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皮蛋撻考功夫,要做到一個外層鬆化、蛋漿軟滑的酥皮蛋撻談何容易。今次記者走勻全港買了八家人氣蛋撻,由自小喜歡吃酥皮蛋撻的飲食專欄作家梁家權出馬盲試,看看哪間店做的最好吃。//
#留家睇YouTube精選節目
【#蛋撻比拼|食家梁家權盲試8大人氣酥皮蛋撻 九龍城名店奪冠 $8個酥皮鬆化有層次 蛋漿又香又滑】
一Click即睇: https://youtu.be/9m-yGt6aRFo
#飲食男女 #YouTube #蛋撻 #酥皮蛋撻
============================
《香港經典小食》結集64款經典小食,訴說食物來源典故,披露獨門製作方法。3月25日起,「你的優惠」網上發售,以及各大書報攤有售!
============================
《飲食男女》正式登陸MeWe,立即Follow: mewe.com/p/eatandtravel
=============================
全新酒鬼專用Facebook Group「#酒鬼男女」,立即加入: bit.ly/339jatS
=============================
為你的住家飯帶來一點不平凡,即上《三餸一湯》: bit.ly/2OWx8va
==============================
【旺角大隻佬麵店延續 六旬師傅攜妻元朗再賣雲吞麵】👉🏻👉🏻 https://bit.ly/2Osvq5g
【13間即叫即炸美味炸雞髀 紅磡老字號 大埔名物 屯門人氣店】👉🏻👉🏻 https://bit.ly/2OwozaO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對於出過三本書嘅80後文字工作者、但仍自稱廢青嘅葉子騫嚟講,最好食嘅油渣麵,係細細個嘅時候喺婆婆住嘅七層大廈家中,走廊叫賣姨姨煮嘅油渣麵。但時代變遷,回憶中嘅味道而家已再食唔番。若偶然想再回味豬油渣嘅味道,佢會選擇深水埗嘅周記。甚至為咗追求更貼合自己口味嘅豬油渣撈公仔麵,親自下廚亦在所不惜。 =...
「飲食專欄作家」的推薦目錄:
飲食專欄作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Podcast
Taster 美食加 Podcast 節目 #美食關鍵詞 |EP36
【#美食家是誰】徐仲(下):美食家是「引」食者,要有論述能力與影響力!
👉https://taster.life/podcast-20201203/
這集節目是徐仲訪談的下集內容,上集節目討論了非常多飲食文化互相激盪的話題,回顧他踏入飲食界的過程。
這一集終於要開始聊聊「美食家是誰」的正題,為什麼麼徐仲現在都不敢自稱美食家,他又為什麼要去義大利慢食組織的美食科學大學進修?美食家到底要具備怎麼樣的能力?
節目播出後,徐仲也在臉書發表一篇文章,進一步闡述他對美食家的看法。有意思的是,從文章裡更可以看出,他對於「美食家」此身份有多審慎,甚至迴避。這樣的態度,與我們先前訪問過的葉怡蘭老師也有類似。「美食家」三個字是否真有千斤重?我還會繼續探討這個議題。
以下是徐仲全文:
—
到Liz的美食關鍵詞podcast,以美食家為主題聊了兩集,回家後想了想,忍不住將觀點寫下,因為這個議題頗有趣。
多數時候,我不認為自己是美食家,而是一位「引食人」。
每回在社交場合,若有人替我冠以「美食家」頭銜,我總委婉否認,至於原因,要由定義談起,套用維基百科的說詞,美食家一詞泛指善於品評美食美酒的人……。
我不同意這定義,因為太簡化了。
既然稱謂中用上了「家」,那就要有所特色,諸子百家,各有門道,談的不該是技能,譬如擅長跳舞的人不見得是舞蹈家;精於寫毛筆者,也不見得稱為「書法家」,諸如顏真卿、張旭、王羲之等,都是在字意字形中擁有風格,對時代有所建樹,方能成為一家,況且,在那個人人都以毛筆書寫的時代,還能被稱為書法家,必有過人之處。同理相證,擅長品評食物者,若是沒在飲食評論中樹立風格,對社會有所影響,又怎能稱為美食「家」?頂多稱為有品味的飲食愛好者吧!
我知道業界同行有許多朋友,皆以美食家之名遊於江湖,但每人的定義解釋不同,名無固宜,約定俗成,這道理我懂,但心中有個檻,始終跨不過。
因為……,我也曾以美食家自居。
未滿而立之歲前,我就擔任時報周刊的飲食專欄作家,在那個年代,可說是權威性十足,然而寫作終歸是副業,正職是董氏基金會的營養師,於是所以,正職是講究飲食健康,副業是追尋飲食美味,某日基金會的主任與我閒聊,詢問在外行走時都如何介紹自己?
