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減重達人桐山秀樹,因罹患糖尿病,為控制病情,開始採行三餐不吃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和甜食,結果體重在3週內從87公斤掉到67公斤。桐山瘦身後開始推廣「限醣飲食減肥法」,2012年出版《大叔減重部的奇蹟》及推出相關食譜,2016年卻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猝死。
💢不吃澱粉恐導致高血脂發生?!
#林俐岑營養師 指出,長期不吃澱粉相對的就必須攝取大量的蛋白質及脂肪的食物,對於肝腎的負擔極大,若攝取的油脂又以飽和脂肪比例高的紅肉類食物、椰子油、奶油製品等,更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中風的風險!
👩⚕營養師認為,澱粉在減重時扮演的角色,比我們想像中還重要!
今天就要來告訴大家:只要選對澱粉食物,掌握好正確的時機,健康吃澱粉完全不會胖!
🧐減醣就是不吃澱粉嗎?
#林俐岑營養師 說:吃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節省蛋白質的使用,有助於燃燒脂肪。
因此”減醣飲食+對的澱粉食物”,反而可以幫助身體燃燒脂肪喔!
🧐減醣是什麼?
減醣是指「減少碳水化合物(醣類)的攝取比例」,主要是為了降低”過多的葡萄糖”儲存成脂肪的機率。
澱粉屬於一種碳水化合物(醣類),當澱粉進入腸道消化後,會分解成葡萄糖,而葡萄糖是人體主要的熱量來源,也是大腦在運作時的主要能量。如果在運動前後,適量補充碳水化合物(醣類)可以避免身體去消耗原有的肌肉蛋白,達到維持肌肉量的效果。
🧐為什麼要少吃精製澱粉?
碳水化合物(醣類)主要分成”精製”與”非精製”,精製是加工過的食品,包含砂糖、白米、麵食等加工過的食物;非精製是指未經加工的原型食物,包含燕麥、糙米、根莖類食物等。
而現代人飲食中長長充斥著精製糖、精製澱粉,這些碳水攝取到體內會使血糖快速上升,促使體內胰島素快速將多餘的血糖儲存成脂肪,最終造成肥胖或代謝症候群等症狀,因此嚴格控管醣類的攝取,對於減重、減脂或代謝症候群有很大的幫助。
#林亞貞營養師 指出,減醣並不是完全不吃澱粉喔,因為有一種叫”抗性澱粉”的澱粉,不僅能幫助降血糖,而且還能瘦身!
🧐什麼是抗性澱粉?
抗性澱粉是一種澱粉,因其結構不易在小腸中消化,因此抗性澱粉所提供的熱量是一般澱粉所提供的一半,約2大卡/克。
👩⚕#好食課 營養師團隊整理了4大抗性澱粉的功效
1. 促進脂肪分解
國外研究指出,在控制總碳水化合物量狀況下,若將餐點中醣類的抗性澱粉比例提高到5.4%(相當於半顆放涼的地瓜),可以較沒有提高抗性澱粉比例者,更能促進脂肪分解與脂肪的堆積。因此,適量攝取抗性澱粉具有減肥的功效,下次煮飯時稍微放涼一點再吃吧!
但是營養師也要特別提醒,"總熱量的控制"還是很重要的喔!
2. 調節血脂
有研究發現豆類的抗性澱粉,有助於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其機制與抗性澱粉能促進膽酸排泄,而提高肝臟膽固醇代謝有關。
3. 建立健康的腸道菌叢
抗性澱粉難以被小腸消化,但能於大腸中被細菌分解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是腸道中好菌的能量來源,也有助於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4. 控制血糖
抗性澱粉難以被小腸消化吸收,因此較不易造成血糖的劇烈變化,對於有血糖問題的糖尿病患者,在總澱粉量控制狀況下,提高抗性澱粉的比例能有助於血糖控制。
#林亞貞營養師 也說抗性澱粉食物的”升糖指數低”,可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還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胰島素阻抗”,讓身體更有效地控制血糖。
🧐哪些食物有抗性澱粉?
