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
如果說 #祠堂文化 是惠山古鎮的特色,那麼惠山泥人可以算惠山古鎮不得不買的特產。根據維基百科,看守祠堂的人為了增加收入,所以順便販買泥人給過往的旅人,原來古人就有經營副業的概念。
在所有的美術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是雕塑,這可能是因為中學時,有位老師給我的雕塑作品90的高分,人生從來沒在美術作品中得過這麼高的分數,往後每每看到雕塑作品就有一種親切之感(笑)。
一進惠山公園,馬上就看到這兩個做為標誌的泥人,我從旅遊書中得知,最傳統正宗的惠山泥人,必須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一公尺以下的黑泥製作,原因是細膩柔軟,反覆搓揉都不會產生紋路或斷裂,是最適合捏塑的泥質。
開出租車的小哥告訴我,如今的惠山泥人已不像過去製作如此嚴謹,很多都是外地製造再銷回無錫,我突然想起前幾天讀蔡穎卿女士的作品「有愛意的人生真是好看:旅行私想」,書中提到,她買過最貴的一件泳衣,LOGO是法國品牌,產地卻是越南製造,這個現象不只呈現在民生用品,也滲透到傳統文物上。
大量製造的現在取代精雕細琢的過去,不知我們失去的是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張、大吳泥塑並列中國三大泥塑。關於泥人的文字記載,有下述三段:
1.明代文人王思任在《游慧錫兩山記》記載:「買泥人、買小刀戟以貽兒輩」
2.張岱的《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篇中也曾記述:「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進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罈、花釭、宜興罐、風爐、盆盎、泥人等貨。」
3.民初無錫名人錢鐘書在其著的《圍城》中,曾描述主人公的家鄉「他們那縣裡,土產中藝術品以泥娃娃為最出名。」
惠山公園入口的這對金童玉女,有一段民間故事。
相傳遠古時期,無錫惠山周圍有一隻名叫「#青饕」的怪獸,經常出沒在山林,不僅破壞農作物,還最愛吃小孩子,百姓不堪其擾,一狀告上天庭,玉皇大帝派金童玉女下凡除害,但金童玉女善心大發,不忍將怪獸殺之而後絕,反而用愛馴服「青饕」並懷抱其中,「青饕」從吃小孩的怪獸升級成保護大家的神獸,百姓為了紀念,用泥塑造金童玉女的形象,並取了一個吉利可愛的名字「#阿福」。
我把這個故事說給雙寶聽,雙寶妹問:「金童玉女都叫阿福嗎?」我答:「是啊!」雙寶妹又說:「就像我和哥哥被你叫雙寶一樣。」
女兒的回答讓我忍不住思考個體和集體的概念。其實我平常很少叫他們兩個「雙寶」,都是喚本名或小名,只有在寫文章時為求方便才用「雙寶」這個詞彙。
我告訴女兒,雖然我不知道金童玉女是否在意共用同一個名字,不過他們既是金童和玉女兩個不一樣的個體,又同是「阿福」這個集體,就像她和哥哥分別是自己,也是「雙寶」一樣,完全沒有衝突,但願她享有個體帶來的自由,也同時感受集體帶來的歸屬感。
從惠山泥人的故事思考個體與集體的關係,倒是我從未預想過的事情,算是親子對談引發的有趣發想,這趟旅行的意外收穫。
#旅行雜記 #無錫太湖遊 #惠山泥人
同時也有2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薄扶林村—200年歷史港島古老寮屋村 探前牛奶公司牧場遺址 四代村民搞保育保家園:每兩三年就話要拆 超過200年歷史的薄扶林村,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已經記錄在《新安縣志》內。背山面海、周邊被牛奶公司主牧場包圍,2014年更被列入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的監察名單。每年中秋火龍在月下躍動,...
