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沈旭暉 #壹周刊
可以聽 ▶️▶️ https://youtu.be/86U0xAr2WmA
#恐懼是正中下懷
//2020年7月1日,北京眼中香港「二次回歸」的日子。港區國安法橫空出世,不少朋友非常鬱悶,真正的香港再也不能回來,已成事實。
但7月1日,太陽還是如常升起。身處大時代,Rule Number One,永遠都是處變不驚,對身邊所有荒誕不經之事,見怪不怪。維持自己的節奏,不要被set agenda,在社會、職場、學校、婚姻,這都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根據官方agenda,我們自然應該非常緊張、非常恐懼、非常重視國安法。但結構上,國安法的內容從來不是主菜。真正的主菜,是香港的管治模式徹底改變,放棄了港英時代行之有效的工具理性、邏輯思辯,取而代之的是中式大而化之的「依法」威權管理。由於國安法的出現方式,讓香港全無角色可言,傳遞的訊息清晰不過:只要北京喜歡,隨時隨地可以收回「一國兩制」的任何權力,甚或「一國兩制」本身。所以在北京眼中,這是給香港人的「再教育」,要香港人日後懂得知所進退,接受「底線思維」,哪怕「底線」經常搬龍門,法律、章程都是服務政治需要,但也只能默默接受,而不是像昔日那樣以捍衛法治、捍衛專業之名擇善固執,因為「國家利益」大於一切。這種管治模式,就是教科書常見的威權管治:也許形式上還有一些民主、一些自由,但那只是「民主元素」、「自由元素」,真正的權力核心,在於遠方,也只在遠方。
由於回歸23年來,親建制的民意依然結構性地落後,新生代的中國認同更是屢創新低,國安法也是北京默認了根據正常方式、統戰,反正也爭取不了民意,不如索性放棄這一環。口號雖然是「人心回歸」,手法卻是恰巧相反,承認了人心沒有回歸。所以在新香港,平息民怨、讓人民不滿得到宣洩的透氣口一類傳統管治智慧,都不再適用。「群眾鬥群眾」,成為抵銷民意不足的「有效」模式,因此種種文革式密報、劃清界線、上崗上線行為,配合「人民群眾」的全天候「監督」,在未來一段長時間,會成為主流。官方agenda,會希望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急劇降低,小報告、篤灰、特務文化成為常態,去瓦解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走旁門左道的人,忽然感受到權力的亢奮,再缺乏任何監督、任何制約的環境,只會變本加厲,天天批鬥,這就是未來兩年的主旋律,必須有心理準備。
由於民意始終不利北京,如何打散公民社會的團結,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整頓各行各業精英、改變大眾媒體規範、讓教育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讓政府各部門「依法」強化proactive執行力,會是未來兩年重點「工作」。因此,最受國安法影響的「一小撮人」,除了明顯有證據的「黑四類」,必然包括廣義有影響力的人,因為有了「依法治國」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兩大綱領,無論有沒有國安法,單是公安條例,或任何一條普普通通的法律,都可以「依法」打擊值得整頓的人,例如艾未未的罪名是逃稅。而當一個人有了千萬粉絲,即使完全不涉政治,也可以成為對象,例如范冰冰的罪名,也是逃稅。上有好者,全民逐漸會習慣自我審查、自我閹割,去避免觸碰「底線」:不只是有沒有突破官方紅線,還包括不要讓自己太有影響力這條實質底線。
弔詭的是,假如你是一個遊客,大概不可能從外觀感到香港已經被奪舍。表面上,歌舞昇平,一切如常,樓股暢旺,馬照跑舞照跳,完全滿足了殷海光《人生的意義》的最底層需求,直到大局底定。這大概就是二次回歸的劇本。只要中美鬥爭的大劇本,需要另案處理,不贅。
以上這些,身在其中的大家,自然心裡明白。但是否就只能長嗟短嘆?究竟2019年以來,真正的初心,在超越微觀政治的宏觀層面,又是甚麼?難道真的只有「順民、移民、暴民」?我們的節奏,應該是怎樣?
事實上,去年至今的整場運動,無論口號是甚麼,本來就是全球大變革的一環,不只是政治變革,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環。在未來世界,固定工作已不可能,各行各業都沒有退休保障,人工智能取代智力密集工作後,生涯規劃再也沒有單一方程式。因此,新生代擁抱改變的決心很大,不願依靠單一工作的視野也很清晰。無須依靠政府、建制、財團,也能自力更生,尋找人生的獨立自主,本來就是全球大趨勢。香港上一代的超穩定結構,到了下一代,早已不能持續下去,對下一代而言,這是「攬炒」的結構性基礎。既然忍氣吞聲,也不代表有一份保障一生的荀工,為甚麼不嘗試自行建立自己的事業,去儘量減少對政治環境的依附?
不少朋友開始談及移民。其實早在十年前,當媒體不斷炒作我是否「移民」新加坡,我就不斷說同樣的話:「移民」的概念非常前現代,早已過時。在過去一年,身在海外的香港人貢獻運動較多,還是身在山頂的離地港豬較多?即使我們同時持有加拿大護照、在新加坡工作、週末渡假到日本、飲食去台灣、子女在英國讀書、投資基金卻來自美國,對我們的「香港人」identity,有甚麼影響?當整整一年授課,都可以使用zooming,我們身在香港還是剛果,又有甚麼分別?假如我們沒有去或留的概念,本來就同時以幾個地理位置為家,以虛實相間的方式連結起來,無懼世事變改,這個不才是真香港?