Ⅰ. 全穀物類
種子和豆類的胚乳中,澱粉顆粒被蛋白質和細胞壁包住,這樣的物理結構阻礙了澱粉的消化,降低了血糖反應。
常見在含蛋白質較高的澱粉食物中:蕎麥、糙米、小麥、大麥、小米、燕麥、碗豆、扁豆、黑豆、紅豆、綠豆等。
Ⅱ.生的澱粉類🍌
抗性澱粉大多存在於”未成熟的蔬果”或”未煮過的澱粉食材”,使腸道難以消化,其熱量也相對較低。
生的澱粉類食物:未成熟的綠色香蕉
Ⅲ. 煮熟後冷卻或低溫加熱的澱粉🍠
將食材加水加熱後,食物會變的柔軟易消化,這樣的過程稱為”糊化”,糊化的食物”冷卻”或者以”低溫”加熱,可讓”已糊化”的部分澱粉轉變成”抗性澱粉”,口感上會偏硬。
常見於米、馬鈴薯、麵條、麵包等食物,如白米飯放涼的冷飯、再回熱的隔夜飯或烤過的吐司。
Ⅳ.加工製成
經過加工技術轉變其澱粉結構,減少消化。如燕麥棒、五穀奶、各式雜糧麥片沖泡包等,其中常見食品成分標示中的「β-葡聚糖」就是抗性澱粉的一種。
⚠雖然加工製成可提高抗性澱粉含量,但因加工過會使GI值相對較高,建議需限制攝取量。
🧐什麼時候可以吃澱粉呢?
#減重醫師蕭捷健 指出,這3種情況吃澱粉,絕對不會胖!
1.重量訓練完吃🏋️
運動完,尤其是肌力訓練,是最好的時機,這時攝取的澱粉會變成肌肉和肝臟的肝醣儲存起來。
2.有氧運動前吃
進行有氧運動時,會燃燒一定比例的肝醣和脂肪,在運動前或運動前一餐,一定要先吃適量的澱粉。如要進行超過1小時的有氧運動,最好在運動中每小時補充30克葡萄糖液,以免肌肉流失。
3. 中午吃
睡眠時會消耗肝臟的肝醣,但不會動到肌肉內的肝醣。早上起來補充蛋白質,健身完再吃澱粉,也可以增加肌肉儲存肝醣的能力,進而降低體脂肪的產生。
早上起來如果不餓,可以午餐再開始吃澱粉。肝醣可儲存的空間越大,吃下去的澱粉變成脂肪的比例就越少。
🧐除了選擇抗性澱粉的食物,還需要做什麼,才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達到瘦身效果呢?
👩⚕#林亞貞營養師 的減醣選食原則:低GI食物、高纖澱粉、未成熟的水果
①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容易被消化吸收增加飯後血糖,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可以穩定血糖。
🧐哪些是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呢? (GI值<55屬於低GI食物)
像是GI值介於50~55的蕎麥麵、玉米或是義大利麵,更低的有冬粉(GI值:33)、薏仁(GI值:29),這些都可以運用在我們日常主食選擇當中。
但是我們也不能單看食物當中的升糖指數來選擇食物,要搭配不同的食物或者利用烹調方式,改善三餐當中的升糖指數。
②不要單純只吃一種澱粉的食物,可以選擇像是抗性澱粉或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像是一些放隔夜的飯或者是冷飯、根莖類像是地瓜、馬鈴薯、芋頭等。
③在餐當中含有纖維的種子、麩皮,或者是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酸味的食物,它能夠延緩血糖的上升。
④減少羹類、糊化以及烹調時間過長的食物,因為它的糊化越高 GI值越高。
⑤適當生食或者是選擇不是很熟的水果,像是一些生香蕉,它的升糖指數也比較低。
⑥最後要記得搭配細嚼慢嚥,可以延緩飯後血糖的增加速度。
所以減醣並不是完全不吃澱粉喔,吃對澱粉對減重及健康也有很多好處。
內容整理自 #食醫行新聞市集
#減醣飲食 #減脂 #減重 #增肌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
簡單的分享⮫讓更多朋友認識減醣
隨手的按讚👍給予我們溫暖的支持💕
捷 糖 穩 致癌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捷 糖 穩 致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貧窮習慣和富有習慣是根本差別所在》
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同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財富。
1、消極心態,讓生活黯淡無光
科裏調查:有78%的窮人想法是非常消極的,他們遇事總喜歡往消極的方面去想,看問題的角度總是消極悲觀,「我真倒霉」、「全世界都是壞人」、「我誰也不信」。
