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念安頓疫情期間的身心反應]
很開心被 #睡眠管理職人 點名參與【疫情期間,心理師教你的心理照顧秘訣・文章串連】活動,剛好近期在防疫期間帶完四週的線上正念靜心活動,也整理分享一些方法與心得,這段居家防疫期間,正是時候學習與練習正念。:)
居家防疫期間,不能出門感覺無聊、煩悶?生活事務突然間都被迫暫停,感到不知所措?跟人相處的機會大減,感到孤單寂寞;和同住者相處時間增加,又感到諸多摩擦與不快?面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升起強烈的焦躁不安?在疫情影響下,我們 #意識到生活諸多的不確定與無常,感受身心變動。這何嘗不是個機會,讓我們更認識與了解自我呢?或許我們會認為是疫情造成改變,才引發諸多身心反應,然而,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目前遇到的困擾是現在才發生的嗎?那些關於自我、關係、生命的困難。或許它們早已存在,但在過去自動導航般的生活模式下,可以暫時迴避這些議題?
讓我們練習以正念的態度,試著覺察、關照自己的身心經驗,在接納、允許與跳脫慣性框架、重新選擇的過程中,逐步的安頓自我。
#正念是什麼?
正念 (mindfulness) 定義為:「刻意的」將注意力放於當下,對一刻接著一刻的經驗「覺察」而「不給予評價」。經過科學研究證實對身心有益,已發展成提升身心健康的方案,及對焦慮、憂鬱、慢性疼痛等的心理治療方式,除了用於醫療領域之外,目前也被運用於教育、企業、政治界。
#練習正念有什麼好處?
透過正念覺察,能幫助我們在習慣的身心反應中,稍稍暫停下來,以好奇、接納、允許的態度面對當下經驗,並重新選擇合適的回應方式。研究顯示正念練習能改變大腦結構,提升認知功能表現,更有效決策與執行;強化調節情緒反應的大腦網絡,穩定情緒,減緩壓力的負面影響;強化感受悲憫能力的神經網絡,改善人際關係,提升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
#怎麼開始練習?
讓我們 #帶著正念的態度自我覺察,意即帶著 #專注、#好奇、#接納、#不評價(或不被自動化評價帶走)的方式,#探索與覺察自己時時刻刻的經驗,#包含當下的身體感受、#情緒、#想法、#行為衝動或行動。看似很簡單,要執行起來卻不容易。好在透過一遍遍的練習,我們會漸漸熟悉正念覺察本身的意涵,就像為心智進行重訓一樣,會越來越強壯。就如重訓一般,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舉過重的重量,會從較輕的重量開始舉起,再慢慢加量,不貪心、不求速效,一點一點來。以下提供三種練習培養正念的方式,也呈現一些願意分享者的練習體驗,一起來認識正念。
1️⃣#正念飲食練習
挑選一餐的一口飯菜、一口飲料,在自動化的進食之前,先打開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的感官觀察一下食物,練習跳脫習慣反應。看一看食物的外型、顏色、質地、光影變化,聞一聞食物的味道,聽一聽觸碰或咀嚼發出的細微聲音,感受手指、嘴唇或身體部位接觸食物的感受,觀察食物在口腔、舌頭、齒縫間的移動,以及品嚐到的味道。注意力很可能被其他的想法、畫面帶走,就溫柔的把注意力帶回到感官經驗上。
🙋#成員心得分享:
「『活在當下』這件事情對我而言並不容易,雖然平常知道吃飯要專心,偶爾還是會不自覺拿出手機回一下訊息,而沒有一心一意地用完一餐;又儘管沒有拿出手機,腦中的千頭萬緒還是會淹沒大腦,思考著剛剛老師上課的內容、等會的行程等等,鮮少能真正地感受當下的食物。」
