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新加坡聯合早報
*【反政變怒火未熄 緬甸新年不潑水】
緬甸昨天迎來傳統新年潑水節,但反對軍人統治的緬甸民眾沒有如往年那樣歡慶節日,而是繼續上街遊行以示不滿。一位推特用戶寫道:“我們今年不慶祝潑水節,因為700多位無辜、勇敢的靈魂已被殺害。”一些示威者身穿傳統服飾,手捧著插滿鮮花和枝葉的潑水節盆參加遊行。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ea/story20210414-1139237
*【日本決定將福島核輻射水排入海 國內漁民與中韓強烈不滿】
核電站反應爐裡的燃料棒以冷水維持低溫,每天由此產生的輻射水有140公噸。東京電力公司報告,這些含氚核廢水截至今年3月已貯滿了1061個水槽,貯存空間已近飽和。“如果再不處理,到了2022年秋天就會出現難題。”日本福島核電廠10年前在大地震中遭破壞,而輻射污水不斷積累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菅義偉政府昨日終於宣佈,正式批准將這些污水沖淡後排入大海。這個決定馬上在日本內外引發一片罵聲。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414-1139199
*【日副首相:“核污水濃度比中韓低,喝了也沒事“】
日本政府正式決定以海洋排放的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後產生的核污水,時間定在兩年後。然而,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卻稱,將排放的核污水中的氚濃度比中韓都低,喝了也沒事,試圖混淆視聽、轉移視線。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3-1139155
*【全球晶片短缺重挫美國汽車業 拜登獲兩黨支持將立法資助半導體業】
美國總統拜登會見多家大企業高管,白宮發表聲明說,與會者強調提高半導體供應鏈透明度的重要性,以協助緩解現有晶片短缺問題,改善對未來需求的預測。同時,他們也討論如何在美國擴大半導體產能。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414-1139200
*【美氣候特使John Kerry本周訪上海 拜登政府首位訪華高官】
美國氣候特使John Kerry本周將訪問上海,討論遏制碳排放等議題。這也是美國總統拜登就任後,美國高級成員首次訪華。美國國務院網站在一份聲明中說,John Kerry將於4月14日至17日前往上海和韓國首爾,在拜登4月22日主辦的氣候峰會開幕前“討論全球在氣候問題上愈發高漲的志向”。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10414-1139317
*【連續七周反彈 世衛警告全球疫情進入關鍵階段】
世衛組織冠病病毒技術負責人范克爾克霍夫週一說,過去一星期全球冠病確診病例增加了9%,死亡病例增加5%,疫情軌跡呈“指數增長”。“這不是我們在疫情爆發16個月後希望看到的情況,因為現在已有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414-1139198
*【美國食藥局發文 嬌生冠病疫苗被迫暫停使用】
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13日在推特表示,已和美國疾控中心(CDC)共同發佈聲明,出於充分謹慎,建議暫停接種美國嬌生公司生產的冠病疫苗。FDA在推文中表示,截至4月12日,美國已經有六名嬌生疫苗接種者出現血栓症狀,目前來看這一症狀極其罕見。FDA稱,對這種血栓症狀的治療可能會不同於常用療法。CDC將在當地時間14日召開會議,進一步討論嬌生疫苗的血栓病例。據美藥管局網站顯示,接種嬌生冠病疫苗後的常見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頭痛、疲勞、肌肉痛和噁心,大多為輕度至中度,持續一兩天。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3-1139165
*【雖有過半人口已接種兩劑疫苗 專家:以色列實現群體免疫仍存變數】
以色列至今已有過半人口完成兩劑疫苗接種,接近可實現群體免疫的目標,接種進度位居世界前列。不過,由於近期疫苗接種速度放緩,加上變種病毒等多重因素,專家認為以色列要實現群體免疫仍存在變數。早在去年12月,以色列就啟動疫苗接種工作。截至本月11日,當地累計約531萬人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占全國人口的57%;其中約492萬人完成兩劑接種,占全國人口近53%。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414-1139204
*【英格蘭封鎖百日後解封 酒吧區人潮洶湧開懷暢飲】
英國落實了在本月中旬為所有50歲以上人口接種第一劑冠病疫苗的目標,下一個目標是在8月結束前為所有成年人接種至少一劑疫苗。首相強森發表聲明說,英國跨過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即在4月15日的期限前完成為50歲以上人口接種首劑疫苗的目標。“這意味超過3200萬人已經獲得疫苗提供的珍貴保護。”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414-1139205
*【杜特蒂要把接種疫苗機會讓給其他人】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說,他將把自己接種冠病疫苗的機會讓給其他人,稱像自己這樣的年長人士不應該優先接種。菲律賓自3月初以來已為100多萬人接種了第一劑疫苗,但菲律賓人口1.1億,目前的接種量距離達到群體免疫還很遙遠。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ea/story20210414-1139239
*【印尼決定繼續使用 科興和阿斯特捷利康疫苗】
印尼政府表明,決定繼續使用中國科興和英國阿斯特捷利康的冠病疫苗,因為這兩款疫苗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對冠病有免疫力。一般擔心中國的疫苗成效不足,英國的疫苗出現罕見血栓的副作用,但印尼衛生部門表示這些疫苗是安全的。印尼官方資料顯示,至今有1020萬人接種了第一劑疫苗。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ea/story20210414-1139241
*【研究:缺乏運動的冠病患者死亡風險更高】