他們把困難無限度的擴大,把個人能力無限度的縮小,結果就是「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我買不起」、「我不夠聰明,我讀書少」 ,大腦裏已經輸入了一套失敗的程序,被這些負面信息控制了。
負面心態和信念決定窮人了不敢行動,沒有行動自然就沒有結果,沒有結果,自然就沒有成功。
2、窮人將讀書為視為負擔
科裏調查:窮人有92%的人是不讀書學習的,認為學習是一件很辛苦、很頭疼的事,坐在那裡學習不如讓出去幹活,從來沒有想過,就是因為自己的缺乏知識,才會掉入愚昧無知的陷阱裏,不讀書思維眼界淺薄,看不到長遠的前方。
讀書同時成長自己,成長就是改變自我,改變自我是很痛苦的,不想改變自我是窮人根本原因。要想成功必須先成長,成長來自於每天不斷的閱讀和自學。
3、窮人投機心理,渴望一夜暴富
科裏調查:52%窮人的人每周參加一次體育賭博,購買各種彩票,夢想著有一天巨額獎金砸到自己頭上。
窮人思維即渴望成功,又想追求不勞而獲,世上沒有發橫財的這種事,積累財富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需要投入精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的道路上是堅持下來的人。
而那些白手起家的富人,他們不追求一夜暴富,不喜歡投機,94%的人不買彩票,而是不斷培養追求夢想和目標的習慣。
4、窮人追求安逸生活,過多沈迷於電視手
科裏調查:77%的窮人每天看電視、玩手機,時間超過2個小時以上 ,網際網路和手機的興起致使了很多的人,一天消耗在手機看視頻、打遊戲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以上。
富人他們是利用這些時間來創造價值和收益。羨慕成功人士人前光鮮亮麗的一面,不曾想這些人背後付出了是多少努力。
5、窮人擁有不良的人際關係,和什麼在一起你就成為什麼人
科裏調查:96%的窮人喜歡與消極、懶惰、好吃喝玩樂、酗酒的人交往。
科裏這麼個法則是這麼說的:你身邊15個人的收入的平均值就是你的收入。和什麼樣的人為伍,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6、生活沒有目標,得過且過
科裏調查:95%的窮人沒有任何的生活目標及規劃。成功的起點在於我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憧憬嚮往,人生藍圖能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長遠目標,沒有人生藍圖和長期目標就成了秋日的落葉,漫無目標隨風飄落。
7、不良的生活習慣、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科裏調查:77%的窮人從不鍛鍊身體,每天吃一些熱量超過300卡路里垃圾食品。
為了省時省力,經常去快餐店吃一些高油、高脂、高鹽、高糖的垃圾食品,貪圖重口味帶給他們的食物快感。
懶惰的習慣也讓他們不喜歡運動,喜歡宅在家裡追劇刷手機,體重瘋狂飈升,過多脂肪堵塞血管,發生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等身心疾病。
這些貧窮的習慣是否讓你感覺到似曾相識,不用擔心下來我們會詳細的講解,如何改掉身上的這種貧窮的習慣。
貧窮的習慣阻擋了前進的腳步,改變人生的關鍵就是要改掉舊有的貧窮習慣,用嶄新的富有習慣取而代之。
富人的富有習慣引領他們走上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1、富人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健康的身體是創造財富的本錢
①富人堅持運動,體育鍛鍊補充能量
運動會促使身體產生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釋放,一些化學物質的協同作用會讓身體的負面情緒轉為正面的情緒,只要堅持運動,負面情緒很難上身。
當壓力來襲,下丘腦會增加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分泌,這些腺素會促使心跳加快,通過運動快速釋放這些物質,進而減少壓力。
76%的富人每星期至少有4天會花20~30分鐘做有氧運動,比如跑步、慢跑、健走、騎自行車、游泳等等。跑步、慢跑或健走並不花錢,任何人都可以效仿。
②注重飲食健康
