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是那麼「原住民本位」的想法,單單從歷史的軌跡來觀察,原住民族人都不是野生動物滅絕的元凶;台灣現在有很好的機會,在聚焦狩獵文化討論的同時,也開始尊重原住民族生態智慧的永續概念,我們能彼此學習的還有很多。
#文化即生活
#生活即傳統
#獵人無罪
#法律違憲
------
回過頭來說,有狩獵文化的原住民部落,在他們斯守山野的時期,野生動物始終只增不減,反而是新移民將打獵當成是經濟來源,透過商業行為銷售獸皮,才讓野生動物不消幾年就絕跡了,已這種趕盡殺絕的野蠻行為,不僅台灣如此,北美大地、澳洲的新移民,也都為了經濟利益,不斷的砍伐原始林地建立農莊與獲得更多的可耕地,在不斷的取得土地資源下,野生動物的棲地消失了,幸運的動物以瀕危受到保護,不幸的則永遠消失了。
筆者身邊有多位原住民的朋友,他們說,在部落狩獵,他們都要恪守祖靈的啟示,如哪些動物是不能狩擸的,而能狩獵多少也都有控制,不是全面獵殺的。誠如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所說的,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是建立在「永續利用、生態平衡」上,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原住民確實做到了。
裨 海 紀 遊 原住民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臺南藝術節 #音樂類精彩節目♪
#音樂是城市靈魂的竅殼
❗️早鳥票68折快搶❗️
故鄉的土充滿泥香
如果鄉愁會唱歌,大概就像灣聲吧~
🎶🎶 《泥香之城 : 台灣意象 Taiwan Expression》🎶🎶 灣聲樂團 One Song Orchestra
10/20(日) 14:30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 詳細介紹 | https://reurl.cc/KNAGM
🎉68折優惠早鳥票 | https://reurl.cc/d61E6
♦️臺灣第一個只演奏臺灣音樂的樂團
♦️弦樂團方式勾勒臺灣百年多元音樂風華
♦️重現台南兩位重要歌謠之父許石及吳晉淮作品
「雪浪排空小艇橫,紅毛城勢獨崢嶸;渡頭更上牛車坐,日暮還過赤崁城。」——郁永河《裨海紀遊》
One Song 灣聲樂團 新一代作曲家李哲藝任音樂總監,號召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臺灣優秀年輕音樂家一同組成,懷抱「古典音樂臺灣化,臺灣音樂古典化」的使命,演繹臺灣作曲家作品,或與臺灣相關的作品,呈現這塊土地獨有的樂音。灣聲的音樂是稻田梗旁的粉蝶,是大武山上的一葉蘭,是安平港的海濤聲,厚樸細緻,流連迴響。今夜「灣聲」和觀眾一起探尋台灣豐富多元的聲音,在臺灣的第一座城臺南,邀大家一同砌這座鄉音繞樑的泥香之城,一起採收音樂之花。
| 演出曲目 |
♮ 原住民樂曲序曲:馬卡道狂想曲
♮ 臺南作曲家精選:安平追想曲、 鑼聲若響、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
♮ 向鄧雨賢致敬:四月雨小提琴協奏曲
♮ 南臺灣歌謠:思想起、草螟弄雞公、駛犁歌、 一隻鳥仔嘋噈噈
♮ 臺灣電影音樂:桂花巷、玫瑰香、1945情書、海角七號
♮ 近代創作音樂:李哲藝『絃舞一』
#台灣民謠與古典樂
#聽了感動到起雞皮疙瘩
#一起來唱咱的歌
▮▮▮▯▯▯
10/9-11/10 #2019臺南藝術節
📍兩廳院售票系統 - 節目優惠早鳥票
➤ https://reurl.cc/n9z2d
快讓美妙樂音帶你 #穿越看不見的城市 吧!
裨 海 紀 遊 原住民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解憂餐桌。小米釀製05》
有了酒麴,有了小米,那就釀酒吧!