一項涵蓋將近5萬名冠病患者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缺乏運動與重症病例及冠病死亡風險有關聯。法新社報導,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報告指出,在冠病大流行暴發之前,有至少兩年時間沒有進行任何體育活動的人,更可能因為冠病而住院、進入加護病房甚至死亡。研究人員發現,在冠病重症風險因素中,缺乏體育活動的風險指標僅排在高齡和有器官移植史之後。
https://www.zaobao.com.sg/index.php/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4-1139320
*【莫德納疫苗接種六個月後有效率仍超90%】
根據莫德納冠病疫苗最後階段臨床試驗資料的最新分析結果,該疫苗在接種六個月後仍維持90%以上的有效率。美國莫德納公司發表聲明說,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的兩周後,疫苗的整體有效率達到90%以上,而對預防重症病例的有效率超過95%。莫德納公司表示,這是初步的跟進分析結果,並指其研究還在持續進行中。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4-1139316
*【世衛呼籲各國市場停售活野生動物】
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停止在食品市場販售活的野生哺乳動物,以防止出現新的疾病。世衛表示,儘管傳統市場在為大量人口提供食物和生計方面發揮核心作用,但禁止販售活的野生哺乳動物,可以保護市場工人和消費者的健康。為此,世衛週二發佈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共同制定的臨時指南。世衛表示,該指南呼籲各國停止在食品市場販售捕獲的活野生哺乳類動物,並將此作為一項緊急措施。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3-1139167
*【印度冠病累計確診病例超過巴西成全球第二】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3日,印度累計確診冠病病例接近1353萬起,超過巴西成為全球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據印度衛生部的統計資料,印度12日新增16.8萬起冠病確診病例,馬哈拉斯特拉邦疫情最為嚴重,人口稠密的北方邦確診病例也在增加。另據印度官方13日通報,該國已為1萬零853萬人接種冠病疫苗。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3-1139143
*【菲派四軍艦到與中國爭執牛軛礁等海域巡邏】
菲律賓和中國之間因南中國海牛軛礁引發的爭議波瀾不斷,菲律賓近日在爭議地帶部署了更多巡邏船隻。菲律賓南中國海行動小組昨天發出聲明稱,海軍已派出四艘軍艦前去支援在牛軛礁(Whitsun Reef)、禮樂灘(Reed Reef)和南沙群島(Spratly Islands)的海岸警衛隊和漁船,“海上資源現在和下來將被部署到不同地區”進行巡邏。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ea/story20210414-1139238
*【軍隊集結烏克蘭東部邊界 七國集團籲俄停止挑釁】
俄羅斯軍隊集結在烏克蘭東部邊界令局勢如箭在弦。七國集團呼籲俄羅斯停止“挑釁”和“讓緊張局勢降溫”。七國集團的外交部長12日發佈聲明說,“這些大規模的部隊行動沒有事先通知,這構成威脅和破壞穩定之舉……我們呼籲俄羅斯停止挑釁,並履行其國際義務,立即讓緊張局勢降級。”由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組成的七國集團也敦促俄羅斯堅守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原則和承諾,保持軍事行動透明度。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414-1139202
*【美國當局透露:女警誤把手槍當暈眩槍才打死非裔男子Daunte Wright】
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當局透露,星期天一名非裔男子遭員警開槍打死,涉事女警當時是要以暈眩槍(taser),卻誤拿了手槍才把他打死。星期天被員警失誤開槍打死的是20歲的非裔男子Daunte Wright。布魯克林中心警局局長加農當天在記者會上說,警方在執行例行交通檢查時,發現Daunte Wright的車子登記已過期,而且他也是當局要緝拿的人。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414-1139203
*【中駐英使館:英炒作BNO問題 把港人變二等“公民”】
英國日前宣佈撥款4300萬英鎊,為按香港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簽證路徑來英的港人解決就業、住房及子女教育等問題。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批評,英方多次炒作BNO問題,企圖把一批港人變成二等英國公民,是偽善的政治操弄,也註定是徒勞的,敦促英方立即停止政治操弄。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10414-1139323
*【拜登提名副國務卿人選獲參院通過】
美國總統拜登提名的副國務卿人選Wendy Sherman獲參議院通過。參議院13日以56票對42票的表決結果,批准了Wendy Sherman的提名。現年71歲的Wendy Sherman在外交政策方面經驗豐富,她因參與協商2015年簽署的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而遭到共和黨包括一些民主黨人的強力反對,但少數共和黨參議員仍投票支持她擔任副國務卿。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4-1139328
*【美情報部門:金正恩或考慮年內重啟核導試驗】
美國情報部門指出,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或考慮年內重啟核子試驗和試射遠端導彈,以對美國施壓。韓聯社報導,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在發佈的《年度全球威脅評估報告》中表示,考慮到朝鮮致力於研發核武器、彈道導彈和生化武器,朝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將在不久的將來對全球構成威脅。為了使美國接受朝鮮的談判條件,金正恩可能考慮在年內重啟核子試驗或試射遠端導彈的方案。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4-1139322