75%的富人科學的搭配飲食營養,不去快餐就餐,快餐食品高油、高脂、高鹽、高糖,容易引起肥胖等健康問題。
③保證充足的睡夢
98%的富人每天平均睡眠都7個小時以上,好睡眠能讓身體快速得到恢復,補充體力和能量,身體更健康,腦力更充沛。
如果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身體的損害是巨大的,會造成早亡。
2、富人每天閱讀,不斷精進自己
每天學習新知識就等於重塑自己的大腦,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啟用新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建立彼此的接觸,擴大了腦容量,增加了智慧。
在富人當中,有85%的人每個月至少閱讀兩本書,88%的人每天至少閱讀30分鐘。
他們讀什麼?51%的人讀歷史,55%讀自我成長類書籍,58%閱讀成功人士的自傳,從這些傳奇人物的故事裡吸收人生教訓,吸取謀略與智慧。
馬雲最愛看的人物傳記就是胡雪岩,胡雪岩的傳奇故事讓他受益匪淺,也是他今天成為這樣敏銳的洞察中國商業規則的原因之一。
3、富人注重建立高效人際關係
白手起家的富人,他們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建立高效的人際關係。
86%的富人會去結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目標夢想的人,為將人際關係的新生嫩芽培養成參天大樹,他們會利用一些互惠原則。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細節保持和朋友客戶的不斷的連接和互動。比如在節假日和生日會送上禮物和祝福卡,人對於能記住自己生日的人,都通常懷有好感和感激之心。
富人注重去瞭解重要客戶活中的關鍵時刻,婚喪嫁娶,生病、事業挫折、家庭成員的意外,他們會隨時保持聯繫,建立一份完整的人脈檔案,人都是有感情的,一旦對方為你付出很多關心,對方會想方設法的去回報一方。
4、富人會設定宏偉的目標
55%的富人會花上至少一年或幾十年的時間追求某一個目標,目標就像深夜在大海裡航行的指路明燈,永遠讓你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前行,當偏離航道的時候再糾正過來。
成功人士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他們清楚知道他們每天應幹什麼,不該幹些什麼,十年磨一劍,水滴石穿,不斷地深挖一口井。
目標催人奮進,富人會給自己設定一個人生藍圖,「10年、15年、20年希望中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未來擁有什麼樣子的收入?房子?開什麼樣的車子?下班週末假期都應該做些什麼活動?
制定一份完整的人生藍圖,把夢想和目標列成一份詳細的清單,每天會圍繞著這個清單去實現人生的目標。
5、富人充滿激情
82%的富人堅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興趣就像是一個開關,一旦打開,人們就獲得了堅持不懈的能量,而堅持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頭號特質。
稻盛和夫說過:「你想獲得成功和幸福,前提是必須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工作中充滿了激情」,熱愛燃起激情,激情是一份自我燃燒的動力。
6、富人相信自己
79%的富人堅信自己能夠擺脫貧窮,從而躍升到中產階級,成為富有階層。90%的富人不相信命運,他們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洛克菲洛給兒子的一封信里反覆強調,「一定要相信我能做到「 他最討厭下屬的一句話就是『「我做不到」,他告訴兒子每個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我會成功」支配著各種思考過程,成功的信念激發自信的心智,創造出獲得成功的計劃。
7、富人懂得控制情緒
81%的富人養成了控制憤怒、嫉妒、埋怨和仇恨等負面習慣,他們是自己情緒的主宰者 ,知道負面的情緒會導致糟糕的決定和後果,他們十分的忙碌,不允許自己沈溺於悲哀、憤怒的壓抑之中,他們會用積極的行動,驅除心中的悲傷。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他們會去參加一些建議性的活動,進行自我提升和完善。
