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寫作?如何寫作?寫些什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你。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writing-as-weapo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寫作教育培訓教練師北宸,曾任鳳凰網科技頻道前主編和中國 LinkedIn 公關部門,現為《紐約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他將在線下寫作課面對無數學員的教學經驗,搭配眾多的寫作案例,彙整成這本談寫作的書。
這本書裡面談的重點偏重於寫作的「心態」和「心法」,強調從建立內心的基本功先做起,先理解寫作會帶來的好處,然後認識一個好的寫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如何寫作的「技巧」和作者本身的經驗分享。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滿了「寫作技巧」的操作手冊,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從來不曾覺得寫作很重要、想要了解寫作真正能帶來的好處、想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那麼這本書是初次接觸「寫作」的你很好的起點。在這篇文章裡,我試著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這本書的一些重點跟你分享。
.
【為什麼要寫作?】
#無形之間行銷自己
作者認為,把自己「行銷」出去,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在求職履歷上做自我介紹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職場能力。在向上級提案做預算企劃時,是在行銷自己的策劃能力。在寫給隔壁部門的會議結論和待辦任務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跨部門合作能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銷自己。
矽谷創業公司 37 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 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且他們懂得表達和溝通,他們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無論對管理階層、行銷人、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寫作技巧都非常重要,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特質,也是雇主想在任何求職者身上看到的特質。透過寫作,我們可以培養和精進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內心的想法有組織、有脈絡地付諸文字之上,讓別人從文章裡進一步認識你這個人。
.
#內向者的社交利器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身為一個內向者所能擁有最好的武器,就是寫作。作者在這本書裡面用這句話傳達總結了這個觀念:「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對於不擅長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內向者而言,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建立的技能。
作者進一步說明:「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優勢。
在另一本寫給內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內向者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從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好的文章不但會自己走路,還會幫你說話。
.
#自我精進的武器
你身處的環境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寫作,可以讓你沉浸在一個持續精進的環境裡面。作者他舉自己為例,一開始他的英文特別差,但是他試著把自己浸泡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高品質英文媒體環境裡,也訂閱了上百家科技媒體的文章大量閱讀。
此後,他一篇又一篇的翻譯優質的文章,不但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打下了撰寫科技文章的深厚基礎,造就他後來踏上媒體主編和寫作教練的道路。他調侃道自己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像是「群體裡面最差的人」,從寫作新手開始出發的他,等於無時無刻都要向更優秀的寫作者學習,讓自已沉浸在比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更高的環境,才能不斷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
我認為,高品質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含量充沛」而且容易「重複閱讀和賞味」的資訊載體,而且你很容易可以「照著寫寫看」。不同於影音之類的媒體,你要照著做的成本和門檻相對比較高。從高手的文章模仿寫作,挑選框架來給自己用,相對而言都是更簡單可上手的方式。學習寫作同時也會帶來自我精進,讓自己沉浸在好文章的環境之下,是一個跟高手的思維不斷靠近的過程。
.
【該如何寫作?】
#善用萬能的框架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教你一百種寫作技巧,而是只教你「一個」寫作技巧,那就是「萬能寫作法」。這是一個無論在什麼情境都可以運用的框架,簡單、易懂、好執行。無論是單一模組使用,或者是擴大成更大的框架,甚至是大框架包小框架,都可以有各種運用的方式。
萬能寫作法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觀點」,指的是有價值導向的主觀論點,或描述的客觀事實。第二個是「案例」,引用軼聞趣事、實驗案例、研究數據來輔助說明你的觀點。第三個是「總結」,回顧主題,用一句話、一個段落,總結核心觀點。
以下引用一個我自己的寫作範例給你參考。我在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時,分別說明了書中提到的七個高效人士習慣,其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的說明我是這麼寫的:
前半段是「觀點」: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中段則是「案例」: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
後半段是「總結」: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善用這種萬能寫作法的框架,你就可以把任何想要表達的觀點,用你想要引用的案例來說明,最後再透過總結來加深讀者的記憶。你可以把這樣一個段落當成是一個「模組」,一篇文章就是好幾個模組的組合。如同作者所說:「寫作之道,大道至簡」,掌握這個寫法,你可以應用在無限種不同的場景裡面。
.
