶來高雄其他的環境風險與負擔,政府要做好把關與篩選的工作。在過去長期共同努力下,盤整出來的相關產業用地,包括報編中的仁武產業園區、爭取中的第二科學園區以及招商中的和發產業園區,何種生產類別適合在各個不同的園區中,市府必須要做好把關與篩選。
此外,我也詢問經發局,市府號稱的 #百億青創基金籌設狀況為何,目前基金尚未完成籌設,相關自治條例也尚未草擬完成,更未送至議會進行相關法規討論及審議,經發局應協同財政局、高雄銀行等相關單位,盤整現有相關資源,如高雄市政府中小企業商業貸款及策略性貸款、高雄市政府勞工創業貸款等政策工具,提供更優惠、更便捷的相關服務,未來將新設的百億基金要如何發揮更大的效益,我也期待市政府能與社會各界有更多、更開放的資訊交流與討論。
大家也很關心,#如何真正發大財,我向市府的財政局、主計處以及經濟發展局詢問韓市長所稱的「發大財」是什麼?我也向主計處長要求市政府要明確提出「#高雄發大財指標」為何物?是要以「降低失業率」?還是「提昇家戶可支配所得」?還是「工廠設置與投資狀況成長」?還是「政府促參金額倍增」?如何讓市民實質受的財富增加,不只是停留在情緒感受上或是喊口號,市府主計處要把「發大財」量化成相關市政指標,才能來驗證高雄是否真的「發大財」!
此外,針對韓市長所提出的高雄缺乏四個一,「一個國際大機場、一個完整捷運網、一個自由經濟示範區跟一個石化專區」等議題,也提出相關現況佐證來與市府同仁分享,也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能來共同為高雄的未來努力。
#完整質詢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Brq0FI7fLo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招商處處長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產業園區發展政策高峰論壇
今(17)下午應邀由經濟部工業局所舉辦的2018產業園區發展政策高峰論壇專題講座,並擔任論壇第三場【高峰論壇:國土規劃與產業園區創新】之討論人,經濟部龔明鑫次長與林建元教授為主持人,經濟部工業局游振偉副局長、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黃文谷處長、桃園市政府游建華副市長、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張峯源局長、台中市政府黃景茂秘書、台南市政府吳宗榮副市長以及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李怡德局長也共同擔任討論人,針對台灣各縣市及中央的國土規劃與產業園區創新政策與發展作經驗交流以及研討。
我在論壇上主要針對臺北市產業發展優勢與空間佈局作說明,包括「臺北經濟新引擎-南港產業聚落」、「臺灣科技園區標竿-大內湖科技園區」、「臺灣下一個科技重鎮-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以及「未來產業儲備基地-生態社子島」等四大產業聚落,並介紹如北市如何營造產業園區創新發展生態的實際作為,包括首都環狀線等高流動效能交通系統的建設、智慧城是5+N實驗場域推動、公宅建設對接產業園區規劃以及創業孵化空間支援等創新創業支援服務體系。
臺北市自1990年代中期即跳脫大量以土地、廠房等傳統生產要素的發展模式,以知識生產為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生技、資通訊及延伸之新興科技等優勢產業,自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延伸至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及未來的生態社子島,打造以研發營運為導向的科技產業廊帶,並企圖透過區域合作改變舊有產業治理模式,連接新北、基隆、桃園甚至新竹既有的生產聚落,建構智慧軟體與硬體共榮發展策略,延伸成為智慧生活應用測試平台,協助優勢產業擴大實證基礎。
「南港生技產業聚落計畫」為本府推動東區門戶計畫中的主要計畫之一,東區門戶計畫以七大發展主軸(交通轉運樞紐、國家生技產業廊帶、流行音樂及文創產業、軟體及會展產業、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公共住宅社區、公共環境)及五大產業發展中心(生技中心、軟體中心、會展中心、文創中心、車站中心)展開,配合中央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之「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將南港轉變為生技產業驅動核心。而南港生技產業聚落計畫,係以忠孝營區暨西側市有地作為策略基地,規劃提供生技企業研發實驗室、試量產工廠、育成基地等空間功能,孵育輔導生技產業發展,並藉由該基地立地條件,向南串連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等生技醫藥研發能量,往北結合現有內科南軟生技熱絡之群聚效應,往西銜接生醫產業法令主管機關衛福部食藥署,進而以南港車站三鐵共構交通樞紐優勢,串接目前亞洲最大以醫材製造為主之竹北生醫園區等,打造國際級的生技產業廊帶。
