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醫學】疫情中老人如何保持健康?
在三級警戒之後,由於大家都努力地盡量待在家
但是減少的活動量,和增加的孤獨感
都可能進一步加劇老年症候群的發生
從而身體的抵抗力也就下降了,對防疫是不利的
因此鼎鼎有名的亞洲肌少症工作組
對老人的在家防疫提出了11大點建議
我們歸類為:身體/心理/醫藥/防疫四大類來介紹
其中每一項我都會挑出一個亮點,讓大家特別注意
而且在每一類中 #網路科技 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大家一起來看居家如何維持老人健康吧!
1. 身體保健
#活動 是每個人都首要缺乏的
所以一定要刻意的增加活動量
打斷每段久坐的時間,或是進行阻力訓練
能利用網路或電視節目指導做運動就更好了
詳細的內容,將在下一個主題中呈現
#營養 有的人在家會變成天才小廚師
有的人卻因備餐困難而缺乏營養
注意還是要保值均衡多樣的營養
以及攝取足夠蛋白質以預防肌少症與衰弱症
詳細的內容,將在下一個主題中呈現
#口腔清潔 依然持續要用牙刷牙線進行
#咀嚼 #吞嚥 功能則要以三餐正常進食來維持
整天在家也要有規律的 #睡眠 起床作息,避免白天小睡
由於缺乏日曬很可能缺乏維生素D
建議早上去曬太陽,如缺乏維生素D可用營養補充
2. 心理保健
維持 #正向情緒 的方法包含
挑戰負面想法,運用放鬆技巧以對抗焦慮
文中特別提到很容易影響人們心情的
就是媒體未經證實的 #假新聞
所以建議要從可靠的來源獲得正確的第一手資訊
利用網路媒體與親友 #保持聯繫 能減輕孤獨感
如果有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也建議 #尋求 心理師/家醫科/身心科醫師的協助
3. 醫藥資源
有長期服藥需求的請保持每日 #規律服藥
也請 #確保藥物 供應充足(也就是該回診拿藥就回診)
當然了,若不想暴露在醫院風險環境之下
也可以參與各家診所醫院進行的 #視訊門診
但是什麼時候不要依靠視訊門診
而要直接 #跑急診 呢?包含:
#胸悶/ #喘/ #持續發燒 / #叫不醒/ #無法溝通
以及 #食量減少/ #持續疲倦 等老年症候群
就代表可能出大事了
我們明白很多人有顧慮讓老人跑醫院
所以把最有需要醫院的問題直接列出
讓大家少些該不該送醫的心理掙扎
4. 防疫習慣
至於 #盡量在家 外出保持 #安全距離
#勤洗手 #戴口罩 這些大家都養成的基本功就不多提了
很多本來要外出的活動例如購物
也可以善用 #網購 來解決
#1966的送餐服務 在疫情期間仍有持續喔
衍伸閱讀:
1. 亞洲肌少症工作組指引 https://tinyurl.com/y4oy3z5p
2. 1966長照服務 https://goo.gl/1F74nF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疫情焦慮 #緩解心慌 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嘉玲」來了嗎? 從口罩之亂、衛生紙之亂,到解封之亂,為了防疫及保護最愛的家人,大家每天盯著新聞報導,不免感到擔心、焦慮,甚至心慌!但疫情當前,緩解焦慮,讓情緒穩定是重要的一環,當我們在焦慮中掙扎時該怎麼辦?今天就讓宜婷和雅惠一起帶大家解鎖焦慮!🔜🔜 #分...
焦慮 放鬆技巧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確診隔離期間的心理強化技術 #如何成為最有力的陪伴
#一位心理師與一位親友被確診隔離的夥伴對談
.
前陣子,看著 陳茻 陸續寫下關於他父母雙雙確診隔離,母親從防疫旅館住進醫院、從病情變化到復原,最終平安出院的種種經歷。一方面,祝福且欣慰他長輩平安;另一方面,也想從家屬的第一手經驗,了解隔離中還有什麼心理需求,可以如何強化心理照顧。於是,我們在線上聊了起來⋯⋯
.
心理師:
「從你的經驗中,你覺得還有什麼會有機會帶來一些幫助呢?家人的聯繫鐵定是,如果一些錄音,有辦法協助像你父母這樣的人嗎?」
.