*【伊朗擬下周提升濃縮鈾豐度至接近武器級水準】
伊朗計畫從下周起,將其濃縮鈾的豐度提升到60%。路透社報導,伊朗常駐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加里巴巴迪在推特上說:“我們預計下周開始提升濃縮鈾的豐度。”迄今為止,伊朗的鈾濃縮豐度限於20%,由於其用於發電和研究反應堆,因此被認為是低濃縮鈾。將豐度提高至60%意味著其鈾庫存可被迅速地進一步提高至鈾235含量達到90%的武器級水準。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4-1139305
*【美俄總統通電話 拜登提議雙方舉行峰會】
白宮和克里姆林宮說,拜登和普丁13日通電話,這是兩國領導人自1月以來的第二次對話。白宮發表聲明說,拜登在通話中強調美方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承諾”,並對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和俄烏邊境的軍力集結表示關切,呼籲俄方緩和緊張局勢。拜登還表示,在應對俄羅斯“網路入侵和干預選舉”等行為方面,美國會堅決維護國家利益。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4-1139299
*【俄副外長:美國軍艦前往黑海是一種挑釁】
針對美國向黑海派出軍艦一事,13日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在莫斯科對媒體表示,美國軍艦沒有任何理由靠近黑海,其前往黑海是一種挑釁。近日美國國防部表示,將向黑海派遣兩艘軍艦以表示對烏克蘭的支持。據俄媒消息,美方已就軍艦穿過土耳其海峽一事與土耳其方面進行了協調通報。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3-1139168
*【消息:拜登最遲9月11日從阿富汗撤軍】
美國官員透露,總統拜登最遲將在今年9月11日從阿富汗撤出最後一批美軍,為美國在阿富汗長達20年的戰爭劃下句點。當天是卡伊達恐怖組織2001年向美國發動九一一恐襲的周年紀念日。目前仍有2500名美軍駐守在阿富汗。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4-1139298
*【阿富汗政府軍打死91名塔利班武裝人員】
阿富汗國防部13日發表聲明說,阿政府軍在過去24小時裡共擊斃91名塔利班武裝分子。聲明說,在過去24小時裡,政府軍在加茲尼省、盧格爾省、烏魯茲甘省等地展開打擊塔利班武裝的行動,擊斃91名塔利班武裝分子,打傷43人。塔利班武裝方面目前尚未對國防部聲明做出回應,也沒有停止對阿政府目標的攻擊。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3-1139171
*【埃及一法院批准正式扣留“長賜”號貨輪】
報導援引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拉比耶的話說,經與“長賜”號貨輪船東協商,最終賠償金額確定為9億美元,但由於船東拖延繳納賠償款,管理局遂決定申請正式扣留該貨輪。拉比耶表示,管理局仍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索賠問題。懸掛巴拿馬國旗的重型貨輪“長賜”號3月23日在蘇伊士運河新航道擱淺,造成航道堵塞。經連續數天救援後,擱淺貨輪3月29日成功起浮脫淺,目前仍停留在蘇伊士運河的泊位中。埃及方面和貨輪管理方正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world/story20210413-1139169
普朗克黑體輻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舊文】由物理概念名稱談暗物質與暗能量
讀者朋友如果睇完上星期《真係好科學-暗黑宇宙》,可以睇埋呢篇文🥸
//暗物質和暗能量相信是少數幾個理論物理中最前沿、而又深入大眾文化中的物理概念。
以我自己科普經驗為例,很多讀者朋友都對有關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新聞感興趣。我的專業並非理論物理,對於這兩個高度理論性的題目並不太在行。不過,當我嘗試解答各種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問題時,我發現導致概念錯誤的主因可能根本不是讀者的數學、物理背景或程度問題,而是這兩個物理概念的名稱問題。
物理學家與數學家都是人,在表達概念時少不免需要用到文字(這不是廢話嗎?!)。而原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學術界習慣,很多時候我們做科普、數普時都會忽略:很多字詞在專門研究範疇內的定義,都與一般用法完全不同。
我發現這一點的原因,是我漸漸留意到很多時候我們面對非本身專業的概念時,都會嘗試理解概念名稱的含義。當面對理論物理這一種需要極高數學技巧的概念時,對非專業的讀者來說,能夠理解的大概只剩下概念的名稱。不幸地,從物理概念名稱含義入手分析問題,往往都只會是死胡同,因為支撐物理概念的根本不是語言學,而是實實在在的數學。
暗物質根本不是物質?
物理學家數學技巧可能不錯,但取名技巧就非常糟糕了。暗物質的「暗」與「物質」,有一半是不太正確的。
物理學家早於 1930 年代已經發現了暗物質,不過那時候並非稱為暗物質,而是「找不到的質量」[1]。宇宙間有上億個星系,包括我們居住的銀河系。天文觀測顯示,環繞星系核心公轉的速率太快了,恆星應該會像汽車高速入彎時摩擦力不足而被拋出軌道。換句話說,星系根本不應該存在!
這究竟是什麼回事呢?答案就在萬有引力。既然恆星沒有被拋出星系之外,那麼就必定是萬有引力把它們拉著。然而,即使把一個星系內所有恆星提供的萬有引力都加起來,結果仍然太弱,不足以拉住高速環繞星系公轉的恆星。
質量越多,萬有引力就越強。無論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抑或以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計算,恆星都實在公轉得太快了。所以物理學家就把那些「多出來的引力」歸功於一些看不見的質量,即是我們現在稱呼的暗物質。所以,暗物質可能根本就不是物質,而是其他一些能夠造成星系恆星公轉速率如此快卻不會拋出星系外的物理效應也說不定。
所以,我們知道原來暗「物質」根本不是我們認識的那種物質。而且,那個「暗」字其實也有點誤導。暗字明顯比喻「找不到」的質量,不過它其實有著更深含義。
暗物質之所以稱為「暗」,當然是因為我們找不到它們。可是,即使它們當真是物質,其物理特性也必然與我們知道的一般物質不同。首先,一個成功的暗物質模型 [2],必須要不參與電磁交互作用。換句話說,就是與光子沒有互動,兩者互不干涉。這才是它們被稱為「暗」物質的原因,是帶有明確物理定義的。
暗能量根本不是能量?
