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中秋節幹嘛烤肉? #這是誰的中秋節? #從國定假日看權力運作 〕
今天是中秋節,不知道各位壯士們是否有搭上返鄉專車回到熟悉的家人身邊,一起共度月圓佳節。
在享受四天連假的同時,建議各位壯士們不妨抬頭看看天空賞月之餘,享受中秋必做三件事:烤肉、吃月餅、吃柚子。
今天,除了談中秋幹嘛烤肉之外,也想談談「國定假日」背後的社會學思維。
▌中秋節的過去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直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尤其在唐朝之後,中秋賞月的習俗愈來愈普及,慢慢演變成中秋節。至明清,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的典故,除了大家經常聽到的: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與月餅起義,這些不少人都耳聞過的古老傳說,但是其中都與烤肉無關。
▌中秋節與烤肉的關聯究竟為何?
中秋烤肉的起源有幾個說法,1982年的《民生報》認為係因1981年烤爐外銷不景氣,廠商大量內銷的結果。
2007年《聯合報》也有民眾投書表示中秋烤肉是他於1990年代發明;而在2004年左右,「廣告說」出現,《聯合晚報》提到:
「中秋節烤肉的風氣是因為烤肉醬廣告推波助瀾的關係。網路上有人相傳,十多年前,萬家香醬油推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隨後競爭廠商金蘭醬油也密集推出金蘭醬油烤肉醬的電視廣告相呼應。」
而根據亞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陳峻誌考察後發現,從史料分析上,無論是萬家香或是金蘭公司的烤肉醬商品推出時間或是電視廣告的播出,都晚於台灣「中秋烤肉」的現象出現年代。
不可否認的是,相關業者的推波助瀾,的確讓中秋烤肉變的更加普遍。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秋節烤肉」這個與中秋習俗無關的活動,也儼然成為台灣相當具備特色的中秋活動。
▌所謂國定假日
而中秋節之所以能夠放假,則是根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中的規定,其實該法規當中,將節日分為三類:紀念日、民俗節日與一般節日。
紀念日大多與中華民國史上重大事件以及宗教相關,例如:開國紀念日、和平紀念日、臺灣聯合國日與佛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
民俗節日則與台灣民俗活動有關,春節、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曆除夕以及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自2006年起,具法定16族原住民身分者,得於所屬族群的歲時祭儀放假1日。)。
而一般節日則是多與特定群體有關,如: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軍人節等。以及臺灣光復節、中華文化復興節。
而其中能夠放假的節日,則被俗稱為「國定假日」。
▌國定假日也代表什麼嗎?
若是歸納上述假日的特質,可以發現許多的國定假日與漢民族的民俗信仰相關。
但是在台灣,也有客家族群、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等,讓台灣這座島,能夠有著多元的族群展現其各自獨一無二的樣貌,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與歲時祭儀。
國定假日作為一社會制度,假日政策的行使與規劃必然是權力運作的結果。然而在國定假日規定上,特別是「民俗節日」的安排,讓尊重台灣多元文化的美意造成反效果,反而更可能忽略、排除了其他族群的歲時祭儀。
▌結語
國定假日的儀式與活動,是產生維持、創新、改變、增強或削弱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的工具,透過儀式與慶典維持了國家認同的符號與神聖性象徵。