#閱讀高品質資訊
要練就一身好的寫作本領就要注意自己吸收的資訊品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你吃進去的東西。」意思是你如果常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養成不健康的身體。嚮往健康的人們很在乎自己攝取的卡路里是否超標,也傾向選擇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對大腦「吃進去的食物」是否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注?
我們要去買新鮮和頂級的食材,需要付出相對高昂的成本;但是閱讀頂級的精神糧食,卻不一定要付出多麼高昂的代價。你攝取的資訊,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提倡要攝取「慢媒體」的原因是「 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自己很推薦從《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優質新聞來源去吸收資訊,這通常會比看八卦小報和農場新聞的文章來得更好。
就很像做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一個人總是吸收劣質和低廉的資訊來源,那些資訊就會影響他下筆寫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慎選資訊來源,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高品質的資訊環境。一個寫作者首先要有好的輸入,才可能有更好的輸出。
.
#寫作時必須誠實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作者他說:「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誠實。」起初我在練習寫作,並且鼓起勇氣公發表的時候,時常會在乎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嘲笑太淺、太無聊。有時候想著想著,乾脆就不寫了,至今回想起來,也錯失了暢談許多主題的機會。那些自己還未臻成熟的想法、還不夠完美的表現,時常會在害怕和自我質疑的時候偷偷藏起來。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敢誠實」有一個主要原因,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後,看不起、看不上自己。但是這種「害怕」,其實是對別人的不信任。一個作者如果不敢誠實,等於是不信任自己的讀者。真正支持你的讀者,會理解和體諒你,並且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一個作者不敢信任讀者,那麼讀者也難以信任作者。如果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必須對自己的不完美更誠實,而且不要害怕公開自己的誠實。
.
【可以寫些什麼?】
#總是勤做筆記
在這本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作者提到他在寫作訓練營裡面,總結給學員們的最重要的經驗:第一,找到你這個行業最好的資料並努力深挖。第二,一定要做筆記,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通通記下來。如果要讓寫下的文章自己會走路,就公開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他寫筆記的方式是從紙本筆記,轉變成電子筆記,再變成電子和紙本,到最後全部轉為紙本筆記。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他感興趣的、未來寫作主題可能會用到的,他一定毫不猶豫全部記錄下來。只是很可惜的是,書中說了很多他寫筆記的原因,但是對寫筆記具體的「方法」卻著墨甚少。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懷疑,純紙本筆記真的比較好嗎?因為我本身習慣用數位的 Notion 筆記 App 和紙本的子彈筆記,數位筆記利於搜尋,紙本筆記利於激發思考。稍做比較之後,我還沒有作者這般把「所有」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的習慣,這點倒是值得每個寫作者持續探究的主題。
.
#寫日記週記總結
除了作筆記之外,我們還能寫些什麼?作者提供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寫作練習方法,很適合每個想學習寫作的人開始提筆。分別是每天寫日記,每週寫複盤週記,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
首先,每天寫日記。作者認為最好的寫日記時段,是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小時。如同我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寫下:「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在起床後開始寫點東西,是最好的起床儀式之一。寫日記可以帶來五個好處:
1. 計畫性: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
2. 忠實性:可以準確寫出昨天發生的事情。
3. 中立性: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
4. 持續性:對於大部分午餐和晚餐都奉獻給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被中斷。
5. 活用性:可以將過去的寶貴經驗運用在當天。
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承諾和一致性」。《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人們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做出承諾,就會努力保持言行一致。」善用這種天性,利用日記來驅策自己完成每天早上對自己做出的承諾。
其次,每週寫複盤週記。作者認為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帶來去蕪存菁的效果,他每週會重新對筆記大掃除,把無意義和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那些可以強化現在和未來的有意義的筆記。複盤的時候,他也會思考自己當週哪裡做得不好,並思考改善的方式。用寫作的方法來複盤,可以讓你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方便日後回顧自己的轉變歷程。
最後,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作者舉工作為例,有些工作出現的頻率只佔 2%,卻可能影響你 90% 的工作績效,這件工作就是成果總結。所以平常期間,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完成的事情,透過有主題性、系列性的方式做出總結。總結是屬於平時練習的少,可是卻很重要的工作。
.