「很幸運地正念活動給予我機會,專注地去面對眼前的這一份食物,其實每一份食物,或大或小、或濃或淡、或平價或高昂,都是值得人們用心看待它,完食的時候我感到幸福、覺得感謝,平常儘管也知道要抱著感恩的心對待任何食物,而我又何曾真正地發自內心去感謝、尊重眼前那一份同為生命的植物呢?這是今天結束後,我想放在心上的事情,每一天的每一餐,每一餐的每一份食物,『真的謝謝你們:)!』」
2️⃣#靜態正念練習
以溫柔、好奇的態度覺察、關照呼吸、身體,讓注意力定位於每一次的呼吸、每一個當下的身體感受。每一次覺察分心,都是一個機會再次選擇回到當下。
#正念呼吸
呼吸是練習正念最基礎入門方式,每次呼吸都發生在當下。自在的呼吸,觀察呼吸的細微感受,可以觀察鼻腔、胸腔、腹部隨著呼吸的起伏變化,如果注意力飄走了,就再一次溫柔的帶回來。讓呼吸成為回到當下的定錨,把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試著從1分鐘、5分鐘到10分鐘做做看。
🙋#成員心得分享:
「透過靜坐、呼吸練習,我感覺到自己和自己是貼近一些的,是同在的;也發現自己的思緒飄忽的軌跡(能夠一下子就跳到好遠的地方)。很喜歡老師說的概念:不要小看每一個小小的觀察、小小的開始,所有的累積都是這樣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
「過去可能會以為正念靜心是在教人如何往好的方面想,然而經過這次的活動後,發現更重要的是覺察,像自己在做一件事時,有時候可能因為慣性而沒發現自己做事情時會有一些冗餘的動作,導致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完成一件事情,覺察練習讓我能夠對於自己平常的習慣再重新去做審視。」
#正念身體掃描
可以坐著或躺著,讓注意力先聚焦在呼吸,安穩後再讓注意力跟著呼吸自由的在身體移動。吸氣時,想像把空氣吸到左腳大拇指,吐氣時,注意力跟著空氣從鼻子離開,來回幾次。
再次吸氣讓注意力聚焦左腳大拇指觀察一下感受,慢慢擴展到旁邊的腳趾、左腳掌、腳踝、小腿、膝蓋、大腿,觀察一下內外的細微感受。接著換到右腳大拇指開始,逐步往上覺察右腿的感受,讓注意力就像掃描機一樣,繼續一段一段的觀察臀部、後背、肩膀、雙手臂、手心、手背、手指頭、胸部、腹部、頸部、頭部、臉部。注意力可能會飄散開來,沒有關係,溫和的在將注意力帶回來身體感受。
以溫柔、好奇的態度覺察、關照身體,讓注意力回到身體感受的當下。
🙋#成員心得分享:
「原本覺得心情滿雜亂、滿焦慮的,但在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過程中,這種感覺神奇地慢慢消失了,現在覺得很平靜很舒服。」「靜下來做身體掃描時,能夠細微地發現身體肌肉的狀態。掃描完成後,緊繃和痠痛似乎也減輕放鬆。」
「正念作為觀察自身變化的一種方式,提供我一個機會審視身體想傳達的訊息,過程中能夠回想到底是生活中的哪件事影響了我,哪怕這件事情無法立刻解決,我認為對於自身狀態擁有清楚的意識,也能夠多少減少身心狀態混亂時的壓力」
3️⃣#動態正念練習
讓注意力定位於身體移動時的呼吸與身體感受,觀察時時刻刻的體驗。
#正念行走
在一段移動的路線上觀察一下身體行走的感受,例如從房間走到客廳時,觀察站立時雙腳腳掌踩踏地板的感覺,行走時先踏出哪一隻腳?踩好一隻腳、再移動另一隻腳,當一腳抬起時,腳掌、腳踝、腿部肌肉、關節、上半身的肌肉等身體感受是否有變化?怎麼變化?一開始可以速度稍慢的行走,方便觀察這些變化,比較敏銳後,在自由速度的過程中觀察行走歷程。
