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當言論自由成為祭品——26年《蘋果日報》在港關上最後一盞燈】
「假如夏娃當初不是咬了蘋果一口,世上就沒有罪惡,也沒有是非,當然也不會有新聞。」這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於1995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向媒體述說的辦報理念。當時豪氣干雲的黎智英如今已在獄中,而咤吒香江26年的《蘋果日報》,這份親民主派大報,6月24日正式在政治的打壓下停刊。
內部員工表示,24日凌晨12時後,讀者無法再瀏覽網站內容,將留下一句停刊通知。23日晚上11時,許多讀者將車子停滿在壹傳媒大樓外周邊,聚集的人群以手機的燈光來送別《蘋果日報》。而最後一刊《蘋果》的頭版標題大字寫著「港人雨中痛別,我哋撐蘋果 (我們撐蘋果)」。
■香港言論與新聞自由快速萎縮,親自由和民主派媒體首當其衝
黎智英成立的壹傳媒(Next Media Group)(編按:2015年10月更名為Next Digital Limited),在1990年3月發行雜誌《壹週刊》,在1995年6月20日創立《蘋果日報》,成為香港最暢銷的中文報紙之一,在香港單日最高銷售量有50多萬份。高峰時期在2012年,集團合計約有5,000多名員工。當時它以全港首創的全彩色報紙印刷出版,打著「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沒人能騙我)」的旗號,以大眾化、通俗的語言特色,配以搶眼、煽動的標題,快速拿下香港主流報紙的地位。近年因為黎智英的反共及自由立場,成為香港少數敢於批判北京和港府,同時也鮮明地支持香港反修例運動(台灣稱反送中運動)的傳統媒體 。
香港媒體近年的言論自由快速萎縮,不少做調查性與深度報導的媒體首當其衝。
《報導者》曾採訪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這位長期在香港做調查報導的新聞老將,2014年2月26日在港島遭2名歹徒重砍6刀,當時《明報》頭版的報頭和標題套黑,說那是「香港最黑暗的一天」。劉進圖回憶,2003年後,港媒受到的政治壓力愈來愈大,「2003~2013這10年間,媒體首當其衝⋯⋯一旦你批評北京,批評特區政府,中資機構,例如中國銀行就不在你的媒體投放廣告⋯⋯再後來華資的機構、國際的機構,如果它是重視大陸市場的,它也會迴避在北京批評的媒體投放廣告。」
近年立場親自由派與民主派的媒體,大量流失了廣告。其中香港《蘋果日報》每年投放大量資源報導六四周年、七一遊行等議題,也因而流失了紙本的廣告主,於是轉而在數位上爭取付費讀者。國際媒體關注港媒光譜的變化,2019年《紐約時報》採訪黎智英,當時以「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Jimmy Lai),一個有良心的攪局者」(A Hong Kong ‘Troublemaker’ With a Clean Conscience)來形容他,而當時受訪的黎智英說,廣告主的離開使得《蘋果》每年損失約4,400萬美元(約12億新台幣)的營收。
根據壹傳媒的財報,2011年至2014年財政年度,壹傳媒每年收入超過30億元港幣(約108億新台幣),但2016年後連續5個財政年度,累計虧損19.5億元港幣(約70億新台幣)。而《蘋果日報》的銷售量從最高峰的50幾萬份,到2020年不到10萬份;員工也從5,000多人的高峰,降至2020年9月30日約有2,000位左右的員工(其中香港1,228位,台灣866位),現在員工不多於800人。
雖然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啟後,蘋果日報網站仍是港人追看的主流即時新聞平台,但同時,中國官媒開始鎖定並批判黎智英與他的媒體,《環球時報》就形容他是「大漢奸」、「亂港頭目」、「賣國者」、「被中國歷史唾棄者」。
2020年的5月29日,黎智英曾投書《紐約時報》,文章標題〈我的推文能威脅國家安全嗎?〉(Do My Tweets Really Threate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強調港版《國安法》將終結港人的言論自由,只能說中國政府容忍的話。
■港版《國安法》以勾結境外勢力罪名,搜索《蘋果》編輯室並凍結資金
就在港版《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落地後,8月港警派出上百人警力,對香港《蘋果日報》報館進行大搜查,並援引港版《國安法》下第29條罪行「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拘捕73歲的黎智英;2021年5月,香港保安局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壹傳媒股份,以及黎智英所擁有的3間私人公司於當地銀行賬戶內的財產。