時值年輕,朝氣和傲氣皆有,我笑稱自己是有營養師證照的美食家。
主任笑了笑,營養師她懂,有執照即可,但美食家要如何被證明?她認為飲食專欄作者並不等同於美食家,畢竟職稱中冠上「家」,談的不僅是品味的寬廣高低,不只是文采用字的純熟老練,而是一個人,究竟能真正影響到多少人的內心?帶動了怎麼樣的社會觀感?
她進一步解釋,社會觀感不僅於「此刻」,還要考慮「將來以後」,最好是蓋棺定論。一個人對社會的影響越多,成為一「家」之言的爭議也就越少。聊著聊著,她表示沒打算挑戰我對美食家的看法,但她認為減少爭議是一件美好的事,假使非爭不可,至少要有憑有據。譬如飲食是否健康,營養師有學術文獻可憑據,而食物是否美味,似乎少有規範?重鹹或清淡各有表述,美食家要如何求得共識呢?
她說的有理,所以我沉默了。
於是所以,自省與思辯在心中發芽,於2007年,我辭去所有工作,負笈往遊,到義大利慢食主義(Slow Food)開設的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s)就讀。歸納出「知味」、「品味」、「玩味」的思維方式,建構對於食物的觀點。「知味」在於主觀體會食物品種的多元生態滋韻,「品味」在於客觀分析飲食的人文科學,「玩味」在於用開廣心態看到不同的飲食文化。
回台灣後,流年似水,產地鄉間游走,行過三百多個鄉鎮,體會了台灣飲食的飽食巧味,還有吃食背後的哲學、藝術、歷史、風土、科學、族群、宗教等諸多精彩,如此美好,不能獨享,但要如何傳遞?
關鍵在於「溝通」,既然食之有味,自當言之有物,於是我嘗試各種引導,諸如文字撰述、影音拍攝、錄Podcast、演講開課等,或是以菜單設計和餐會活動,以「飲食文化工作者」的身分,引食飲食,引領欣賞食物的美好滋味,成為產地到餐桌間的橋梁。
因為所以,若有人稱我為美食家,當自婉拒,誠心告知,敝人只是一位對吃喝有興趣的飲食文化研究者,然而若對方堅持,表示曾被我的言語或文章影響了對食物的觀點,體會吃飽和享樂之外的意涵……….。
我會整理衣服挺直身體,伸出手來再次自我介紹。
「你好,我是徐仲,會努力成為一位美食家。」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飲食專欄作家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到Liz的美食關鍵詞podcast,以美食家為主題聊了兩集,回家後想了想,忍不住將觀點寫下,因為這個議題頗有趣。
多數時候,我不認為自己是美食家,而是一位「引食人」。
每回在社交場合,若有人替我冠以「美食家」頭銜,我總委婉否認,至於原因,要由定義談起,套用維基百科的說詞,美食家一詞泛指善於品評美食美酒的人……。
我不同意這定義,因為太簡化了。
既然稱謂中用上了「家」,那就要有所特色,諸子百家,各有門道,談的不該是技能,譬如擅長跳舞的人不見得是舞蹈家;精於寫毛筆者,也不見得稱為「書法家」,諸如顏真卿、張旭、王羲之等,都是在字意字形中擁有風格,對時代有所建樹,方能成為一家,況且,在那個人人都以毛筆書寫的時代,還能被稱為書法家,必有過人之處。同理相證,擅長品評食物者,若是沒在飲食評論中樹立風格,對社會有所影響,又怎能稱為美食「家」?頂多稱為有品味的飲食愛好者吧!
我知道業界同行有許多朋友,皆以美食家之名遊於江湖,但每人的定義解釋不同,名無固宜,約定俗成,這道理我懂,但心中有個檻,始終跨不過。
因為……,我也曾以美食家自居。
未滿而立之歲前,我就擔任時報周刊的飲食專欄作家,在那個年代,可說是權威性十足,然而寫作終歸是副業,正職是董氏基金會的營養師,於是所以,正職是講究飲食健康,副業是追尋飲食美味,某日基金會的主任與我閒聊,詢問在外行走時都如何介紹自己?
時值年輕,朝氣和傲氣皆有,我笑稱自己是有營養師證照的美食家。
主任笑了笑,營養師她懂,有執照即可,但美食家要如何被證明?她認為飲食專欄作者並不等同於美食家,畢竟職稱中冠上「家」,談的不僅是品味的寬廣高低,不只是文采用字的純熟老練,而是一個人,究竟能真正影響到多少人的內心?帶動了怎麼樣的社會觀感?
她進一步解釋,社會觀感不僅於「此刻」,還要考慮「將來以後」,最好是蓋棺定論。一個人對社會的影響越多,成為一「家」之言的爭議也就越少。聊著聊著,她表示沒打算挑戰我對美食家的看法,但她認為減少爭議是一件美好的事,假使非爭不可,至少要有憑有據。譬如飲食是否健康,營養師有學術文獻可憑據,而食物是否美味,似乎少有規範?重鹹或清淡各有表述,美食家要如何求得共識呢?