威權政體能打壓的內容,從來有一個特色:永遠不可能訴諸普通法能理解的邏輯和文字。例如說《願榮光歸香港》不能在校園唱,那麼《海闊天空》呢?《Blowing in the Wind》呢?要是說「五大訴求」也不能說,5+1手勢呢?以五一為標記的衣服呢?難道五一勞動節也要取締?當抗爭的意識,已經植入骨髓,而政府無道,已成為common sense,抗爭的形式,已經大可進化,評論的需要卻大大降低,這才是be water的真諦。就像六十年代的波蘭、捷克,打壓只會比新香港更嚴重,但民間也總有方式維持下去。放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這些方式無須「勾結外國勢力」,也自然能走向國際,連結海內外香港人。難道一定要重複「畫面好靚」的回憶,才能sustain?
即使你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勇氣創業、當slashers,不願意離開物理香港,連一個黃色頭盔鎖匙扣也不敢用,逼於無奈要當順民,甚至即使你是一位藍絲,只要你不屬於那20%的深藍社群,對香港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在「新香港」,你反而要更思考一個切身問題:我身在那個環境,相對「新香港人」,究竟有甚麼相對優勢?假如你想不到,無論如何表忠,沒有其他價值,也只會成為condom。但只要你生存下去,香港人的長處,就依然能發揚光大。例如在中資公司,他們是否依然需要香港簽名負責due diligence?在官僚機構,他們是否依然需要具國際視野的創意思維,去同時應對愛國規範+國際規範?
不少朋友對新香港的「思想改造」最憂慮,即使是淺藍、中藍家長,由他們會否送子女到本地、非直資學校,身體最誠實,說明一切。但其實全球教育理念,早已confirm傳統班房、1 to many的19世紀普魯士式教學,已經嚴重過時。現在講求的是personalized learning、通過大數據讓每人被因材施教、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和發問,去建構每人獨一無二的知識體。但新香港推崇的,完全相反,以為靠syllabus、marking scheme、規管老師言行、辦學團體向校長施壓、家長學生互相監控一類行為,就能「打造」愛國新一代。誰也知道,不可能;反而靠抖音洗腦,還可行。由下而上、個人化教育乃全球大勢,不能逆轉,「新香港」把教育搞死,只會急速催生替代教育。有了網絡、有了對香港友善的國際環境,難道學習只能一成不變?
國安法最要打擊的對象,據說是勾結外國勢力。但香港卻是全球國際聯繫最強的地方,記得看過一個調查,大概每三、四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有廣義的國際聯繫:有親人在海外、曾在海外讀書或工作、有業務或投資在海外、甚或在僱用海外傭工……根本無須「勾結」,香港就是國際一環。2020年的香港,處於國際文明衝突的斷層,中國威權模式 Vs 西方自由模式接近水火不容,以大數據監控 Vs以個人私隱規範人工智能,會成為抉擇。只要國際網絡繼續存在,香港人自然而然的就融為一體,何須擔心一時三刻由上而下的高壓?
說了那麼多,意思很簡單:香港人早已融入世界「時代革命」,本來的方向一直堅持下去,已經足夠。Be Water,必須成為未來一段長時間的哲學,要揚棄的是對任何事情非黑即白的binary 思維,與及期望今天做這事明天就有結果的線型linearism。明白了這些,就會有持久戰的心理、生理和物質準備。
以下是我的選擇。說是否離開,諷刺地自從18歲生日,我反而從未試過如此長期留在香港,除了疫情原因,也是感到不捨。我的工作、居住範圍,一向同時在幾個地方,這是十年前開始的刻意規劃,今天大家自然明白為甚麼。因此,我自然不會因為新香港而改變,不會因為要宣示甚麼而不離境,更不會因為要宣示甚麼而不入境回來。對各位朋友,忠告也是一樣:建立一個跨地域人生基礎,進退有道,虛實相間,global+local,才是未來之道;不是說每人都要自己建立,但也可以進入已建立的天地。
至於甚麼「說會否說話小心點」,我的職業從來就不是寫評論,文字、video只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分享,只有理性邏輯,從前是怎樣,未來就是怎樣,對上崗上線的騷擾,我們應該有足夠成熟程度一笑置之。當人人煞有介事說一件荒謬的事,並不會令事情變得不荒謬;白色恐怖除了是他製的,也是自製的。根本每人都討論自己「安全」,已經中計,假如連這點EQ training也不能pass,香港人又怎能自傲?
