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想要有顆「強心臟」,請將步行當日常】- 正確走路4步驟,讓步行更輕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的定義,台灣在 2018 已正式步入「高齡社會」了,標準為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銀髮族,佔總人口比例達 14 %,若達到 20% 則稱為「超高齡社會」[1]。
台灣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難以逆轉,國發會於2020年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預估2025年台灣就會進入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1位是65歲以上老人,到了2034年,全國一半以上都是中高齡、超過50歲。[2]
因此,與老人相關的各種資訊也成為愈來愈多人關心的議題,尤其是健康層面,因為身體老化後難免會有病痛,且容易受傷或行動不便。但其實銀髮族可以靠自己努力,儘可能地遠離病痛,或延緩病痛的到來。
運動就是很重要的關鍵,可以幫助銀髮族更有效地避免受傷和生病,不管運動的強度高低都有用。所以,銀髮族要多動,才能讓美好人生維持得更久![1]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預防性心臟學專家娃森(Karol Watson)說,邁入50 歲,走路就是最好的運動。
娃森解釋,走路幾乎人人辦得到,而且隨時可上路,最容易執行。她建議所有不愛運動的人,想要無痛鍛鍊身體,第一步就是常走路:「事實上,走路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有氧運動一樣好處多多。」
隨著年齡增加,運動強度可能有所受限。不過,依據個別體能、年齡,走路也有多元選擇,從散步、北歐式健走到超慢跑,你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步行方式。
■低強度:散步的速度,每天走半小時
一項針對全球17國、13萬人進行的研究顯示,每週走路5天、每天30分鐘,就能有強健心臟、減少心臟病發的效果。
研究成員之一的加拿大醫師雷爾(Scott Lear)表示,最好將散步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辦公室不同部門間多走動,或是爬樓梯、起身到茶水間倒咖啡,都有益心臟健康。
▶另外,雖然一般印象要「日行萬步」,但2019年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走4,400步就能降低死亡風險。
▶年長女性每天只需步行4,400步,死亡風險就能降四成
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預防醫學科流行病學李宜敏(I-Min Lee)教授,2019年5月29日發表[3]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一項針對年長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平均步行達4,400步者,比起每日平均步行2,700步的人,就能降低41%的死亡率,而每日步行8,400步者,更能降低死亡率達58%。
精密計算後得知每日步行7,500步左右,死亡率即趨於穩定,也就是說,即使走到萬歩,效果攀升有限,因此如果運動時間緊湊,每天只需走4,400步就有明顯效果了[4]。
■中強度:北歐式健走,可活動全身80%肌肉
體能狀況比較好、覺得散步無聊的人可以進階一級,挑戰斜坡快步走、或背負重物走路,也可以採取仿滑雪運動的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北歐式健走不但促進熱量消耗,同時還能活動全身80%的肌肉。
▶北歐式健走:
想像一下,廣闊的雪地配上清澈的藍天,空氣冷冽又清爽,你穿上全套滑雪裝備、準備衝入一片銀白,展開一整天的越野滑雪之旅。然後再想像一下,你在自家附近模仿越野滑雪的動作,一邊在人行道或小徑上走路,一邊用「健走杖[5]」帶動身體前行;這就是北歐式健走。
麻省總醫院心臟科專家巴吉許(Aaron Baggish)醫師,非常支持這種運動方式。北歐式健走就是雙手各握一支「健走杖」,往前走的同時,上半身與手臂施力下壓健走杖,用力推動身體往前進。法國健康及運動醫學研究學院(IRBMS)巴蓋特(Patrick Bacquaert)博士說,健走杖可幫助身體平衡,能減少關節負擔,也可減輕背痛。
這套專業的健走技巧是由運動生理學、健身專家共同開發,原本是專為患有足底筋膜炎的族群設計,比起一般的走路,需要出更多力,能消耗較多熱量,加上健走杖強化穩定性,因此包括腿部有宿疾的人和老人家都適合。
北歐式健走不但是種心血管運動,也能訓練肩部、手臂、核心和腿部肌肉。巴吉許醫師解釋,「行走時不使用健走杖,只會啟動腰部以下的肌肉;如果加上健走杖,就會同時啟動上半身的全部肌肉。使用80-90%、而非50%的肌肉,可以提供相當可觀的熱量燃燒益處。」
