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替各位說明一下什麼叫做垃圾。
第一,前三分之一篇幅全部都在講「#布爾橋亞的霸權(bourgeois hegemony)」「#中產階級自我的獨斷文化」,有沒有證據呢?沒有,我說你是布爾喬亞就不會是貧下中農,我說你是霸權就不會是勞動人民。沒有證據的論述就是垃圾。
第二,中間三分之一據說叫做量化報告的分析結果。星巴克跟85度C的消費者收入比較,#買星巴克的人收入比較高。這是要多白癡才需要統計來理解的事實?去買燕窩的人會比買冬粉的窮嗎?而且就算收入高就能連結到中產階級的獨斷文化還是霸權嗎?拿一個幾乎是恆真的現象來說事,乾脆說因為1+1=2,所以你一定是布爾喬亞的霸權好了。
第三,後三分之一出現了「星巴克使用 #價值導向定價法,因此我們在這裡不考慮商品成本的問題」任何有學過一點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售價跟成本一點關係都沒有」。售價僅取決於市場的需求,而不是產品的生產成本。隨便抓著一個新名詞好像自己無意間發現新大陸還是發明輪子一樣,我真的不知道需要有多少智慧才能夠把自己的無知暴露給大眾看還沾沾自喜。
第四,最後一段有趣了,說產品區分不同族群的售價會「#損失消費者剩餘(Consumer's Surplus)」。什麼叫做消費者剩餘?我們看看最簡單的維基百科解釋: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是指購買者的 #支付意願 減去購買者的 #實際支付量。消費者剩餘衡量了購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例如某場電影票價為20元,可是消費者認為其應價值50元,那麼消費者剩餘則是30元。所以把消費者在星巴克看到的,心目中價值$135的大杯卡布奇諾拿到City Cafe用$45販售,消費者剩餘應該是增加了$90,而本文作者很天才的告訴我們「#消費者剩餘被廠商吃完了」。吃了多少?嗯?
呼風就是雨,畫貓便是虎,指鹿呼作馬,撒豆變成兵。沒有這等功力的作者,還真不知道要如何寫出這樣一篇讓人腦洞大開的文章。有人說 #這個寫的滿好的,呵呵。
#或許腦洞大開才是普世價值
#我來辦個腦袋開洞服務不知道會不會熱銷
#工具就用鐵鎚跟鐮刀吧
#頭皮屑免煩惱砍頭就會馬上好
#民主就是把經濟拱手交給這樣的人來決定
#有民主真好
這個寫得滿好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