#持續寫任何東西都好
很多人會以為寫作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靈感」才寫得出來。但這是對寫作的根本誤解。作者提醒,無論是寫什麼,寫就對了。就像知名的高產出作家村上村樹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是以持續且規律的方式在寫作。
我很喜歡美國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靈感是給業餘人士用的,我們其他的人就只是每天出現並投入工作。如果你等著烏雲散去,或等著一道閃電擊中你的大腦,你就不會做出很多工作。所有最好的想法都來自於過程;它們來自於工作本身。」
因此,不要相信靈感,不要期待一個不會天天憑空出現的東西。寫作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要養成習慣。你可以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核心觀念,你想養成的習慣不能太困難,必須要可以在你狀況最差的那一天照樣能夠執行。重點不是去拼靈感爆發,而是建立能維持規律寫作的方式。
.
【後記:寫作永不嫌遲】
從《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閱讀過程之中,令我收穫最豐富的就是「讀者要看的不是你的文筆,他們要的是真實的你」這個觀念。作者希望我們擺脫寫作就是要文筆優美的老舊觀念,而更強調寫作對生活和職涯可以帶來的具體好處,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
這本書有點像是學習寫作的心靈雞湯,而不是技巧工具箱。如果你想學習除了「萬能寫作法」框架之外的技巧,我很推薦《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有著豐富寫作框架和步驟的書,其作者劉奕酉對使用框架是這麼評論的:「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說得真好。
我也很慶幸自己曾經紀錄下來當初學習寫作的一些心路歷程,現在回味起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在《學得更好》這篇讀後感分享過的六種學習寫作步驟,以及我在《心流》這篇讀後感分享透過寫作進入心流的方法。我透過這種書寫練習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意義。
最後,寫作真的會「讓機會自動找上你」。最近「生鮮時書」就找上瓦基一起合作,即將要開一堂「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早鳥問卷調查和優惠),我會淬鍊自己經營部落格兩年多來的經驗,分享有效輸入、高效輸出的實戰本領,教你如何在資訊紛擾的時代靠優質的文章內容脫穎而出。
寫作可以幫你達成自我行銷、提升職場形象、加深社交品質的功效,寫作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和精進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啟自己的寫作練習,不妨在留言寫下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和收穫吧。開始寫作,永不嫌遲。
.
瓦基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早鳥問券和優惠進行中
https://user134068.psee.io/3jdfxx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WRITE
使用期限:8/22~8/29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俞木與她的文具小夥伴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哈囉大家好~我是俞木XOXO 最近閒來無事 (喂!!!) 又進行了明信片拼貼:) 我還是覺得我說話很無聊,可能真的比較不吸引人,但是還是想和大家分享拼貼過程,另外也想要請問大家,覺得閒聊一定要跟文具有關嗎?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妳們的想法喔~ 另外,如果想要跟我交換這一張明信片的話,請到insta...
時分券英文 在 陳凱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節目播出後,才介紹江明學的歌唱生命】
很少碰到,不知道怎麼下筆,報導他隔天要來上我節的心情感想?
因為昨天在錄音時,收到家人傳來簡訊,他「出事」了…
我的老朋友【江明學】,—位優秀的歌手 ,過去一直羨慕他成功大學高學歷,怎麼會跑來當民歌手?
節目中,我們一起回憶,40年前,他寫的第一首創作曲『惘然』, 在「台南一中」1979年高二時候,生平第一首作品主動寄去唱片公司, 原來唱片公司要放在【陳淑樺】的專輯裡,對江明學來講,像是中了『愛國獎券』一般的開心!
後來交給【張俐敏】也交給【潘安邦】演唱,沒想到最後這首歌變成「救國團」的「佚名」作曲的《錦瑟》,詞仍是:李商隱。所以後來他重唱此曲,正宗鼻祖叫【江明學】。
這位「翻唱天王」也有本事,把【李翊君】的「萍聚」唱到東南亞,連中三個禮拜排行榜暢銷曲。
江明學,第一個考取街頭藝人證照,有知名度的專業藝人, 他沒有明星夢,只是一個「愛唱歌的文青」!
連【超級大明星崔苔菁】, 都曾經坐在街頭,聽他的歌曲一段時間之後,才告訴他,當你接受客人“打賞”不必急著「說謝謝」的「表演藝術」,江明學與崔苔菁街頭藝人的故事,實在令人羨慕因為我也是苔菁姐的粉絲,更佩服【崔苔菁大姐大】風範!
