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北太平洋的心臟】
#世界上升溫最快的海域帶來的連鎖效應
#發明生魚片的國家必須進口鮭魚
▋摘錄這篇報導的原因:
在研究氣候變遷對人類與生物圈的影響時,我們經常發現:一個區塊的升溫,其影響的範圍,遠超過該區域覆蓋的面積,也就是說,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是一種連鎖效應,華盛頓郵報這篇關於鄂霍次克海升溫的專題報導:《威脅太平洋之心的氣候連鎖效應》,就是這樣的案例,很值得一讀。
▋關鍵物種
先介紹「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個區域生態系中,某一物種對其他所有生物體的生存,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如果「關鍵物種」消失,整塊生態群落的結構就可能崩解。例如卑詩省西北岸的溫帶雨林生態系,關鍵物種是鮭魚,鮭魚每年返回西海岸產卵後死亡的過程,對該生態區內動植物的滋養與維生,是一條不可或缺的循環;而肯亞的塞倫蓋提(Serengeti)草原生態系,則是以牛羚(Wildebeest)為控制大草原生態平衡的關鍵物種。
這次專題的焦點—鄂霍次克海域的鮭魚群與海冰(sea ice),也扮演類似的角色(雖然海冰並不是一個物種)。
▋世界上升溫最快的海域之一
日本北端與西伯利亞之間的鄂霍次克海,根據非營利科學組織的數據分析,是世界上升溫最快的海域之一,自工業化以來,海域某些地方已升溫攝氏3度,幾乎是全球升溫平均水平的三倍。海水暖化造成的影響有二:1. 由於鮭魚對溫度變化高度敏感,使牠們離開原來的遷徙路線,前往白令海與阿拉斯加,因而影響了北海道鮭魚的捕獲量,在過去15年內下降約7成。2. 由於升溫,海冰面積大量減少。
▋海冰與鮭魚的減少影響北太平洋的心臟
北海道大學低溫科學的極地海洋學家Kay Ohshima,稱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的心臟」,驅動整個北太平洋的生態平衡,而鮭魚與海冰同時減少帶來的雙重效應,使北太平洋的心搏減弱,且效應是骨牌式的,遠超出對當地漁獲的影響,還威脅知床半島(Schretoko Peninsula)的海陸生態系。
原因是:對海洋浮游生物至關重要的營養素(例如鐵和氧氣),會從黑龍江流入鄂霍次克海,海流將這些營養物帶入北太平洋,在冰面以下會形成一片中間水層,春季時海冰融化,浮游生物便可以靠這些營養物大量繁衍,而浮游生物正是海洋食物網絡的基礎,使鄂霍次克海成為鯨魚、海豚、海豹、扇貝、海鳥及數百種魚類的棲息地,甚至棲息著世界最大的貓頭鷹。
失去海冰,靠著冰層鎖住的養分流就無法被浮游生物攝取,浮游生物消失,將會危及海洋生態結構。
再來看鮭魚。北海道北端突出鄂霍次克海的知床半島,拜鮭魚潮之賜,是世上孕育最多棕熊的地方之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說法,鮭魚除了可養育棕熊,被熊丟棄的殘餘,其養分與礦物質,也滋養了當地的鳥類、土壤與植物,因此創造了世上最豐富的綜合生態系統。
當地人說:「日本人將鮭魚視為食物的來源,可事實上,鮭魚還是我們生活與生態系的基礎。」鮭魚的減少,會衝擊知床半島的動植物生態系統。
▋發明生魚片的國家必須進口鮭魚
除了生態圈,人類活動受到的影響,反應在鮭魚漁貨量減少上。對日本人而言,沒有什麼比鮭魚更能成為北海道的代名詞,甚至沒有什麼能比鮭魚對日本的文化更具代表性,這種關係可以追溯到人類開始在此定居的時代。北海道的鮭魚數量減少,迫使發明生魚片料理的國家,開始依賴從挪威、智利、俄國和阿拉斯加進口的漁獲。
對當地人來說,這不但是一種生計的挑戰,更衝擊著日本人的文化傳統。
▋參考資料
華盛頓郵報專題:https://reurl.cc/Ob6Rpr
註1 :除了文字解說,華盛頓郵報拍下的照片,特別引人入勝。
註2.:為何顎霍次克海域的升溫全球最快,原因仍不清楚。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20的網紅從從唐從聖官方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片由聖工坊授權提供...