如果說暗物質是「找不到而會產生引力的東西」,那麼暗能量就是「找不到而會產生反抗引力的東西」。
解釋暗能量的來源,要回到愛因斯坦於 1915 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修正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把引力(即重力)描述成時空曲率。愛因斯坦推導出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式除了能夠描述宇宙之外,亦得出一個推論:宇宙不是在膨脹就是在收縮。
愛因斯坦不喜歡這個推論,他認為宇宙必須是永恆存在,不會變化的。然而,由於重力只能是相吸的,宇宙必定在加速收縮或減速膨脹之中。因此,在不影響方程式正確性的前提下,他加入了一個常數項,稱之為宇宙常數,用來抵消互相吸引的重力,希望能夠得到一個靜態的宇宙。
可是,宇宙從不用看人臉色,即使你是愛因斯坦。哈勃透過測量星系的距離和後退速率,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令愛因斯坦收回宇宙常數。
由於重力只會互相吸引,宇宙膨脹終有一天會逐漸減漫至停頓,然後開始收縮。然而,宇宙總愛捉弄人類。1998 年,兩隊天體物理學家團隊 [3] 獨立發現宇宙不單止正在膨脹,而且膨脹正在加速!
大概根本沒有任何人曾經想像過這個現象。只會互相吸引的重力,如何使互相遠離的星系以越來越快的速率後退?這就好像向上拋起一個網球,網球非但不掉下來,反而向天空越飛越快!
物理學家找不到任何已知物理概念去解釋這個現象,因此就把宇宙加速歸咎於「暗能量」。產生暗能量的可能是宇宙常數,但沒有人知道暗能量和宇宙常數究竟是什麼。
再一次,「暗」字表示它不會放出電磁輻射,而且我們對其成分毫無頭緒;「能量」則是比較技術性的描述,與概念「真空能量」有關。而與上述暗「物質」是否物質一樣,我們其實連暗「能量」是否真的是種能量也不知道。
宇宙是場暗物質與暗能量的較量
現在物理學界最流行的宇宙模型是所謂的 Λ-Cold Dark Matter (Λ-CDM) 模型,即 Λ-冷暗物質模型。其中, Λ 指的是宇宙常數產生出暗能量、「冷」代表暗物質的速度遠低於光速、「暗」指不參與電磁交互作用。
暗物質使星系互相吸引,暗能量則使星系互相遠離。因此,研究宇宙裡的星系分佈,就可獲得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資訊。
最近,一項稱為暗能量普查 (Dark Energy Survey, DES) 的最新研究 [4] 測量了 2 千 6 百萬個星系的間距,計算出宇宙的成分有 74% 是暗能量、 21% 是暗物質,而剩下的 5% 才是一般物質和能量。換句話說,人類科學文明所知的一切物理和化學知識加起來,只是宇宙間所有東西的冰山一角。
這項也是唯一一個準確度能夠與普朗克衛星 [5] 的研究結果相提並論的研究。普朗克衛星亦是測量宇宙中有多少暗能量和暗物質的研究計劃,不過它用的方法不同。普朗克衛星直接拍攝宇宙嬰兒時期的照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計算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多寡。
兩項研究的計算結果雖然十分接近,但仍有著微小差別。這差別令很多物理學家感到興奮,因為如果屬實,我們就必須重新檢視各種宇宙模型。同時,這亦是科學精神的彰顯。
註:
[1] Neil deGrasse Tyson 談暗物質和暗引力等議題。
[2] 「模型」一詞在科學中亦有特別意義,指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現象的數學結構。
[3] 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 和 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
[4] 暗能量普查資料量龐大,研究團隊目前仍在不斷分析當中。
[5] 或稱普朗克巡天者。//
普朗克黑體輻射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C中文網】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儘管她並不在美國出生,劉文的美國生活沒有絲毫「不美國」之處。她去看橄欖球比賽、煲美劇《慾望都市》、在慈善組織裏當志願者。
在新冠疫情之前,31歲的劉文對自己是住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東亞裔人士這件事,並沒想得太多。「實話說,之前我真不覺得我在這兒很顯眼,」她說。
但情況如今不一樣了。新冠病毒在美國讓超過10萬人喪命,而亞裔身份可能在此招來橫禍。對於包括劉文來內的許多人來說,他們已感覺受威脅。
據劉文說,幾個陌生人在當地超市裏朝她一名韓裔朋友喊髒話、推搡她,還要求她離開商鋪。這一切只是因為她是亞裔,而且當時戴著口罩。
包括紐約州、加州和德州在內的多個美國州份,都有東亞人士報稱被吐口水和拳打腳踢,甚至還有一宗被刀刺的案例。
在美國,針對亞裔人士的偏見遽增,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無論是否曾親歷過暴力、欺凌或更不堪的不公待遇,都開始思索自己在美國社會的位置。
「五年前剛來到美國時,我的目標是盡快地適應美國的文化,」劉文說。
「不過疫情讓我意識到,因為我是亞裔,因為我的樣子或者我的出生地,我永遠無法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在她的朋友經歷那場超市爭端後,劉文下定決心買她人生中的第一支槍。「如果奧斯汀都到了這個地步,那我們可能真的需要買槍了,」她對BBC說。
紐約市和洛杉磯市的警方稱,針對亞裔人士的仇恨犯罪有所增加,而舊金山州立大學與多家倡議組織表示,他們合辦的報告中心從今年三月至今,接收到超過1700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歧視報告。
在包括德州、華盛頓州、新澤西、明尼蘇達與新墨西哥在內的13個州份,警方都處理了上報的仇恨事件。
批評者說,位高權重者為情勢火上澆油。無論是總統特朗普,還是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都遭遇到了一些指責,因為他們在談論中國在疫情中的角色時使用的措辭,不同程度上助長了反亞裔的情緒。
而對於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在遭遇偏見的同時,感覺自己身為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遭到攻擊。
在美國的反亞裔的偏見有多嚴重?