祠堂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薄扶林村—200年歷史港島古老寮屋村 探前牛奶公司牧場遺址 四代村民搞保育保家園:每兩三年就話要拆
超過200年歷史的薄扶林村,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已經記錄在《新安縣志》內。背山面海、周邊被牛奶公司主牧場包圍,2014年更被列入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的監察名單。每年中秋火龍在月下躍動,村內煙霧瀰漫,為村民驅除瘟疫。看上去一堆堆殘舊的鐵皮屋,蘊藏一個又一個人情故事。
「薄扶林村起源非常神秘,不像新界鄉村,這裏沒有祠堂,家族沒有太多歷史記載!」高永康(Nigel)的太公在1889年定居於薄扶林村,家族四代人在村內長大,他現在是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的成員。薄扶林原本的寫法為「薄鳧林」,是香港最早期的村落之一,有人說因為附近水塘有不同的鳥類棲息,所以用上「鳧」字。
「根據村民口述歷史,張保仔當年有份協助村民起屋,因為張保仔最大的巢穴就在對面海的南丫島。張保仔在1810至1820年間歸順了清政府,不排除部份海盜選擇離開,定居在村內。」Nigel解釋,薄扶林村像一個大寶藏,不少人回來尋根,很多舊有歷史文化有待慢慢發掘。巧合地,記者的爸爸及爺爺在八、九十年代曾經在薄扶林村居住,今天就跟Nigel認識這條客家鄉村孕育的文化故事。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薄扶林村 #牛奶公司 #客家 #張保仔 #南丫島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祠堂文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棠樾牌坊群,位於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為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餘年的重要見證。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 1996年,棠樾牌坊群被國務院公佈列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棠樾牌坊群結構佈局都採用嚴格的中軸對稱手法,給人以穩重感,在視覺的焦點處加以強調,精心雕刻。牌坊群兩側保留了永久農田,四周沒有構造物,遠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從農田“拔地而起”,顯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於棠樾村口,其周圍的農田、樹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環境(如古橋)等構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環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選址、建設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築風格確混然一體。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曆千百年不倒不敗。
黃山呈坎,又名八卦村。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北部,距205國道僅5公里,為呈坎鎮政府所在地、現有人口2700餘人。呈坎古名龍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隱、文昌羅氏二兄弟舉家遷此“擇地築是而居”易名呈坎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其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為一體,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著不 同風格的亭、台、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現保存著明清建築100餘處,其中有羅東舒祠、長春社、羅潤坤宅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精湛的工藝和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彩繪將徽州古建築藝術的古、大、美、雅體現得淋漓盡致。被中外專家和遊人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呈坎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歷史文化沉澱深厚,至今仍保留著董其昌、林則徐等歷代名人題寫的牌匾30餘塊。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現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推薦目錄;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坐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符合“忱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兩條水圳引眾川河水穿街走屍,現仍發揮著消防、排水、洩洪、灌溉等功能;眾種河繞村而過,故而呈坎村橋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優美的環秀橋、明代修建的江南單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隆興橋;十字路口與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著3座打更防盜和節日懸燈照明的明代更樓,由於選址審慎、佈局合理,精心設計、施工,古村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呈坎五街大體平行眾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與大街垂直,呈東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崗條石鋪築,兩側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排列有序、青牆黛瓦、高低錯落、黑白相間、淡雅清秀、長街短巷、犬牙交錯、宛如迷宮、漫步街頭、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無處不景、人在畫中、其樂無窮;呈坎現有宋、元建築各一幢,其一是長春社,宋建明修是徽州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築;其二是羅會泰宅(俗稱老虎潤)為元代建築,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呈坎明清建築不僅數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樓、石橋類型多樣,僅三層樓民居現仍保存7幢,尤其是羅會炯宅(羅應鶴官邸)石牌樓門罩;羅會炳宅(俗稱石柱廳)木牌樓門罩、須彌座、高大客廳和獨柱旋轉樓梯;羅長銘宅天井魚池;羅季穎宅雕甍鏤棟;羅來龍宅豬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樓梯;汪閨秀宅陶瓷水梘;環秀橋水構亭;靈山嶺石構亭以及民宅的斜門、鐵皮門、樓廳美人靠、窗戶遮羞板、石雕、木雕、磚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繪等,特色顯著;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築,雖遭大量破壞,但仍占黃山市首位,而且類型豐富,風格之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譽。
祠堂文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偽學術的社會課] 尋找「#淡水神社」秘境:為何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 | 李長潔
.
