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有機栽培而生 桃園6號產量穩定還有芋頭香】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耗時11年育成全國首支專為有機栽培選育的水稻品種「桃園6號」,此品種水稻對稻熱病具有中等以上抗性,不易發生病蟲害,一期作產量每公頃5.7公噸、二期作5.4公噸,產量相當穩定。
水稻栽培不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發生病蟲害就會影響收成,但桃園6號對稻熱病具有中等以上抗性,不易發生稻熱病,經農委會北中南東6個改良場試所區域栽培試驗,僅輕微發生過白葉枯病及二化螟等病蟲害,仍不影響產量。
桃園6號稔實率、糙米率、白米率及完整米率均與對照品種「臺稉9號」類似,但發生心腹背白情形則明顯優於臺稉9號;並且,桃園6號食味品質佳,因是以香米品種「臺稉4號」為母本與父本「臺稉14號」育成,因此還帶有臺稉4號的芋頭香氣特性。
#有機米 #水稻 #稻米 #友善耕作 #有機栽培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545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
水稻栽培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雨季淹水苦惱嗎? 溫室、排水不良田區適用】
臺灣平地溫室大多位於水稻栽培區,水稻田若形成犁底層(壓實層)會讓水分無法下滲、排水不良;溫室缺乏雨水淋洗,施肥的鹽分也容易在土壤累積,造成鹽基障礙,讓作物根系生長不良,影響產量。
臺南農改場開發在不影響曳引機作業、深度50公分之下,且高於地下水位的位置,貫穿犁底層埋設淺層暗管,幫助溫室排水;以滴灌設施搭配暗管,農民等於邊種植作物邊洗鹽,既能將土壤過高的鈉洗掉,讓作物持續生產,也有助維持土壤健康。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溫室 #排水 #犁底層 #淺層暗管 #鹽害 #鹽基障礙 #鹽鹼地 #滴灌
水稻栽培 在 上下游 News&Marke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重要,請幫轉給種水稻的農友們!越來越乾旱,現在找到一種可以省水3成的方法,農試所農改場及興大團隊找出「智慧乾濕間歇灌溉法」,水稻還更健康,只要用手機就能操作,讓你省工6成!現在一組裝起來10萬,政府有補助,趕緊來看!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52215/
水稻栽培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水稻栽培 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水稻栽培 管理學問大 】慣行篇香Q美味的米飯得來不易 每一個步驟都不容輕忽過完年,就是一期水稻的栽培重要時節如何做好栽培管理非常重要喔~ 在規範內合理化施肥 ... ... <看更多>
水稻栽培 在 省3成!SRI水稻栽培技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其中農業占比高達七成,包含灌溉、畜牧和養殖用水,而灌溉用水更是占九成之多。因此國內的水利專家試驗省水的SRI 水稻栽培 技術,不只打破水稻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