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電影筆記》,才發現原來可以這樣看蔡明亮
⠀
⠀
如今全心沉迷在影像世界的孫松榮,當年在馬來西亞其實是個文學少年。一切冒險要從參加文學社開始說起,那時他看很多台灣作品:「我對台灣就有一種想像,好像是我嚮往的地方。」這個不知補習班為何物的小文青追逐台灣作者們,至今對黃春明、張大春、蔣勳等作家的演講印象深刻。回想起來,他說也是因為理科實在太爛了:「我只有中文比較好,就花很多時間在閱讀上,也開始寫一些詩、散文與書評給高中的雜誌。」
⠀
⠀
在那個年代的馬來西亞,文學容易取得,電影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即便常常在文學裡看見電影足跡而產生好奇,他也只能土法煉鋼般到書展買些電影劇本回家閱讀、以文字想像拍攝的畫面,但那與現實之間畢竟鴻溝巨大,尤其在遇到蔡明亮這種導演的時候:「他那時得威尼斯影展大獎,馬來西亞的華人娛樂報紙是頭條,我就去找了《愛情萬歲》的劇本來看,看了覺得怎麼短短的,好像沒什麼事發生。」咦,怎麼短短的?這份迷惘他很久以後才得以解開。
⠀
⠀
1995 年,孫松榮高中畢業,搭上馬來西亞華僑來台灣讀書浪潮的末班車,踏上這塊土地,他當然沒忘記到電影資料館(國家電影中心前身)借閱《愛情萬歲》,原以為看不懂的文字能從影像得到解答,他卻再次更迷惘了:「看了還是無法全部理解,原來電影可以是這樣的?」蔡明亮謎團未解,他卻被影像吸引開始大量看片,四處找錄影帶、聽講座,或到重慶南路上買盜版錄影帶。他是作業寫得還算不錯的學生,報告屢被稱讚,最終在輔大影像傳播系第一屆拿了第一名畢業,原本打算讀完大學後就回家鄉當記者,卻陰錯陽差被老師推坑,離家越來越遠。
⠀
⠀
「大學那時寫東西有些老師還覺得不錯、可以發展,自己慢慢有了點信心。後來又遇到幾位老師啟發我去唸電影,我就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學點法文,學了一年多就去法國。」抱持著對文字與文學的愛慕出發台灣,卻碰上了電影,將他帶往世界另一端。這次出國,是真的有感了,來台求學雖然帶著馬來西亞口音,至少講的還是華語,隻身來到法國,直面而來的語言障礙讓他難以招架。
⠀
⠀
閱讀專訪全文 ➤➤ https://bit.ly/3h8Rw8z
⠀
⠀
就是那段時間,他開始大量閱讀《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一方面為了增進法文理解與寫作能力,一方面也看法國人如何寫台灣導演。他印象深刻一篇由影評人布蓋(Stéphane Bouquet)的文章以他前所未見的方式書寫蔡明亮。「他把蔡明亮電影裡的身體,當作是一個幽閉恐懼症的、生病的身體,我才發現,原來身體可以被當成病徵,甚至當成家庭的隱喻來討論。所以那篇文章〈為了溝通〉對我來講影響很重大,讓我思考,你在影像裡面看到演員的身體,其實可以像文學一樣,可能是一種物質、是一個象徵,或是某種社會敗壞的傾向,而不只是一具軀體。 」
⠀
⠀
這世界上有不少影痴,他卻可能是少見的影評痴:「我完全被那篇文章所感動,原來評論可以寫得那麼迷人,甚至能產生巨大的想像空間。一直以來,《電影筆記》裡的文章都是學術、評論、創意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寫作者很強,各行各業都有,他們會帶著自己的訓練背景去寫作。像布蓋,他有舞蹈的訓練,有時候舞者身體很誇張嘛,會扭曲對不對,他在文章裡就將身體的舞動視為某種社會的寫照。我真的大開眼界,哇,原來電影可以這樣被討論與思考的。 」
⠀
⠀
這篇法國影評人布蓋於九〇年代末期發表的評論,其切入方式繼而觸發孫松榮深刻反省自己的生活與情感狀態。他發現自己長年在外求學,走到哪都是異鄉人,「好像哪裡都不是我的故鄉。很多時候我有很大的焦慮感,但是這焦慮感也同時讓我思考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帶有一種外來者的觀點。」外來者身份帶來的焦慮,通常還伴隨著沉默。
⠀
⠀
「我後來想了想,我滿喜歡安靜、寂寞,甚至不會發出聲音的影像。我在法國,一個人,法文才學了幾年,沒有辦法像中文滔滔不絕,那時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我開始關注影像中某種困惑無力的狀態,像作品裡一些不太說話的人。」他發現,許多導演刻意在電影裡加入毫無聲息的人、或無動作的狀態,這也成了他寫博士論文的方向:「我在國外六年多,發現沉默、不說話好像是我們與生俱來最原始的狀態。你就是個他者,別人不會要求你特別說話、表態,你也就繼續保持沉默。對我而言,所謂的『mutism』,比沉默更沉默的狀態,它可以是聲音上的沉默、身體上的沉默,乃至文化上的沉默。」