「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的推薦目錄:
- 關於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Sonia小萱。工程師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從從唐從聖官方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海洋講堂系列〉- 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_溫室效應 的評價
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氣候變遷與北太平洋的心臟】
#世界上升溫最快的海域帶來的連鎖效應
#發明生魚片的國家必須進口鮭魚
▋摘錄這篇報導的原因:
在研究氣候變遷對人類與生物圈的影響時,我們經常發現:一個區塊的升溫,其影響的範圍,遠超過該區域覆蓋的面積,也就是說,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是一種連鎖效應,華盛頓郵報這篇關於鄂霍次克海升溫的專題報導:《威脅太平洋之心的氣候連鎖效應》,就是這樣的案例,很值得一讀。
▋關鍵物種
先介紹「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個區域生態系中,某一物種對其他所有生物體的生存,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如果「關鍵物種」消失,整塊生態群落的結構就可能崩解。例如卑詩省西北岸的溫帶雨林生態系,關鍵物種是鮭魚,鮭魚每年返回西海岸產卵後死亡的過程,對該生態區內動植物的滋養與維生,是一條不可或缺的循環;而肯亞的塞倫蓋提(Serengeti)草原生態系,則是以牛羚(Wildebeest)為控制大草原生態平衡的關鍵物種。
這次專題的焦點—鄂霍次克海域的鮭魚群與海冰(sea ice),也扮演類似的角色(雖然海冰並不是一個物種)。
▋世界上升溫最快的海域之一
日本北端與西伯利亞之間的鄂霍次克海,根據非營利科學組織的數據分析,是世界上升溫最快的海域之一,自工業化以來,海域某些地方已升溫攝氏3度,幾乎是全球升溫平均水平的三倍。海水暖化造成的影響有二:1. 由於鮭魚對溫度變化高度敏感,使牠們離開原來的遷徙路線,前往白令海與阿拉斯加,因而影響了北海道鮭魚的捕獲量,在過去15年內下降約7成。2. 由於升溫,海冰面積大量減少。
▋海冰與鮭魚的減少影響北太平洋的心臟
北海道大學低溫科學的極地海洋學家Kay Ohshima,稱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的心臟」,驅動整個北太平洋的生態平衡,而鮭魚與海冰同時減少帶來的雙重效應,使北太平洋的心搏減弱,且效應是骨牌式的,遠超出對當地漁獲的影響,還威脅知床半島(Schretoko Peninsula)的海陸生態系。
原因是:對海洋浮游生物至關重要的營養素(例如鐵和氧氣),會從黑龍江流入鄂霍次克海,海流將這些營養物帶入北太平洋,在冰面以下會形成一片中間水層,春季時海冰融化,浮游生物便可以靠這些營養物大量繁衍,而浮游生物正是海洋食物網絡的基礎,使鄂霍次克海成為鯨魚、海豚、海豹、扇貝、海鳥及數百種魚類的棲息地,甚至棲息著世界最大的貓頭鷹。
失去海冰,靠著冰層鎖住的養分流就無法被浮游生物攝取,浮游生物消失,將會危及海洋生態結構。
再來看鮭魚。北海道北端突出鄂霍次克海的知床半島,拜鮭魚潮之賜,是世上孕育最多棕熊的地方之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說法,鮭魚除了可養育棕熊,被熊丟棄的殘餘,其養分與礦物質,也滋養了當地的鳥類、土壤與植物,因此創造了世上最豐富的綜合生態系統。
當地人說:「日本人將鮭魚視為食物的來源,可事實上,鮭魚還是我們生活與生態系的基礎。」鮭魚的減少,會衝擊知床半島的動植物生態系統。
▋發明生魚片的國家必須進口鮭魚
除了生態圈,人類活動受到的影響,反應在鮭魚漁貨量減少上。對日本人而言,沒有什麼比鮭魚更能成為北海道的代名詞,甚至沒有什麼能比鮭魚對日本的文化更具代表性,這種關係可以追溯到人類開始在此定居的時代。北海道的鮭魚數量減少,迫使發明生魚片料理的國家,開始依賴從挪威、智利、俄國和阿拉斯加進口的漁獲。
對當地人來說,這不但是一種生計的挑戰,更衝擊著日本人的文化傳統。
▋參考資料
華盛頓郵報專題:https://reurl.cc/Ob6Rpr
註1 :除了文字解說,華盛頓郵報拍下的照片,特別引人入勝。
註2.:為何顎霍次克海域的升溫全球最快,原因仍不清楚。
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Sonia小萱。工程師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工程屍好書推薦-由大海裡的性事瞭解保育\\
#更新:已有繁中版本囉
說好的讀物推薦來了!📖
雖然我是個跟文科八竿子打不著的理科人,
但卻莫名的愛看課外讀物,對,就是看課本可以睡著但讀課外讀物就不會的死屁孩👧🏻
而每個月的薪水都有一部分奉獻在書店裡了🤦🏻♀️
新家裝潢時,全家我最在意的除了餐廳外就是書房;
我一定要有一間可以讓我放滿書的房間,還有悠閒躺在地板看書的環境!