至於工作,我一直相信全球香港人網絡就是一個龐大經濟體,足以生存、足以壯大,也足以回饋香港。這是一代人的共同機遇,相對於當所謂KOL,對我而言,這方面,反而應該是更能做實事的地方。說到底,北京是高度計算的政權(只是計算方式和我們很不同),我深信當香港人(而不只是香港)不能取代的價值得以彰顯,就是出現社會新契約的一天,所以,這是累積底氣的時候,不爭朝夕。
越是漫漫長路,越是平常心。未來兩年會尤其荒誕,但經過這經歷,才能千錘百鍊。大家坐穩,同步過冬。//
同時也有6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朱學恒的表情包2.0加強版上架囉】 https://line.me/S/sticker/16645010/?lang=zh-Hant&utm_source=gnsh_stickerDetail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直資學校 社會 問題 在 Henry Si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世界把「教學」與「考評」分離的國家或者地區並不是太多,起碼中國大陸不是。大陸只有一個教育部。教育同政治係分唔開,因為教育係政治嘅一個好重要嘅工具。
香港教育制度將課程設計同考評分為兩個部門處理,而教育局又無法直接監管考評局,這種狀況,係中共嘅眼中,是無法想像,亦都不會允許存在。
中共一直都看到這一點,一直想搵機會整治教育界,一路都搵緊一個機會作為切入點。通識科被整改、歷史科題目事件,還有一直在討論的普教中、國民教育問題,都係呢個議題嘅拼圖。
在大陸,教育不是為單純了培育人才,而是培育愛國的人才,培育不會反抗、真心效忠共產黨、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才。所以教育系統是政治的一部份,就像一間公司的培訓部,一個大老細係唔會培訓出一班反抗自己嘅員工。所以大陸就會有黨委書記進駐每一間學校,直接監督學校,就像一間公司的董事長,而校長就是一個CEO,可以隨時被替換。
香港嘅狀況好唔同,首先香港嘅學校好多都係有宗教背景嘅辦學團體,都有好多私校、直資學校。政府除咗喺課程同資源方面影響學校之外,喺日常課堂教學方針,同埋導師操守方面,對學校嘅控制程度係非常低。
而教育局對於考評局出題方向嘅控制,其實冇你想像中咁大,大家有做過通識科2014年嘅past paper都應該記得卷一第一條題目,就係問及七一遊行同埋「行騙長官」下台。通識科近年嘅出題問及不少香港政治系統,係中央嘅角度呢啲題目直情連出都唔應該出,因為在上位者,連少少擦邊球都唔想俾你打。
今次歷史科出題事件,不論有心定無意、巧合或計劃之內,都係為林鄭月娥整治教育界製造有利條件。
其實中共已經發明左整治香港嘅一套方式,Step 1就係先製造議題,然後step 2官媒發聲,例如新華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把事情上升到國家關注的層面。Step 3就係動員所有建制、藍絲、既得利益者讓議題係社會上面有足夠嘅輿論發酵,社交網站滲透到所有支持者,挑動他們情感。Step 4就係開綠燈讓林鄭月娥處理事件,雙方一唱一和。
呢個Pattern已經重複咗好幾次:最近期是醫護罷工例子,而可以估計呢個模式會用嚟處理23條。
製造23條立法嘅最佳條件,就係用恐怖分子嘅罪名檢控一班手足,不論這班手足最後會否被定罪。事件都能上升到國安層次,大陸又開始定調香港出現恐怖主義,讓23條立法有一個合理基礎。
中共秋後算帳大報復已經開始,文革2.0已經啟動左。教育界、醫護界、飲食界,唔理你咩界別都好大家都要有心理準備,好好睇路。而近來大陸抗疫取得成果,兩會可以重開,我開始sense 到中間派市民開始出現轉向,情況確實不太樂觀。
#連盧家耀都quit我地呢科連大佬都冇埋
#教育界 #大追捕 #大家睇路
直資學校 社會 問題 在 新聞人事全面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值得一看。
梁家權的兄長,是前大台及亞視主播,現時廣播處長梁家榮。
(2011年前亞視誤報江澤民死訊時,梁家榮是亞視新聞總監,當年他有客串報《六點鐘新聞》。)
【 永別了香港的好 】
記者協會前主席岑倚蘭在fb上載了記者鄭美姿訪問末代港督智囊顅汝德的舊文章⋯⋯重讀,憶故人,哀今天!