上週三(6月17日),港警第二度封鎖蘋果大樓,再次以「勾結境外勢力」罪名,拘捕包括行政總裁張劍虹、總編輯羅偉光、副社長陳沛敏等5名高層,保安局也在同日凍結壹傳媒集團旗下3間關聯公司、共1,800萬港幣的資產,港蘋即時陷入財政危機,管理層一度向保安局申請解凍銀行資金未果,沒有足夠金錢繼續營運下去。
此外,大量蘋果員工即日辭職,旗下網路平台在今(23)日正式宣告停止營運後,蘋果網站裡的各個頻道,包括《壹週刊》、《果籽》等品牌,在Facebook粉專留下告別聲明,內部人員表示,網站內容將在24日凌晨起全數被移除。但在最後一夜,《蘋果日報》仍堅持印刷出最後一份紙本,數量高違100萬份。
6月18日在香港股市中停牌交易的壹傳媒,在《蘋果日報》停刊後,復牌機會減低。根據《香港01》的報導,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規則》的規定,若主板上市的公司未能維持足夠的業務運作或資產,港交所便可根據指引決定是否能將其停牌或除牌;若主板公司因業務運作或資產問題而致連續停牌18個月,港交所可取消該公司的上市地位。有分析指出,在失去主要業務後,壹傳媒可能因業務或資金問題,遭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又或因停牌超過18個月,而被取消上市地位。
■記者、讀者的哀悼,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
「很心痛、很傷心,這幾乎是香港唯一一份,敢於向政府對抗、為群眾發聲的報紙。」朱小姐是蘋果達20年忠實讀者,自倒閉危機消息傳出後,市面捲起數次的搶購潮,她每次都排隊買下一份紙本以示支持。
在《蘋果日報》港聞組工作逾10年的資深記者朗峰(化名)表示,觀察到其他業界同行,在2014年雨傘運動、及在2017年6月立法會議員因宣誓風波被褫奪議員資格後,不少報紙都減少人手、或減少篇幅報導示威或抗議的新聞。他以悼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死難者、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作為例子,「蘋果是願意投放全公司人手和資源去做。由事前的人物訪問,到當天動員及部署等都報導,也到現場朴咪(現場訪問)不同年齡層及職業的市民。」
「以前公司與某些財團或地產商關係密切,不能報導它們的壞新聞,也禁止做反送中抗爭的周年回顧報導,」在去年8月大搜捕後才轉職至《蘋果》的記者心怡(化名)則透露,以前在親建制派的報社工作,經常要「掩埋良心」報導有利政權的論述,而且在反送中運動一周年後,只要是觸碰到「年輕人問題」,即便是軟性角度如「失業浪潮」也成了議題禁忌。她亦強調,針對一些批評香港警方的議題,建制媒體只允許固定同事處理,並大幅縮短文章篇幅,未能讓讀者了解事情的全貌。
「但在《蘋果》,只要你能向上司解釋到故事題目,你都可以做。」她預估到,《蘋果日報》倒閉後,最後一間親民主派的媒體倒下,第四權報導異見、監察及批評政府的空間將愈來愈少。另外,據她收到的行內消息指,不少建制媒體高層即將禁止聘請從《蘋果日報》離職的記者,意圖進一步扼殺記者的生存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表示,《蘋果》正式關閉,意味著最香港會失去一份最敢言的報紙,「因為目前看來,它對政權及北京政府來說,最民主及最具批判性的聲音,」她強調,這一份異議報紙的象徵式死亡,亦預示著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特別是蘋果日報本來的讀者群廣大,代表大多數市民的不同聲音。」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創調查以來8年新低
香港記者協會在今年5月公布的「新聞自由指數」顯示,新聞從業員對香港新聞自由的評分下跌,創調查以來的8年新低。港版《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訂立和實施後,警方持續搜查新聞機構,也讓新聞採訪工作寸步難行。
《蘋果日報》在1995年的創刊社論〈我們屬於香港〉中,有幾段是這麼寫的:
「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尚有兩年香港的政權便要移交了,在這個時候辦報,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在世界的資訊走廊上,香港雖然只是斗室一個,但我們清明通透,時刻與整個世界資訊交流:每一分、每一秒都受到世界傳媒注視、受世界輿論監察。在舉世眾目睽睽之下,誰敢貿然對香港胡作非為?
