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常見的「年齡歧視」,時常呈現在對於年長者行為能力與需求之想像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事實上,以年齡來分類人群甚至因此排除某些群體享有資源與機會的權力的現象,並非只是中高齡就業所面臨的挑戰。年輕世代身處科技發達,社會變遷快速的數位時代,世代之間對於生活與工作的目標,其態度與價值觀也出現差異,也形塑著職場於年輕世代的期待與想像。當年齡成為能力判斷的標籤,對於就業產生什麼影響?我們來透過 BBC News 中文
的這篇文章來看見年齡作為社會分類方式所產生的效應。
-------
雖然很難確定你是因為太年輕而喪失工作機會的,但如果你被拒時沒有得到確鑿的理由,那或許可以推斷出這就是原因。
伊麗莎白·霍夫頓(Elizabeth Houghton)是一名職業發展諮詢師,專門向全世界不同地區35歲以下的人群提供諮詢服務。她表示,她的許多客戶經常會有這方面的困擾。
「如果你具備一份工作所需的全部技巧,且可以展現你可以將這些技巧應用於實踐中,而他們還是告訴你缺乏經驗。我會說這個決定是基於你年齡作出的,而非你真正的能力,除非他們給了你理由和充分的例子來論證你並非合適的人選。」
...
「人們總在說,想要找到一種比其他幾代人更加全面、更健康的方式,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瑞克林表示,從這個角度來說,「年輕人給職場帶來的最大貢獻是,什麼排在優先位置徹底改變。」
但在一些僱主眼中,年輕人不願為工作「犧牲所有」,這種態度無法得到這些僱主的歡迎。
最近一項針對在英國及美國的6000名受訪對象調查的研究指出,如今年齡歧視對年輕人帶來的影響大於年齡較長的人。
「人們同時用積極和消極的視線看待當今的年輕人,」研究作者之一、紐約大學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麥克·諾斯(Michael North)解釋稱。
從積極層面來看,他們認為年輕一代擁有更多解決問題的技能,認為年輕人更有野心、更聰明、更酷、更精通科技。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8473343?fbclid=IwAR2xAWbtiqmW1sgQXXC8GvA9uHT_cpyHYz4eGPpFMACRqc4RqUez-cRbHQc)
社會變遷 原因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時常會接收到對於不同人生階段「合宜」表現的社會期待,例如「等到大學在談戀愛、某個年紀應該要結婚生子、退休後可以含飴弄孫...」。事實上,生命歷程的分期與約定俗成倫理規範的關係,不只反映出一個社會文化看待、定義與形塑「人」的方式,同時也會形成對於不同社會角色的刻板印象與道德價值觀的判斷。
尤其,「成家」往往被視為作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之前百工的說書會曾經分享《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一書即是從同婚成家多元實踐的跨國比較研究來反思今日現代社會婚姻的意涵。在社會變遷劇烈的今日,單身、不婚的人口增加成為社會議題,尋找伴侶的媒合APP的出現,也反映出市場的需求與個人對於「成家」的期待。讓我們透過這篇 【50+ (FiftyPlus)】 對於中年單身約會市場的社會觀察專訪,來思考婚姻市場中對於中年階段「單身」或「戀愛」的理解背後,反映出的性別差異。
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馬上要舉辦的《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三位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講者,將會從人類學視野來關注職涯與性別議題,千萬別錯過了這次的精彩活動喔!也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
張緯紘提到,45歲以上的女性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渴望自由的生活。若發現男性和自己缺乏共同的興趣和價值觀,多半會果斷結束和對方的關係,而非將就進入婚姻狀態。
相對的,45歲以上的男性,未婚原因和擇偶條件就簡單多了。張緯紘說,即使過了45歲,男人最在乎的還是外貌和年齡。這個年齡層的男性,通常期望交往對象的年齡小自己7~8歲,還處在適合生育的年齡。相較於同齡女性,他們也更期望能組織家庭、生養小孩。
沈秀華觀察,台灣人不只對約會市場的想像高度年輕化,當人們談到漂亮、可慾望的身體時,也通常是指青春的女體。外貌不夠年輕、過了生育適齡的女性,會因此被排除在愛情與婚姻之外。
...