為數眾多的亞裔美國人與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形容,他們在此的境遇在新冠疫情暴發後急轉直下。
金伯利·哈(Kimberley Ha)稱,她在二月留意到這樣的變化,當時她在紐約遛狗,一個陌生人開始朝她大喊。
「他喊道:『我不怕有輻射的中國人'然後開始指著我大叫,『你們這樣的人不應該在這,滾出這個國家,我不怕你們這些人帶來的病毒。』」金伯利是一名華裔加拿大人,在紐約生活了超過15年。
在接下來幾周裏,她留意到她在公眾場所遇到的「大概十人中有一人」,在看見她時顯得怒氣衝衝。「我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程度的敵意。」
而在美國的另一端加利福尼亞州,23歲的麥迪遜·法萊米爾(Madison Pfrimmer)聽說過針對亞裔的攻擊,但「並不認為它像人們所說的那麼常見」。
今年四月,她在洛杉磯一家超市裏為一對年長的中國夫婦幫忙翻譯,據她說,這對夫婦遇到了一名憤怒的女子。這人持續用粗言穢語謾罵他們,還朝他們扔水和噴灑不明液體。
「她高喊,『你們怎麼敢來我家人購物的商店,你們怎麼敢來毀掉我的國家。你們就是我一家人沒法掙錢的罪魁禍首』,」有一半華裔血統的法萊米爾回想道。
法萊米爾說,她嘗試與那名女子爭辯,但對方譴責她為那對夫婦翻譯,還朝她扔了一瓶水,淋濕了她的腿部與腳部。
當他們一行人在櫃台排隊付賬時,那名女子又走過來,朝他們噴了似乎是空氣清新劑或消毒劑的東西。她還跟著那對年長夫婦到他們的車旁,一邊拍他們的照片,一邊高呼「這是你們的錯」,用髒話罵中國、「那些骯髒的人」以及「共產主義」。
「我跑向那對夫婦,用國語告訴他們快進車裏,我幫他們把買的菜放進車裏,從窗戶把蛋遞給他們。」那名女子則開著她的車,一路尾隨法萊米爾,直到法萊米爾把車開近一個警察局。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 (STOP AAPI HATE)數據庫收到來自45個州份與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新冠病毒相關歧視報告,加州和紐約州的案件佔了其中的大部分。
這些事件涉及的種類廣泛,其中口頭騷擾最常見。但推搡、肢體攻擊、職場歧視、禁入場所、打砸等等,都涵蓋在數據庫當中。而比起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
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亞裔美國人的張華耀(Russell Jeung)教授管理這一數據庫,他發現在許多案件中,當事人「被朝著咳嗽與吐口水」,因此他新增了這一類別。
那正是泰德·嚴(Ted Nghiem)的親身遭遇,他生活在費城,是一名37歲的越南裔美國人。在三月,一名男子朝他高喊「滾出這裏,是你造成了新冠病毒」,但他當時並沒有太在意。
然而,同月不久後,另一名男子在兩人擦身而過時朝他吐口水,這讓他「在一、兩天內都感到鬱悶」。
「我通知了警方,但我不知道有沒有後續……幸好我並沒有染上什麼病。」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數據庫收集的事件來自網上的自主報告。BBC通過採訪及分析美國媒體報道發現,自1月起在美國有超過100起疑似針對亞裔的事件,其中約一半的案件已上報警方。
一些事件到達了仇恨犯罪的標凖。紐約警方指,他們已調查了14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仇恨犯罪,其中涉及15名亞裔受害者。
而在加州,一名老人遭遇鐵棍襲擊,一名青少年則因被襲而送院治療。
在德州,一個亞裔家庭在超市中被刀刺傷,其中還包括了兩名分別2歲和6歲的幼童。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獲得的聯邦調查局(FBI)報告,"嫌犯表明他用刀攻擊該家庭的原因是,他認為他們是把新冠病毒傳染給他人的中國人"。實際上,受襲家庭為南亞裔。
有亞裔人士報稱,由於其族裔背景,酒店、Uber司機等拒絶為他們提供服務。
馬特(並非他的真名)是一名華裔美國人,他是在康涅狄格州一家急診室工作的醫生。他稱,有多名患者表示曾有亞裔人士在他們周邊咳嗽,因此要求住院治療。
他經歷的反亞裔偏見似乎更為切身,當時他正嘗試治療一名相信感染了Covid-19的病人。
"我穿戴著防護設備,走進房間作自我介紹。當他們聽到我的姓氏時,他們的反應是'不要碰我,我能見另一個醫生嗎?你可以不要靠近我嗎?'"