我們有緊扣世界脈搏的靈通資訊網絡,優良的自由法治傳統,無數世界級的人才⋯⋯我們對中國和世界貿易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權衡利害,中國能不讓我們有一個自由充裕的生存空間?」
在下了連場暴雨後的晚上,《蘋果日報》在香港關上最後一盞燈。被關閉的命運,映照26年前的創刊詞,難免令人感傷。中共與港府連番打壓香港的新聞自由,有良心的媒體與新聞人已難有棲身之所。(文/李雪莉、金蕊;攝影/陳朗熹)
★閱讀並分享報導完整版:https://bit.ly/3d8ZMmw
#香港蘋果日報 #港蘋 #壹週刊 #壹傳媒 #停刊 #香港 #民主派 #中共 #港府 #新聞自由 #港版國安法 #AppleDaily #HongKong #我哋撐蘋果 #最後一夜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每日優鮮財報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只有瘋子、天才或是心臟很
強的賭徒才會投資連鎖電影院」
——Forbes
──────────────
在這種劇烈震盪的時節,每一週都可能是改寫電影史的歷史性時刻,比如本週:
第一次空窗期世界大戰導火線
 ̄ ̄ ̄ ̄ ̄ ̄ ̄ ̄ ̄ ̄ ̄ ̄ ̄
過去一週發生在好萊塢的最大驚奇——好萊塢主流片廠第一部跳過電影院、直接以高單價上VOD隨選平台的電影《Trolls World Tour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在上架三週後創造了1億美元的銷售紀錄。因為VOD平台如Amazon和Apple的抽成遠低於電影院的約50%,也就是說成本九千多萬的《魔髮精靈唱遊世界》很可能已經在這兩天回本。
直到一個月前,全好萊塢沒有人相信VOD市場還是一回事,更別提VOD可以取代電影院通路成為一部主流片廠電影回本的途徑。
Amazon和Apple的VOD銷售連年下滑,產業規模比起2006年已經縮水62%。所有人都認為VOD是已經過氣的通路,Amazon和Apple根本已經把他們的 VOD當成可有可無的會員服務,而非賺錢的途徑。但出身電信業的NBCUniversal的執行長Jeff Shell不這麼想,他覺得VOD是好萊塢的救命藥方。
NBCUniversal目前屬於電信集團Caomcast,過去在電信業的營運經驗和靈活彈性讓他們對於VOD網路零售向來獨具信心。事實上2011年NBCUniversal就企圖「探索」好萊塢空窗期的紅線,在導演Brett Ratner的電影《Tower Heist 神偷軍團》上映三週後打算以59.99元的高單價在VOD市場零售。但該計畫遭到電影院的激烈反對並揚言抵制,讓NBCUniversal隨即打消主意。
NBCUniversal認為被當成黃昏產業的VOD足以當成對抗Netflix的武器,因為消費者願意付更高的費用在家裡看和電影院同步上映的電影,而不願等待90天後Netflix上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不確定因素。因此他們成為理所當然在這波疫情中對「空窗期」開第一槍的勇者。
讓《魔髮精靈唱遊世界》大膽跨過紅線的,不只是NBCUniversal對於VOD的堅貞信仰,另外一個理由是他們現在財務壓力極大,願意拿任何東西出來換錢。這幾天公佈的Comcast第一季財報顯示,該公司寬頻業務和NBC電視業務都受到疫情刺激而有所增長,但NBCUniversal 的電影和主題樂園業務都受到前所未久的重擊:電影業務下滑了23%,主題樂園業務下滑了32%,等於分別蒸發了13.7億和8.7億美元。Peacock原本要當成開台大戲的東京奧運轉播也已落空,剩下的節目是否足以應戰對手Disney+、Netflix或是HBO Max仍是未知數。華爾街日報消息昨天甚至報導NBCUniversal上週已經開始討論縮減支出的計畫,其中包含了大規模的裁員。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1億美元的銷售紀錄證明了NBCUniversal長久以來對於VOD市場獨有的觀點,也代表這個曾被認為是昨日黃花的通路在疫情過後很可能有全新的機會。
