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物誌】
曾經飄香明星花露水 張明祥復育秀英花六月雪
(黃旭昇新北23日報導)新北市三重區花是「向日葵」,是誰決定的?在三重埔這塊土地,沒有花農種植過向日葵,沒有任何淵源,向日葵卻取代秀英花成為三重區花,讓秀英花復育達人張明祥,相當痛心疾首。
消失的秀英花曾是新北市三重、蘆洲地區花茶與香水的重要農產,也是許多長輩的生命記憶。秀英花復育達人張明祥透過植栽復育、說故事、走讀與文史紀錄,一起尋找斷根的文化。但是,對於三重區區花為「向日葵」取代有歷史典故的秀英花,他始終耿耿於懷。
秀英花又稱為素馨花(學名為Jasminum Odoratissimun)、蔓茉莉,屬木樨科、茉莉屬、素馨屬。樹枝是可攀爬的軟枝,樹葉為對生單數,花朵富含精油。原產於印度、喜馬拉雅山脈、喀什米爾。花期約6-10月,花可提煉香花浸膏做香料原料,並可為茶葉賦香。
秀英花曾種滿三蘆地區河岸,是秀英花茶與香水的重要作物,新北市三重社區大學校務委員張明祥是秀英花專任復育員,他表示,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就有人從福建漳州將秀英花引進台灣種植。
張明祥接受訪問時表示,在秀英花種植的百年歷史(約西元1880~1980年)中,三重蘆洲淡水河沿岸,種滿了秀英花,早年,台北市淡水河岸大稻埕是台灣進出口貨物重要碼頭,也是茶商聚集地。三重、蘆洲、關渡及八里龍形一帶淡水河岸,遍植秀英花、茉莉花與梔子花等重要農產。
其中,以秀英花產量最大宗,花朵散發淡雅香氣,品質優良,是提煉香水與製成花茶的材料,外銷全世界。採收的秀英花送到對岸的大稻埕製作成花茶後,運到廈門轉到南洋與歐洲各地。
在淡水河兩岸與台北市大稻埕,秀英花與茶共同創造黃金產業。在日治時期古地圖上,在新莊郡鷺洲庄的三重埔,也可發現沃土所營造的經濟與貿易榮景,在花價格最好時,一斤秀英花可換一百斤白米。
近代聞人連橫所著台灣通史中(民國九年)描述:「南洋各埠前消福州之茶,而台北之包種茶足與匹敵。然非薰以花,其味不濃,於是又勸農人種花。花之芳香者為茉莉,素馨(即秀英),梔子。
在三重地區,秀英花百年歷史中,有很多地方仕紳、地方頭人曾做為花販仔(中盤花農)。日治時期,日本人還在三重正義南路設置香水會社,收購秀英花等內外銷,是重要農業經濟作物。國民政府遷台後,秀英花也曾是「明星花露水」的原料。
直到民國60年之後,因為工業起飛、交通建設、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秀英花農產逐漸沒落,一度瀕臨消失。以秀英花製造的香水也成為阿嬤記憶中的味道。
因都市發展與轉型,秀英花農田與產業逐漸凋零,但秀英花是老一輩無法忘懷的兒時記憶,也是失落遺忘50年的心中芳香。但因種植年代已漸漸久遠,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從來沒見過秀英花。台北地區的香花業在民國七○年代走入歷史。
民國100年起,張明祥與三重社大志工開始復育秀英花逐漸有成,從花盆到庭院,從學校到社區與公園,逐漸綻放白色秀英花的芬芳。三重社區大學復育秀英花,並推動在二重疏洪道全面復育,盼望搭乘機捷的旅客往下俯瞰,萬頃白色花海,成為最美麗的地景,回復「三重水岸花都」榮景。
張明祥說,因緣巧合,他在蘆洲的「樓厝里」獲悉仍有秀英花,地方耆老李澤村得知社大復育理念後,自願捐出家中秀英花盆栽,移植社大校園,於是,展開復育漫長路。
張明祥表示,感恩地方太多的長輩、耆老疼惜與協助,才得以讓復育秀英花的長期願景,可扎根、成長。復育秀英花獲學校支持,除提供土地復育,甚至融合教學課程,讓學生都可以知道祖父、祖母時代的香花,甚至於知道「秀英花是在西元1887年落腳」。
「三蘆秀英花文史平台」由三重社區大學校長劉世偉等人,連結社大校務委員張明祥、地區小學校長的資源,跨平台推動文史、教育、閱讀,希望讓秀英花重回昔日光彩。
一手催生復育秀英花的張明祥說,秀英花是有故事的花,透過走讀、說故事、文史紀錄、台語歌謠傳唱,帶動許多祖孫的美好回憶。秀英花曾一度被票選為三重市花,可惜最後不敵向日葵並未入選。
