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今日舉行成立40週年慶祝大會,同時宣告啟用「大觀玄覽─宋史研究資料典藏專區」,典藏品主要為知名宋史學者王德毅捐贈6萬餘冊藏書及重要書信,為漢學研究中心再添珍貴文獻。
引文:
王德毅為國際知名宋史研究學者,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退休後,仍繼續教學、編書及藏書,個人藏書多達6萬餘冊,書中多有書記與註記,此次除了圖書捐贈、目錄櫃、編印索引工具印章與卡片、1960年代後出廠的利百代謄寫版。
捐贈文獻還包括王德毅保存半世紀與國內外重要歷史研究學者如姚從吾、方豪、楊家駱、趙鐵寒、劉子健、斯波義信等人往來的書信,以及1958年成立的「宋史座談會」相關文物史料與會議紀錄。
漢學研究中心40週年 王德毅捐贈6萬藏書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9300137.aspx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曾友貞《耄蝶圖》摩耶精舍舊藏,此畫是張大千母親曾友貞極其罕見的作品,大千兄弟最早的書畫啟蒙就是來自其母親曾友貞。還是在做姑娘的時候,曾友貞就練得了一手好女紅,尤其難得的是嗜書善畫,擅長工筆花鳥。曾友貞所繪花鳥工謹妍麗,在小縣城裡頗負盛名,人稱「張畫花」。 耄耋圖》畫於1918年。6年後,四川老翰林、...
藏書章歷史 在 漫遊藝術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文分享】
今年夏天,收藏於日本、傳世鄭思肖墨蘭唯一公認真蹟,便隨著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2021.7.24-9.21),在台北露臉。此展覽網羅不少繪畫史教科書裡的神級作品,就中以南朝梁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北宋燕文貴〈江山樓觀圖〉與北宋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最受矚目。然而,多虧了陳之藩的名篇,鄭思肖的〈墨蘭圖〉當是所有展品中最讓人感到親切的作品,具有一睹「失根蘭花」原創意象的號召力。其實,這件作品上的特殊物質性痕跡,更為複製品所難傳,讓人有親見之想,甚至到了現場,猶難饜足。(摘自內文)
歷史學柑仔店
完整文章 👇
藏書章歷史 在 鋼筆美學大師-韓玉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古書新生命
學生來上課發現日日好教室很多古書,一開始以為是假的,因為看起來太新了!實際上,這些藏書,出版年代很多已經百年以上囉,本身就是一件件古董陳列,拿來放在教室成為擺飾,是我長久以來的夢想,新教室都是大片玻璃窗與玻璃牆,幾乎沒有牆面可以放書,只能裝飾在樑上。
這些寶貝是我旅居、出差國外時,一點一滴慢慢收藏累積,因為實在笨重,又很脆弱,皮製的書皮特別容易受傷,運送過程可以說是歷經艱辛,每次回國時拖箱裡都是書。有些高價的書籍裡面使用的是聖經紙,在潮濕的台灣,保存與維護也是個大問題,故事太多,之後有機會再聊,或是到日日好官網看詳細介紹,我會不定期發文更新。
這些古書主題大部分都是法文,內容是我最喜歡的世界文學、歷史故事,這些上個世紀的書籍,每個章節開頭或結束通常都會有一張插畫,那個時代是用銅板印刷,而印刷的原稿就是1:1尺寸的古鋼筆插畫,然後雕板,在那個沒有電腦的時代,點著蠟燭一筆一畫完成那麼小一張紙片的插圖,實在是很驚人的精緻藝術。
現在因為知識普及,成本考量,所以大部分書籍都是平裝本,精裝書也很少做得像一件藝術品。這種皮革加上燙金的裝幀技術,都快要絕跡。因此這種歷史悠久卻保存得像新的一般的書籍,是我的珍寶,也要感謝前一手讀者很珍惜的翻閱,如果夠幸運,我猜之前的擁有者可能跟我一樣,根本當收藏,捨不得翻吧。
#愛書惜書
#無價之寶
#用藝術作品換來的書
#運費代價高
#所以新教室有保全系統
#日日好文創嶄新教室
https://www.bonjour-nee.com.tw/20220720/
藏書章歷史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曾友貞《耄蝶圖》摩耶精舍舊藏,此畫是張大千母親曾友貞極其罕見的作品,大千兄弟最早的書畫啟蒙就是來自其母親曾友貞。還是在做姑娘的時候,曾友貞就練得了一手好女紅,尤其難得的是嗜書善畫,擅長工筆花鳥。曾友貞所繪花鳥工謹妍麗,在小縣城裡頗負盛名,人稱「張畫花」。
耄耋圖》畫於1918年。6年後,四川老翰林、著名藏畫家傅增湘先生在此畫上題了一段長文:
此戲貓舞蝶圖,內江張夫人曾氏友貞所繪也。夫人為吾友張君懷忠之室,清才雅藝,有趙達妹氏機針絲三絕之稱。此雖寫生小幀,而風韻靜逸,正復取法徐黃。夫近人之物,最為難工,宣和內府所藏,畫貓者惟取李靄之、王凝、何尊師三家。蓋其難固在能巧之外者矣。