上次在「尋找台北結界」時,蔚藍文化主編跟我說,很多忠烈祠以前都是神社啊。這句話在我耳畔迴響良久,到底為何會有社到祠的轉變呢?因為我住在 #淡水,也聽過「淡水神社」之名,但還真沒認真想過,該神社就位在現在的「淡水 #忠烈祠」地址;而神社內的相關遺跡如「石燈籠」、「手水舍」、「社御礼」、「手水缽」,則被移到下圭柔山裡的「#行忠堂」保存。
.
▓ #日治時代的台灣社務
.
日治初期,統治力量大都放在維持社會治安、建設公共衛生,宗教並非治理的重要目標。後來為了推動神道教在台傳佈,各地建立大小神社,除了庄街式的小型神社,也興建崇拜國家精神的護國神社。有趣的是,有些神社其實是由在地的祠堂改制,例如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祠堂被總督府賦予社號,利用鄭成功中日混血身分,連結臺灣跟日本信仰,減弱民眾對神道排斥。
.
台灣總督府於1934年頒布《神社建設要項》,據以「神社中心主義」,推動神道為主,其餘宗教為輔,在不衝突範圍內允許其他宗教存在。當時強制各家戶祀奉神符,遙拜天皇大神宮,並取消神明會、廟宇祭祀等。雖然總督府極力推廣神道的,但還是未改變臺灣人的民間信仰。二戰結束,日本離臺,神社毀壞改建,國家神道完全退出臺灣的宗教圈(蔡錦堂,2010)。
.
▓ #忠烈祠的接力
.
而後,台灣進入國民黨治理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重建新政權,拆毀各地神社。同樣有趣的是,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將「祠」改為「社」,在台灣「光復」初期,國民黨又將「社」改為「祠」,例如淡水神社被改制為忠烈祠。
.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0年(跟日本頒訂建立靖國神社時間差不多),頒定「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祀祭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以及「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於各地建忠烈祠,供奉「凡為國民革命而犧牲之烈士」。因此,二戰後,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神社原址,剛好提供蔣介石建立忠烈祠而用。這個空間上的變化,一方面可以象徵表揚「國家」轉換下的殉難英烈,另方面也解決國民黨突然來台灣時,難覓祠址的困擾(蔡錦堂,2017)。
.
▓ #淡水的神社秘境
.
目前的淡水忠烈祠,就是淡水神社的原址,大部分社境內的建物已被拆除,只剩下大門口前的神社圍欄「玉桓」,以及兩隻「狛犬」石像,可供想像當初的境況。其他石燈籠等史跡物件,部分移到淡水行忠堂及周遭園區,園區內共有14只燈籠,另有手水舍屋頂、手水缽、御礼等。廟堂內拜訪者並不多,清幽宜人,適合靜心安思,做個人文的觀察與思考。
.
#淡水忠烈祠: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1號
#行忠堂:251新北市淡水區椿子林18號
|
#參考文獻:
1. 蔡錦堂. (2010). 臺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 靖國神社之比較研究.
2. 蔡錦堂. (2017). 植民地期台湾に建てられた社, 祠について.
祠堂文化 在 霄裡鏈接兩圳文化- 祠堂又稱家廟、祖堂、公廳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祠堂 又稱家廟、祖堂、公廳,用於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祠堂的建築一般採用傳統建築的形式一般有一間正堂,正堂內設有四個神龕,供奉祖宗牌位每龕前各設 ... ... <看更多>
祠堂文化 在 莆仙祠堂文化 - 今日头条 的推薦與評價
莆仙祠堂文化. 家族祠堂源流. 家族祠堂,又称宗祠、家庙、祖祠、祠,为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 ... ... <看更多>
祠堂文化 在 仙境古城祠堂文化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仙境古城 祠堂文化 街. Fairy Park 仙境. Fairy Park 仙境. 1.37K subscribers. Subscribe. 6.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