⠀
⠀
⠀
▍閱讀時間|專訪孫松榮,在一個評論失效的年代重讀《電影筆記》 ➤➤ https://bit.ly/3h8Rw8z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h93qiX
⠀
#舊文沒看過就是新的|#閱讀時間|#孫松榮|#電影筆記|#BIOS專訪
「孫松榮馬來西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High咖的屁孩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老師雞 何景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新聞] 挪用的創造:檔案與記憶的回返- 看板Artfilm 的評價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孫松榮-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蔣勳演講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蔣勳演講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第15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無無眠》蔡明亮大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bouquet法文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EDU.TW 的評價
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High咖的屁孩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 今年世界發生好多😭難過的事情喔,但我們還是要珍惜我們身邊的人事物喔👨🏼🎨!!
答應我! 我們明年一起加油💪💪 !!
👨👩👧👧首先 我要謝謝我最愛的家人
父母 子女 兄弟姐妹 祖父母孫子女 伯、叔、姑、舅、姨 姪子女、外甥 曾祖父母 曾孫子女 父之妻、母之夫 子媳、女婿 兄嫂、弟媳、姐夫、妹夫 祖父母之配偶 孫子媳 孫女婿 伯母、叔母、姑丈、舅母、姨丈 姪媳/婿、外甥媳/婿(外)曾祖父母之配偶 曾孫子媳 曾孫女婿 公婆、岳父母 配偶之子女 配偶之兄弟姐妹 配偶之祖父母 配偶之(外)孫子女 配偶之伯、叔、姑、舅、姨 配偶之姪子女、外甥(女) 配偶之(外)曾祖父母配偶之(外)曾孫子女 公婆、岳父母之配偶 配偶之子媳、女婿 配偶之兄嫂、弟媳、姐夫、妹夫 配偶之(外)祖父母之配偶 配偶之(外)孫子媳、(外)孫女婿 配偶之伯母、叔母、姑丈、舅母、姨丈 配偶之姪媳/婿、外甥媳/婿 配偶之(外)曾祖父母之配偶 配偶之(外)曾孫子媳(外)曾孫女婿
🙆🏻♂️我最愛的 志恒 怡君 雅婷 欣怡 雅雯 家豪 怡婷 雅惠 志豪 心怡 建宏 佳蓉 珊靜怡 志偉 雅玲 佩君 俊宏 佳穎 怡伶 婉婷 俊傑 玉婷 淑芬 琬婷 家銘 怡靜 冠廷雅萍 怡萱 信宏 婷婷 惠婷 淑娟 馨儀 威廷 雅慧 淑惠 佩蓉 哲瑋 智偉 淑婷 宜芳佳樺 珮瑜 嘉玲 依婷 雅芳 郁雯 冠宏 士豪 惠君 家榮 嘉宏 偉倫 雅筑 怡潔 慧玲佩玲 欣穎 建志 惠如 雅君 明哲 怡安 孟儒 怡慧 瑋婷 美君 珮君 建良 政宏 建銘志瑋 子翔 昱廷 淑芳 建成 柏宇 宜庭 佳惠 靖雯 慧珊 威志 彥良 佳宏 維倫 子軒承恩 俊德 凱傑 宗賢 宜婷 彥伶 惠茹 建安 俊霖 哲銘 文君 育如 家齊 志文 珮綺怡臻 建霖 佩芳 孟君 宜真 聖傑 庭瑋 乃文 君豪 玉如 孟穎 淑敏 威宇 秋萍 美芳佳儀 偉誠 可欣 嘉鴻 文凱 世豪 志傑 世傑 舒涵 文婷 志忠 姵君 雯婷 雅嵐 秀娟淑媛 家弘 佩宜 政達 政勳 佩真 嘉惠 意婷 世昌 育賢 宗儒 慧敏 怡蓁 宜潔 郁芬冠伶 佩娟 佳燕 麗君 孟潔 惠萍 姿蓉 淑雯 宛蓉 雅菁 瓊慧 柏仁 韻竹
🙋🏻♀️還有我的同事 謝謝 sandy 謝謝mandy