茻:
「我其實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耶!這段日子,我就是傳我兒子的照片、影片。其實我覺得視訊最有用,我媽每天看到嬰兒就很有動力。
如果從這個方向去想,應該要有一些能帶來希望的、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來支撐病患的精神健康。我們可以具體描繪那個圖像,讓他們『相信』自己會好起來,已經可以規劃之後的日子,而不是活在悔恨中⋯⋯」
.
心理師:
「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安靜能繫望』」。
.
茻:
「這個是什麼?」
.
心理師:
「(咦?)」
.
————————————————————
.
這個是什麼?
這個是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防疫大作戰」裡,司長宣導的壓力因應內容。
這個是衛福部「總柴提醒」的緩解心理壓力五大招。
這個是2007 年,歐美各國災難創傷專家,針對大型災害與創傷,歸納出的五項介入原則,並且發表於學術期刊中。
這個是蘇逸人博士翻譯,後來在「災後創痛的復原長路:大型災難初中期介入的基本原則與作法」(蘇逸人、游勝翔、周嘉瑛,2009)文章中,整理出的應用表格。
這個是龔怡文博士在某次團隊會議腦力激盪時,提出成為「安、靜、能、繫、望」的五字訣。
這個是許多臨床/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宣導內容。
這個可能是國內心理健康目前流傳最成功的口訣。
.
然而,比起燒燙傷急救的「#沖脫泡蓋送」,這個「心理急救」五字訣可能仍是大眾較為陌生的字眼。
.
因為比起生理的健康,我們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始終遠遠不足。且讓我們透過「確診隔離」的處境,談談這些原則如何得以成為一種「心理強化」技術。
.
————————————————————
.
茻:
「所以這五點,有一個固定的順序嗎?」
.
————————————————————
.
特別說明一下,「#安靜能繫望」其實是五項原則,不是五種做法,也不是五個步驟。不用照順序,也有很多彈性的做法。事實上,在確診隔離的處境,五個原則實際上可能會像是這個樣子:
.
🟧 #安 安全
.
安全是相對性的概念。即使身在隔離病房戴著氧氣罩,看似不安全,但我們仍可想辦法「提升」安全程度。例如:
◼️接收正確的疾病訊息;
◼️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會接受什麼樣的治療協助;
◼️減少接觸引發焦慮不適的影像或訊息;
◼️當過於恐慌擔心時,張開眼睛、凝神聆聽、專注身體感覺,重新與當下的環境連結。
.
茻:
「看來心理層面的建設,也是安全建設的一環。我比較好奇的是,對於專業的醫療人員來說,這些資訊都是「早已知道的事」,或是他們必須直接面對讓人焦慮的種種衝擊,那他們又能做什麼呢?」
.
🔺給醫療團隊:
.
其實醫療團隊也很需要這些安全感喔!尤其對很多支援的人力來說,例如防護依就不一定是很熟悉的事。所以醫療人員也想要確定自己的需求有被聽見、確定自己有被保護與準備好、確定自己的生活有被良好支持,這都是重要的安全需求。
.
不過如果先把重點放在病人身上,我們可以想像:當醫療團隊過於忙碌,又加上全身防護,難以重複說明相關訊息時,使用懶人包單張或海報,也許是個不錯的方式。當病人清楚知道自己現在怎麼了、接下來會如何,即使真的要面臨死亡,也能帶來莫大的安心。
.
但請千萬千萬,不要給出虛假的保證。
.
————————————————————
.
🟧 #靜 鎮定平靜
.
平靜是為了減緩過度強烈的情緒波動,能夠避免後續更多的困擾。平靜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讓我們獲得自我掌控。例如:
.
◼️知道這些壓力引起的焦慮反應是自然的;
◼️把每天遇到的問題劃為可控制的小單位;
◼️練習意象放鬆技巧;
◼️促進正向情緒,例如喜樂、幽默、興趣、滿足、與愛。
.
🔺給醫療團隊:
.
當處在呼吸困難中,呼吸的放鬆練習恐怕難以帶來成效;當行走都成為負擔,肌肉放鬆可能也過於沈重。這時候,意象類的放鬆技巧,例如「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可能較有幫助。同時,人們可以在想像與實際的經驗中,感受到正向的情緒,並且擴展個人的資源庫。例如陳茻的母親走到窗邊曬太陽,說那是日光浴,其實就是很好的例子。
.