👇👇👇
文: 鄭美姿
【永別了香港的好】N年前的訪問,今日睇番,先記得佢曾經講過這麼多記者的好,有種溫暖心靈的感覺,但溫暖之後,虛空加倍。香港的好永遠過去了,不要再懷緬了。
====全文=====
16/7/2011/ iMoney 鄭美姿
末代港督智囊顧汝德︰高官聰明人做蠢事
午後的國金二期大堂,陽光照進了室內,記者迎來清癯的顧汝德。他奉上一個大大的笑容,看見記者獨自一人,卻沒有攝影同事在旁,竟翻一個白眼道:「Oh, the photographer一定去了yum cha(飲茶)啦!」然後興致勃勃拉記者去咖啡廳,嚷著要一塊兒「飲茶」。
「飲茶」是行內術語,一班記者開完記招後,往往聚在一塊飲茶交換八卦情報。顧汝德突如其來自口中吐出這個小小的術語,親切感油生,無怪乎當年他就任港督衛奕信和彭定康的智囊身為中央政策組首席問時,曾討不少傳媒歡心,更獲記者通風報訊救過一命。這位外號「魔僧」的前朝顧問,事隔14年後出山月旦政事,給香港高官的贈言是:「曾蔭權等高官都是聰明人,只是偶爾還是會做出愚蠢的事情。」
「魔僧」顧汝德多年沒有在鎂光燈前高調亮相,最近他一本關於官商勾結的新書推出,又時值民怨沸騰的七一遊行月,媒體都找他月旦特區政策功過。前朝智囊事隔14年後再出山,政府制度已變但不少人面依舊,不論曾蔭權、曾俊華,還是某些立法會議員,都曾跟顧汝德共事前朝政府。
他對於復建居屋、財政預算,以至教育政策等,意見無一不與特區政府唱對台,但談到昔日人物今天落得弱勢下場時,顧汝德的表情反倒讓記者有點意料之外。他收起了一副看透世情的淡定,卻皺皺眉頭,煞有介事的說:「他們幾位都是很聰明(Clever)的人,老實說,在港英政府時期,他們的表現比當時的外籍官員全都要好。我也老大不明白,為何今天他們有時會做出了愚蠢的事情?」
他口中的「愚蠢的事情」,包括曾蔭權被傳媒發現其住所有僭建物後所作出的回應,還有唐英年的「點解你做唔到李嘉誠」言論,以及政府的直資學校政策、高官對示威人士所落的「激進」標籤等等。
顧汝德對記者的提問幾乎都有問必答,唯一是請他解釋為何高官會由以前很聰明的人,變成今天總在幹蠢事時,他思量了一會後終也棄權,「Um......I don't know.」
以記者新聞觸覺辦事
當學者和記者出身,廿幾歲在英國大學研究院畢業後,他取得英聯邦獎學金前赴香港大學做學術研究,並當過港大的經濟系教授。他隻身由威爾斯來到1962的香港,住進銅鑼灣的?房,400幾呎住了幾伙人。劏房日子給他的回憶不是髒亂卻是香港人原來很「斯文」,原本說着英語的他,刻意加進「斯文」這個廣東話:「一屋幾戶卻得一個廁所,地方擠迫,但人人都好斯文,相處太平,我就覺得香港人有前途,會進步。後來我又住過香港仔,日日看見那些水上戶帶子女上學,而小孩子的校服都是白色的,很乾淨,我在想,人人不論貧富都有書讀,這個地方未來必然很好。」
擅於發掘生活裏的美好細節,處處以其植根心內的Journalistic Trait(新聞工作者的特性)為榮,大概就是這種精神,讓他有別於今日特區政府的中央政策顧問組。「我喜歡新聞記者,因為我自己也是從那裏來的,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在《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做過逾10年記者。就是那種Journalistic Trait,讓我經常採用一種新聞工作的方法去做政府顧問工作。」
六四自發上街「數人頭」
如何才算是運用記者的「Trait」去施行政策和體恤民情?顧汝德側一側頭,跟記者說起了1989年100萬香港人上街、聲援北京學運的那段軼事。彼時他就任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不過兩個月,5月便發生了港人上街事件。當時港督衛奕信沒有委派他任何工作,可他卻於遊行當日獨個兒走到灣仔去,站在遊行路線的一個轉角位,一心想着算一算遊行的人潮。
「我希望得到一個梗概,想親眼看看遊行的人是如何互動的,而警察的反應又是怎樣。方法只是算一算每分鐘走過的人數,每15分鐘再重複數算。其實我這樣做只是基於我的記者特質(Trait),挺自然的。」
顧汝德當下的直覺是,港府毋須憂慮香港人對回歸會反應過激,他認為港人能夠順利過渡很多風風浪浪,「那次是很文明的遊行體驗,警察對巿民好友善,巿民也不對警方反感。這對記者來說是一些很直接的觀察和氣氛感受,是了解民情的重要資訊。」
後來衛奕信從其他人口中得知顧汝德公餘時間親身視察,遂緊張地追問他的所見所聞,更請他呈上一份見聞報告。說著顧汝德眨眨眼道:「那我對著衛奕信當然一口答應,難道還說那不是我獲分派的工作不成?」
顧汝德偏愛香港,他能夠從香港經常被詬病的「批評文化」中,看出難能可貴的社會動力;而他也很偏心新聞記者,總能看出他們稜角背後的真心好意。說得宿命論一點,難道這是緣份?但顧汝德不至感性如此,他想一想說:「我曾有過不少愉快經驗,就是當事情有可能搞砸時,幸得人家的提醒,讓我銘記於心。」
這種美好記憶錘鍊成他的生活智慧,就是不要漠視任何人的任何意見。特區政府強調聆聽民意,但早自十幾年前,顧汝德這個前朝顧問已行這一套,他四出收風探取民情,再寫成報告上呈港督,意見直抵天庭,是為朝中的心腹顧問。他曾立下一條規矩,精神是但凡任何人想求見發表意見,他也不會推辭、不會拒絕。「一個人的想法有限,你需要靠其他很多很多意見才能琢磨好一個政策。」