嚐到甜頭的NBCUniversal隨即打鐵趁熱,再祭出兩招:
第一招是和NBCUniversal同屬Comcast的售票系統Fandango近日宣佈併購Walmart旗下的VOD服務Vudu。經營自己的VOD服務,可以讓NBCUniversal 省下被Apple或是Amazon抽成的20%,獨佔1億美元銷售的100%收益。
第二招是執行長Jeff Shell在接受訪問時透露他們將繼續尋找其他適合的電影,打算讓這個電影院、VOD同步上映的做法變成長期政策。這個作法等於明白宣示從此Universal眼中沒有「空窗期」這個字眼。
正是這第二招命中了電影院業者的要害。
已經因為全面停業而焦急得團團轉的電影院,此時此刻再被長年合作的片廠落井下石,幾乎是馬上翻臉。全球最大連鎖電影院品牌AMC火速發表口氣強硬的聲明說NBCUniversal逼他們出此下策——全球的AMC影城將開始抵制Universal的所有電影,而且強調他們絕對不只是說說,不但抵制會立刻生效,而且還會包含未來跨過空窗期這條界線的任何一家片廠。美國第二大品牌Regal也隨即跟進宣佈抵制。NATO美國電影院經營者協會也發表聲明表示他們很遺憾NBCUniversal老是不事先諮詢放映業的夥伴就做出影響他們深遠的決定。
引發這場戰火的NBCUniversal則以聲明回應,強調他們仍然信仰電影院的體驗,並且仍然期待未來可以在電影院通路優先發行電影。他們眼前的作法只是希望在這個特殊的難關中,繼續提供居家防疫中的民眾娛樂選項。基於這個作法引發的熱烈迴響,他們認為自己做的是正確的決定。
就像暗殺奧匈帝國王儲的塞爾維亞青年,不起眼的《魔髮精靈唱遊世界》正在引爆一場毀滅性的戰爭。這才只是交火的第一天。
電影院能否撐過這場持久戰
 ̄ ̄ ̄ ̄ ̄ ̄ ̄ ̄ ̄ ̄ ̄ ̄
抵制是一場持久戰,比的是誰的氣長。問題是電影院的這一口氣真否能撐過這場終點還不知道在哪裡的疫情。
2012年中國(當時)首富王健林的房地產事業萬達集團收購美國連鎖電影院品牌AMC,隨後繼續收購美國Carmike院線、歐洲Odeon院線和Nordic Cinema Group,因而成為全世界最大連鎖電影院品牌。這是AMC敢跟擁有《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系列和《Fast & Furious 玩命關頭》系列的NBCUniversal對賭的理由。
有產業分析師認為AMC並不必然會贏,其一理由是它是最大但不是唯一,仍有其他電影院願意放映NBCUniversal電影(在此同時另外一個電影院品牌Ragel也宣佈跟進抵制),其二是AMC自己有太多體質上的麻煩,能否撐到抵制成功還很難說。佔AMC收入31%的餐飲收入近年在努力改進餐點後開始成長,但佔收入60%的電影票收入卻始終低迷,AMC怪罪景氣循環和電影本身不好,但觀眾正在離開電影院卻是事實。AMC近年為了吸引客人回流大量舉債投資改善設備,為了這波疫情AMC一方面債務重組一方面又發行了5億公司債,以便維持到11月之前的現金流。11月並不遙遠,而且就算疫情已緩仍有可能有第二波、第三波。一再傳出可能破產AMC的銀彈是否足夠讓他們打贏這場空窗期是個大問題。
Forbes的產業專家也說現在投資連鎖電影院的不是傻子就是瘋狂的天才:
Forbes的報導中推論即便夏天疫情消退之後電影院重新開門營業,也會面臨嚴重的票房下滑,因為觀眾不一定願意出門,而且電影院的座位安排仍然需要依照社交距離的規定減少可售張數。NATO美國電影院經營者協會執行長John Fithian 《Tenet 天能》如果能在7月如期上映的話,票房開低的機會不小(但會因為欠缺競爭對手而得以佔據電影院數個月繼續收成)。