8、誠信是最好的招牌
85%富人堅持說真話 ,堅守和執行承諾,一個誠實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而信任是成功和穩定人際關係的基礎。
富人不依賴於命運的安排,相信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圍繞自己的人生藍圖,來安排和設定自己的目標習慣的養成。
人每天活動當中有40%的內容都是習慣的產物,習慣是神經系統的一個自然反應,習慣形成以後,大腦進入省力模式,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的健康、效率,財富、幸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建立習慣覺察表,記錄自己每天習慣行為
習慣從覺察開始,我們需要對舊有的壞習慣有一份覺察,如果沒有覺察那改變來是非常困難的。
當我們嘗試改變一個習慣時,大腦會產生反抗,結果新的習慣在幾周之後就可完全瓦解了。
花兩天的時間,記錄從起床開始到入睡前每一個習慣,記錄內容是序號和習慣行為。
2、評估自己的習慣,重新認識自己
你的習慣進行評估,在好習慣後面添上加號化「+」,壞習慣後面化「—」號。
通過習慣評估表我們已經清晰了哪些是自己的好習慣,哪些是自己的壞習慣,改變習慣意味著要把壞習慣連根拔起,重新培養新的好習慣。
3、富有習慣跟進表,鞏固新習慣
已經清晰了哪些是貧窮習慣,哪些是富有習慣。
開始擬定自己的一份富有習慣清單,這份清單的項目成為我們日常活動的一部分,清單以一周、一月位單位時間,每天晚上給自己一天行為進行檢測和總結,為什麼沒做到,沒做到的原因是什麼?第二天重新調整行為,對做到的新行為給予獎勵,一月做到20天堅持運動,獎勵自己去看場電影等,一定要有獎勵過程,新習慣才更容易養成。
4、新習慣養成,練習慣的捷徑
①新舊習慣的合併,更容易培養出新習慣
舊有的習慣非常牢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去除的,只有在舊有的習慣的基礎上添加一些新有的習慣。
比如每天都有喝咖啡的習慣,同時想增加一個喝白水的習慣,只要把咖啡杯放在飲水機上,飲水機就成了喝白水的一個觸發物品,大腦想喝咖啡的時候,你就會拿起咖啡杯,看到飲水機就提醒自己要喝一杯白水,用這樣子的方法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培養起喝白水水的新習慣。
②限定人際交往對象和環境
和什麼樣的人群在一起,你就會被激發出什麼樣的行為習慣。
和一些菸鬼在一起,你就別想戒菸。想要減肥就不要和一些吃貨在一起,他們只是會勸你不停的吃啊,喝啊。想要減肥就進入到健身圈裡,通過運動節食進行減肥。
如果想養成一些讀書和閱讀的習慣,那就進入到一些讀書會的環境當中,和一群愛讀書的人在一起,他們的行為習慣會引發你去拿起書來閱讀。
③從微習慣開始,微小到不可能失敗
微習慣小到不需要你耗費一點意志力,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習慣越小越能完成,比如看兩分鐘書,做兩個伏地挺身,一個動作行為開始之後,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加大行為量,做兩個伏地挺身之後,身體會有自覺的想多做的慾望,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形成一個自動化反應。
④架空壞習慣
在壞習慣之間設置障礙 ,增加執行習慣的難度,如果在看電視的過程有喜歡垃圾食品的壞習慣,不買零食或者是把零食換成乾果。
晚飯後有喜歡打遊戲的壞習慣,那就把電腦搬搬到地下室去,或者不交寬頻費。通過一些阻礙,慢慢的戒掉我們的一些壞習慣。
如果我們養成了富人擁有的生活習慣,那前進的道路只會是通往一個地方——充滿了機遇,成就、財富、健康、幸福的人生。
富有成功習慣的養成並不是簡單,那些白手起家的富翁們,平均要12年才能積累起財富,我們必須花時間並且堅持不懈的前行。
蹺蹺板的一端是富有的習慣,另一端是貧窮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讓蹺蹺板正朝正確的方向傾斜,也就是讓富有的習慣壓住貧窮的習慣,通過控制自己的習慣,我們能夠變得更加強大,對人生更有掌控感。
——托馬斯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