藉由儀式激發人民的共鳴,人潮聚集構成了獨特的集體記憶,產生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感受,增強了國家及社會認同。
在台灣,國定假日的形成與發展是政治權力和宗教共同賦予假日使其有所意義的結果,在不斷的社會變遷當中,假日如何被定義,意即國定假日的制定與形式,是多族群國家必然面臨的課題。
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族群平等、文化傳承間取得平衡,並給予台灣多元族群更友善的環境,需要主政者審慎思考。
社會變遷 社會學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週文章,是清大林文蘭老師給人社系畢業生的祝福。
疫情映照出不少原有的體制問題,各行業的基層勞動者過勞、人力不足;新鮮人求職困難;家庭中的照護工作壓力愈加繁重;特定行業遭污名化⋯⋯
在生活大幅轉變的時刻,願我們都仍能關照彼此;也保有社會學的敏銳視野,持續關心如今社會中的各種不確定性。
Quote:
在過去這段時間裡,我們看見許多位居前線的醫護人員、從業者、獨身者、無家者、住在疫情重災區的民眾蒙上被社會譴責的污名印記,這反映出民眾對於無知的恐懼和劃界的歧視,使他們在這波疫情下成為無辜的代罪羔羊。我們看見許多家庭照護者、移工、新住民、外籍生,由於家庭、工作和學習的緣故,迫使他們必須在風險縫隙中努力生存。我們也看見嚴峻的疫情衝擊了許多在社會底層、邊緣和弱勢的人們,並且導致許多店家倒閉、中年人失業和新鮮人求職的困局。這一切似乎還看不到解決的曙光,政府的紓困措施和振興方案緩不濟急,經濟成長率創十年新高點的榮景,並無法反映出人民的生存安全感和幸福指數。更遑論許多勞動者遭遇到防疫照顧假的申請障礙,以及防疫照顧假津貼和工作風險津貼的付之闕如。
⋯⋯
在疫情時局中,我們可以妥善發揮社會學想像力的三種特質(Giddens 1995):首先、透過「歷史的感受力」,讓我們重視歷史脈絡和社會變遷,不把既有的社會現況視為理所當然。其次、藉由「人類學的感受力」,讓我們避免傲慢的自我中心,試著站在以人為念的立足點,深刻的理解彼此的差異,拓展狹隘的視野和胸襟。第三、培養「批判的感受力」,讓我們與常識保持斷裂,蓄積社會行動的能量,打造改變的可能性,促進人類的集體福祉。
面對險峻的未來,我們需要反思疫情表象背後的成因,運用「揭露」(debunking)的能力破解迷思(Berger 1982),仔細地洞察和解構各種疫情假消息、政治口水和泥巴戰。藉由保持適當距離來抽離情境,瞭解社會運作的機制。此外,我們也需要培養質疑和「解碼」(deciphering)的能力,對於不同行動者和我們自身的存在處境進行批判的分析。我們更要溫柔的善待彼此,成為彼此的堅強依靠,耐心的面對和緩解疫情所帶來的相關衝擊。
林文蘭/感受人生百味:照護彼此和協力面對不確定性
文章連結:https://wp.me/p3bKKK-2O7
社會變遷 社會學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概是身為單親子女的緣故,這陣子陸續接到網友私訊,希望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父母離異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有人和先生價值觀歧異爭吵不斷,正考慮離婚,但身邊的人卻又多勸她為孩子先忍耐,讓她很徬徨,希望能聽我的意見。
要不要回答這題,我其實很糾結。一方面我並非婚姻或教養專家,自己也沒有離婚、育兒的經驗,很怕建議不夠全面,二來要分享個人經驗,難免會觸碰內心深層的傷口,勢必又要再痛一次,但讀了一些書籍與網路文章,發現從單親子女角度探討此問題的資訊真的極少,趁著這陣子獨處時間變多,我決定鼓起勇氣好好回答這個問題。
*爭吵的氣氛才是影響孩子情緒的主因
讓我們先來看數據怎麼說,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婉琪教授分析「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發現,父母婚姻品質不好的青少年出現負面心理症狀(惡夢、情緒低落、孤單、想大叫)的比例的確較高。