Aaron Abel Abraham Adam Austin Ben Benjamin Bert Benson Bill Billy Blake Bob Caleb Cameron Carl Carlos Cary Caspar Cecil Charles Cheney hristianChristopher Clark Cliff Eddie Edgar Edison Ethan Eugene Evan Enterprise Francis Frank Franklin Fred Gabriel Gaby Glendon Hank Hardy Harrison Harry Hayden Henry Ian Ignativs Ivan Isaac Isaiah Jim Jimmy Joe John Johnny Jonathan Jordan Jose/Joseph Joshua Leopold Leslie orenLorLorin Mickey Mike Nathan Nathaniel Neil Nelson Nicholas Nick Noah Randolph RandyRay Raymond Reed Rex Richard Richie Rick,Ricky,Ritchie Riley obert Robin Robinson Rock Shaw Sidney Simon Solomon Susan
🚿謝謝 盥洗用具
牙膏 + 牙刷 + 漱口杯 護髮乳 洗面乳 立桌鏡 毛巾*2-3條 梳子 洗髮精 面紙隨身包 沐浴乳 or 香皂&盒子 髮夾 & 鯊魚夾 洗衣粉 or 洗衣精 橡皮筋 曬衣架 or 曬衣夾 個人保養品 衛生紙 隱形眼鏡 + 眼鏡盒 + 藥水
👔謝謝 隨身衣物
長短袖衣服 皮帶 長短褲子 帽子 運動套裝 零錢包 外套 (輕厚都準備一下)化妝包 內衣褲 腰包 襪子 皮鞋 (政治學系) 鞋子 西裝 室內拖鞋+洗澡拖鞋 (建議分開) 領帶(政治學系) 書包 隨身包
✏️謝謝文具
鉛筆盒 檯燈 釘書機 + 訂書針 (大學常用到) 打洞器 剪刀 中英文辭典 美工刀 MP3 or MP4 播放器 迴紋針 個人帳簿 尺 筆記本 L 型資料夾 電子辭典 隨身碟 個人行事曆 便利貼
🗂謝謝身分證件
身分證 駕照+行照 健保卡 大頭照 印鑑 住宿通知單 畢業證書 註冊單證明 系費匯款收據 郵局存摺+提款卡
🐷還要謝謝在 台灣的哺乳動物們
🐻❄️鼩形目 台灣鼴鼠 台灣高山鼴鼠特有種 鼩鼱科 山階氏鼩鼱 水鼩細尾長尾鼩 台灣灰鼩鼱 華南中麝鼩 小麝鼩 長尾麝鼩 台灣煙尖鼠
香鼩
🦇翼手目 台灣狐蝠 印度犬果蝠 棕果蝠 台灣大蹄鼻蝠 台灣小蹄鼻蝠 無尾葉鼻蝠 台灣葉鼻蝠 蝙蝠科 黃頸蝠 寬耳蝠 堀川氏棕蝠 毛翼大管鼻蝠 金芒管鼻蝠 台灣彩蝠 摺翅蝠 姬管鼻蝠
🐭嚙齒目 台灣小鼯鼠 赤腹松鼠 長吻松鼠 白面鼯鼠 大赤鼯鼠 條紋松鼠 赤背條鼠 台灣森鼠 鬼鼠 巢鼠 田鼷鼠 家鼷鼠 刺鼠 高山白腹鼠 緬甸小鼠 小黃腹鼠 溝鼠 黑鼠 倉鼠科 黑腹絨鼠 台灣高山田鼠
🇲🇲還有 全世界的國家
日本 約旦哈薩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科威特 吉爾吉斯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菲律賓 卡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庫曼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烏茲別克 越南 葉門 阿布哈茲 阿爾察赫共和國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南奧塞提亞 英國 歐洲 奧蘭 阿爾巴尼亞 奧地利 白俄羅斯 比利時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法羅群島 芬蘭 法國 德國 直布羅陀 希臘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共和國 曼島 義大利 澤西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其頓共和國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荷蘭 挪威 波蘭 葡萄牙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主 法國 克利珀頓島 克利珀頓島 哥斯大黎加 古拉索 瓜地馬拉 美國 聖露西亞 行政區劃 波奈 哥倫比亞 烏拉圭 委內瑞拉 斐濟 吉里巴斯
⚠️還有 所有台灣的邦交國
史瓦帝尼 格瑞那丁 ………..!????