特別提醒,不建議在這樣的狀況下,一直讓病人談論焦慮與憂鬱的困擾情緒。
.
茻:
「什麼樣的情況算是與病人談論焦慮與憂慮的情緒呢?」
.
過去有的做法認為,最好引導人們把不舒服的情緒盡量「說出來」,像是一種「宣洩」,並且相信這樣會有幫助。但是研究發現,在重大壓力下,刻意引導人們一直訴說負面情緒,反而增加後續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所以現在不建議一直刻意引導病人談。不過如果病人本身很想談,還是可以談喔!甚至最好是安排專業的心理諮商!」
.
————————————————————
.
🟧 #能 自我與集體效能
.
效能是當個人與團體知道自己「做得到」的時候,感受到的權能與尊嚴感。這可以讓我們重新得到控制感,甚至開始累積成就感。例如:
.
◼️知道自己擁有許多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新校準現況,設定當下可以達成的目標;
◼️主動判斷並解決問題;
◼️行有餘力,幫助他人。
.
🔺給醫療團隊:
.
也許很難想像,都已經確診隔離了,還能如何幫助他人?然而陳茻的母親就是最好的示範:為了保護醫療同仁,她每天主動消毒、整理自己的房間,就為了讓他們少穿脫消毒一次。這樣的利他與感恩心情,有太多研究提出,對於身心的恢復,能帶來確確實實的助益。
.
因此,千萬記得,不要把病人變「小」了。讓人們擁有一些自我的掌控,其實比無微不致的照顧來得更好。
.
茻:
「所以,其實重點不只是這些舉動實際上產生的幫助有多大,而是這些行為本身,在事情發生時就具備深刻的意義嗎?人透過實踐,實際去做點事情,是真的會讓身心感覺變好嗎?」
.
沒有錯,事情不在大小,「實踐」這件事情本身確實有極大心理健康意義。我們在具體的目標與完成的行動中,可以一次又一次確認自己是擁有能力與資源的。這就像是一種「參照經驗」,我們可以藉此更知道自己是誰!
.
————————————————————
.
🟧 #繫 聯繫
.
社會支持一直是心理健康中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哈佛大學超過80年的幸福(Happiness)研究,告訴我們「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只要能維持通訊,便有許多可以連結的方式,例如:
.
◼️找出所愛的人,並與他們聯繫;
◼️分享親密的情感;
◼️感覺被需要;
◼️確認自我的價值;
◼️獲得實際上的協助(像是餐點、治療)。
.
🔺給醫療團隊:
.
注意到了嗎?在情感方面,也許我們都還有更多可以學習的面向。除了教導病人與家屬表達彼此的關懷與愛意外,也可以讓病人知道他是被需要的、有價值的,這同樣是社會支持的重要面向。而除了情感外,社會聯繫還可能帶來具體、實際的協助,甚至獲得因應方式的教導等。畢竟身而為人,我們都是社會性的動物。
.
但特別注意,社會聯繫也可能有負面的。例如若有人輕視病人的需求、對復原不切實際的期待、表示不認同⋯⋯等。因此,需要謹慎選擇聯繫圈。
.
————————————————————
.
🟧 #望 希望
.
希望是「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希望是一種思考未來的方式,包含主動性,更要付出努力。例如:
.
◼️標認、擴展、建立自己的能力;
◼️設定嚮往的未來目標;
◼️規劃前往目標的途徑;
◼️看見自己已經展現出的力量。
.
🔺給醫療團隊:
.
希望不是許願,而是了解目前的困境,但接納各種可能性,努力克服困難。同時,希望也經常來自前面的安全、平靜、效能、聯繫四個原則。當陳茻的母親透過視訊看著可愛的小嬰兒,想著以後要怎麼跟他玩、帶他去哪裡,落實到生活的細節,知道自己做得到,也就更能相信自己會好起來。
.
特別注意,可以讓人們看見自己「已經展現」的力量或從事件中的獲得,但不建議讓人們發現「尚未理解」的意義。
.
茻:
「『安靜能繫望』,聽起來很簡單,但簡單的東西最好用。」
.