在我讀過的文獻中,原住民的釀酒方式有三種,包含了咀嚼法、壞飯法以及麴造法。其中最引人側目的當屬咀嚼法,又稱為嚼酒法,意指將米穀煮熟後,用嘴中的唾液澱粉酶分解澱粉,再吐出與與煮熟搗碎的米穀混合,放到甕中數日,讓澱粉分解的糖分提供酵母菌作用,最後醞釀成酒。在《臺海使槎錄》中記載,僅有少女被允許咀嚼米穀,在《裨海紀遊》則記載,全族男女一起咀嚼米穀,如此如此,熟讀玩味,頗覺有趣,然而不論記述為何,現在都少見這種釀法,一如用煮熟米飯滋長麴菌的壞飯法,通通在現代食品衛生的概念下,消逝於時間長河。
不管是哪一種釀造法,只要原料是穀類,原理都是利用澱粉糖化酶,將穀類澱粉轉化為葡萄糖,接著空氣中的酵母菌(或者酒麴中)上場,利用葡萄糖開始無氧發酵,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隨著發酵時間增加,酒精濃度逐漸上升,風味漸漸改變。當發酵完成後,氣泡(二氧化碳)不再大量產出,此時若將酒醪過濾後直接裝瓶,酒中的酵母菌會繼續作用,產生啤酒般的氣泡現象,除非裝瓶後加熱消毒,以高溫滅殺酵母菌(必須低於乙醇的沸點78℃),氣泡才會消失。
掌握原理,就能調整滋味,撇除酒麴的影響,若以小米作原料,發酵時酸度高過甜度,可能是根黴菌和酵母菌的代謝物,也可能是乳酸菌產生的乳酸,釀製越久越酸。若以糯米為原料,甜度會高過酸度,釀製越短甜度越高。
因為所以,酸與甜,可以透過小米和糯米的比例調整,也可經由酒麴影響,說來簡單,其實複雜,弄懂釀酒不是三言兩語,這就是釀造的有趣處,控制每個細微處的變化,最終成就了美好。排灣族森永部落女頭目包顏華告訴我,以往祖輩高手,釀酒時甚至不需酒甕,他們在地上挖一個坑,鋪上數層姑婆芋的葉子,將酒麴和煮熟的穀米放入,這樣就能釀出好酒。
釀酒不難,差別只在好喝或難喝。我曾受邀於拉勞蘭部落的戴明雄牧師,參加該部落的小米酒品評比賽,二十九個陶甕一字排開,都以糯米和小米各半的比例,然而釀出的滋味,有的帶著熱帶果香,有的尾韻是甘藷的澱粉甜,有的替乳酸菌開了狂歡派對,有的根本是醋,諸多滋味,一言難盡。
我個人喜歡帶著熱帶水果香氣,尾韻是米泔甜,酸度有如養樂多,最好還要有著些微的氣泡感,炎炎夏日,來一杯這般的小米酒,身心舒爽。包顏華頭目表示釀酒的「眉角」頗多,很難教授清楚,但假使只要氣泡,那很簡單,只要將沒滅過菌的小米酒隔水加熱(溫度25-30度),讓酵母菌再度活躍,自然就有氣泡,這就是她的江湖一點訣。
說不清楚釀酒「眉角」,但禁忌倒是清清楚楚,阿美族人只在晴日白天釀酒,布農族人釀酒時不能讓外人看見,排灣族人釀酒時要心情愉快,也有人說釀酒時可以快樂的唱歌,於是我想著,假使我來釀小米酒,應該要唱哪首歌呢?
想了想,上網搜尋2010年的原住民電影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打開音箱,渾厚的樂聲傳出。
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這句話有感覺,我喜歡,於是然後,在歌聲之中,舉起杯,敬你我,敬小米酒。(待續)
註:《臺灣略記》云:「(婦人)煮米若干時刻,至成糊狀。取米含於口中,咀嚼後置入容器,然後投入糊狀物混拌。再移入大容器,其上沃以水,置二個月即成類似新酒之飲料。」
PS.解憂餐桌:臺東慢食節一季一次與大眾的美味約會即將在八月18、19日開始囉!本次主題為台東在地的含酒精性飲品與料理-「酒釀」,地點在台東市鐵花村,時間由下午四點到晚上九點,歡迎參加。
Ps.照片由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Dfusion Photography提供
https://www.facebook.com/DfusionPhotography/
和台東製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