💋謝謝大家 新年快樂 !!
#做自己就好💪 #你若盛開🪰蒼蠅自來💩
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老師雞 何景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聽景榮分享印尼 #非業配
昨晚在網路上看到 食尚玩家 帶領觀眾在台北的某間印尼餐館介紹美食,當中提到的 #仁當牛肉 軟嫩多汁,看了我都餓起來了!而且我曾在這家餐廳用餐,遇到兩次印尼駐台大使,這個美味程度,呼籲餐廳我也可以業配阿(誤)~~~
但你們知道,在2018年時,英國一個烹飪實境秀的節目裡,英國籍的主廚裁判,將一名馬來西亞參賽者給判定出局,理由是她做的 #仁當 雞肉不夠「酥脆」 。
要求東南亞的仁當雞肉酥脆,就像要求台灣的滷肉飯、日本的茶碗蒸必須酥脆一樣,很明顯的是英國籍主廚對東南亞的飲食文化欠缺了解,而犯下的可笑錯誤。
因此,當「仁當不夠酥脆」的消息傳出後,馬來西亞全國上下,就連當時還在選戰中殺得難分難解的朝野兩黨領袖,紛紛給予英國籍裁判各式各樣的批判與譴責。
時任 #馬來西亞 首相的納吉(Najib Razak)在推特上發文詢問:「有人吃過『酥脆仁當雞』這種東西嗎?」納吉的頭號政敵、大馬前鐵腕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更直接對英國籍主廚開嗆:「你應該是把仁當雞跟肯德基(KFC)搞混了吧?」
更甚者,平常在文化議題上與馬來西亞勢同水火的印尼酸民,這次卻沒有搶著宣稱「仁當是我神鷹子孫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是「堅決反對任何將仁當文化『馬來西亞化』的企圖」,反而是連同新加坡、汶萊等國的網友,選擇與馬來西亞站在一起,在網路上對英國網民展開了一連串的嘲諷與攻擊。
由此看來,讓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各國人民團結在一起的,似乎是仁當料理(咦?)。或許有一天,東南亞國協的會旗上,除了象徵十國團結的十株稻穗之外,會放上一塊仁當雞肉或牛肉也說不定喔!
至於會讓台灣團結起來的,會是什麼樣的美食呢?滷肉飯?鹹酥雞?還是我 #印尼雞 (我不是食物啊!!!)
中山、北松山請支持 1號 印尼雞 何景榮
#多元共榮
#我們都是台灣人
#讓世界走進台灣
政黨票請投15,民眾來作主!
跟著 食尚玩家 來看看在台灣超好吃的 #仁當料理 吧!