按照過去流感會在10月重新開始流行的模式,COVID-19疫情很可能再度升溫,嚴重時可能導致電影院再度關門。專家認為全年下來電影票房應該會少到59%以上,如果以AMC電影院2019年的營業額54.7億美元來說,可能會驟減至23億。
中長期來說,美國人進電影院的頻率一直在下滑,電影院的收入偶見成長都是因為提高票價和爆米花價格所致。疫情只會加速這個方向,因此只有傻子才會投資電影院。作者用經典喜劇《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聖杯傳奇》中的橋段來比喻AMC抵制Universal的作法:亞瑟王砍掉擋路的敵人一隻手,對方堅稱只是一點小擦傷,直到四肢都被砍斷仍抵死不認輸,但亞瑟王早已揚長而去。那個亞瑟王叫做Netflix。另一方面,作者也一再鼓吹片廠應該利用這個時候買下電影院,以便確保票房收入,並取代長期欠缺資力的電影院老闆來下重本提升電影院體驗,藉以迎戰Netlfix。
AMC不是孤單的,全世界的電影院業者都在想盡辦法活下去:
英國連鎖電影院VUE請求房東100%減免房租以讓他們度過難關。VUE旗下全歐洲228家電影院都已經停業,唯一的例外是該公司在台灣經營的星橋國際影城。
好消息是歐洲的捷克和挪威都已經先後宣佈電影院重新開放的時程和條件。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電影院產業動向是強調用餐體驗的Alamo Drafthouse電影院執行長兼創辦人Tim League將改任執行主席,並延攬來自Starbucks星巴克Shelli Taylor擔任新執行長。許多人預測長期深耕體驗營造並擁有堅貞粉絲的Alamo Drafthouse會是電影院產業進化並生存下來的下一步,這也是他們會從餐飲品牌引入高級主管的理由。Shelli Taylor過去是星巴克在中國擴張的主將,一手將中國的星巴克版圖從500家擴展為她離職時的3000家。所以這是否還意味Alamo Drafthouse可能在疫情過後選擇更激進的擴張策略(比如併購在疫情中破產的電影院)?
另外一家跟電影院業緊密相關的企業是Imax。Imax第一季財報顯示業績嚴重下滑56%,但該公司強調他們有充裕的現金足以稱過這場世界級的災難。Imax執行長Rich Gelfond 認為美國正在上演的AMC大戰Univeral的戲碼,Imax認為這場仗的標的與他們無關,因為《Trolls World Tour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本來就不是Imax會演的電影。但他認為電影院和片廠的衝突並沒有那麼高,因為要吸引觀眾回來這兩方缺一不可,大家都在努力協調試圖達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特別提及導演Christopher Nolan正不眠不休地想辦法讓他的新片《天能》在電影院放映:「我不知道全美國還有誰比Christopher Nolan更努力要讓電影院開門並在電影院發行他的電影」
Imax之所以老神在在,是因為該品牌最重要的市場——中國的電影院應該很快就有機會重新開門營業,因為中國政府需要電影院替商場帶來人潮、刺激經濟回溫。
另一方面,早了三個月開打的中國版「空窗期」大戰,電影院業者似乎處於上風:
原定今年1月上映的《囧媽》開第一槍跳過電影院直接在多個西瓜視頻首映之後,隨後又有《肥龍過江》在愛奇藝首映。當時也引發中國電影院業者聯名寫信向國家電影局求援,並揚言抗議日後的出品電影。但這個亞洲戰場的戰局本週突然有了新的局勢——路透社報導中國官方近期告訴電影業者將收緊「空窗期」的管理,避免再有中國電影跳過電影院直接上網路平台。在此同時中國國家電影局長局長王曉輝也在電影系統應對疫情視訊會議上公開說出「要維護院線電影窗口期規則」以及「加強對院線電影網絡播出的通盤規劃等字眼」。中國各省開始推出對電影院的扶持政策,包含各種補貼、貸款、獎勵等項目。