既然婚姻市場對女人的青春與美貌如此苛求,女人該如何自處?沈秀華直言,「台灣的熟齡女性比男性有趣多了。不是只有男人不要女人,女人也不一定要這些男人。」她進一步解釋,50歲以上的台灣男性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長年投入工作,性別敏感度較低,興趣培養也有限。反之,同世代的女人因為要照顧自己、照顧他人,往往會發展出許多技能和興趣,有一群自己的好姐妹,懂得如何生活。
(引用自: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2253?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utm_campaign=&fbclid=IwAR1NqZ2VBeozNMHj94_NT2MFaYgnQjyoZ6-niZEsR7raWb9F4X0WtRrSHBg)
社會變遷 原因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事求世 32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泡菜製作與分享(2021)
每次國際賽事,很奇怪,都會碰到韓國,尤其像棒球、跆拳道、射箭,真是冤家路窄,愈討厭他愈容易狹路相逢,有時技不如人,但我們嘴巴上總是不饒人,大啖泡菜來意淫一番,泡菜已經成為韓國人的標誌。
我曾經在尼泊爾爬山,途中碰到韓國人,爬山的過程當然背包是愈輕愈好,只見午餐休息時,韓國人硬是從背包裡拿出了泡菜即時包,其他行李都請挑夫,泡菜再重都自己背,一天不吃泡菜似乎渾身都會不對勁。到韓國餐廳,點的菜還沒來,往往幾碟泡菜已上桌,小菜比點的菜還多,無論貧富貴賤,餐桌上一定不會缺少泡菜。韓式泡菜種類繁多,若按材料分類,大約共有 187 種:白菜泡菜 25 種、蘿蔔泡菜 62 種、黃瓜泡菜10 種、海藻類泡菜 5 種、其他蔬菜泡菜 54 種,最有名的當屬被稱作Kimchi的辣白菜泡菜,7月22日,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正式發表一份文件,將韓國泡菜(Kimchi)的標準中文譯名,從「泡菜」變更為「辛奇」。
泡菜製作過程耗時費力,但傳統韓國家庭都會自製泡菜,因為需要人手眾多,家人鄰居會互相幫忙,自然形成了彼此間認同感和歸屬感。製作過程也隨季節週期,在春天戶醃製及發酵蝦、鯷魚及其他海鮮,夏天準備海鹽並將紅辣椒曬乾並研磨成粉,秋天大白菜生產就可製作泡菜,自己家做的泡菜永遠是最好吃的,這會在舌頭上留下記憶,也因為這些原因,韓國泡菜製作與分享被列為非物質世界遺產。
但隨著社會變遷,吃泡菜的人口不減,但選擇買泡菜的愈來愈多,理由都是因為在家做泡菜很麻煩,原來具代表性的韓國泡菜,隨著進口泡菜的低價競爭,進口比重約占 35%,許多餐廳都使用進口的泡菜,而最大的生產國就是中國,引起韓國對文化流失的憂心,也引發兩國對泡菜的爭論。就像在台灣,以往過年自製年菜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購買現成商品,都讓人徒呼年味的喪失。
韓國屬於高緯度的國家,冬天寒冷漫長,蔬果缺乏,當地居民冬天無新鮮蔬菜可用,因此人們在蔬菜盛產期以醃漬的方法保存蔬菜,以維持冬天所需。不只韓國,同屬溫帶地區的日本有漬物文化,中國東北有酸白菜,去過的中東伊朗也有許多醃漬的蔬菜,這是因地制宜發展出的飲食習慣。16世紀前,韓國泡菜只有鹽和香料,之後辣椒傳入韓國,加入辣椒可減少鹽的使用量,也減少發酵時間。
泡菜跟金蘭醬油一樣每飯不忘,泡菜內含豐富的乳酸菌和維生素,泡菜中的辛香料也有殺菌與促進消化酶分泌的作用,而加入蝦醬、海鮮醃製,更增加豐富的蛋白質算是一種健康食品,當然更希望的是:多吃可以打敗韓國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