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得來不易
北區的幾位街坊相約去大埔的green hub,樣樣都新奇,這個涼拌原來用了海帶?那個沙律的醬汁也太特別了吧,左試試,右試試,離開時街坊也把自己的食物拿出來分享──「四無蘋果鬆餅」:飛砂、走奶、零蛋、無小麥,卻用了鷹嘴豆粉、糙米粉、蒿麥粉、黑蒿麥粉,加上蘋果、大蕉、果仁、椰奶、椰子油等等,咬一小口,各種滋味遂一出場似的,十分豐富。
「我們的夢想,是開社區廚房。」街坊說,這次來green hub,亦有「取經」的意思。
為什麼不呢?因為租金好貴,因為領取食物牌照好難,因為怕找不到足夠客人……這些原因,香港人都不陌生。
街坊來自北區「土作時分」,是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繼灣仔「土作後,去年底在上水開的小店。初見面,感覺和灣仔有點不同,北區街坊關係似乎更親密,更喜歡煮食和手作,而灣仔的工作伙伴關係強一點。灣仔來參加社區經濟的包括一些基層家庭、單親媽媽;北區則較多十多二十年前從港九搬入來的家庭,對社區有歸屬感,部份眼見上水深受水貨客困擾,希望出一分力。
今年夏天,北區街坊就一起種黃豆,收成後還煮了一場「黃豆宴」。Carol是其中一位,她現職時裝設計師,媽媽在上水種田,小時也幫忙家裡下田,但還是第一次種黃豆。
「我不敢讓媽媽知道啊,她一定說我不幫家裡種田!」Carol笑著說,她對由種植到烹飪這「一條龍」實驗很感興趣,就和幾個街坊一起去粉嶺的有機農莊實行。在最熱的八月天翻土、下種,汗水令混身上下都濕透,她大歎辛苦:「最初沒有先把黃豆泡水,一半都沒發芽,又得再下種。長出來後淋水、施肥,兩個月收割後曬豆、摘豆,不過這些步驟比起之前在田裡,已經不算很難。」
十一月底街坊一起舉辦黃豆宴:鹹菜黃豆湯、豆腐冷盤、四寶扎、南瓜蒸豆腐、炒豆卜、豆腐花……連那豆腐,都是街坊一起做的。Carol說還沒有煮黃豆前,大家就實驗用蘋果醋代替石膏粉來做豆腐,當時用黑豆,豆味十分濃郁。
黃豆宴來了三、四十人,反應很好,大家就起了「社區廚房」的念頭:定期與北區的農夫合作,把本地產變成食物,與更多人分享。只是上水店好小,為什麼不像灣仔「土作坊」一樣有廚房有食物生產牌?
「無錢囉!」「社區經濟互助計劃」的推手社工鄭淑貞衝口而出。她說最初寫計劃書時,沒想到上水會變成藥房街,租金狂升,直到這幾個月少了水貨客,十月才有能力再租地方。短短一年間,「土作時分」吸引了二百多個街坊、有一間地面小店做縫紉隊、有機菜分類整理、回收資源等、另一間商場小小店做零售,發展相當快。
「北區好特別,社區生活感覺好強。」鄭淑貞口中的上水,似乎不是一般香港人的印象:巷仔還有幾十年前的理髮店、左鄰右里互相幫忙,商場的走廊又可以放東西,意外地有人情味……還有,她說:「在上水是見到天空的!街坊認識好多農夫,可以做導賞團。」她正嘗試爭取更多資金,推動這社區共享經濟繼續發展。
明天下午「土作時分」會在粉嶺聯和墟舊街市擺檔,出售有機菜、特色小食等,街坊的工作坊看來挺有趣的:環保香包、玻璃盆景、竹葉草蜢、稻草人扎作……頗有鄉村特色呢。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分券未來
每個人才能不同,可是當一個人領最低工資時薪只得三十多塊,同時也有香港人平均每小時收入高達幾萬元,如此差天共地?有一群人堅持用一小時的勞力,無論是律師還是清潔工,都可以換到一樣的六十分鐘報酬,換取有機菜到各種日用品──這是灣仔「時分券」,背後是「社區經濟互助計劃」,不知不覺已實行了十三年。
會員人數由最初三十多人,到今天過千人,上水、天水圍、深水埗等不同社區都有類近的計劃。主辦機構聖雅各福群會委託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第三部門教研中心進行一年研究,上周剛發表結果。
受訪的一百五十位會員,原來只有五分一住在灣仔,活躍會員偏向中低學歷、中低收入,一半是四十至五十九歲的中年人。可是無論活躍和普通會員,實際使用時分券都不多,過去一年大部份賺取的時分券都不足兩小時,使用時分量低過一小時,有些活躍會員更是「萬元戶」有券無處用。
沒用時分券交易的主因,不是因為貨品或服務選擇不多、沒有渠道賺取或使用時分券、定價太高……而是典型忙碌香港人的答案:有一半受訪會員都說「無時間」!由於大部份會員都不是街坊,也就有三分一人嫌地點不方便。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另一個目標,是建立社區網絡。受訪成員雖然大部份認同擴大了社交圈子,尤其認識多了專業人士和不同行業的人,例如農夫、大學教授;被問到若生活有困難,大部份人都肯定會彼此幫忙,然而實際卻有一半人說不出一個以上的會員名字或暱稱。
計劃最有效的,似乎是理念上的認同:勞動平等、綠色環保、自主多元化發展等等,會員大都同意。報告發佈當日社企專家紀治興建議分等級計算時分券的價值,不然全部計作最低工資,賬面上經濟效益有限,隨即被在場人士反駁:勞動同價才是這計劃的核心精神!不同地區人士亦紛紛表示希望在自己區內實行──時分券不能代替貨幣,但始終示範了另一種生活可能,令人嚮往。
時分券源於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灣仔不少街坊失業,二○○一年底得到樂施會資助,由社工、學者、街坊一起成立,資助四年就完,近十年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自負盈虧。而這十多年間,灣仔本身的改變翻天覆地。「灣仔沒有公屋,街坊上到樓就要搬走。」負責社工鄭淑貞解釋:「最初我們構思時,已經不想局限在灣仔,不然只是『塘水滾塘魚』。」
未來計劃一個接一個:灣仔藍屋的空地將會變成農田,除了教耕種技術,也會與街坊一同學仿效大自然的生活設計理念permaculture;太子天經地義館九個團體正策劃「以物換物」活動……鄭淑貞的目標是建立「生態家園」:經濟上仍然可以發展社區貨幣、社區銀行,互相幫忙,但文化理念會進一步擴大到世界觀和自然生態。
「大家現在喝了『鉛水』也無聲出,因為根本沒有選擇,可是我們可否爭取空間實行綠色建築?例如開放天台收集雨水,利用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再過濾淨化成安全的食水,每棟建築物或一群人,都可以有機會生產食物、能源、水源等。」她相信社區未來一定更關注環境議題,時分券只是其中一個方法,重要是街坊有共同理念,可以實際做事,把理念落實到生活。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在 社區經濟互助計劃 的推薦與評價
Books聯同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一起舉辦派 ... 上課地點:灣仔石水渠街85號七樓社區中服務品嚐閣 收費:社區經濟互助計劃會員每位180時分+1元或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