不具名的愛奇藝高層喊冤的說詞和NBCUniversal也大同小異:「我們的出發點仍然相同,就是讓人們看到好電影」。中國政府的介入將使電影院業者得到遲來的保護(正義?),而發行商和網路影音平台則再失商機。至少中國市場的空窗期是回來了。
光環退去的美國眾神
 ̄ ̄ ̄ ̄ ̄ ̄ ̄ ̄ ̄
過去一週的另一個個歷史性的時刻:2021年的奧斯卡獎將(暫時)接受他們長期視為無物的網路電影。
為了讓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也有報名參賽的機會,美國影藝學院宣佈明年的奧斯卡遊戲規則調整,將首度開放未經電影院放映的電影報名。即便堂堂美國影藝學院,在聲明稿的開頭仍須向電影院的基本教義派重申信他們的仰純度:「學院堅信沒有比電影院更偉大的方式體驗電影的魔法」,但疫情使他們不得不暫時破例。
不過影藝學院依舊劃清界線,要求必須原本訂有上映日期的電影才可以報名,同時排除本來就為了電視放映而拍攝的電視電影。對於尚未有發行商(因而沒有上映日期)的獨立製作來說要如何符合資格也是大問題。不過至少這個規定會讓許多還在猶豫要等明年或是今年就上串流的電影終於可以放心做決定。
對奧斯卡來說這個暫時的退讓是痛苦的,因為他們把自己定義為電影院體驗的最高聖殿,並且一直在重兵部署阻止Netflix進入這個聖殿。但這一年的「暫時」,很可能會開啟為時更長、更深遠的討論。討論那個他們現在連想都不敢想的問題:為什麼不?
為什麼不永遠接受網路電影?如果繼續排除網路電影,奧斯卡會不會越來越不相關?
這世界上有千百種頒獎典禮,奧斯卡偏偏成為典禮中的典禮,成為全世界最多人同時收看的直播電視有它的理由——在社群直播發明之前,奧斯卡是全世界的觀眾得以一窺這些背後有各自光環的明星,像我們一樣哭、一樣笑、一樣跌倒的唯一場合。奧斯卡讓這些神明更像人,更可以親近,也因此這個年度盛會活生生就像每年只會發生一次的神仙下凡。
這同時也是為什麼奧斯卡頒獎典禮收視率為什麼一去不回的理由。有了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和Twitch等等直播平台,美國眾神們根本天天下凡了。
這波疫情成為全世界的神仙天天開直播開示信徒的。其中當然也有振奮人心的案例,比如在澳洲拍戲時確診的Tom Hanks夫婦一直在分享他們生病和復原的經驗,甚至還進一步捐出他們的血液來作為疫苗研究之用。
但這只是極少數正面案例。多的是像Elon Musk這樣言行乖張的名人被社群網路放大之後被看穿光環的案例。比如說我們的老朋友Madonna:
最近一直在IGTV上推播防疫日記的Madonna開始出現詭異的言行,比如宣佈她已經檢驗出COVID-19抗體,所以她打算明天開車出去玩,「呼吸一下COVID-19的新鮮空氣」。然而並沒有證據證明有抗體就足以對COVID-19免疫,請大家千萬不要學習Madonna同學。
衛報昨天刊出的分析就認為疫情正在將明星「去神格化」。社群媒介上如潮水般湧現的明星直播,原本應該要縮短我們跟明星之間的距離,最後卻達到相反的效果:我們看清楚了他們的奢豪生活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同時也看清楚了這種災難時刻過去獨攬注意力的他們根本派不上任何用場。這些神治不好我們的病。
同樣發生這個效應的是這幾年快速崛起的網紅們,本來每天賣臉蛋、賣話題、賣產品的網紅們最近這兩個月什麼注意力都分不到,預計將會是網紅經濟的一個轉折點。慢走~
|新聞出處|
4/26~5/2一週大事
AMC Theatres Refuses to Play Universal Films in Wake of 'Trolls: World Tour'(https://bit.ly/2VKvrCx)
‘Trolls World Tour’ Breaks Digital Records and Charts a New Path for Hollywood (https://on.wsj.com/)
Comcast’s Results Suffer as Coronavirus Hits Theme Parks, Movie Business(https://on.wsj.com/3cYBM39)