許多證據顯示,北歐式健走燃燒的熱量高於一般行走,增幅介於18-67%。與北歐式健走具關聯性的事物,還包括減少脂肪、「不良的」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憂鬱、焦慮、長期疼痛、腰圍,以及增加「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耐力、肌肉強度、柔軟度、步行距離、心血管適能和生活品質。
巴吉許醫師表示,它還有另一個好處:「使用健走杖時會更加穩定,因為與地面有更多接觸點,而非僅止倚賴雙腳。」[6]
■高強度:碎步般的超慢跑,燃脂效果比健走更好
如果上述的健走對你來說還是太輕鬆,不妨轉攻「長距離慢跑( Long Slow Distance)」,也稱作「超慢跑」。超慢跑顧名思義比一般比慢跑速度慢、步幅也比較小。由於比較不容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比較久,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的效果。
超慢跑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換算成時速大約是5至6公里,雖然只比健走的4公里快一些,消耗的熱量卻多很多,原因在於,即使速度超慢,但「跑步」時仍有雙腳同時離地的時間,會比永遠有一隻腳撐地的健走使用更多肌肉。
超慢跑發明人德國醫師亞肯(Ernst van Aaken)強調,超慢跑是步行與慢跑的結合體,看重時間長度,而非距離長度。不妨從1天15分鐘開始入門,再慢慢增加到1小時,長期鍛鍊下來,成效相當顯著[7]。
■物理治療師傳授「正確走路4步驟」,矯正姿勢後走起來可以更輕鬆
走路姿勢錯誤,除了讓人走不了多久就會累,嚴重的話還可能產生足底筋膜炎,或是造成其他身體上的病痛,為了讓大家不為「走路」所苦,物理治療師「詹珞瑤」整理出正確走路4步驟,只要確實執行,7天後就能看出成效,想要「走」回正軌很簡單。
【步驟1】:遵循腳跟滾到腳尖的原理。
正確走路第1步:重點在從腳跟到腳尖的順序施力,讓腳底自然帶動身體產生向前動力。
【步驟2】:運用大腿後側和臀部肌肉往前推。
正確走路第2步:使用到大腿後側和臀部肌肉,腿部就能自然抬起,輕鬆走路。
【步驟3】:微縮小腹,穩住身體核心。
正確走路第3步:要微縮小腹穩住身體核心,走路時下肢肌肉才不會過勞。
【步驟4】:雙手要擺動。
正確走路第4步:注意雙手有沒有自然擺動,若無就得回頭檢查,下半身推進力是否出現問題。
詹珞瑤強調,其實對姿勢正常的人來說「走路是不費力的」,只要連續7天確實執行上述4步驟,身體就會明顯感受到變化,走路會變得愈來愈輕鬆[8]。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預防性心臟學專家娃森(Karol Watson)呼籲, 50歲之後,一定要多走路。雖然走路人人都會,但依強度可再分成散步、北歐式健走和超慢跑,走對了,心臟自然好[7]。
■「維持規律的運動」- 銀髮族保健之道
研究證實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病死亡的風險,也減少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以對關節沒有太大壓力的有氧運動為原則,如快走、游泳、騎固定式腳踏車、打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有氧運動。
運動的強度以中等運動強度為原則,運動頻率建議每週三至五次,亦可搭配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的運動,每次運動持續的時間建議30分鐘以上,如果較高齡或體力無法負荷的長者,可以一天分開數次來運動,加起來的時間超過30分鐘亦可。
總括來說,維持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日常生活活動是最簡單有效的運動,如果能夠每天做體操等適度的柔軟度運動,加上每週兩次的肌力訓練,對健康的好處更多[9]。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llo醫師)「銀髮族動起來!簡單動跟病痛說掰掰」:https://helloyishi.com.tw/senior-healthcare/active-aging/exercise-is-important-for-the-elderly/
∎[2]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台灣人口提前進入負成長 2025年邁向超高齡社會」: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8180215.aspx
∎[3]Lee I, Shiroma EJ, Kamada M, Bassett DR, Matthews CE, Buring JE. Association of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 JAMA Intern Med. 2019;179(8):1105–1112.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9.0899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734709