明學說,他是一個樂觀的人,但是寫了一首叫做:《如果真有來生》學問就在
“ 真 ”有來生!
這首歌他從幫唱片公司「教唱」試唱歌手,最後意外被唱片公司選中成了「主唱」, 最關鍵,只有【江明學】唱出了這首歌第一句 “空靈” 的感覺~ 《如果真有來生》!
坐在收音機旁,聽著江明學受訪,在1988年,人生低潮第一次大挫折而錄的歌曲《零點時分》。happy Birthday —
to me…頗有感觸!
天賦作曲的音感,熱愛唱歌的江明學,在1990年創作他愛的另一首歌曲,『Do you remember me,我最想念的朋友, 你是否偶爾會想起我,什麼時候才能夠與我共唱那首, 曾經你最愛的歌 』~【歌】
他出過11張專輯1張精選輯,沒有一首歌是後悔的,都對得起他的粉絲。
後記:
昨晚9/25,從冷得如「冰箱」的電台錄音室長達9小時工作返家,頭痛的很…
打了通電話,留了簡訊給明學;他未讀是正常的!
雖然不知道能安慰他什麼?
只想我能幫他什麼?
我好想問明學,開一個常態性單元,把他的演藝智慧,生命歷程歌曲,帶給喜歡聽他說話的粉絲們…?好嗎?
人只要活著,留-口氣才能爭氣,絕不要給自己洩氣!優秀的江明學,踏入歌壇34年來,不都是靠自己努力,奮鬥走出-片天?没什麼好怕的?
江明學受訪的影音片段:按下英文字母即可收看
https://youtu.be/pTjASd6sME4
時分券英文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故事和歷史都是這樣被遺忘
這是上個世紀最後一年的事情了,某日我去台大訪友,那陣子學校有許多科系在搬遷,因此清出不少陳年舊物,我正需要幾個放資料的木盒,因而相中一個破舊的小木櫃。「請問,外面那堆東西不要了嗎?可不可以帶走?」我問一旁辦公室的職員,那女士好像得到幫手似的,還出來打招呼:「我們正在傷腦筋呢……」。不過這木櫃雖有九個抽屜,卻一個也拉不出來,只好整個抱回家去。
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天才進到家門爸爸便說:「剛才我們把櫃子的暗鎖打開了,你知道裏面有什麼嗎?」那表情好像是發現什麼似的,讓我不禁緊張起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些報廢的櫃子通常是空的,頂多只有些廢紙,乾掉的筆,或者蟑螂,但這回情況可不同了,裏面裝滿了各式文件及雜物……。
有一本台北市役所發行的公車票。一個國際牌的「手提電灯」,使用二個二號電池。一本封面印有「兩面割紙」的小學生作文簿,大學裏怎會有這東西呢?大概是教職員的小孩寫的吧,內容充滿戰時氣氛,隨手一翻就是三部手繪的戰機。有篇關於收集古錢的,不過可不是附和風雅的嗜好,而是戰爭打到手無寸鐵,軍部動員民眾捐出歹銅古錫的運動,所以台灣的古錢竟也參戰了。還有篇參加黃老師出征壯行會的記事,這不是台灣人嗎?最後幾頁竟有行列式的筆記,日、英文夾雜,字体工整,實在是奇怪的組合。
一本封面是「綴方教室」,也是作文本的格式,裏面抄錄許多歌詞,由第一首”嗚呼神風特別攻擊隊”,可知這是1944年下旬以後的記錄了,其他的歌謠除了流行歌曲,還有不少名校的校歌,看來像是中學生的收藏,果然,在末頁有台北高校尋常科三年的鋼筆字,封底則署名黃西洲。
十張拍攝效果不甚好的賽璐璐底片。
數張教授們去餐廳消費的帳單,江山樓、嘉賓館、蓬萊閣三家當時台老北有名的餐廳赫然在列。江山樓?在我中學時代是有名的風化場所呢。
最多的還是採購實驗器材的單據,菊元百貨竟然有賣防空用面具。從各式職章裏可以看出這是製糖化學研究室的事務櫃。