沒有趕著要去哪,每一步都是目的地,每一步都在當下。踩穩這一步,再踏出下一步。
🙋#成員心得分享:
「正念練習很有幫助,像是在重新審視自己身體既有的習慣跟動作。接受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去譴責。我有一點點長短腳,之前走路時會很責備自己走路狀態,但正念讓我有新的觀點看待自己。」
#正念伸展/運動
在家伸展四肢、活動筋骨,或居家運動時,可以讓注意力觀察身體移動時的動作與感覺。像是皮膚的觸感、溫度、濕度,肌肉、關節的緊繃或放鬆,血液的流動、脈搏的跳動、重量感受的變化...等等。過程中保持對呼吸與身心反應的觀察,尊重身體的限制。
🙋#成員心得分享:
「大學後偶爾會聽到『正念』,但一直不知道是什麼,今天體驗過後發現原來平常睡不著或是思緒太混亂時,會用類似的方法讓自己專心回到當下,冷靜下來。今天的體驗算是讓自己步調更緩慢,除了注意力回到當下以及注重一吸一吐外,更多覺察肢體的擺位、重量等等的,是相當特別的經驗!」
讓我們開始帶著正念覺察自己的身心經驗,沒有「正確」的經驗,只是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從今天就開始試試看,以正念練習安頓自己,也 #歡迎留言分享自己練習的身心經驗,讓更多人一起來學習體驗喔!
下一棒,想點名邀請 心理師的深夜學堂,繼續接力跟我們分享防疫期間的心理照顧秘訣喔!
其他串聯文章請見留言區!都非常推薦閱讀喔!
文、圖/洪千惠心理師
身體掃描 目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孩子感到厭煩 怎麼辦?】
前幾天準備吃中餐時
孩子們把娃娃丟得滿地都是
喬伊還在腳上套了一個鐵罐踢地上的娃娃
「可以吃飯囉!」
我說了,卻無人回應
看到滿地的娃娃我感覺煩躁
聽到鐵罐框啷刺耳的聲音我感覺緊繃
沒有人回應更讓我感覺火大
「算了,我自己先吃吧」
心裡這樣想著,就坐下來自行用餐
但心裡的那些感覺並沒有消失
後來喬伊繼續忘我的套著鐵罐走來走去
鐵罐依舊發出刺耳的聲響
我覺察內在不舒服的感受逐漸在累積與擴張
開始在內在與自己對話
「我討厭這個聲音,這個聲音讓我感到焦慮,恩,我的身體跟肚子都很緊繃」
「沒有人回應我讓我感覺無奈跟不爽」
「亂七八糟的環境讓我很煩躁也很氣餒」
我發現自己的內在有著
討厭、焦慮、無奈、生氣、煩躁與氣餒等感受
我默默對自己說
「是的,我現在感覺討厭、焦慮、無奈、生氣、煩躁、氣餒,我可以有這些感覺」
給了自己幾次的深呼吸
開放的接受每種感受的浮現
也與這些不舒服的感受同在
接著我向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
「親愛的,剛剛我說可以吃飯卻沒有人回應,我感覺蠻無奈的,我希望不管你們要不要吃都能給我個回應,然後我吃飯聽到鐵罐撞擊的聲音感覺很焦慮,這會讓我的肚子很緊繃,無法放鬆好好的吃飯,怎麼辦?」
喬伊聽完,默默地將鐵罐拿下來
「謝謝你的幫忙,那你準備好要吃飯了嗎?」
「要!」說完他就自己去洗手
「地上很多東西我會感覺有點煩躁,吃完飯我們一起整理吧! 還是你們有什麼想法呢?」
「我先收拾乾淨!」唯可邊說邊撿起地上的娃娃
「謝謝唯可的幫忙,也謝謝你們願意幫助我」
在這一刻,我的內在感受轉變為
感動、滿足、欣賞和放鬆
我一樣與這些舒服的感受同在
我,與我的感受在一起
/
每當有人問我育兒相關的問題
我的回應通常都是
「當孩子做這件事時,你有什麼感覺?」
有時對方會提出一個想法而非感覺
例如: 覺得他這樣很沒禮貌 👉這是想法不是感覺
或只能感受到單一的感受,例如: 很生氣
又或者什麼都感覺不到
但其實,感受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訊息