馬特說,許多其他少數族裔面臨著"更顯性、更嚴重的歧視",但他依然擔心類似事件會打擊醫護人員的士氣。
"這是一個壓力相當大的時期,我們的工作量大了很多,時刻穿戴著很不舒服的防護裝備。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暴露在Covid-19中。"
「如果他看起來像是華人,他就被攻擊」
新冠疫情最初在中國武漢暴發,總統特朗普因此把炮火瞄凖了他口中控制疫情不力的中國政府。
今年較早前,特朗普多次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批評者稱這一詞匯並不區分中國、中國政府和華裔人士。
特朗普稍後呼籲保護亞裔美國人,稱「疫情蔓延不是他們任何形式的錯誤」。但這並沒有停止一些人怪罪華裔美國人或攻擊其他東亞裔人士。
張華耀教授稱,他收到的反亞裔事件報告之中,四成來自華裔人士,但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其他東亞裔人士身上。
「這是種族定性的例子:『他看起來像是中國人,他就被攻擊』。」
種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又成為種族歸納、種族貌相,指的是依照某人的族裔特徵,來認定其犯罪或涉嫌某種行為。
來自韓國的23歲大學生吳多賢(Dahyung Oh)記得,早在2月,在美國疾控中心建議佩戴布口罩之前,她站在紐約地鐵月台上,旁邊一名女子充滿敵意地瞪著她。
「她開始向我靠近,指著我說『為什麼你不戴口罩,你應該要戴上口罩』,」吳多賢稱。
這名女子自己也沒有戴口罩,吳多賢認為她「被針對」了,「因為我們周圍十幾二十個人都沒有戴口罩。」
「我當下覺得非常憤怒,我因為身為亞裔而被針對,又因身型嬌小而更容易被人當作攻擊目標。」
這次事件沒有以暴力告終,不過吳多賢是幸運的,紐約在3月出現了兩宗無關聯的案件,都是亞裔女性因沒有戴口罩而遭遇襲擊。同時,許多人又因戴了口罩而被騷擾。
張華耀教授表示,對遭遇歧視的亞裔人士來說,口罩可能造成"雙輸"局面,因為"如果他們戴口罩,他們會被懷疑感染了病毒,而如果他們不戴口罩,則會被質疑感染了還疏忽大意。"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美國,在英國和加拿大都有多起針對東亞裔人士的襲擊,引起了高度關注。溫哥華警方稱,今年至今已受理了20宗反亞裔的仇恨犯罪案件。
與此同時,在中國出現了針對非裔人士的歧視情況。有報道指,數百名非裔居民未被確診新冠肺炎,卻被趕出家門丶強制檢疫和沒收護照。包括一家麥當勞快餐店在內的一些餐廳與酒店禁止非裔人士進入。
「我認為這跟以往的危機時期一樣,某一群體的人通常會被當作替罪羔羊,」紐約市人權委員會主席馬拉斯(Carmelyn P. Malalis)說。她指出,艾滋病危機和伊波拉疫情時也有類似情況。
馬拉斯認為,在疫情之前,「針對亞裔的含蓄歧視」就已存在,但由於報導甚少,公眾對此的意識並不高。「人們認為種族歧視是黑白對峙,沒有意識到歧視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她表示。
為什麼亞裔美國人仍被看作局外人?
在美國的亞裔人士來自多元的族裔、國家和背景,他們往往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與身份認同。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美國約有2000萬居民是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約6%。這其中包括了亞裔美國人,以及在美國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亞裔人士。
在亞裔美國人當中,一些族群,例如不丹裔美國人,較高比例是出生在美國以外的移民。而包括日裔美國人在內的其他族群,則更可能在美國已生活多代。
每年,單單是從中國到訪美國的遊客就有300萬人。
但無論是對自我認同為亞裔美國人的人士、希望成為美國人的人,還是僅是到訪的亞洲人來說,在美國針對亞裔的種族偏見都一視同仁。
亞裔美國人有許多共同的經歷,例如他們在疫情之前就已被視為「永遠的外國人」。
「種族,就如許多社會分類一樣,是一種任何人一眼就能看見的類別,」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戴比·馬(Debbie Ma)博士說。「正因如此,人們很容易對這些類別加以標籤與刻板印象,例如,東亞裔人士是外來的,儘管他們實際上並不是。」
她在2008年參與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在紐約出生的華裔演員劉玉玲(Lucy Liu)與英國演員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之間,來自各種族裔背景的美國受訪者們更傾向於認為後者是美國人。
馬特醫生說,經常有人跟他說「你的英語說得真好」,問他真正的家鄉是在哪,儘管他已向對方解釋了他生在美國。
張華耀教授則說:「儘管我的家庭在美國已經開枝散葉到了第五代,我依然被認為是一個外國人。」
這導致人們的亞裔長相、馬博士稱之為「我們明顯帶有的特徵」,成為亞裔人士在疫情期間被針對的原因。
這並非族裔首次被用來邊緣化或針對在美國的東亞裔人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襲擊後,大批東亞裔美國人被囚禁。在19世紀,諷刺東亞人的漫畫被用作種族主義宣傳,用來排斥來自中國與其他東方國家的移民。
時至今日,一些亞裔美國人仍形容他們感覺「處在試用期」,需要去證明他們是美國公民。這一情況在疫情暴發後明顯惡化。
曾以民主黨人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的楊安澤在4月時撰文稱:「對族裔背景一定程度上的鄙視和疏離,已變成了明顯的仇視甚至攻擊。」
他呼籲亞裔美國人「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示我們的美國特質」,例如幫助鄰居、捐獻防護裝備、穿上美國國旗顏色「紅白藍」的衣物。然而,批評者譴責楊安澤的言論是在怪罪受害者,並且他似乎內化了一種觀念:由於其族裔背景,亞裔人就是不夠「美國」。
特朗普總統與拜登的競選團隊都遭到批評。特朗普的一個競選廣告裏形容拜登對華軟弱,其中展現了一連串拜登與中國官員共處的短片。
然而,短片裏還包括了駱家輝(Gary Locke)的畫面,他是一名華裔美國人,曾任美國前駐華大使。人們譴責特朗普的競選廣告暗示駱家輝是中國官員。
與此同時,拜登的競選廣告也被炮轟,因其中強調在疫情旅行禁令實施後,「特朗普仍讓四萬名旅客從中國進入美國」。不過,這些旅客當中許多人或是美國公民。
兩個競選團隊都否認上述廣告涉及排外主義或針對華裔美國人。
在美國的亞裔如何回應攻擊?