另外可確定的,這櫃子在戰後應該就沒被開過,因為裏面有幾張台灣銀行發行的一元銀元券,三片珍貴的玻璃底片,最後的單據是昭和20年(1945)6月,離日本投降只剩二個月了,雖然那不是我的年代,但看到這日期,我的腦海中竟浮現當時的氛圍。這櫃子無聲無息地躺在台大某個不起眼的角落五十五年,要不是那天我心血來潮突然折返,它很可能就在焚化爐裏化為灰燼……真是千鈞一髮,也是難得的機緣啊,既然它重生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幾天後我便將玻璃底片拿到台大植研的暗房沖洗,記得是人去樓空的周末夜,帶路的友人開門後也走了,當我進入這間與底片裏的人物同一時代的古老暗房時,不禁倒抽了一口氣,我自認是「科學人」,是不該相信靈異現象的,但這氛圍仿佛隨時會從背後冒出一句:「どこの人だ!」,不知恍神多久,我才開始研究那部老舊放大機,回想以前所學的程序,一關又一關地試,不知不覺已到午夜時分,終於要揭曉了,在紅色昏暗的燈光下,我摒氣凝神盯著顯影液裏的相紙,突然間,底片中那一群人從水中浮現出來,全然幽靜的暗房裏仿佛可聽到他們微微的交談聲,我則幾乎脫口而出:「すみません 私は蕭です…お名前は」。事隔半世紀了,眼前這些人還在嗎?
接著我聯絡上熱愛文史工作的學長李順仁,並將相片及一些文件交給他,在他的努力下很快的便確認了照片中幾個人。其中的主角是製糖化學教室的濱口榮次郎教授,其他的人則是研究生及助理,有位助理鐘先生還在世,為此學長親自去拜訪「他看到這張遲了五十多年的相片,眼眶都濕了」學長有感而發,不過老先生很低調,除了感謝沒有多說什麼。另外一位研究生,後來成為農化系教授的謝伯東已過逝多年了。另兩張相片則是濱口教授和兩個兒子及太太的家庭照,我該怎麼把照片拿給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呢?由於接下來我自己也很忙,事情就擱下來,這一拖就到本世紀初了。
2005 年我參加一場台灣文學研討會,遇到一位日本來的研究生赤松,我告訴她關於時空膠囊的事,剛好她有位同學和濱口是同鄉,便託她代為轉送照片,想不到沒多久便有回音:「濱口家的兩位媳婦還健在,他們非常感動,也很感謝你將這三張未曾見過的舊照片寄給他們」。得知這消息,我感到十分欣慰,不要說身為家屬的他們,我自己都覺得整個事件太傳奇了,幸好兩位老太太還健在,這事總算可以大功告成。我沒想到的是,同一時刻還有一個人也在開啟這個時光膠囊。
台大這十幾年來一直在大興土木,除了校總區綠地不斷消失,連青田街一帶保存完整的日式教授宿舍區也打算改建大樓。當地的居民便組織起來,保護這個具有史蹟價值又美麗的社區,大學的同班同學游雲霞也是成員之一。為此他們積極地與台大校方交涉,一方面也進行社區歷史的調查,因而和初代屋主聯絡上了,他們是台北帝國大學教職員及子女,戰後被遣返日本,散居各地。為了聯繫感情,成立昭和町會(青田街一帶當年屬於昭和町)。到本世紀初還活著的成員們理所當然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了,游雲霞就是在他們聚會時前去拜訪。那天濱口的媳婦也在場,她提供許多老照片,並秀出不久之前才從台灣寄來的神奇照片,「不知要怎麼感謝這位先生呢……」老太太喃喃地說著,當游看到照片背面的署名時不禁驚呼:「不會吧,這可是我大學同班同學呢!」世上竟有事如此巧合的事,當然也引起會眾的一陣驚嘆。雲霞一回國便迫不及待地和我聯絡,電話一接通,她就激動地說:「同學!我是游雲霞,我找你好久了」「啊,好久不見,我也正想找妳呢,怎麼…」「你知道嗎,前一陣子我去日本時,竟然看到你寄去的三張照片……」 我是該感到無比驚訝才對,但也很巧的,就在接電話的一週前,我才在台北市公車上(我非常少搭台北市公車,特別是搬到宜蘭後)”看到”她,那是公車電視播放的公益廣告,主角正是游雲霞,她在談青田街史蹟保護的工作。畢業後我們只有巧遇過一次,如今竟以這種方式見面,實在很特別,心裏還閃過一個念頭:該和她聯絡一下,並問她什麼時侯也變那麼活躍了(她原本是認真讀書,不好管閒事的人),因此當她告訴我在日本的奇遇時,我馬上知道大概是怎麼一回事,但無論如何整個事件還是太不可思議了,因此我們熱絡地聊起來,把所知的故事一口氣講完。
