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的價值》
中華隊在奧運創下佳績,不但讓世界看到臺灣,同時也讓國人在疫情當中得以振奮。在為國手的表現熱血沸騰之際,我們一方面敬佩這一位位中華健兒在世界最高運動競技殿堂的全力以赴,一方面也會產生諸多反思。獎金夠不夠?待遇好不好?訓練設備、配套是否合宜?但,今天想跟大家談的,不是這個。而是大家接觸運動的基本~體育課。
如果問:為什麼要運動?市民朋友們的標準答案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健康」吧,當然也會有人就是just for fun。但,若是問大家,為什麼要上體育課呢?答案應該都是「學校就規定要上啊」!是啊,體育課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在學校都必須上的一門課;可是,我們真的有因為體育課而愛上運動嗎?透過體育課學習到了正確的運動知識、養成運動習慣嗎?如果這樣問,答案恐怕就不樂觀了。
在學校上體育課,對學生來說,當然有非常愛上的,但也有不少同學是能免則免。而喜歡上體育課的,或許多是針對特定的項目,例如籃球這類的球類運動。而體制內學校體育課的設計,往往偏向體適能測試與專項運動的入門教導。這並不是不好,但卻不是體育課真正該有的最高價值。我們身邊有些朋友,從讀書,抑或男生到當兵,最討厭的就是跑步。可是,這樣的人,卻很有可能在出了社會好一段時間後,愛上長跑,甚至成為馬拉松的追逐者。愛跑,不是在那段長達12年、甚至14年的學校生活中培養出來的習慣,是不是有點奇怪?更不必說,不少人愛上某項運動,仔細探究起來,恐怕都跟體育課沒有關係。
那麼,問題在哪裡?學校的體育課何以無法成為運動生活化的推手?何以無法成為大家喜愛運動的起點?這或許是我們應該好好深思的問題。
而我們也看到,透過系統,每年有許多選手被培養出來。他們在被培育的過程中,參加了各種等級的比賽,經歷過無數的成功與失敗。但是,這樣的一群年輕人,只要不是奧運等級的獎牌得主,非常奇怪的,反而就成為了社會中缺乏競爭力的群體。這,又是什麼道理?
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其中很多事情很難重來。面對失敗固然痛苦,但難到大家都很會面對成功嗎?事實上,我們只有很少的機會,去面對這些起伏跌宕的結局,所以自然不太會處理。可是,運動員不同!他們的生命當中,很長一段的時間,就是把自己準備到最好,然後全力以赴去應付挑戰,最後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必須放下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戰。這,不正是人生的縮影嗎?差別只是他們可以常常重來,藉此修正自己。
因此,運動員應該是最有能力面對人生的一群!他們能站上競技的殿堂,沒有理由不能在其他的領域創造自己的另一片天地。這,才是運動給人最寶貴的禮物;這,才是體育課應該交給大家最高的價值。在全民瘋奧運的時候,讓我們把榮耀歸給選手,同時靜下來想想,我們的體育課該怎麼替傳遞運動最該傳遞的這份價值。人生,因運動而美好,體育課應當是這份美好的起點才是!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體適能 測試 標準」的推薦目錄:
- 關於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陳儀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TYAD - 【 體適能男生跑1600 公尺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坐前伸(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 - YouTube 的評價
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失格母親而內心糾結難受
親子運動直播三週多了,其實,我是因為很自私的理由才開始直播的。
看著Lionel從動作非常不穩、身體軟綿綿、肌耐力不足、足底沒支撐力、專心度不夠.....到現在能夠幾乎很標準的做到基礎動作,維持到20秒鐘以上,以及力氣越來越大、動作越來越穩定、能專注於訓練上....
複雜的情緒是上心頭的。(當然是開心為主)
\
做親子運動直播,不是只為了好玩,或者單純為了消耗孩子體力!
小學二年級下學期時,Lionel學校面臨到老師大搬風,包含他們的班導師也換掉了;開學幾週後,有一天我接到新老師電話,表示孩子專注力變得非常不穩,他會在課堂上突然站起來走動、打擾同學、衝突等行為發生,不用老師說明,我也擔心是否有過動、專注力不集中、甚至是其他問題發生。
打從筋肉爸爸中風後,兒子一直有自己的情緒諮商老師,一到三週定期回去一次;和老師討論後,他不覺得觀察已久的孩子真的有什麼問題,但環境改變的確可能造成緊張不安;
後來輾轉到一個私人診所進行評估,但是那裡真的好草率!院長給了一些制式表格讓我和老公填寫,之後根據分數,只說是評估起來分數很低,如果我們身為爸媽都覺得有問題,那就一定有問題~~這位院長又講不出什麼具體內容,然後搬出很多很貴的課程,感覺就是要爸媽們掏錢買後續的治療矯正課程,這無法說服我....
於是去另一個復健診所,除了填寫相關評估表格,還有醫師看診;這兒感受度好多了~醫生讓孩子進去跟他聊聊天,也看著我們填寫的表格,然後等孩子出去後,醫生說:「從剛剛的觀察與談話測試,Lionel沒有其他大問題,也沒有過動症,只是他的專注力的確不太集中,需要再訓練矯正。診所的小兒物理治療師會再跟你們說明後續矯正訓練,還有進行方式。」
後續治療師幫Lionel做了一些檢測,對孩子來說像是玩遊戲一樣;其中一個檢測後,治療師說:「媽媽,他看起來還有 #肌肉張力不足 問題,所以譬如上課時,身體支撐不了太久,就很容易趴在桌上,然後分心」!