同時這也跟我們的文化有關
從小我們就不被允許有感覺
或者只被允許有「好的」感覺
「不准哭!」
「不可以生氣!」
「要開心,但不要得意忘形!」
因為如此,感覺往往被我們忽略與壓抑
我們否認自己有某些感受
甚至對自己產生某些感受而感覺負面
我也曾經因為對自己的孩子產生「厭惡」的感受
覺得自己是個糟糕透頂的母親而感到沮喪
但我們卻誤會了
因為 #你的感受並不等於你
如同想法只是想法
感覺也只是感覺而已
同時感覺是會變化的
你可以上一秒因為孩子感到憤怒
也可在下一秒因為孩子感到愉悅
#時常覺得自己有人格分裂 #有同樣症狀的人請+1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切斷與內在感受的連結
相反的,我們要更多練習去與內在產生連結
當覺察到一種感受
去辨識他、接受他、然後放下他
這樣能避免我們用一種慣性反應來面對人事物
💡所以我們可以做的是:
👉提升覺察的能力,可以透過培育正念的態度
像是呼吸觀察、身體掃描、靜觀等方式
來提升感知能力的敏銳度
👉豐富感受的詞彙庫
很多時候無法辨識
是因為我們內建的詞彙庫太少了
當你內建的感受與情緒詞彙越多
就越能精準的辨識每種感覺
(我將情緒感受的相關詞彙,以及我所擁有的輔助工具貼在留言處,給需要的人參考喔!)
👉以開放不評論的心去看待每種感受
感受與情緒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
都是真實的體驗
同時也會隨著時間與信念的改變
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感覺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看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同一件事,不同的時間去看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同一件事,不同的心境去看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所以面對感受與情緒
只需要如其所是的去接受他,觀察他
就像歡迎一個朋友的到來
他沒有惡意,也沒有危害
他坐一下,然後就離開了
👉不過於追求好的感覺,也不過於阻止不好的感覺
人們往往只想追求像是開心、幸福、滿足等讓人舒服的感受
而會刻意阻止與排斥像是難過、生氣、恐懼等不舒服的感受
就像我們可能會用各種方式去終止孩子的哭鬧
但卻不會去終止孩子的笑容 (應該沒有人會叫孩子不准笑吧)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快樂
但卻忘了不快樂也有它存在的目的
如同腦筋急轉彎當中
不管是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驚驚
每一種情緒都很重要
可能是提供防衛與保護
也可能是在釋放壓力
在面對讓你不舒服的感受時
試著讓他多停留一下,而不是立馬把他推開
✏️本日金句:
「孩子的情緒是孩子的課題並非你的責任
你的情緒是你的課題與責任但不等於你」
#防疫在家與孩子一同提升情緒力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身體掃描 目的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焦慮恐懼來守護我們的生命