但研究也發現,若父母在四年內選擇離婚,這些負面症狀則大幅下降。反之,則居高不下。
這個結果應該不難想像,好比當辦公室中有同事不停吵架時,肯定會影響第三人的心情。比起長期僵持不下,旁人一定會希望乾脆其中一人調動部門,更何況吵架的人還是養育自己的父母。而相同的研究在國外也呈現類似的結果。
只不過根據陳教授在2006年、2011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中還是發現,仍有三分之一的人認同「為了孩子不要離婚」、「不好的婚姻還是比離婚好」,抱持著勸合不勸離的心態。
不可諱言的,多數研究的確顯示父母離異與小孩的福祉呈現負相關,但陳教授進一步分析,「相關」並不表示互為因果。把小孩被影響的結果,單純歸咎於離婚其實是忽略了背後深層的因素。像是原先婚姻裡的衝突已對孩子造成影響,經歷一段痛苦關係後,家長本身心靈受創自顧不暇,也無力照顧好小孩。再來是統計起來,經濟弱勢的家庭離婚比例相對高,若又面臨夫妻離異,生活勢必更加捉襟見軸。這些可能才是影響孩子的關鍵因素,並非婚姻本身。
**單親讓孩子獲得的不見得比較少
回到我自身經驗,雖然我名義上的監護人是父親,但他因船長工作常不在台灣,媽媽又改嫁到外國,我從小的主要照護者是不婚的姑姑和退休教師的奶奶。她們全心全意的照顧我,給予無條件的愛,讓我沒當過鑰匙兒童、每天晚上也是三人一起晚餐。從小她最常和我說的幾句話就是「你爸媽離婚不是妳的錯」、「我們家烏小慈最棒」,每到母親節,她總是會很直白地問我,「媽媽不在身邊會難過嗎?不用擔心,我們不會離開妳。」仔細想起來,這些話語深刻地影響我,讓我變成一個習慣善待自己、自信心十足的人。
另外我在父母失敗的婚姻中體會出,婚姻本來就不是天長地久,女人何必「託付」終身給男人,更沒有一定要生育、靠先生、靠小孩不如靠自己。當然,成長過程中負面的影響不是沒有,小時候每次我爸激動摔東西和我媽用電話吵架時,我都會因為害怕,心理影響身體,頻喊肚子痛,堅持要姑姑帶我去掛急診。
這也讓我極度害怕面對男女之間的感情衝突,導致過去我面臨戀情走不下去時,總是以逃避、欺騙的模式去迴避正面衝突,傷害對方更深。
綜合以上,我非常感謝他們及早離婚,因為拖越久衝突越多,負面影響肯定更大。當然我更感恩的是姑姑和奶奶對我無條件的愛,讓我得以在安定的環境長大。到現在,我甚至很感謝我來自單親家庭,這個身份認同,讓我在看待其他非典型家庭時,能有更開放的心態。
寫這篇絕非是鼓勵離婚,而是要表達當婚姻失和、衝突不斷時,為了孩子勉強撐下去,不僅對自己不公平,更沒有對孩子比較好。再來我也要強調並不是只有女性才能扮演好照顧者角色,日常生活中我也看到越來越多堅強稱職的單親爸爸,把兒女都照顧的很好。因為教養本就和用心與否有關,不是性別。
正因如此,我認為有些教養專家一再強調夫妻感情好才能教出好小孩,或為了鼓勵爸爸育兒,強調爸爸比較會啟發,帶出來的小孩比較聰明,就算立意良善,也都太過於刻板且不溫柔。
比起父母相不相愛,關係好不好,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小孩持續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脆弱時有人安慰,孤單時有人陪伴,開心時有人分享。其實教養這件事,何需專家給樣板說道理?
每個孩子有獨特的個性,每段親子關係都有不同的課題要處理。在錯誤中學習長大。只要用心付出,不管人數、不分性別,都可以當一個最棒的照顧者。
『參考書籍』:性別作為動詞 巷仔口社會學2 —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
社會變遷 社會學 在 〖作伙來想社會〗台灣人變得越來越孤獨?從社會網絡分析中 的推薦與評價
是代表,台灣人變得越來越#孤獨? . 蘇國賢是#國立台灣大學 社會學 系 的教授,他使用1997年和2017年的「台灣 社會變遷 基 本調查」搜集而來的資料,在 ... ... <看更多>
社會變遷 社會學 在 公民叮:社會變遷(2)-社會變遷的內涵與原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變遷 是怎麼發生的啊?除了外在環境的變動之外,還有什麼可能會造成 社會變遷 呢?一起來看看吧! 訂閱公民叮! http://pics.ee/JgA 按讚公民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