她說的有理,所以我沉默了。
於是所以,自省與思辯在心中發芽,於2007年,我辭去所有工作,負笈往遊,到義大利慢食主義(Slow Food)開設的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s)就讀。歸納出「知味」、「品味」、「玩味」的思維方式,建構對於食物的觀點。「知味」在於主觀體會食物品種的多元生態滋韻,「品味」在於客觀分析飲食的人文科學,「玩味」在於用開廣心態看到不同的飲食文化。
回台灣後,流年似水,產地鄉間游走,行過三百多個鄉鎮,體會了台灣飲食的飽食巧味,還有吃食背後的哲學、藝術、歷史、風土、科學、族群、宗教等諸多精彩,如此美好,不能獨享,但要如何傳遞?
關鍵在於「溝通」,既然食之有味,自當言之有物,於是我嘗試各種引導,諸如文字撰述、影音拍攝、錄Podcast、演講開課等,或是以菜單設計和餐會活動,以「飲食文化工作者」的身分,引食飲食,引領欣賞食物的美好滋味,成為產地到餐桌間的橋梁。
因為所以,若有人稱我為美食家,當自婉拒,誠心告知,敝人只是一位對吃喝有興趣的飲食文化研究者,然而若對方堅持,表示曾被我的言語或文章影響了對食物的觀點,體會吃飽和享樂之外的意涵……….。
我會整理衣服挺直身體,伸出手來再次自我介紹。
「你好,我是徐仲,會努力成為一位美食家。」
https://taster.life/podcast-20201203
飲食專欄作家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對於出過三本書嘅80後文字工作者、但仍自稱廢青嘅葉子騫嚟講,最好食嘅油渣麵,係細細個嘅時候喺婆婆住嘅七層大廈家中,走廊叫賣姨姨煮嘅油渣麵。但時代變遷,回憶中嘅味道而家已再食唔番。若偶然想再回味豬油渣嘅味道,佢會選擇深水埗嘅周記。甚至為咗追求更貼合自己口味嘅豬油渣撈公仔麵,親自下廚亦在所不惜。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飲食專欄作家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有夫妻檔最近在中環新開一間法國餐廳,老闆是Vito(陳啓華),老闆娘是Cei Cei(凌瓏菲)。有留意飲食資訊的,想必認識Cei Cei,她是電視台飲食節目主持、飲食專欄作家、出過香料書籍、更是本地名廚 Ricky的徒弟,擅長創意配搭Fusion菜。她的丈夫Vito曾跟過澳洲名廚Donovan Cooke深造,入行十五年,先後在Amber等米芝蓮餐廳工作過,這次與太太一同開餐廳,做回老本行,主打Fine Dining法國菜,賣點是撐本土,撐在地。
「我們重視食物,始於泥土及種子,所以餐廳命名為ROOT。」Vito說。這次兩人以夫妻檔合作,希望可以於餐廳中實踐一個共同理念,就是提倡香港的「Farm to Table」文化。當中的「Farm」是指本土農場,二人走訪全港多個農場,把最時令的農產品運用於餐單上,讓客人可以享用最新鮮的蔬菜之餘,同時支持本土農業。「本地並不等於負面,它是正面的,問題是廚師怎樣去運用食材去做好食物。」Vito說。
招牌菜式仙人掌海蜇沙律伴味噌焦化洋葱泥,採用了由本地農場種植的墨西哥種可食用仙人掌,仙人掌本身味道不強,他們便主力做好質感,加入脆片及海蜇,令口感變得豐富。另一味黃油雞胸伴焦黑洋葱,採用了本地黃油雞,雞先經肉類熟成機熟成六至七天逼出肉味,然後再經慢煮及煎香,皮脆肉滑。
採訪:張靜雯Carmen Cheung
攝影:關永浩
ROOT
地址:中環砵甸乍街45號H Code 7樓
電話:2420 8112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12nn-2:30pm,6pm-10:30pm
詳情: http://bit.ly/2TNzlqE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飲食專欄作家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賀年食品】
新年必食的糕點非蘿蔔糕莫屬,今次記者就請了有「庶民食家」之稱的飲食專欄作家梁家權點評四款名人或名廚出品的蘿蔔糕,看看哪一間最足料、最出色!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飲食專欄作家 在 EP98|馬來西亞吃什麼? 飲食作家陳靜宜的口袋名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飲食作家 陳靜宜從2018年就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寫 專欄 ,介紹台灣和南洋的 飲食 文化。她最近跑了一趟馬來西亞,從小吃吃到fine dining。 ... <看更多>
飲食專欄作家 在 hkbrightersmile - / @jeffreyfoodie 飲食專欄作家嘉華哥 的推薦與評價
jeffreyfoodie 飲食專欄作家嘉華哥 ✨ 平時要拍片 又要同其他明星藝人做訪問 上鏡當然好需要白白嘅牙齒啦 ☺️ 今日華哥嚟左我哋中環店 試做一次美白牙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