然後,考驗來了。
一個電話救一任港督
那是1995年施政報告發表前兩天的早晨,他正在埋頭做最後的修辭和校對工作。那天「肥彭」彭定康要求他必須於「before lunch」的時間,將一份「perfect」的施政報告放在他的案頭。顧汝德自覺忙昏了,恰恰這時,他的秘書走過來,說有一名記者來電。「我認識這個記者的,但她不是做硬新聞的人,通常報道軟性故事。所以我說不聽了,很忙啊!」
誰料秘書小姐拉長了臉,揶揄顧汝德不總是說身為中央政策組必須來者不拒的嗎?雙方對峙了好長的一分鐘後,顧汝德擺擺手投降,拿起了電話筒,而那時已經11時許了。
「記者在電話中說,前一晚她出席了某官員的off record簡布會,官員說施政報告中有一個關於政府某個特別項目的數是錯的,準確的數字會於周五才公布。」施政報告的公布日期為周三,但那位職位極高的官員卻提供了一個錯誤的數目,用意是要讓港督難堪。
顧汝德獲告知這件事後,隨即給這個高官打了一通電話,但沒人接聽。他遂動身到港督府,用府中的電話直接給該高官致電,高官不敢不接來自港督府的電話,惟他仍然堅持不肯提供準確的數字,說這不關顧汝德的事。
「我當了記者這麼多年,有幾多次你寫一個新聞,是能一個版本到尾的?你總是不斷有東西要更新、有文字要修改。施政報告頁數和很多內容已經編印了,不能改,我只能在某些地方拿掉一個百分比,再改一兩個字眼,減低那個錯誤數據的殺傷力。」
這個秘密顧汝德守了這麼多年,卻不能讓人知道,連港督也給蒙在鼓裏,「不,我不能報仇,因為如果讓港督府知道,這就是一件醜聞(Scandal)。我只能應付了問題再前行,不能開火。」
事件給顧汝德的啟發是,你必須聆聽所有意見,你不能設限,只能來者不拒。而且你最好懂得欣賞記者,以及肯定新聞工作的價值,「我素來喜歡新聞記者,why not?因為我自己也是那裏來的。記者總是經常想告訴你,你哪裏出錯了,他們喜歡判斷(Judge)事情,他們會問所有的問題。一般的批評是,記者說的寫的不一定對。這我當然知道,我當日寫的那份施政報告就幾乎出錯了嘛!但我的總結是,不要小看新聞記者,他們批評你,但他們也擁有一些消息,一些資訊,是你所不知道的。有需要時請相信他們,傳媒在真正把關時,都是有道德的人(Ethical people)。」
回歸後不捨得離開香港
兩星期前的七一遊行,人數是最近幾年之冠。如果你也是走出來遊行的一員、如果你也擁有一點Journalistic Trait,或許你能夠觀察到,人潮中竟偶爾亮出了一方方A4尺寸大小的港英殖民旗幟。香港回歸已經14年,14年以後你還能在示威人群中得見前朝遺痕,也夠耐人尋味。
這叫顧汝德回想起昔日1997年殖民政權告終,他是萬般不捨的離開香港,他說自己不是眷戀港英皇朝,只是赫然發現自己必須告別廣東人社會而返回英語國家,竟心生徬徨。「雖然我的確是鬼佬,但我留在香港35年,其間曾經回家的日子少過3個月,你要我回國,我覺得奇怪極了,我想留在這裏,但不行。」
「作為前朝的高層,一個政權完結之時,最漂亮的做法是離開。那時候很多私人企業給我聘書,他們看中你的人脈關係,認為有利其公司發展。他們給你很高人工,純粹因為你的關係,我受不了,受不了由一個專業的職位,變成一個純搞關係的人。況且這甚至算是某種形式的貪污。」
港人甚麼都要100分
顧汝德最後到了愛爾蘭,在大學裏做研究,直至2003年政府改行問制責,管治制度全然改變,他才高高興興的接受了PCCW一個業務拓展的職位,回流香港,做了一年。重返這個讓他偏心的地方,他在批評聲中,看見了香港討人喜歡之處。
「遊行和反對政府這些事情,你以為以前沒有嗎?1967年暴動、七十年代公務員罷工、教學語言示威,八十年代政局動盪,個個年代如此。香港人甚麼都要Excellence,接受不了Quite excellence,所以地鐵遲了少少就投訴也要上頭條。這件事在倫敦在紐約不會發生,不代表在香港發生就是問題。」
說着他突然又轉講招牌式「唔鹹唔淡」的廣東話,揚揚眉頭得意的說:「香港人乜嘢都要十分好!This is not an excuse but what Hong Kong is.」
對香港的好、香港的壞,他也包容的照單全收,顧汝德就是這樣的偏心,他口中的讚美總比批評多,整個訪問他唯一最狠的用字也不過是說曾蔭權和某些高官偶爾的言論夠「Stupid」(愚蠢),一邊說還一邊笑得真誠,令人誤以為他真的沒有輕蔑之意。大概這就是英式風度的一種,也是唯一一樣特區高官縱使聰明卻永遠學不來的風範,也算是顧汝德曲筆留給記者的回應,解釋了為何聰明的人會幹出愚蠢的事。
-\-\-\-\-\-\-\-\-\-\-\-\-\-\-\-\-\-\-\-\-\-\-\-\-\-\-\-\-\-\-\-\-\-\
我看特區政府︰
「港英時代在政府擔任要職的港人,都很聰明,而且表現較其他外籍官員優秀得多,因為AO競爭非常激烈,留任到現在的高官,質素都很高。問題是這群高職的人沒有勇氣和眼界去服務香港,而唯一試練他們的方法,是透過選舉,所以普選是必要的。香港根本沒有面對甚麼真正的危機,財政儲備多得浪費,政府必須信任巿民,必須有勇氣作出改變。」
我看有錢人︰