對於一些人來說,反亞裔情緒的高漲感覺明顯且危險。
目前並沒有全面的數據記錄各族裔人士在美國購買槍支的數量,但根據槍店老闆們的反饋,亞裔強制購買者和整體的槍支銷售數量正在上升。
49歲的華裔美國人臧東慧在紐約皇后區組織了社區巡邏隊,巡邏隊的微信小組中有200多名成員,他們輪流開車在社區中巡邏,向警察報告可疑行為。如今巡邏隊以棒球棍自衛,但臧東慧希望未來他們可以持槍巡邏。包括他在內的十多名巡邏隊成員最近已申請購買槍支的許可證。
臧東慧形容自己是保守主義者,他相信華裔美國人應該武裝自己,「以防社會動蕩與犯罪急增」。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讚正這一看法,舊金山和平組織的共同發起人梁國雄(Max Leung )就是反對者之一。該組織近日定期在唐人街巡邏,並稱巡邏有效減少了蓄意破壞與盜竊的案件。
「儘管我深信並且十分支持自衛,我們並不鼓勵成員們持槍巡邏,」梁國雄說:「我們希望在組織內建立促進和平、而非以暴制暴的文化。」
藝術家與喜劇演員也受到啟發而發聲,譬如華人說唱歌手Jason Chu,他發起了名為「仇恨是一種病毒」的倡議活動,還寫了一首關於反亞裔事件的饒舌歌曲。他說,想以饒舌來展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人們有多麼荒謬」,以及「強調亞裔美國人屬於這個國家」。
「我們在美國不是過客,我們在這裏出生,這是父母養育我們的地方。我們想說,仇恨不屬於我們的國家。」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人們希望這番對歧視的全新認識,能讓美國的亞裔族群變得更強大,與其他的少數族裔更團結一致。
馬特回想起,在他成長過程中曾聽到不少針對非裔美國人的負面評價,其中有的來自亞裔美國人。
相反的是,「如今我看到許多亞裔美國人為艾莫德·阿伯裏(Ahmaud Arbery)申訴」。非裔美國人阿伯裏2月在喬治亞州郊外慢跑時被槍殺,兩名槍手說他看起來像是個盜竊案嫌犯。
馬特留意到,亞裔美國人群體近年來在政治領域的聲音更大了,在其他領域也越來越亮眼。「我的很多朋友看到這些反華人的言論,對於談論其他族群面臨的歧視更感興趣了。」
張華耀則目睹一些亞裔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共同利益,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或群體動員起來」。他說,來自不同階層、教育背景和族裔的亞裔人士如今因疫情相關的歧視而「發現了他們共同的經歷」。
「我們在一同面對種族定性這一過程,希望終有一天,我們會團結在一起對抗歧視,以共情心對待其他同樣面臨種族定性的人們。」
#社會 #政治 #生活
普朗克黑體輻射 在 Sec.11.11 - 恆星的輻射 的推薦與評價
而黑體則是一個會吸收所有經過他的輻射的一個系統. ... 普朗克(Max Planck) 在1990 時為黑體輻射找到一個更好的模型(現在被稱為普朗克定律): f ( λ ) = 8 π h c λ − 5 ... ... <看更多>
普朗克黑體輻射 在 Re: [問題] 普朗克量子論和愛因斯坦光量子論的差異- 看板Physics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Hall123 (拉拉拉)》之銘言:
: 【出處】自己思考問題
: 【題目】普朗克量子論和愛因斯坦光量子論的差異
: 【瓶頸】我們知道普朗克量子論是假設能量是一份一份吸收和放出
: 但是他用半古典理論,而愛因斯坦是假設光為一顆顆光量子
: 除了這個部分還有哪些是相同跟不同的?