∎[4]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年長女性每天只需步行4400步,死亡風險就能降四成」: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6871
∎[5] 健走杖與登山杖不同;登山杖附有可以套上手腕的腕帶,健走杖則是附有類似手套的特殊系統。巴吉許醫師解釋,「你是將手部滑進去,然後利用掌心而非手指,將力量傳至健走杖並帶動身體向前。」
∎[6] (天下雜誌)「不只是走路 歐美健身新趨勢,「北歐式健走」是什麼?」: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350
∎[7] (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50歲後想要有顆「強心臟」,醫生:請將步行當日常」: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2834?utm_source=fb_ch&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post-04-30-dgt
∎[8] (民視新聞)「90%的人都錯了!正確走路姿勢注意4重點,執行7天就能「走」回正軌」: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1430W0122
▸ ( YouTube / 民視新聞)90%的人都錯了!正確走路姿勢4重點 7天就能「走」回正軌:https://youtu.be/iZG87bzP0Co
∎[9]2016年8月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銀髮族保健之道】(作者: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溫瓊容主治醫師):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608/project_2.html
➤➤照片
∎(康健雜誌)【劉秀枝專欄】熟年要「腳勤」健身健腦又舒心: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2374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運動 #老齡化 #長者 #高齡化 #步行 #走路 #高齡社會 #超高齡社會 #散步 #北歐式健走 #超慢跑
JAMA Internal Medicine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SBD Taiwan 邱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BD怪獸Podcast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10] 突發!體適能專家學者會議,卻華麗轉身離席杯葛? 論運動測量學,身體文化灌注,公共論述與社會進步【SBD怪獸Podcast】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be9eTo 📍Sp...
有氧 適能 定義 在 練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騎單車、跑步就可以給身體足夠刺激?】
#你以為你有在運動嗎?
許多人以為的運動,其實只是日常活動而已,缺少對肌肉的刺激,便沒辦法抵抗衰老所帶來的肌力退化與慢性疾病。例如,飯後散步、大掃除、去市場買菜等等。
也有許多人在工作之餘,培養自己喜歡的運動當興趣,像是打籃球、騎腳踏車、跑步等等。
這些運動已經遠遠比坐著不動好多了,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訓練?訓練可以做到哪些運動做不到的事情嗎?
#什麼是運動
根據一般體適能的定義,身體素質包含: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爆發力、活動度、協調性、平衡能力,以及身體組成(BMI、基礎代謝、體脂肪、肌肉量等等)。這些生理指標,代表我們身體是否有能力去完成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動作,也代表我們的身體是否是健康。
一定程度的運動,可以活化我們的身體,但若強度不夠,就無法刺激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無法強化,自然無法幫助我們對抗伴隨衰老衍生的疾病。舉例而言,對於虛弱、運動量低的高齡族群來說,飯後在公園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就足以給身體刺激;但對於已經習慣運動的族群而言,這兩種運動強度就非常不夠。
因此在開始運動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己身體處在哪種狀態。
#什麼是訓練