「聖經說:『How hard it is for the richman to go to heaven』,有錢人很難做,因為他們距離一般民眾太遠,他們相信人窮是因為沒有努力,這是最愚蠢的想法。我當記者時接觸過很多四十至七十年代的大商家,他們經歷過戰亂,體驗過戰爭時人與人的互助互愛,他們對人是很關愛的。縱使一般不相信福利制度,不認同政府花錢搞福利,但他們會關照自己廠的工人,對下屬和員工心存厚道。」
我看富二代︰
「他們小在國際學校讀書,留學外國,生活圈子全是有錢人,令他們以為自己很優越。距離一般階層太遠,他們對大眾不能信任,還覺得害怕,以為一般人都想騙錢(有時是對的,但不是常態)。富二代沒有了父輩的厚道,態度傲慢。反而富三、四代會有改變,他們不再沉迷地愛錢,因為生活太過人工化,是回歸常態工作生活的契機。」
我看新聞記者︰
1. 必須喜歡發掘事情背後的所以然;
2. 對「準確性」要求嚴格;
3.喜歡跟人接觸和聊天,不論對方是富是貧、是好是壞,也不要存有偏見,因為『人』是記者採訪故事的開始,是報道的來源。」
我看直資學校︰
「聰明的孩子是基因使然,而不是由於其父母有錢。有錢加上成績優異的10%學生上直資學校,另外10%成績同樣優秀的卻要上其他學校,這是浪費人才,荒謬的制度,對香港不是好事。兼且這是沒必要的,因為特區政府有足夠儲備、足夠金錢去資助學校教育,根本毋須搞這一套。」
我看八十後︰
「政府中央政策組做過調查,指八十後是本港有史以來所受教育最高的一群,但他們的就業前景卻最差。我覺得這壞透了,八十後面對這個困局反應負面很正常,我覺得他們好斯文。他們很多的投訴都是對的,不是嗎?」
我看弱勢社群︰
「給予耐性,並且時刻保持樂觀,必須相信你們的問題可以解決。我出身在威爾斯鄉郊,家裏一直沒電力沒廁所,只得一個水喉,有老鼠牆壁永遠潮濕,傳來異味。但我上了大學和寫書,我有一些天份,但並不因為我有錢,不因為我父母是好人。不同人有不同天資,即使貧窮也沒有例外,你必須懷抱希望。」
Leo Goodstadt 顧汝德
˙1962年獲英聯邦獎學金由英國來港,在香港大學任經濟系教授及進行學術研究
˙留港任新聞界逾10年,曾為財經雜誌《Euromoney》特派記者及《遠東經濟評論》副編輯
˙1989年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為前港督衛奕信和彭定康心腹
˙1997年定居愛爾蘭,從事學術研究
˙2003年回流香港後曾任職商業機構
˙現為都柏林大學聖三一書院商學院兼任教授,一半時間留港。
直資學校 社會 問題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朱學恒的表情包2.0加強版上架囉】
https://line.me/S/sticker/16645010/?lang=zh-Hant&utm_source=gnsh_stickerDetail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資深媒體人老瀚又來啦,今天談談台積電為什麼開口要政府BNT疫苗快一點檢驗,還有疫情,還有台中陳柏惟罷免案為什麼一直往好笑的方向走啊~~~~ ft. #黃暐瀚
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對於 #新北幼兒園群聚風波 ,感染源還不明,指揮中心說並非Alpha病毒。而學生族群將在9月23日開打BNT疫苗,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公開呼籲政府,應加快BNT疫苗檢驗及接種作業。劉寶傑說他最害怕的是劉德音的發言,也砲轟政府,「就坐在那裏,當你的官嗎?」劉寶傑8日在《關鍵時刻》表示,新北幼兒園群聚如果是Delta,代表Delta已經進入社區,擋得住嗎?他最害怕的,是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發言,「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加快做好捐贈BNT疫苗檢驗及接種相關準備程序,盡速開始進行疫苗施打作業」。】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今(9)日表示,感謝台積電(2330)、慈濟,大家一起採購BNT疫苗,真正貼有標籤的疫苗,還有一到兩個禮拜才會到台灣,主要是航班問題,目前確定疫苗到貨數是800萬劑,現在大家搶貨搶得很兇,第三劑、第四劑都喊出來了,因此,大家要緊盯到貨進度。】好啦,我們把這兩則並再一起談。第一個,我國政府為什麼連總體預計到貨量和預計每周到貨量都評估不出來?這是一個標準的商業合約流程吧?如果不是郭台銘特別厲害,那就是我國政府特別沒有在估計,這樣是不是太過怠惰?
好啦,也不要說怠惰, #劉德音 抱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食藥署的封緘檢驗太久了,要趕快開始打。為什麼急,是因為很多青壯年還沒打到,一邊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一邊用選票和支持度考量先去施打國高中大學生,請問真正社會支柱的青壯年疫苗優先權為什麼這麼後面?台積電鴻海都說疫苗全部捐給政府,但谁想得到政府竟然全都把BNT疫苗挪給青少年,這到底是防疫考量還是選票考量?