又過了一陣子,兩位老太太就專程來台灣拜訪了,我們一起去餐聚。她們說,收到這相片時,原本封塵多年的台灣記憶,突然一湧而出,仿佛捲入那個時代,還打趣地說,你們兩個人把我們的人生給翻騰了。她們還告訴我和這相片有關的許多故事。兩位老太太是姐妹,她們的父親也是台北帝大的教授,拍攝這些照片時,雙方已有來往,因此和研究室的人都很熟,至今相片中其他成員的姓名都還記得。昭和20年(1945)8月15日當天,日本天皇透過收音機放送終戰詔書時,他們一群人也聚在一起收聽,就在那瞬間,原本不分彼此出身(台灣人、日本人)的朋友們,突然間瀰漫著一股疏離感,大家默默地離開,各自回到家裏,不久她們便被遣送回日本。戰後數十年她們曾經回台灣探望故居,但近鄉情怯,只敢遠遠地看著,對他們來說台灣是又愛又傷心的故鄉,那種感情是複雜的。道別之前我將一張江山樓的收據送給她們:「這收據是你們公公當年的,上面還有菜單,他好像很喜歡台菜哦。」
經過一連串戲劇性的遭遇,游雲霞興起拍紀錄片的念頭,她卯起勁來從頭學習,先是參加導演訓練班,然後自掏腰包,逐步地進行各項工作,最後完成一部片名是”家在青田街”的紀錄片,參加影展時還獲得首獎。我則以主角之一出席首映會,沒想到影片放映完畢後也被邀上台發表感想,我最怕這種場面了,記得正思索著該從何談起時,有人好像感受到我的心境:「會將失落半個世紀的照片隔海寄給一個不認識,而且可能往生的人,是基於什麼樣的想法呢?」這正是我想說的啊,以往我幫親友拍照時總是喜歡”留一手”,等到好幾年後才給他們,那種驚喜或驚嘆是很美妙的,因為人們看到的是自己早已遺忘的青春。這個時空膠囊年代久遠,又經歷了劇變的時代,我想,如果相片中的人或至少他們的後代能看到這照片,那一定是波濤洶湧了。人的情感是由許多記憶建立起來,一個地方也是一樣的,由於台灣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我們的四週其實藏著許多特別的故事,但因為改朝換代以及政治禁忌等諸多因素,許多故事就像這個時空膠囊,被深藏在人們的心中,並且日漸凋零,而一個地方就是要有許多故事,無論是人的或物的,它才會成我們生命的沃土,情感的依歸。歲月不饒人,大家不妨多去挖掘吧,有一天我們也要把自己的故事傳下去。
時分券英文 在 俞木與她的文具小夥伴們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哈囉大家好~我是俞木XOXO
最近閒來無事 (喂!!!) 又進行了明信片拼貼:) 我還是覺得我說話很無聊,可能真的比較不吸引人,但是還是想和大家分享拼貼過程,另外也想要請問大家,覺得閒聊一定要跟文具有關嗎?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妳們的想法喔~
另外,如果想要跟我交換這一張明信片的話,請到instagram私訊我喔:)
✎這次使用到的素材有:
時分印刷.黑色紙卡
迷彩摩爾.老派公司-打字機印章
標籤貼紙(藍)
蝦皮-Mail with Love.票券和郵票
美日.THANKS印章
Catslife Press.英文字母
Pavilio.雪花
甜蜜生活.女子亥
✎其他的明信片拼貼分享:
∞嘿嘿嘿∞明信片拼貼&閒聊#1:https://youtu.be/BkpEq3ig3HY
✎instagram: yumu_diary_hahaha
新手做影片,請多多包涵:)
使用:iMovie和小影
這支影片沒有任何的贊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N91J7IZvP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