各位版面上的朋友,早安: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到四處跟人互動,台鐵是我的選項之一,包括往返東部。這幾天有好多心理專業人員,都快速分享了他們的所學,讓人敬佩。
我想說,昨天晚上沒有直播,也許早上可以用文字陪伴大家。簡單分享我自己的經驗,有些之前重複說過了,在這裡我就輕輕帶過。
■ 管控暴露在焦慮刺激前的時間
我的經驗是,內在容易焦慮恐懼的人,會不自主地去找讓他感覺焦慮恐懼的事件,去印證他的情緒。這是合理化自己的情緒,也是大腦的工作,目的跟生存有關。
但我們找來的這些事件,反而可能更加強化了自己的焦慮恐懼。然後我們可能脫離了現實,活在情緒腦所主宰的大腦狀態裡,引發後續對身心的負面影響。
尤其是孩子,心智強度不夠,特別容易被不斷重複、重播的新聞畫面影響。情節比較嚴重的,會產生情緒退化、分離焦慮、怕黑做惡夢……等的症狀,請父母要特別注意,務必管控暴露在焦慮刺激前的時間。
不是大人就不會受影響,只是不一定有充分的覺知。有些本來就有明顯焦慮症狀的朋友,就可能因為情緒腦的更加活化,需要到身心科就診。
對我來說,我會知道新聞的大概,但至於細節,我會選擇性地關心。如果我意識到同一個新聞,我已經連續點擊兩個以上的類似連結,我會在腦中告訴自己「停下來!」
■ 停下來連結我們的身心
大腦常會編故事,這故事常跟過去有關,並且投射到未來。我感謝大腦的努力,因為它在幫忙我們守護生命,我真心感謝。
但有時候它的努力,不在我的意識範圍,在不知不覺中引發了我莫名的焦慮。由於我有長期內觀的習慣,我會以身體的緊張,包括肌肉的僵硬作為線索,只要緊張、僵硬到一定程度,我便會停下來,開始有意識地呼吸,並且進行身體掃描。
讓思緒歸零,放鬆、放空。沒多久,思緒會重新浮現腦中,我在觀照思緒的過程中,便會知道大腦正在進行的編劇。
有時候,比較宗教性的用語,會提到「妄念」。接下來,會有「打妄念」這樣的說法。我自己是傾向採用「接納」的方式,進行充分的覺知。
當我連結了自己的身心,我也同時活在當下,並且覺知當下的安全與圓滿。所以我會知道,在腦中自然發展出來的想像或念頭,並不是我,也並非基於我的自主。我會開始跟這樣的想像或念頭對話,善待它們,因為它們也只是來提示我一些關於未來的可能性,儘管有些可能性過於極端。
以我來說,我腦中的一個畫面,停在那個隧道口。而那隧道口,連結了過去某段經驗,如果再往前追,就自然追到了童年。
■ 有意識地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小孩
情緒常有歷史,情緒常在童年被認識與詮釋。而一個人的童年,常跟主要照顧者的畫面重疊。
這其實是一種乘坐時光機器的冒險,譬如以我個人來說,當我放任我自己進入幼年經驗,不去阻攔、不去打斷,我可以連續好幾個小時,被困在某種莫名的焦慮恐懼裡。所謂「莫名」,是並不一定有單一畫面或事件,它可能浮現不同時間點的不同片段事件,有可能是如夢似幻的夢境,摻雜著過去與現在的事件,並非真實,有些零散或混亂。
我的生命儘管正存在於當下,而我的某段意識則卡在過去迷茫!
我自己知道,這種冒險,並不適合大多數人。原因是我能自救*,我可以帶著我自己走出那種狀態,但大多數人一則缺乏適當的引導,二來也沒這樣的時間,也沒有像我多年來所培育的堅定信仰。
但把自己當成小孩,在心裡對自己說說好話,安撫自己內在小孩的焦慮恐懼,這幾乎大部分人都做得到。有些人會想像自己躲在一個秘密基地,有些人會尋求一些自己習慣的肢體接觸來自我安撫……,所以像有同業建議可以多擁抱身邊的人,我很贊成(當然,進行肢體接觸,要獲得對方的同意)。
用最簡單的方式講,這段時間刻意多做些讓自己能安心平靜的事情,通常也可能照顧到了內在小孩。有些人喜歡聽舒緩的音樂,或者到大自然走走看看,或者靜靜地閱讀詩句……,都蠻好!