訓練的目的是「破壞生理恆定,讓身體向上適應」。訓練會包含不同的變數(訓練量、訓練強度、訓練組數、組間休息時間、單一動作的速度快慢、動作順序等等)
調整這些運動變數,並搭配長期的訓練規劃,就可以強化我們的身體素質。假如今天某一項運動能夠調整「強度」,就可以被稱為訓練。而它的強度,也最好也要是「可被量化」的。所以可以說,訓練其實就是有系統性、有目的性的運動。
最完整的訓練,就像醫生在診間開的處方,能夠幫助我們重塑身體機能。類似這種的訓練,就可以被稱為「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
運動處方的概念,類似診間藥物,但他的功能並非抑制疾病的外顯症狀,而是用運動的方式,長期規劃,從根本面去改善身體,延緩老化。
根據ACSM所定義的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otion)必須包含FITT-VP (Frequency、Intensity、Time、Type、Volume、Progression)這六項指導原則。
1️⃣Frequency 頻率:多久運動一次、特定時間內(通常是一週)運動了幾次
2️⃣Intensity 強度:運動的強度。最好能依照不同人的身體狀況做調整。
3️⃣Time 時間:運動持續的時間。
4️⃣Type 形式:運動的形式,如:有氧運動還是阻力運動、單關節還是多關節動作
5️⃣Volume 總量:訓練總量,如:有氧運動在特定時間內的總和時間,或重訓的總公斤數
6️⃣Progression 進程:漸進式負荷,可以由增加運動時間、重量、頻率的方式呈現。
除了上述六個條件外,若該項運動還能同時包含「安全」與「易於理解」的特性,就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運動處方。例如阻力訓練(重量訓練)大多是在室內進行,訓練動作也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肌肉使用軌跡,在合理的安排下,除了能包含FITT-VP所有要素,也同時具備安全跟易於理解這兩點。
我們認為,訓練與專項運動其實並不衝突。我們非常鼓勵大家培養自己喜歡的運動,但也建議先累積「一定的肌力水準」後,再去從事喜歡的運動,不但會表現更好,也更不容易受傷。畢竟只有愛上運動,才有可能持之以恆的動下去。
以下我們就用打籃球、慢跑、飛輪有氧、太極這四種運動為例,這些運動會增強的身體素質會以紅字標示,而較弱的項目,則必須調整運動變數,或是依靠其他的運動來補足,例如肌力訓練等。
#籃球運動
在籃球場上會不斷的衝刺、減速、跳躍、碰撞,所以需要的能力非常全面,包括跳躍的機制、變換方向、核心穩定、平衡、反應、協調的能力。
籃球屬於高度競技成分的運動項目,有著太多不可預測的變因(碰撞、落地、受力等等),因此相對阻力訓練來說風險較高,但如果有一定的肌力基礎、且本身就有打球的習慣,可以透過健身房內的訓練,提升這些能力。對於喜愛打籃球的人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處方。
#慢跑
慢跑算是大家最熟悉的有氧運動之一。從事跑步這項運動時,可以發展有氧能力,包括心肺功能、肌耐力等。
但因為慢跑是自身體重的運動,且缺乏對上半身強度上的刺激,因此我們可以調整跑速度(跑快一點)、增加阻力(風阻跑),更換跑步的場域(參加越野跑,訓練身體在非平面上的穩定),或是拉長總跑步距離或時間,把跑步變成訓練。
#飛輪有氧
不論是在室內踩飛輪機,或是在戶外騎腳踏車,都可以提升我們的有氧能力,包括心肺功能、肌耐力等。
如果今天只是邊騎腳踏車還可以邊聊天的強度,不太算是能影響生理恆定的運動。
但如果今天加快速度(競技單車或是HIIT)、改變環境(越野單車),就可以把腳踏車這項運動變成高強度的運動訓練。
不過,因為跑步及腳踏車訓練只對特定肌肉與特定生理功能做到訓練,因此可以用用重量訓練補足不足的部分。
#太極拳
太極拳每一個動作速度都十分緩慢,所處的運動場域也十分安全(平坦的地面)。在極度緩慢的條件下,可以訓練身體控制穩定度,是很棒的運動。
然而,因為太極拳因為是自身體重運動,缺乏強度與速度的訓練變因,儘管是很好的運動,但為了讓身體素質有全面性的提升,建議還是要加強其他身體素質,例如: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
#運動從現在開始
總結來說,真正能夠給身體組成、生理狀態帶來改變的才是運動。而運動處方的概念與身體素質的八大向指標,則可以幫助我們評估自己平時從事的運動,是否足夠刺激我們進步?並為了正常且健康的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上述舉例的專項運動,都有無法改變的固定特質,無法全面提升身體素質。對於生活忙碌、無法抽出更多時間來運動的族群而言,選擇對身體素質有高度涵蓋性的運動,更能體現出效率,因此在健身房裡的運動訓練,可以在安全的場域裡執行重量與有氧運動,能夠對體適能的全面提升更有效益。
如果把我們的一生視為一個長期的比賽,衰老就是我們所要面對的共同敵人。在老化開始之後,強度不足以刺激肌肉的運動,沒有維持肌力的功效,更遑論日常活動。
隨著現代醫療進步,人的壽命延長,投入訓練,並不是為了更長的壽命,而是為了一個更有尊嚴、更有能力的晚年生活。
如果你已經知道運動的好處也開始運動了,為什麼還會放任最親密的家人、父母,將健身房視為危險之地、並且拒絕運動呢?