等等,還有一篇報導超奇怪的,根據ETTODAY的報導:【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卓冠廷爆:新北通報有疏失 「有人8月中有症狀就醫竟沒篩檢」
針對新北幼兒園群聚事件,台灣智庫民調中心主任卓冠廷8日爆料,是「新北通報疏失」,至少有染疫幼兒園3、4位家長和小孩,在8月中(機師落地前)就有發燒和呼吸道症狀,也有就醫,但診所卻沒有通報衛生局篩檢。卓冠廷表示,Delta恐早已擴散,確診者在8月中就有症狀就醫,但是沒有通報。他指出,今天指揮中心公布,新北幼兒園群聚,是Delta病毒,而且跟機師的病毒株不同,他認為是「新北通報」的疏失,Delta可能已傳了近一個月,甚至成為疫情擴散的同心圓。】等等,卓冠廷是誰啊?不是以前台中的新聞局長嗎?怎麼會變成智庫民調中心主任而且還爆料新北疫情?而且還出動御用大記者陶本和報導!一般像我們這種屁孩是入不了陶本和的法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ETTODAY的報導:【 #陳柏惟 昨晚透過臉書反批 #顏寬恒 霸凌自己,並稱顏明明曾任立委,可以選擇說「顏寬恒做得比陳柏惟好」,卻選擇了抹黑的老路,為了政治利益配合謊言,霸凌整個台中市第二選區和台灣政治,為了一己之私再起紛爭。對此,顏寬恒今天上午再開砲說,很遺憾陳柏惟委員不明白罷免案重點!四萬三千位民眾連署是針對陳委員沒有實踐該讓海線屯區民眾感到驕傲的承諾,卻反而政治鬥爭。沒有爭取疫苗,沒有爭取紓困,也沒有擋下萊豬,羞辱選民,羞辱選區,才讓選民絕望,決定站出來罷免他。請陳柏惟委員徹底檢討自己,不要再把責任怪罪到選民。】這個真的讓我開了眼界啊,基進黨的一個立法委員竟然因為一個上次選輸給他的人站出來當罷免義工,就陣腳大亂,害怕地說對方霸凌他?是不是完全不能打啊,立委怕民眾霸凌?這樣也太弱了吧,而且最重要的是,陳柏惟還說甚麼他做得很好,是當網友都瞎了嗎?拿蝦子質詢疫苗,問國防部長挑食不挑食,這種質詢水準我跟路邊一隻狗聊天都勝過他啊,到底是怎麼搞得啦!
最後還是講一下好笑的國民黨選舉啦,根據風傳媒的報導,前立委林正杰在臉書上說:【林正杰表示,這次國民黨選舉,支持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的也占了他的朋友一大半,但他沒表態支持張亞中,甚至被質疑是「統派相輕」。林正杰提到,理念很重要,但是光靠一張嘴成不了事,政治還要有呼群保義、糾集同志的性格和能力。鬼谷子說,要觀察一個人,要觀察他旁邊是一些什麼夥伴,如果只有一個光棍,那就當名嘴。所以國民黨主席選誰?要看他的團隊,如果只有關公,沒有劉備、張飛,再耍關刀也只能當餘興節目。】不是,我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每次國民黨選舉時,就會出現一些國民黨以外支持度超高的阿薩布魯候選人,然後選舉時吹得跟飛天一樣,結果選出來都沒用,國民黨是重了不能認真選舉的詛咒嗎?不然怎麼會這樣啦!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直播大綱:
00:00 開播
28:00 封緘歷時太久?台積電劉德音喊加快施打bnt
52:00 看看郭台銘 衛福部盡責嗎?
01:00:00 黃暐瀚講郭董bnt來台時程
01:13:00 卓冠廷爆:新北通報有疏失 「有人8月中有症狀就醫竟沒篩檢」/卓冠廷出手 充滿政治角力
01:26:00 顏寬恒聲明願當刪Q志工 陳柏惟批霸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W_pGK9xwiI/hqdefault.jpg)
直資學校 社會 問題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https://p.ecpay.com.tw/C12D4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MrHistoryBro
或KHMrHistory99@gmail.com
【商業合作】歷史哥官方信箱 KHMrHistory99@gmail.com
加入會員~抗黃標!穩定糧草供應!
★加入歷史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SmkVK2xsihzKXQgiXPS4w/join
☆加入小邦仔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join
購買文創小物。可愛貼圖!募集糧草!
蝦皮商城【歷史哥同樂會】 https://shopee.tw/2olfqy9rc8
歷史哥LINE貼圖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252926
【節目分段】
0:00直播倒數
6:22【李委員回覆】AZ疫苗目前施打狀況,衛福部長如何答詢?
12:42【資訊討論】AZ對於華人80歲以上,缺少安全性試驗?
15:53【李委員看法】有多少80歲以上的老年人沒有慢性病?為何硬要打?
20:34【討論】為何我們一個全世界前20名的經濟體會沒疫苗打?
23:25【李委員分析】愚民政策?政府疫苗採購問題!
29:41【李委員說明】為何高端股價上上下下波動很大?
34:00【李委員回覆】政府既沒有普發一萬紓困也沒有充足疫苗,那預算去哪了?
41:59 感謝超級留言
49:56【截圖討論】為了證明台灣NO.1,所以我們要打國產?