https://www.facebook.com/supertastesupertaste/videos/3346484302090507/
配美食也要看我的書:
《上一堂很有事的印尼學》► http://bit.ly/kimyung-B
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孫松榮-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孫松榮at Facebook. ... 孫松榮老師講座金句分享: ... 如今全心沉迷在影像世界的孫松榮,當年在馬來西亞其實是個文學少年。一切冒險要從參加文學社開始說 ... ... <看更多>
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蔣勳演講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如今全心沉迷在影像世界的孫松榮,當年在馬來西亞其實是個文學少年。一切冒險要從參加文學社開始說起,那時他看很多台灣作品:「我對台灣就有一種 ... ... <看更多>
孫松榮馬來西亞 在 [新聞] 挪用的創造:檔案與記憶的回返- 看板Artfilm 的推薦與評價
挪用的創造:檔案與記憶的回返 紀錄片雙年展初選委員孫松榮專訪
文/王玉燕
影像如何打開一段時空,重現其巨大與幽微,釋放時代的集體意念、個體的私藏
記憶?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以「解放記憶」為題,意圖引領觀眾對於自我經驗
、印象碎片乃至刻板思維進行提問、解構和重組,開發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
扣合本屆影展主題 ,開幕片《大台中紀事3—翻玩台中》運用台影拍攝大台中庶
民生活的老資料片,透過新舊城市影像的拼貼、交疊,勾勒出時空變遷的痕跡。「記
憶玖玖」單元則精選台灣過去99年來的官方紀錄影片,劃分為「編年大事紀」、「政
治歷史課」、「時代好青年」、「士農工商考」、「城市圓舞曲」五大主題,看這些
官方影片如何形塑歷史的樣貌。
檔案的主要功能在於確認歷史的定位,當現代影像創作者重新採用檔案作為表現
媒材時,是否能夠從原定的歷史位置位移、遷徙,抵達新的歷史語境及政治意識?《
電影,未完成》、《匈牙利藍調》、《解禁時尚伊朗》等入圍國際長短片競賽單元的
作品,即展現了秀異的影像修辭手法,透過視覺檔案回望歷史、反轉歷史。入圍「台
灣映像」單元的作品,也不乏透過視覺檔案指陳歷史真相的案例,像是《聖與罪:陳
映真文學與人生救贖》、《牽阮的手》、《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
藝霞年代》等。
現任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孫松榮,日前受邀擔任
「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初選委員 ,共同參與評選作業,自多達1,527件的國
際徵件中遴選出當代極具可觀性的紀錄片作品。孫松榮長期關注視覺檔案,探究歷史
、幽靈、影像性的連動關係。就他個人的觀察,台灣紀錄片使用檔案時還是比較傾向
採取歷史舉證或圖像證實的角度,透過檔案再現時代的氛圍和味道,去陳述歷史、挖
掘真相,帶出某種歷史的正當性和準確度。
相對於台灣紀錄片多運用檔案促成「歷史的回歸」,孫松榮指出,從高達一直到
西方當代藝術家所秉持的立場卻是「質疑歷史」,這種質疑可能是透過影像修辭上的
操作,介入影像,使檔案不再固守在一個客體的位置。除了用影像顛覆所謂的大歷史
外,同時更要用影像顛覆影像本身、顛覆其所蘊含的真實性。
本期【放映頭條】專訪孫松榮,藉由評述入圍本屆紀錄片雙年展的精彩作品及節
目單元策劃,深入剖析他長期對視覺檔案的研究思考,同時提供讀者不同觀看紀錄片
的問題意識。
問:由您、龔卓軍、蔣伯欣等人主編的《藝術觀點》第42期策劃了〈邁向視覺檔案:
歷史、幽靈、影像性〉的專題,能否請您先談談檔案的核心命題以及關於這個專
題的企劃構想。
孫:檔案在過去電影史、電影研究或電影理論的談法裡,都被視為一種很客體化的東
西,很少成為一種主體來看待,通常檔案被談及時,都是作為某種歷史的觀點或
是談論某一議題時的附件,用以支持大歷史底下的某種理念或意識型態。國內紀
錄片援引檔案時很多都採取比較傳統的做法,提到某個時代時就提供那個時代的
片段檔案,希望讓觀眾相信,對我來講這是很「客體化」、很「他者」的東西。
這也帶出檔案最核心的主題,或說檔案本身的意義,亦即檔案是作為某種歷史的
管理者或託管者,透過檔案我們知道歷史在哪裡,有趣的是,我們就會相信這個
歷史是真實的;更甚者,檔案也意味著,這些影像出現的當刻,我們會知道這就
是當權者的想法。我們透過檔案知道這個歷史,但更重要的是在這背後有一套權
力和詮釋在支撐著。
第42期《藝術觀點》策劃的專題〈邁向視覺檔案:歷史、幽靈、影像性〉,希望
思考的是,1930年代日本總督府有派一些人來台灣拍繞境,宣傳台灣的民族風俗
,從台北、台南到台東,這部紀錄影片《南進台灣》提供的是30、40年代歷史的
面貌、時間的印痕,〈邁向視覺檔案〉這個專題其實就是想藉此去「反轉」,反
轉什麼?首先,國內電影研究其實並沒有在談這一塊,過去多是歷史學者在談,
很少進入台灣電影史;其次,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井迎瑞老師則會
從後殖民的角度去看《南進台灣》這類影片,看到日本人怎麼重塑我們,我們要
去殖民化,從他們手上奪回詮釋權。第三,也就是我們真正想要談的:這些影像
本身可以變成我們重新要去談檔案時的一個最直接的介面(interface) ,這個
介面如何可以跟電影有關、跟當代藝術有關、跟藝術史有關,變成一個我們可以
跳躍的物質面向。這部分跟高達的想法我覺得是一樣的,現在我們看到任何檔案
,經過處理之後,檔案本身變成一個可以切斷的東西,不一定要是完整的,這種
完整性可以藉由某些方式去除,例如把旁白拿掉、剪輯、改變影像的速度或顏色
等等。
問:今年紀錄片雙年展以「解放記憶」為主題,其中「記憶玖玖」單元網羅台灣過去
99年來,不同年代的官方紀錄影片,依照歷史、政治、世代青年、城市不同主題
進行編排,《南進台灣》、《國民道場》、《幸福的農民》等數部攝製於日本殖
民時期的政宣影片也將難得公開放映。就您個人的看法而言,身處當代的我們重
新回望、觀看、檢視這些歷史影片的意義何在?