「大內湖科技園區」為臺灣科技園區標竿,內湖科技園區自2002年都市計畫形成至今,開發率已高達9成5,據104年本市科技園區調查資料顯示,內湖科技園區的企業4600多家,營收高達4兆,為全台園區之冠,員工人數156,000人,然隨著全球產業趨勢變化,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園區亦隨員工人數的持續增加,生活機能與交通便利性更添需求,臺北市政府2016年啟動「內科2.0計畫」,釋出可用的市有土地或建物空間,包括內科之心等產業支援設施建設,推動創新經濟,並興建可供在地居住生活之公宅,希望藉由園區既有大型企業與新創產業連結,帶動區域發展,吸引多元產業進駐,並規劃相關配套措施提升在地生活機能,形塑園區環境,為內科園區注入新動能。
除了促進現有聚落升級發展,為持續產業發展動能,北市府規劃「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及「生態社子島」作為產業發展之腹地,其中北士科打造為智慧生態社區,結合智慧電網及相關能源管理設備規劃,建立新園區型態,園區內科技產業專用區土地達25公頃,其中市有科專用地未來將以智慧健康醫療及未來新興科技產業為開發定位,並作為創新沙盒的實驗場域,配合區段徵收交地期程,預計於2019年對外招商。另於產業發展長程計畫中,將生態社子島納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力基地,串聯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延續創造產業廊帶,推動前瞻性產業,打造未來實驗場域,並配合產業發展趨勢,保留土地使用彈性。
在論壇上我也強調,對於產業園區的發展,台北市著重的重點並不在園區面積的大小,而是如何精煉的將產業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對此,台北市針對產業發展提供了多面向支援機能及建置基礎設施,包括捷運系統的興建以暢通都市循環流動、由公而私啟動100多件智慧城市實驗場域(POC)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興建公共住宅以滿足人才居住需求與生活機能以及提供完善的創新創業支援服務體系協助新創產業發展,以強化群聚效益。而台北也樂以城市作為創新實驗的載體,並將產業園區作為優先施行場域,同時嘗試建立沙盒機制容許錯誤,鼓勵創新方案在台北落實與實踐。
今日的論壇的最後我也提出三點我個人的想法,首先是看到了各地方政府以及中央的產業園區發展政策與成果,發現這些發展計畫都充滿了經濟發展的量能與動性,大家都一同為了台灣的未來在打拼努力。再來是我必須強調是,在全球化的產業發展趨勢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趨勢瞬息萬變,在這過程中台灣要如何培養具資訊掌握以及彈性調適應變的產業生態與制度環境是未來的發展關鍵。最後,我認為進出口貿易一直是台灣的發展根本,政府如何拉高視野,跳脫僵固的管制思維,為產業發展創造利基,讓台灣在全球化的產業鏈之中取得一定的競爭位置,也是政府單位應該詳加思考的一件事。今日的論壇益良多,期望未來大家能一起合作,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提供充沛的量能與動力。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招商處處長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業人才適才適用,讓重大政策逐一落實
今天我在市政會議上宣佈,桃園航空城公司董事長由原經發局長張昌財轉任。張董事長擁有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工程學博士,擁有完整的產、官、學、研歷練,在擔任經發局長時積極推動桃園的經濟發展和招商業務。未來將由張董事長協助推動桃園航空城和亞洲矽谷計畫。
新任經濟發展局局長,由原航空城公司總經理朱松偉升任。朱局長是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曾任高雄市政府交通局主任秘書、桃園市政府參議。朱局長對交通、工程及整體經濟發展業務都十分熟悉,由朱局長加速推動「亞洲矽谷計畫」、智慧城市及綠色低碳城市,同時落實工商輔導及產業服務,為桃園未來的新興產業政策貢獻力量。
原工務局長拱祥生將轉任顧問一職,兼任公共工程督導辦公室執行長。拱執行長是台灣科技大學營建系博士,專長土木工程,任職工務局長期間積極負責,工程專業知識強,與市府團隊的互動默契很好,也全力投入各項工作。接下來,將借重拱執行長對工程的專業,繼續督導市府各項重大工程進度。
新任工務局長黃治峯,桃園平鎮人,目前於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擔任副局長、兼任新建工程處處長。我們延攬願意返鄉服務的專業人才,黃局長未來將擔任技監一職,並兼代工務局長。黃局長是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累積近30年的公務經驗,是經過扎實訓練的優秀文官。借重黃局長在工程上的綜合能力,未來市內的各項道路、橋樑、重劃及公有建物等工程,將交由黃局長來執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