能讓內在的父母懂得如何慈愛,這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歷程。以前沒得到的,我們可以自己給—像這也是一種我的信仰,沒有這種信仰,我們容易一直向外討愛,也容易受挫受傷害。
要願意進行這一段練習,要非常有活在心理世界的經驗。如果慣於追求外在名利的朋友,大概會覺得關於內在小孩之類的說法很荒謬。
這也無妨,我們回到現實,重新去看待對我們重要的事就好。
■ 重新定向對我們重要的事情
我們所習慣的社會價值,在生死之前,常過於侷限。再怎麼追求、再怎麼累積,都可以不夠快、不夠多、不夠好……
通常當我內在有衝擊,我會給自己跟情緒相處的時間,也呼應之前講到的「停下來」。我會減少不必要的工作,也包括某些人際互動,有些活動能交代過去就好,因為我真的需要時間,好好看清對我重要的事。
重大事件的發生常能衝撞習以為常的價值觀,讓人突然意識到:自己汲汲營營追求的,可能不是那麼重要!
不少人常常要藉著重病,才會願意好好停下來,或者說,「被迫」停下來,好好完成這項功課。如果身體無恙,或者生活功能如常,絕大多數人儘管體驗到那一瞬間的生命撞擊,依然容易被慣性帶回熟悉的模式,儘管越過越覺得怪怪的,也不一定清楚覺知怪在哪裡?!
「如果我僅剩一天、一月,或一年的生命,我會怎麼活?」這便是一個重新定向的問題。
有另外一個類似的問題是:現在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最近在談拖延與分心,焦慮與恐懼常是原因。焦慮恐懼常會帶著我們盲衝亂撞,瞎忙半天,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
重新定向,是這個時機點幫我們找回生命重心的動作。一艄沒有明確目的地的船,哪種風向都是逆風。
但要看清楚自己的方向,不能只看焦慮恐懼要我們看的失落經驗,也要藉著感恩與祝福,看到我們目前的擁有,以及對未來的盼望。
■ 持續感恩與祝福身邊的人
不管是感謝大腦、感謝我的身心、感謝祖先所建構的社會文明**……,包括感謝焦慮恐懼對生存的重要性,持續感謝,能平衡焦慮恐懼,帶著我們連結幸福與美好。
我自己的經驗是,有些人會在這個時機點說些風涼話,像是某些早就對父母懷抱不滿情緒的青少年,也有可能講反話來激怒父母,或者僅僅是為了獲得關注。我們不用認同,但也未必要以不滿回應,理解就好,感恩身邊的人都平安就好。
在重大事件衝擊之下,有些人的情緒會亂竄。像有些人就可能有滿腔的憤怒,開始到處責怪;又或者充滿悲觀,不知道為什麼開始意志消沉了起來?!
任何情緒,都可以被理解,也不一定要給情緒時限。但我們要有覺察:我們的情緒,去找了哪些事件投放?這投放的過程,反過來對我們自己的身心有什麼樣的影響?
看到新聞畫面,我們感覺到難過,接下來試著專注慈心祝福,這也是一種可以應對的方式。衷心祝福版面上的朋友,儘管在苦難中,也有能力想像未來的幸福與美好!
.
*關於自救,目前為止還可以,但不確定未來是不是一直都可以,我也會擔心我自己「走火入魔」,哪一天回不來了。
**這是我在清明節的重要活動,意識清明地,看見我身上的一切,來自於前人的累積。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CWl8DFYsh/
.
#博客來六折書展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218
《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041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優惠價192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5991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優惠價168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204
《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優惠價:156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27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身體掃描 目的 在 學習客觀並敏銳地覺... - 為了遇見更美好的自己Better Me 的推薦與評價
慈心身體掃描練習的目的是讓我們學習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學習客觀並敏銳地覺察身體的感覺,並去關懷及接納身體。覺察身體的感覺,也有助我們對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有更大 ... ... <看更多>
身體掃描 目的 在 #身體掃描#正念練習身心放鬆自我照顧推薦給失眠睡不著朋友 ... 的推薦與評價
放鬆、睡著了,很好。沒有也沒關係,那不是本練習的目的。*專業正念練習的音檔有2大特色:➀帶領老師「不會」用特別溫柔或緩慢的語氣,而是用「真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