是的,它不僅是重大災難與創傷後的心理急救原則,也可以是促進病人恢復的「心理強化」技術。看似簡單,但都是經過實徵研究的有效作法!
.
————
.
撰寫「安靜能繫望」時,我想到前陣子看到一段話,來自電影《#愛上觸不到的你》結尾:
.
「肢體接觸,出生後的第一種溝通方式,安全感,安心感,舒適感,都在指尖溫柔的愛撫下,或嘴唇輕輕觸碰柔軟的臉頰下,在快樂時聯繫著我們,面對恐懼當下使我們強壯,強烈情感帶來的興奮感,還有愛,被愛的人觸碰,就跟需要呼吸一樣重要。我從來不知道被觸碰有多麼重要,他的觸碰,直到我無法擁有它。所以,如果此時你正看著這段,可以的話,觸碰他,觸碰她。生命短暫,經不起任何一秒浪費。」
.
在Covid-19時代的隔離病房中,碰觸已成奢望。不只得維持社交距離,有時甚至還生死兩忘。然而現代的科技,讓我們即使實際上隔著病房、隔著面罩,仍能透過網路與通訊,敲開一點點縫隙。
.
台大醫院家醫部蔡兆勳主任,前陣子分享了一對老夫婦同時住院,當阿公進入呼吸窘迫後,團隊透過iPad,讓兩人透過視訊道別,見了最後一面。
.
我真心相信,網路與通訊,真的是不亞於維生系統的重要生存依據。若各種維生系統包括藥物、氧氣維護我們的「身」,那麼網路與通訊,便在此刻維持我們的「心」。
.
是否,我們能讓所有住進醫院的重症病人,都能擁有一台可供視訊的設備,無論是手機或是平板呢?
.
若今生無法再碰觸彼此,請至少讓我們得以好好道愛與道別。
.
有你(妳)的陪伴,即使死亡將至,也可不再恐懼孤單。
.
#安靜能繫望 #心理急救 #心理強化
.
👉本文由黃天豪臨床心理師撰寫,原發表於個人臉書,經同意授權引用;圖片由心理師想跟你說丁郁芙臨床心理師設計。相關連結分享於留言區,也歡迎大家參考!
焦慮 放鬆技巧 在 洪櫻娟醫師。身心紓壓聊天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身不舒服找不出原因
#誤以為得怪病
#自律神經失調
最近天氣多變,門診也多了不少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看診過程中我都會盡量詳細衛教,讓患者了解病因和治療及平日保健方式。但我發現很多人對自律神經失調都不了解,之前曾經寫過一些衛教文章,但已經是5-10年前了! 😅
怕患者找不到,決定再重新整理一篇和大家說明。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所謂「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群症狀的統稱,而非單一疾病,屬於身心症的範圍,患者常合併出現心理與生理的的不適症狀。
常見的情況是身體陸續出現各種不適症狀,例如胸悶心悸、頭痛頭暈、四肢無力、腸胃不適等。看盡各科門診,陸續做了很多檢查也都找不到原因,患者甚至更加沮喪,認為自己是得了「怪病」,擔心到吃不下也睡不好,不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也浪費很多時間和醫療資源。
■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
人體的神經系統大致包含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以及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大腦就像中央電腦,透過自律神經系統來調控各器官系統的運作。
其中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油門」,當面對壓力和挑戰時,可以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升高血壓、抑制消化,使人進入備戰狀態﹔相反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煞車」,當壓力過後,可以放慢心跳、舒緩呼吸、降低血壓、促進消化,使人變得放鬆平靜。正常狀況下,「油門」和「煞車」可以達到完美的協調和平衡,讓身體的緊繃和放鬆能夠收放自如,如同中醫的理論一樣,重視陰陽調和。
日間是交感神經較旺盛的時間,讓人體機能活躍得以面對忙碌;夜間則是副交感神經活動的時間,減緩心跳、血壓、體溫等節律,以休息的步調為睡眠做準備。
但是在現今的社會中,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都缺乏適度的放鬆,就像猛踩身體的「油門」加速,卻忘了要放慢步調踩「剎車」。久而久之形成交感神經過度高亢而副交感神經低下的不平衡狀態,因此失眠、焦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
■該如何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與持續的壓力有關,可能是情緒上的勞心也可能是身體上的勞力,當一個人承受太多的壓力之後,導致大腦神經內分泌傳導物質的不足,進而影響到全身的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系統,並影響到全身的內臟器官功能的運作。
當急性壓力下或是個性較屬於容易焦慮、要求完美、或追求高成就者都可能使壓力慢性化,這時就很容易出現身心症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在治療上可使用口服藥物,調節失衡的神經內分泌傳導物質,有效改善種種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情緒症狀。心理治療則依個人的需要做適當的安排,此外,放鬆技巧訓練、團體心理治療等也有所幫助。藉由醫師完整的評估與診斷,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避免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當中。
焦慮 放鬆技巧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疫情焦慮 #緩解心慌 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嘉玲」來了嗎? 從口罩之亂、衛生紙之亂,到解封之亂,為了防疫及保護最愛的家人,大家每天盯著新聞報導,不免感到擔心、焦慮,甚至心慌!但疫情當前,緩解焦慮,讓情緒穩定是重要的一環,當我們在焦慮中掙扎時該怎麼辦?今天就讓宜婷和雅惠一起帶大家解鎖焦慮!🔜🔜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緩解焦慮的四大招?