⬇️好啦,廢話不多說,馬上開始讀物推薦⬇️
這本書是2017/8出刊,不是新書,是已經近兩年的讀物;
但這絕對可以說是我這幾年最鍾愛的一本!
在新書推薦第一集非得拿他來做介紹不可!
#看過的孩子就PASS跳過
👉🏻[SEX IN THE SEA]👈🏻
(繁中書名:海裡的那擋子事)
對,標題打得很聳動,內容也的確很聳動
就是海洋生物們的愛情動作片無誤🦐🐋🦑
或許你們會想,沒事不看D槽三上悠亞來看書裡的螃蟹魚蝦性愛片幹嘛?🐬
嗜好口味有必要這麼重嗎?
或是、蛤?生物學? 上班腦細胞都死一辦了有必要看這麼無聊的東西?
但或許你們不知道,其實世界上最奇特最多變的性事都發生在海洋中👈🏻
這本書的確是談海洋生物的性事,但絕對超乎你想像的多變有趣、一點都不無聊。
作者[瑪拉·J. 哈爾特]是海洋科學博士、哈佛大學科學史學士,曾任藍色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長年研究漁業及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致力於海洋生物保護事業
學經歷豐富的她,用極為輕鬆擬人的詼諧筆法,描寫海洋生物各種不可思議的性行為🔥
例如石斑魚的滿月性愛派對、藍頭魚每天要來150次的閃電式性愛
或是公抹香鯨用低沉的嗓音尋遍太平洋只為了找到另一半❤️
還有各種海洋生物為了繁衍而形成奇特的雌雄同體或轉性模式
像雄性小丑魚可以為了繁殖轉變為雌性
(對,海底總動員尼莫他娘不見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他娘不見,他爸馬上就會轉性變成他娘)
每一篇章都讓人偶爾驚嘆、偶爾驚喜、有時又不禁莞爾
這些海洋生物的[性事]也不單單只是增加我們有趣的性[知識]
✨而是當我們能瞭解生物的[性]就能帶入保育、所有過度捕撈、氣候變化和污染都在影響海洋動物的繁殖、
進而影響數十億人口的食品安全問題✨
👉🏻在幽默詼諧的這些[性事]背後,她帶領我們了解該如何保護海洋生態的永續。👈🏻
這本書我這麼愛它,就是他詼諧好讀又極具寓教於樂的特性。😌
而最特別的,是在每篇章節開頭,都有幾首推薦歌單🎶🎵
你可以查詢這些歌曲搭配閱讀,非常貼心又別具風味(笑)
說到這希望你們對它有興趣。😊
但相信大家也已經發現我手中的是簡體中文版,
是的,我每次出差前都有一個習慣,會去Amazon書籍排行榜看當季暢銷書單
而暢銷書單裡面有許多的外國文學,我就會去找在台灣是否已經有翻譯文學📃
#對姐沒這麼勤勞看原文版
而總有一些書籍在台灣是沒有翻譯或引入的,如果大陸有、我就會直接從大陸帶回來
這本書就是其中一本。
但放心,現在台灣各大網路書城已經買得到囉!
💡繁中書名是:「海裡的那擋子事」
只是在台灣書評跟youtube推薦幾乎看不到它的蹤跡
各大書局暢銷排行榜裡也沒見過😢😢
但這本不但可自己收藏、更可以留給孩子當寓教於樂的好書籍,
不好好推薦不行,
✨✨一定要好好認真推薦給大家一次!✨✨
#讓我們從了解生物特性進而懂得保育
順便說一下這根本也是把妹神書👍🏻
畢竟講話有內容的男人們最吸引人!