33年前﹙1982年﹚5月第二個禮拜日,正是母親節,服務中山文獎會的收藏家李葉霜,是曾當內政部長黃季陸的女婿,喜愛中國字畫,經常出入骨董商店尋寶。他在牯嶺街舊書店發現張大千慈母曾友貞畫的「耄耋圖」印刷圖片,店長只知道是一幅白貍貓躺臥的圖畫,不知畫者是誰,只以普通價賣給李葉霜;這對書念得多又愛追根究柢的李葉霜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此乃當時鼎名譽世大師之母的傑作,他直奔外雙溪摩耶精舍,請大千先生過目求證。
大千先生看到慈母「耄耋圖」手澤,激動顫抖,淚水奪眶而出,當下拜託在場香港「大成雜誌」主編沈葦窗、台灣國語日報總編羊汝德、東京李天海跟樂恕人,分別在港、台、日三地尋找,大千說:「此畫應該還在民間,打聽到時要錢給錢,要畫換畫!不顧一切、何種代價,就是要取得。」這是張氏曾友貞唯一被發現尚存作品,大千先生何只希望早早獲得?更是因為蘊藏意義非凡。惜隔年沉苇窗(1918-1995)才在香港寻获此画,无奈大千刚过世,便依其心愿挂于摩耶精舍中。
「耄耋圖」是畫一隻白色貍貓,蹲在草地上,有條長長漂亮白毛尾巴,雙眼凝神對著一棵淺磚色雁來紅,背後三朵白花,上方有隻白色蝴蝶。畫上左上方,是曾太夫人寫的「耄耋圖,戊午春,友貞張曾益」題款外,還有上二方印,一方是白文「張曾益」,一方是朱文「友貞」兩字。戊午是民國七年,距今已近百年。畫上還有四川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沅叔﹚先生的長題,時在癸亥年,亦即此圖完成後六年。後來不知是收藏人請他加題,還是什麼狀況下,這位四川老翰林著實花費一番心力,加長題於此幅畫中。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名爰,字季爰,別署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自幼跟隨母親曾友貞(1861-1936)習畫,後於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赴東瀛學習染織,又一度入寺為僧,戰火中還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民國卅八年後旅居海外,在亞、歐、美洲均舉辦過畫展,是廿世紀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六十五年來臺定居,並終老於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畫藝深受石濤(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響,並溯源至隋唐、北魏,長年沉浸於古代諸名家,盡收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從山水到人物、花鳥、畜獸等,各種畫科無一不臻妙境。熱衷於古書畫的研究學習,讓他成為重要的鑑賞家,對繪畫史也有精闢見解。晚年發展出氣勢撼人的潑墨潑彩畫風,開拓水墨新境界,成為標誌性的代表。書法兼擅諸體,善於臨仿不同書風,更融合成奇肆雄強的鮮明書風,與其精妙畫風相得益彰。長達六十多年的畫齡,加上勤於創作,傳世作品數量空前龐大,為世人留下可觀的文化資產。
大千先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關係匪淺,身後將他珍藏之書畫及用印遺贈予本院典藏,同時也將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紀念館,由本院代為管理。今年適逢張大千一百二十歲生日,特從本院豐富典藏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寄存之作品中,精選出書畫精品、印章與珍貴照片,希望能具體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讓觀眾重睹其精采絕倫的藝術傳奇與大師風采。(資料來源故宮網站/每日頭條/世界日報)
藏書章歷史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曾鞏是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鞏家住臨川,這個小城最有名的盛事,應該就是曾家一門三進士,曾鞏、大弟曾宰、二弟曾布都曾考中進士,其中曾鞏與二弟曾布還是同登進士,這可是件天大的喜事呀!
雖說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涉獵廣泛,習取司馬遷和韓愈的寫作章法,當時沒什麼人能超越他。另外,他一生整理古籍、校編史書,也很有成就。《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由他校勘。尤其是《戰國策》和《說苑》二書,全賴他多方訪求採錄,才免於散失。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鏡考源流」。曾鞏也好藏書,珍藏古籍達兩萬多冊;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金石錄》。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