🔸什麼樣的焦慮需要關注及處理!
🔸焦慮出現時,該怎麼做?
🔸焦慮在我們的大腦及身體產生什麼影響!
#影片大綱
🔸什麼是焦慮
▫個人對於外界壓力反應的主觀感受,會伴隨擔憂及害怕
▫適當的焦慮:激發行動力
▫過度的焦慮:可能會出現身體症狀,進而影響日常生活
🔸焦慮的腦科學
▫和先天(基因、體質、個性)及後天(環境、生長背景)有關係
▫腦科學中,目前研究和前額葉皮質、海馬迴及杏仁核有密切關係。
▫杏仁核:負責情緒部分,如害怕、緊張、焦慮、恐懼
▫海馬迴:提供記憶情境
▫前額葉皮質:控制中心,抑制情緒及衝動
▫當海馬迴及前額葉皮質調節能力變差,杏仁核接受刺激的閾值降低,會對外部環境威脅的敏感性增加,導致情緒調節異常。
▫時間一久,身體壓力荷爾蒙Cortisol會不正常分泌,進而影響免疫功能、血糖血壓調節能力下降、睡眠障礙等
🔸當出現焦慮時,需要處理嗎:適當的焦慮是健康的,但焦慮若出現身體症狀,如胸口緊悶、腹瀉、緊繃疼痛等,或影響到人際關係、工作及生活。
🔸緩解焦慮的四大招
▫維持規律作息:尤其睡眠及飲食
▫學習新的因應方式:選擇適當正確的新聞來源,及用具體及理性的方法面對處境,重新獲得控制感。
▫規律有氧運動:讓大腦有更多資源,使情緒穩定。
▫練習放鬆技巧:如冥想或呼吸練習,以減少焦慮時間。
🔸焦慮是身體重要的保護機轉,我們都要覺察焦慮,不讓過度的焦慮干擾我們的生活及健康,一起從容不迫地面對焦慮吧!
TalkShow :賴宜婷 Bear Lai。汪雅惠 Zona Ya-Huei Wang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後製剪輯: 黃詠荃。 Festiva Hsieh 謝劭玟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疫情焦慮症 #睡眠 #杏仁核 #緊繃 #疼痛 #負面情緒 #正能量 #集體焦慮 #團結抗疫 #台灣加油 #情緒管理 #訊息轟炸 #呼吸運動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焦慮 放鬆技巧 在 #焦慮放鬆技巧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新冠肺炎焦慮症候群. 社交距離、隔離、三級警戒、四級警戒、封城... 如果疫情持續擴大,防疫政策限制民眾的行動時間拉長,. #焦慮、#恐慌 的狀況會越來越明顯. ... <看更多>
焦慮 放鬆技巧 在 立刻緩解焦慮的神奇方法:腹式呼吸放松訓練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焦慮 症#自律神經失調#神經症# 腹式呼吸#安大雄#憂鬱症#驚恐障礙#恐慌症#强迫症#社交恐懼#放鬆練習其实腹式呼吸会贯穿在渐进式肌肉放松和冥想里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