「這是有故事的花。」張明祥回憶,曾有三重溪尾街的老阿嬤過世後,他在靈堂前送上一缽秀英花,直到阿嬤的媳婦整理遺物時,仍在房間聞到秀英花香。
張明祥也在睡夢中,感應到阿嬤希望出殯時也有秀英花,於是,張明祥終究替老阿嬤圓夢,這秀英花是阿嬤生前最喜歡的花朵。
幾瓣盛開的白色秀英花飄幽香,長期在印度打拚的蘆洲市民李麗寬,聽著文史工作者張明祥訴說秀英花的故事,勾起她回憶花商父親的往事。想起兄姐曾告訴的家族史,及塵封的歲月。花農的發展史,印證三重的經濟產業歷史。
在蘆洲鄉野長大的她敘述,以前三重與蘆洲種植茉莉花、黃枝花、枸杞、玫瑰花;尤其,秀英花與他父親最有關連,因為父親是當時台北最大的秀英花供應商。
李麗寬說,後來,戰爭改變了父親的命運。老家的書房,有姐姐珍藏的一本三重埔歷史誌,其中的黑白老照片,訴說父親花農的事業起伏。
三重先嗇宮民族管弦樂團26日將於國家音樂廳舉辦「秀英花你在叨位」音樂會,樂團由黃佳昇指揮,並將演奏作曲家林心蘋音樂會主題的新作。
先嗇宮董事長李乾龍接受訪問表示,感謝張明祥與各學校校長復育秀英花,社大文史編採團隊3年前出版「秀英花你在叨位」彙編,作為後續藝術文化創作的養分。
李乾龍說,樂團今年以秀英花為主題委託創作,除感恩前人努力找回三重在地的記憶,也希望透過音樂讓市民對鄉土有更深的認同,也讓世代間瞭解長輩的奮鬥足跡。
早期,神將、黑膠唱片、秀英花,是三重的代表,「水岸花都」更是美景。張明祥復育秀英花,希望推動三重區家家戶戶都來種秀英,讓背後充滿故事的秀英花,回復到以往「三重水岸花都」的榮景地位。
2019/ 07/23
痛心疾首典故 在 陳心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性嘅底線》陳心遙
《信報》2017年6月7日《視線所及》專欄
台灣大法官裁定,法律唔保障同志婚姻係違憲,有人從法理上反對,有人從道理上贊成。討論延伸到香港,有人選擇純以自己道德陣營嘅好惡,去贊成或反對。其中仲有個議員,引喻失義,借一個典故嚟講同志平權,無論有心定無意,字面已經令人覺得係用畜牲指涉同性戀者。
一直支持平權嘅朋友當然嬲到彈起,但係唔好唔記得,無論佢嘅講法幾低俗都好,另一邊都有人舉腳支持到底,因為有一部分人誓死堅持,同志婚姻,違背自己「人性嘅底線」。
如果係教育水平嘅差異,咁大家可以理解,自細到大培養嘅價值觀,關乎國族、身份、家庭、倫理,一旦成形,係好難改變嘅。但如果雙方都係知識分子,又唔係因為背後有利益關係,其實點都唔應該斷絕理性溝通嘅橋樑,或者一下子將對方打成宿敵,你死我活嘅。
早幾日,有學生覺得唔需要再悼念,引來群起攻之。其中都有人痛心疾首話「忍無可忍」、「觸及自己嘅道德底線」。學生嘅論述當然離完善好遠好遠,千瘡百孔。但係大人又其實有冇真心嘗試了解下對方諗法呢?定係只以立場先行,條件反應咁將對方罵倒。表面上好似你贏咗個debate,但係同樣地,將持類似諗法嘅年輕人愈送愈遠。
記得以前,當後生一輩只不過係鍾意睇吓啲日本動漫、聽吓啲日本流行歌嘅時候,總會有一兩個親歷日軍侵港嘅老人家,或苦口婆心、或義憤填胸咁責怪你善忘國仇家恨,認賊作父呢?話時話喎,幾時大家會為曾經捍衞我城嘅義士,討回一個認認真真去悼念先烈嘅香港重光紀念日,堅守「道德底線」呢?
問問,回想自己嘅過去,有冇幾回,大人一樣係用我「忍無可忍」、你「離經叛道」嘅口吻,嚟反對年輕時候嘅你嘅想法呢?當時你係咪已經口才便給、情理通明咁表達思想,說服對方,定係一樣覺得自己有理說不清、覺得自己被無理打壓呢?
如果有,今日可唔可以易地而處,唔好做番當年自己最討厭嗰種大人,放低自尊,聽吓年輕人嘅想法,唔好下下用上「道德」、「人性嘅底線」嚟抹殺對方嘅人格,消滅討論。真係日日講歪理冇人性嗰啲,你都未會或未敢去佢面前痛罵佢一餐啦。你當孺子可教又好,良心未泯又好,點解唔可以畀多啲耐性去傾吓?
我從來唔輕視人性嘅醜惡。但又有唔少經驗:好多時一啲以為立場南轅北轍嘅人,只要靜心傾吓,其實埲牆,又真係冇想像中咁厚,咁難以撼動㗎!
#人性嘅底線 #同志平權 #何君堯 #重光紀念日 #支聯會 #中大學生會 #六四 #信報 #陳心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