你隨便看個兩張節,下次跟妹子聊起天說起你知道鮟鱇魚為了繁衍偉大又極度壯烈的交配方式
或海底總動員尼莫他爸會變成他娘的殘酷事實
馬上讓妹子兩眼發亮覺得你怎麼懂得那麼多🤩
有趣又具知識的話題,你能不好好拜讀這本嗎?(笑)
#希望大家喜歡我的推薦
#之後再繼續介紹讀物給大家
#大家有喜愛的讀物也可以分享給我哦
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從從唐從聖官方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影片由聖工坊授權提供
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龍貓の故鄉 #都市林
按這裡,你可以幫助志祺七七繼續日更: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Xd0nmBjlKROwzMyPV-Nw/join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4 為什麼要重視森林?
02:14 我們可以怎麼保護森林?
04:15 都市林的功能
05:55 台灣也在推植樹造林
07:22 我們的觀點
08:18 提問
08:43 掰比
08:49 留言花絮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中藥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植樹節】科學研究打破迷思:原始林也有不錯的固碳能力:https://bit.ly/3bktNfT
→ 🌳【氣候變遷Q&A】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呢?:https://bit.ly/2WyBMSt
→ 🌳 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與國際發展現況:https://bit.ly/2JarmAE
→ 🌳 龍貓故鄉基金會的中文頁面:https://bit.ly/2Jb4K30
→ 🌳 尋找臺灣的龍貓森林:https://bit.ly/3dqmx3R
→ 🌳 森林日代替人工植樹節 原團:讓台灣回歸土地倫理:https://bit.ly/33H78HT
→ 🌳 淺談生物多樣性與愛知目標:https://bit.ly/3ac61T3
【都市林】
→ 🌳 森林事知多少:為都市注入活力的魔法師–都市林:https://bit.ly/2WBpjgP
→ 🌳 談高雄都會生態~公園行道樹現況與建議:https://bit.ly/33E2hr7
→ 🌳 生態旅遊年與生態綠化 - 農委會:https://bit.ly/2wv0loI
→ 🌳 中樞植樹在花蓮 林務局:打造第1條串連山脈的生態綠廊:https://bit.ly/2QHkIGe
【新加坡經驗】
→ 🌳【愛知目標】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好幫手 「新加坡指數」:https://bit.ly/39iIMFX
→ 🌳 綠化覆蓋率高達50% 打造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新加坡經驗:https://bit.ly/39d30R2
【生物多樣性】
→ 🌳 生物多樣性是什麼? 近7成民眾聽過 僅3成正確理解:https://bit.ly/2J80dOz
【 延伸閱讀 】
→ 🌳 氣候變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經濟學人:全球暖化無庸置疑,但人類還有這些路可走! - 風傳媒 :https://bit.ly/33FePOV
→ 🌳 種樹減碳.可行嗎? - 地球公民基金會 :https://bit.ly/2vHzxBc
→ 🌳 我的台北沒你的綠 看城市內綠地分布不均問題 - 鳴人堂:https://bit.ly/2J92klf
→ 🌳 馬來西亞森林消失中 台灣人是幫兇?:https://bit.ly/2xkGubK
→ 🌳 「里山倡議」三項基準重點在生態多元,而不是吸引觀光客的文青詞彙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acrxr3
→ 🌳 里山倡議—尋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國際開發援助現場 :https://bit.ly/3dpw9vF
→ 🌳 植樹遏止氣候變遷,科學家說成效被高估:https://bit.ly/3aeK99H
→ 🌳 不必等川普回頭 在全球無樹土地廣植1.2兆棵樹 可吸收2/3人為排碳:https://bit.ly/3aesfUu
→ 🌳 種樹救地球的條件──愛地球 用對方法不踩雷:https://bit.ly/2J80qkP
→ 🌳 不只是種樹,還要撫育長大 南投林管處分享護樹四撇步 :https://bit.ly/2Uuue0n
→ 🌳 獨立評論/郭瓊瑩:比搶救金城武樹更重要的事-都市林相關制度和配套的討論:https://bit.ly/3bkul5r
→ 🌳 家門前的生物多樣性:都市生活實現多樣性友善的七個方法:https://bit.ly/2y2wg0e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在 〈海洋講堂系列〉- 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_溫室效應 的推薦與評價
Comments · 【TCCIP「 氣候變遷 情報調查日誌」動畫影片】(中文版) · 101氣候教室: 氣候變遷 的因果關係《國家地理》雜誌 · 〈海洋講堂系列〉- 海洋 生物 的掠食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