#那一陣子我其實常常暗夜大哭
我很自責,不知道是不是懷孕時做錯什麼導致兒子肌張力不足(儘管覺得應該不是);
又開始想著,一定是小時候買太多玩具給他所以讓他容易分心(這有可能所以很內疚);
我最難受的,是我身為教練、體適能產業講師,即使幫助非常非常非常多人找回健康、找到好體能.....但我卻沒有盡責訓練自己的寶貝,讓他肌肉張力差,害他學習這麼辛苦而到七歲才發現!我是多麽失格的母親呢.....花了很多時間創業、學習,但是我沒有幫助到自己的孩子。
#我竟然沒有好好花時間在幫助孩子身上
這樣的糾結難過持續了非常久;
在復健診所治療時,治療師會讓孩子從桌遊中學習專注力,或者有些遊戲訓練大肌群~我因為得上班都是筋肉爸爸陪他去;
多數時間我得不斷工作養家,沒有充足時間好好訓練Lionel,爸爸因為身體還沒那麼自如也很難訓練小孩;而往往到了假日時,一兩天的訓練很難讓孩子進入狀況,覺得心非常累。
每次想到這些就好難過~失格的母親~失職的母親~我沒有真的給孩子最好的!
好想訓練他,我必須幫助他!但工作好多、得養家、真的時間太少....
這些糾結與衝突每天像利刃在割我的心;
研究所有個同學,女兒才四歲已經可以拿小槓鈴做出挺舉動作,我一邊看著影片驚奇連連,其實內心在滴血...因為我沒有這樣給予小孩。
\
然後突然來臨的防疫居家生活,為了讓不怎麼熱衷於運動訓練的Lionel能夠認真,於是想到了直播親子運動;他知道直播時有粉絲會看著,也比較願意持續。
於是從孩子居家上學的第一天起,我們就開始不曾中斷的運動訓練,每天40分鐘左右,從第一週兩個人雞飛狗跳,到現在他能夠真的認真、持續、接近精準地接收每個命令與動作......
Lionel除了體力變好、食慾變大、整個人似乎圓潤了點?!
抱著他時,發現以前軟綿綿的小子,現在抱起來壯很多(應該是肌肉張力有改善,所以抱起來不若以往那麼軟);剛剛運動完後我莫名的感動,躲到廁所哭了幾分鐘.....
#隱藏在內心非常久的愧疚感 在剛剛終於從心裡拿掉了。
還有好一陣子的居家時光,我有信心,能夠讓自己的寶貝,更強壯、更美好~~
#居家防疫意外的收穫
粉絲們居家防疫到現在,有什麼意外美好的收穫嗎?分享給大家吧~
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運動醫學】~ 最大攝氧量 (VO2max) 是什麼?
顧名思義,最大攝氧量(VO2max)是指一個人每公斤體重在每分鐘的最大耗氧量 (ml/kg/min)。也就是說,在自己最大的運動強度下,肺泡內氣體交換過程中,氧氣被肺泡微血管中的紅血球帶走多少量。
標準的檢測方法,就是在跑步機或飛輪上,接上心率監測或心電圖,戴上面罩評估進出的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行運動的測試。
而最大攝氧量,除了在運動員外,和一般大眾有什麼關呢?
最大攝氧量,也可以視為是心肺適能的指標;現在家醫科門診常看到的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等,其實都和心肺適能有關。而許多研究也指出,在心血管疾病族群中,較低的心肺適能,會有較高的死亡率。
在職醫復工配工的領域,最大攝氧量也可以做為配工的參考;工作需求的最大攝氧量,不應超過個人最大攝氧量的50% (這也就是常在公司衛教時,說工作的勞動不等於運動的主要原因...)。
雖然每個人的最大攝氧量的基準值和先天有很大關係,例如:男性比女性多10%左右,且每年以1~2%的速率下降。但後天的訓練,可以延緩下降的速率,甚至提升自己的基準值。(簡單來說,就是要活就要動,更要動得有效率)
知道了最大攝氧量很重要,但是測量的設備不可能人人家裡都有一台,也不太可能大家都願意去醫院或專業機構去做檢測;有些則是因疾病之後,無法承受那麼高強度的檢測。
所以就發展出了「次最大運動測試」(Submaximal Exercise Testing),來"估算"最大攝氧量。這個,也就是現在很多運動手錶會用到的估算模式。
我們就明天再慢慢說囉。
※ 題外話,最大攝氧量,是評估有氧適能,或是身體適能;超過最大攝氣量,就進到無氧呼吸的部分,所以每項運動,都可能因為強度不同,而從有氧進到無氧。而不是有些人印象中覺得,跑步就完全是有氧運動。
※ 參考資料:
1. Ferguson, Brad.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9th Ed. 2014." The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Chiropractic Association 58.3 (2014): 328.
2. Blair, Steven N., et al.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and unhealthy men." Jama 273.14 (1995): 1093-1098.
3. Ilmarinen, Juhani. "Job design for the aged with regard to decline in their maximal aerobic capacity: Part I—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tion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10.1-2 (1992): 53-63.
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坐前伸(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學校 體適能 獎勵計劃」是由教育局, 香港兒童健康基金和中國香港 體適能 總會合辦, ... 13K views 7 years ago 學校 體適能 獎勵計劃 測試 方法短片目錄. ... <看更多>
體適能 測試 標準 在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TYAD - 【 體適能男生跑1600 公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體適能 男生跑1600 公尺、女生跑800 公尺體育署:檢討中,希望改成折返跑】 從國小到 ... 可設定800、1200、1600 公尺三種標準,讓學生按個人能力而非性別接受測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