不論你現在幾歲,不論你有沒有疾病,不論你現在強不強、你的身體狀況好不好,你都可以開始訓練。就從看完這篇的下一秒開始訓練吧!
(註:圖片中的數值高低僅為示意,並非絕對數值)
圖、文: 林禹伸教練、練健康小編
#訓練 #身體素質 #體適能 #健康是練出來的 #阻力訓練 #有氧運動 #籃球 #騎腳踏車 #重訓 #肌力訓練 #肌力與體能 #增肌減脂 #硬舉 #臥推 #健美 #健力 #健體 #健身房 #台北健身房 #中高齡友善 #女性友善 #松江南京
有氧 適能 定義 在 大夫訓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2020
https://bjsm.bmj.com/content/54/24/1451
▶️兒童和青少年 (5-17歲)
身體活動可以增進體適能 (心肺適能和肌肉適能),心臟代謝健康 (血壓、血脂異常、血糖、胰島素阻抗),骨骼健康,認知發展 (學業表現、執行功能),心理健康 (減少憂鬱症狀),和減少肥胖。
强烈建議
▪每天至少60分鐘的中至高強度,大多是有氧的身體活動。
▪每星期至少三天的高強度有氧活動,應加入增強肌力和骨質的活動。
▶️成人 (18-64歲)
身體活動可以增進以下健康: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高血壓,糖尿病,某些癌症,心理健康 (減少憂鬱和焦慮症狀),認知健康,和睡眠。肥胖也可以改善。
强烈建議
▪所有成人都應該要有規律的身體活動。
▪每星期至少150-30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活動,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活動,或兩者混合到等同的活動量。
▪每星期至少二天的中或更高强度的大肌群肌力訓練。
有條件建議
▪每星期中強度有氧活動超過300分鐘,或高強度有氧活動超過150分鐘,或兩者混合到等同的活動量,可以增加健康益處 (當慢性疾病沒有禁忌時)。
▶️老年人 (大於65歲)
在老年人,身體活動還可以預防跌倒和相關損傷,以及預防骨骼健康和活動功能的降低。
强烈建議 - 如同成人,再加上
▪多元活動,包括功能性平衡和每星期至少三天中或更高强度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功能和預防跌倒。
▶️懷孕和產後
懷孕和產後的身體活動可以增進以下產婦和胎兒健康:減少子癲前症,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懷孕體重過度增加,生產併發症,和產後憂鬱。不會增加死產,新生兒併發症,或出生體重負面影響的風險。
强烈建議
▪懷孕和產後都要有規律的身體活動。
▪每星期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活動。
▪結合各種有氧和肌力訓練活動。再加上溫和的伸展可能有益。
此外:
在懷孕前已經習慣從事高強度有氧活動或積極活動者,可以在懷孕和產後繼續這些活動。
更詳細的摘要,可以參考健身醫.二三事
https://www.facebook.com/103553828173969/posts/165998701929481
🔹️🔹️🔹️🔹️🔹️🔹️🔹️🔹️🔹️🔹️🔹️🔹️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2018 - USDHHS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332279087625963
老年人的阻力訓練原則 - NSCA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506554803531723
運動指引建議的運動量只是最低標準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780556059464928
名詞定義 - Terminology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285916408928898
有氧 適能 定義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BD怪獸Podcast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10] 突發!體適能專家學者會議,卻華麗轉身離席杯葛?