孫:如果今天是讓創作者來看這些資料影片的話,我覺得創作者要反映的應該是從裡
面挖掘一些新的可能性,創造新的影像裝置;對分析者來講,應該要去組裝這些
不同的影像片段,重新思考這些從未出土的檔案有無新的書寫意義,例如以哪些
資料片段去對比跟某個年代華語電影的關係。賀照緹在紀錄片《穿在中途島:胸
罩》中,剪入了一段蔣中正參觀成衣工廠的畫面,那段畫面不只呈現蔣中正參觀
工廠一事,而是反映出背後跨國資本的問題,因為影片中拍攝到外國人陪同蔣中
正一起參觀,由此可看出台美關係的複雜性。對創作者來說,要重新去質疑的是
:為什麼拍攝的對象是這些人?為什麼這些影片要拍這些東西?我覺得此一單元
的放映應該讓學界和創作界有機會藉此反思。
1995年高達被委派拍攝一部短片記錄電影一百年的法國觀點,片名是
2 x 50 Years of French Cinema ,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構想,盧米埃拍了這
麼多小短片,為什麼不讓這種重要的影像每天在電視上播一分鐘,讓它成為我們
的記憶、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為什麼不讓這一分鐘取代廣告的一分鐘,變成
我們歷史的一部分?同樣的概念,「記憶玖玖」單元放映的這些資料片有一天也
許可以在電視頻道新聞節目或鄉土劇前的一分鐘放映,讓這些變成大眾重新思考
我們整個歷史的一分鐘。
問:如果我們將這個問題的範疇再縮小一點,您覺得當代再去看《南進台灣》的意義
是什麼?
孫:如果回到當時井迎瑞老師出版《南進台灣》的理由可能主要是後殖民、去殖民的
意義,這些影像是由殖民者所拍攝,現在我們要從這裡面粹取出一種新的觀點,
慢慢要知道當權者如何思考我們,如何把我們他者化,同時要從這些影像去批判
日本人,讓我們慢慢脫離後殖民的過程,建立一種新的觀看自己的方式。為什麼
要看這些東西?因為只有瞭解過去,才能掌握現在和未來。回到「檔案」這個字
元上的意義,當我們設定一個檔案時,檔案的意義就被設定了,當它作為一種立
法或原則的基礎時,就已經預設了將來這件事情的某種基本定義,只有再重新更
改這個檔案,意義才能被更動。
不過我覺得光從去殖民的觀點來談還不夠,因為這是日本人拍的,所以我們現在
放映的版本呈現的還是日本人所拍攝的手段和修辭策略,除非有創作者、造形藝
術家要去玩這些影像,讓它變得很幽微、很恐怖、很慢動作,讓一些很奇怪的力
量能夠出來。就影像分析的角度而言,像收錄在〈邁向視覺檔案:歷史、幽靈、
影像性〉這個專題裡頭的幾篇文章就會去掌握這種很細部、很矛盾的節奏感,這
是檔案的一些力量,有一些存在的事實我們也許不會注意到,它就過去了,當代
的藝術家或分析者就要去重新捕捉這種很快就消失的東西,賦予我們重新去思考
當代影像的意義。
問:能否請您先定義一下何謂「視覺檔案」(archives)?以視覺檔案進行影像創作
時,約略可分為哪些不同的手法與層次?