提供一些些想法供參考。
原PO提到的這個差異其實是意味深遠的,因為它甚至意味著:
普朗克提出的黑體輻射公式自然地蘊含著「能量量子」的全同性,
但是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學說則否。
(這裡要討論的內容受益於我的朋友。
此外,天津大學的戴伍聖老師也曾在其課堂上指出這個問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541147wP?p=2 )
本來,在普朗克這裡,能量量子彼此不可區分是自然的,而可區分則顯得詭異,
但是在愛因斯坦那裡卻不然,
因為當愛因斯坦藉著「光量子」概念重新詮釋了黑體輻射現象的時候,
便默許了光量子如經典力學之中的粒子一般彼此可區分。
事實上,就歷史而言,
恰恰是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作為玻斯-愛因斯坦統計的一個特例)
引導了後來玻斯(S. N. Bose)的工作的
(玻斯在其計算之中發現自己可以回到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
而玻斯的工作之所以有其歷史地位,
即,澄清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與力學中的粒子在統計行為方面的關鍵差異,
則是因為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說。
(玻斯的工作對愛因斯坦的重要性也在於此,
因為它消解了反對光量子說的一個主要理由。
參:L. M. Brown、A. Pais和B. Pippard合編的《20世紀物理學》,
第3-2-3節之中的第二點。)
話說回來,兩者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
道理在於能量是物項(entity)的一種數學化的「性質」,
而這種性質的數值變化,其結果與變化的過程/次序無關,
但光在光量子論中卻是一種「物項」
(如果光並不是力學波,並不是介質的一種「狀態」的話),
而物項在傳統上即被預設了攜帶著使彼此差異而分的特徵
(當然,伴隨著差異的問題,還有同一的問題)。
因此,「能量」並不如粒子那般可區分,
我們在描述能量轉移時並不能說是「這份」能量轉移出去還是「那份」能量轉移出去,
而至多只能說有多少量的能量轉移出去;
但「光」卻被光量子說給心照不宣地預設了具有個體性(individuality),
從而在概念的構成上,各個光量子彼此不同,
純粹在概念上說「這個」光量子或「那個」光量子並沒有什麼問題。
(岔題。嚴格說來或許可以區分「個體性」和「可區分性」(indiscernibility):
前者是就存有論而言的,而後者則是就知識論而言的。
原則上,除非有不可區分者的同一性原則,否則有個體性未必就有可區分性。
不過,這裡沒有區分它們。)
於是,既然普朗克只假定了振子能量不連續轉移,
而並未將電磁輻射設想為粒子或所謂的「光量子」,
那麼在這個假設之下,
能量量子也就當然會由於繼承了能量的不可區分性從而具有著全同性
(如果能量量子具有可區分性,反而會顯得很奇怪)。
當人們引入黑體上振子能量轉移的量子化假設,
並根據振子能量的波茲曼分布公式最終推導出光量子的玻斯-愛因斯坦統計分布公式時,
起初所計算的只是「振子的」平均能量(還沒有考慮光量子),
但後來卻進一步引進愛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
而將計算結果詮釋成了「光量子的」分佈公式,
使得光量子的全同性(繼承自能量量子的全同性)
伴隨著光量子概念的引進而被引進了。
順帶一提。
既然等量的能量或動量並不具有可區分性,
那麼對於同一種力的作用而言,
我們便不能說是這份能量或那份動量轉移給粒子,
而只能說有一份能量或一份動量轉移給粒子。
因此,原則上,作為「力的物化」的場也不應該具有可區分性
(在力學中,力為兩粒子之間在運動上的因果關係,而非物項,
但在場論中,場則是物項)。
於是,一般地說,
這或許便意味著從量子力學走入量子場論之後,
場量子便應該「自然地」具有全同性。
(而且由於前面並未使用到電磁力的特殊性而並未失去一般性,
這或許便能進一步說明何以一般的力場的量子都是玻色子。)
雖然在多粒子的量子力學當中,
由於粒子之間存在著干涉性
(尤其是,比如,包立不相容性,參:費曼,《量子電動力學講義》,第九章),
人們也有一些理由將粒子視為彼此全同的
(參:費曼物理學講義,卷三,第3.4節),
但不同於量子場論的是,
在量子力學當中,粒子的全同性仍必須經由特置(ad hoc)假設來引進。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量子力學對客體狀態所採取的描述方法
先是分別考慮諸粒子各自的動力學性質從而區分了無法被區分的粒子,
才又必須再引進額外條件來消除這種可區分性。
量子場論則不然,
量子場論對客體狀態的描述方法從一開始就不個別地考慮各粒子,
而是僅考慮場,並將粒子看作場的激發
(在量子場論中,「粒子」是由場概念所衍生的次級概念,
有些類似於在力學中,「波」是由粒子概念所衍生的次級概念)。
再順帶一提。
既然干涉性和不可區分性有關係,
不難想見,具有不可區分性的場即同時也具有干涉性。
在粒子間有著交互作用力的系統(在此即,存在著場的系統)當中,
粒子系統的總能量並不同於粒子被分開來考慮時的能量總和,
而還包括了為描述交互作用(在守恆律成立的前提下)而被引進的勢能,
或者說,「交互作用能量」。
(交互作用能量存在於粒子「之間」,而不存在於個別粒子身上。
這是必要的,畢竟交互作用力是粒子間的關係,而非個別粒子的性質。)
考慮到這個交互作用能量的存在及其性質,
場系統之總能量也就不同於被分開來考慮時的場的能量總和。
反過來說,一旦把原先幾乎沒有重疊的場放到一起以致場發生重疊(疊加 ),
場系統的總能量便要有所變化,
而「場在疊加後的能量不即等於場在疊加前的能量之和」的性質即為「干涉性」,
其中的交互作用能量項則即為場能當中的「干涉項」。
(場的干涉性對於交互作用的存在是重要的,
而當兩個帶荷粒子形成不同相對位置(位形,或組態)時,
雖然場只是簡單的疊加,但系統之總能量並不同,從而即意味著有交互作用。)
(岔題。由此,可以將交互作用的存在看作是熵增的結果嗎?
也就是,是否能把場能看作是某種自由能、
從而把力看作是某種熵力(entropic force)?
然而,這樣的話,粒子間的交互作用就不應該是可逆過程了,
儘管電磁學的確有著時間箭頭?)
至於場的不可區分性與干涉性之間的關係則在於:
使粒子彼此區分開來的一個關鍵在於粒子軌跡不相交,
但與粒子系統不同,場的「部分」卻沒有軌跡可言
(換言之,場系統不能被設想為連續分布的粒子系統,
不能被設想為世界線的匯集),
因而場之運動乃至其能量與動量的變化
並不能被分解為場的部分之運動乃至其能量與動量的變化
(與此相對,粒子則可以,而粒子的這種性質也反過來意味著它不具干涉性),
而這在原則上便允許了場具有粒子所沒有的干涉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134.15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ysics/M.1613404982.A.B56.html
※ 編輯: s1290961 (59.115.134.157 臺灣), 02/16/2021 08:51: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