Only Fools, Mad Geniuses, And Daredevils Would Invest In A Theater Chain( https://bit.ly/3aRChdW)
Alamo Drafthouse Gets New CEO, Tim League to Become Executive Chairman(https://bit.ly/2KP4tU3)
China to tighten rules to stop movies from premiering online (https://reut.rs/2KJsVWU)
Oscars Rule to Allow Films to Skip a Theatrical Release This Year(https://nyti.ms/3d2FSXN)
Tom Hanks’ Blood Is Being Used to Develop Coronavirus Vaccine (https://bit.ly/2VKQHbz)
Madonna Says She Has Coronavirus Antibodies, Wants to ‘Breathe in the COVID-19 Air’(https://bit.ly/2YmXCt7)
‘There’s a sense that celebrities are irrelevant’: has coronavirus shattered our fame obsession?(https://bit.ly/2z0wO7d)
每日優鮮財報 在 生活投資 & 投資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日一生活股🔥,鮮活果汁-KY🍹】
今日大盤上漲72.93點(+ 0.63%),果汁✈️倒滿3元(+ 1.4%)。
鮮活果汁-KY(1256)受惠中國大陸手搖茶飲市場成長趨勢持續,而帶動第四季的營收創高但須注意過往第四季都是淡季,即使營收年增率極高,但實際營收數字不及第三季的高。傳統旺季是第三季,主因在夏天炎熱飲料需求增高而跟著業績火熱。
但公司派也表示,今年將利用產業淡季時間點,開始精實工廠並納入豐田式管理方式,以達到強化生產競爭優勢的目標。新產品則是布局健康趨勢需求,投入研發冷萃咖啡、黃豆飲料等非果汁類飲品原料,各項新產品已開始小量試產。
✍營收及財報:
✔️ 11月營收1.98億元,年增22.3%。
✔️ 累積前三季稅後淨利1.86億元,年增20.52%。
✔️ 累積前三季EPS為13.66元,年增9.54%。
✔️2018年度EPS為14.35元,今日最新本益比為15.19倍。
👇更全面的鮮活果汁追蹤就在昨日發表的「2019年11月營收精選生活股」
https://www.pressplay.cc/link/C4593C9A6F
⚠️ 僅供參考,無買賣建議。
每日優鮮財報 在 每日优鲜NASDAQ:MF Missfresh Ltd. - 美股 - 行情中心- 新浪 的相關結果
新浪财经-美股频道为您提供每日优鲜(MF)股票股价,股票实时行情,新闻,财报,美股实时交易数据,研究报告,评级,财务指标分析等与每日优鲜(MF)股票相关的 ... ... <看更多>
每日優鮮財報 在 每日優鮮遲到的財報:四年虧損超百億,如今員工僅剩55人 的相關結果
財報 顯示,每日優鮮的總成本和運營費用從2020年的77.744億元增長39.1%至2021年的108.128億元,而由於成本增速遠高於營收增速,每日優鮮依然處於虧損狀態。 ... <看更多>
每日優鮮財報 在 每日優鮮(MF)財報_深度財務報表分析- 富途牛牛 的相關結果
提供每日優鮮(MF)財報,包含歷年及最新發布的財務報表數據及分析。您可按季報,中報,年報查詢,還可方便地比較歷史數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