論運動測量學,身體文化灌注,公共論述與社會進步【SBD怪獸Podcast】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be9eTo
📍Spotify https://spoti.fi/34QC9vV
📍SoundCloud https://bit.ly/3lDoM8j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iougrr/
--
『我們經常為了提升本質而制訂標準,但結果卻為了迎合標準而失去本質。』
本集SBD怪獸Podcast,要來聊一個突發事件,一個體育署所召開的專家會議,邀請專家學者來討論體適能檢測的安全性。何老師會在本集細談運動測量學,相關體適能測驗的建構組成成分,還有測驗的『信效度』問題。
體適能的普測,測驗所提供的三大功能:評鑑能力,選汰人員,引導訓練。
在我們建立起厚實的身體文化之前,若沒有足夠技術知識,直接定義測驗標準,是不是有本末倒置的問題?
十年專家年,一萬個小時定律,反觀台灣的教育制度的低效率 😱
真正最理想體適能的版本,也絕對是踩在一個充滿爭論的研究路線上,而爭論是科學的常態,若能以此引導一個新的世代再往前走20年,逐漸地訂出新版的體適能檢測,絕對是社會進步的正向影響。
透過熱鬧的公共論述,讓好的意見流轉起來,也是台灣社會自由民主可愛珍貴的地方❤️。
.
本集節目,由正成集團的Sennheiser HD 200 PRO監聽耳機贊助播出。
非常推薦他的聲音標準,與長戴的舒適度。激推,爆推,推到爆!👍
Sennheiser HD 200 PRO 專業級監聽耳機👍👍
#Sennheiser #正成集團 #激推爆推推到爆
#何立安 #邱個 #SBD怪獸Podcast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體適能專家會議杯葛
有氧 適能 定義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準備充足,勇敢出擊 蘊含在勇氣之中的知所進退 ft. 范Sir】
運動跨界對話第二彈,Kickboxing 給你挨打也要站穩的勇氣!
Kickboxing (踢拳),又稱自由搏擊,與一般我們常看到的拳擊、泰拳不同,為結合多種格鬥技術而成的格鬥技,顧名思義,踢拳簡單來說即是可以使用踢腿攻擊的拳擊,但沒有加入泰拳中肘、膝的部分。
我目前擔任桃園市泰國拳協會的理事,但說起我與打拳、練拳的淵源,卻有個有趣的起頭,最初是在健身房裡接觸拳擊有氧課程,看到鄰近的教室內有人在練拳對打,那拳拳到肉的強度與快感迅速吸引了我的目光,當下詢問起如何入門。
隨即被熱心的同好介紹至知名的老賊壽司旁一間拳館,回想起初來乍到,抵達拳館樓下時,當真像極了電影「破壞之王」的場景,腦袋裡甚至自動播放起有關中國古拳法的台詞,走上狹小的階梯,打開拳館房門,一陣混雜汗水味道的熱風衝上門面,數坪的空間裡塞滿了揮汗如雨的熱血男兒,從此開啟了我以拳會友的練拳之路。
而這次參與對談的范sir,也是我們泰拳協會的秘書長,與擅長多項格鬥技,經驗豐富且多次在擂台上奪牌無數范sir對談,從格鬥技的觀念技巧,談到擂台場上的進退哲學,有種滿滿的充實感,也讓我對「勇氣」一詞,有了全新的體悟。
而我認為,「勇氣」其實追根溯源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可以透過練習、思考、情境模擬,一點一滴累積出來。舉凡重量訓練、抗打訓練,空拳練習等等,無論是物理上讓肌肉纖維斷裂,重生變大,還是心理上因為試著模擬情境,習慣應對的方式,都是一種「累積」,而這樣的累積經過時間淬煉,就能轉化成為格鬥場上知所進退的勇氣。
位於桃園市桃園區三民路上的范Sir格鬥學院,同時開班教授散打、泰拳、踢拳、K-1格鬥技與格鬥體適能,燃起格鬥魂的你,快鼓起勇氣挑戰吧!
#需要勇氣的時候不用再找梁靜茹啦
#準備充足勇敢出擊
#智翔愛運動
#Kickboxing
👉|《智翔愛運動系列影片》
EP.1【創新,傳統的華麗轉身 從CrossFit定義創新 ft. Poshu】
https://npptw.org/Cj7Z3u
👉|簡述:期待乾淨與健康的新桃園《九大政見願景》
https://npptw.org/kWScg6
👉|簡智翔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ianzhixiangn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