54:10【討論】民進黨生態法律淪喪,現在在野黨能做什麼?
1:08:38【討論】能確保人民健康的疫苗才是我們該用的!
1:17:54【歷史哥看法】社會階層腐敗是網軍側翼帶來的結果!
1:21:32【討論】移工被要求去打國產疫苗?
1:25:02【歷史哥說明】免費施打和公費施打差別?
1:29:08【李委員說明】美國EUA後廠商仍需要付產品責任!反觀國產疫苗!
1:35:24【討論】國產疫苗全島一起打,那是三期試驗過後!
1:38:29【李委員說明】行政官員雖怠惰但起訴仍有認定和裁定的問題!
1:43:45【討論】台灣施打疫苗順位上是模糊的?
1:54:58【李委員看法】賈永婕捐醫療器材,戳破政府採買困難的說詞
2:06:03【歷史哥說明】民進黨對權力的執著!
2:13:05 李委員總結
2:17:55 珀寬同學CALLIN
2:23:20 筱智小姐姐CALLIN
2:30:44 板手龍哥CALLIN
2:34:10 台中淑慧同學CALLIN
2:39:34 廈門同學CALLIN
2:54:53 感謝超級留言part2
3:00:23 澄清唬新聞、邦仔小彩蛋
★【Clubhouse】@Historybro
☆主頻【高雄歷史哥】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ngastill
★副頻【歷史哥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
☆FB粉專【澄清唬】 https://reurl.cc/72lYeD
★FB在地生活版【Care高雄】 https://reurl.cc/d0D1Zq
●TG官方頻道 https://reurl.cc/625jO5 (最新訊息推播)
○TG官方回報群 https://reurl.cc/mnDRVj (TG問題回報)
●TG粉絲討論群 https://reurl.cc/0o147o (粉絲聊天室)
△推特 Twitter官方 https://twitter.com/MrHisBro
▲IG官方 https://www.instagram.com/mrhisbro/
△Twitch圖奇 https://www.twitch.tv/mrhisbr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H6-MAQEOFU/hqdefault.jpg)
直資學校 社會 問題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6月17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MDSR_nxe8vM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廣東台山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一迴路冷卻劑的放射水平增加,國家核安全局表示與個別燃料棒破損有關,核電站安全運作未受影響,外媒所謂「出現核輻射泄漏」說法不實。核安全是世界各地民眾都很關注的課題,台山核電站距離香港百多公里,特區政府必須與內地當局保持緊密接觸,掌握最新情况,然而天文台並未發現輻射水平異常,公眾應可放心。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就核事故有明確等級劃分,成員國出事有責任通報,然而燃料棒破損很常見,通常由核電站自行處理,外國核專家指出,這類問題一般毋須通報。
蘋果頭條
每年5、6月都是教師轉職時期,各中小學亦會刊出招聘教席填補空缺。今年乘移民潮起,各類型學校均有不少教師提早退休、移民。直資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鄭建德表示,該校迄今有8至10名教師離職,佔教師團隊約一成。有甫大學畢業任教私立名校一年的教師指,任教學校的學生退學人數,保守估計有30至50人;為求保障,加上今年教席空缺較去年增兩至三成,因此決定轉職,未幾獲地區受歡迎津校聘任合約教師,她直言:「而家終於等到機會,長遠會想轉做Perm(常額教師)。」
東方正論
作為本港司法體系的一部分,法援署的設立原意是讓沒有經濟能力的人也能尋求法律公義,絕對是文明社會的體現。問題是,隨着本港泛政治化嚴重,法援審批又存在漏洞,不僅淪為反對派予取予求的提款機,甚至變質為「政府打政府」的工具。「爆眼女」獲批司法覆核纏訟逾年並藉此煽動黑暴,就是最荒謬的例證。眾所周知,爆眼女為阻警方向醫管局索取其醫療報告,即使警方已獲法庭手令,仍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千方百計阻撓,甚至指定由反華政客資深大律師夏博義擔任其辯護律師。
星島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近期在全球多國略為放緩,不少國家冀可恢復對外聯繫。歐盟成員國昨日同意,解除八個國家及地區的旅遊限制,來自有關地區的旅客,入境歐盟國家毋須接受十四日隔離檢疫,港澳地區「上榜」;歐盟原本一度要求港澳兩地採取互惠措施後才獲納入該份「白名單」,但及後再有外電報道,歐盟代表已決定取消相關要求。本港工商界均憧憬有關安排,料有助業界恢復到歐洲「穿洲過省」傾生意,以會展業最為受惠,但專家指歐洲部分國家仍被納入高風險地區,本港只有疫苗接種率達七成水平,始能放寬對歐盟國家的入境限制。
經濟社評
本港開埠以來聚焦發展維港兩岸,但隨着國家重點推動大灣區,港人應當摒棄新界北是偏遠地帶的陳舊思維。特首林鄭月娥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透露,新界北的交通未來將加強與深圳對接,新發展區規劃亦會與鄰城配合。創新科技是未來環球發展的主要引擎,港府倘能在河套區以外的待發展土地也加快推動創科,可促進自身經濟產業多元化,更可有機夥拍深圳,抓住大灣區發展機會,帶來互惠互利的蓬勃生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DSR_nxe8v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