孫:所謂的檔案其實就是官方或民間蒐藏的文件,可能包含文字、照片、影片等。回
到「檔案」這個字元,德希達在《檔案熱》
(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sion)一書中,將「檔案」一詞回溯到希
臘的典故,意指儲藏的空間,蒐集被國家權力所認可的各種不同文件,檔案指涉
的是一個原則、立法的工具或管理者,但一般人不能夠進入這個空間,只有有權
者才能擁有這個檔案,並用這些文件或秘辛去定義一些事情,變成某種未來的看
法。
高達使用檔案的時候,會運用包括官方和人民的東西,民間的部分可以是
home video(家庭錄像),官方部分則可能是國家或電影工業導演所拍的,都牽
涉到體制的問題,非體制的則包括實驗導演、獨立導演或個人所拍到的素材。羅
啟銳近作《歲月神偷》講述的是一個成長於60年代的小孩的故事,背景是英殖民
地的香港,片中小男孩戴上魚缸,變成魚眼鏡頭,導演就會穿插當時的一些彩色
檔案,交代小孩的成長歷史,非常好玩。不管是官方的視覺檔案或個人的
home video,都是要去鋪陳歷史的語境,讓故事變得可以被想像。
陳界仁從《凌遲考》一直到最新作品《帝國邊界Ⅱ—西方公司》,有一些場景說
明這些人怎麼回到當時CIA在台灣的訓練基地 ,有一刻,會讓這些歷史人物看著
對面,穿插當時美國人在台灣留下的活動照、跟高官的合照、訓練的畫面等,當
中也有歷史語脈的陳述,但是在陳界仁這部影片的脈絡底下,變成台灣人重新看
自己的歷史,有直接觀看的作用。我覺得這是陳界仁一直在做的,過去的歷史可
能作為某種客體,可是到了當下卻變成我們可以回視的主體,這就是檔案很重要
的地方,陳界仁跳脫了檔案原先客體化的定位,而去質疑檔案的合理性或荒謬性
,這荒謬性來自於影像裡面有很多歷史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問:這屆紀錄片雙年展中,入圍「國際長片競賽」單元的《電影,未完成》
(A Film Unfinished) ,大量引用當年納粹拍攝華沙猶太人街區景象的宣傳片
,本片對於檔案的使用也是從質疑的觀點切入,冷靜的解剖檔案背後產製的過程
和心態。
孫:這些檔案其實已經出土一段時間了,高達也有用到一個女人抱著小孩走來走去的
那段畫面。這部片有幾個觀點,旁白是一個美國人的全知觀點,第二是猶太人回
溯當時的情景,第三個則是德國拍攝者,這三個角度一直輪轉。這部片可能你只
看前半小時的話會覺得只不過就是一部正經八百在談檔案的來龍去脈的紀錄片,
但到了後半部,它開始要去解構影像的分鏡時,導演揭露出這些影像其實都是經
過場面調度的,都是一種宣傳。我覺得這部片是對於檔案一個很有趣的影片分析
。
本片另一突出的地方在於,片中同時涵蓋了兩種影像的物質性,其一當代攝製的
影像是很棒的,其二則是發霉、模糊的檔案影像,讓遭受壓抑的東西回返,讓我
們去看它,看的對象除了是影片本身,也是影片裡面的人物本身,這些檔案無論
是什麼時代、無論東方或西方,這些人都會回望攝影機。這些導演很敏銳,會讓
畫面以慢動作呈現,讓這些觀看的眼神看著我們,像葡萄牙女導演蘇撒娜‧德蘇
薩迪亞斯(Susana De Sousa Dias)的《凝視歷史》(Still Life, 2005)(編
按:本片獲2006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長片競賽優等獎)以及她的新作《48
》(2009)就是用極慢速、極慢速的方式讓我們重新觀看這些過去的檔案。
問:以「慢動作」的方式重現視覺檔案會產生的功能是什麼呢?
孫:「慢速化」是一種影像修辭手法,在艾普斯坦的作用裡面,是要讓時間具有一種
伸縮性的功能,像拉橡皮筋一樣,慢動作可以讓時間延長、放慢,具有形象化的
功能,可以讓我們操作時間,這是所有藝術不可能做到的,只有電影能夠操作時
間。我剛剛提到「物質性」的問題,可能是底片本身的問題,當回到觀點的討論
上,亦即有人回望,就產生了「鬼魂性」。觀者在回望時,導演會用慢動作讓這
種力量產生出來,這是西方導演在操作檔案時很敏銳的部分。台灣導演或亞洲導
演在操作檔案時多半會放正常速度,大概只有簡偉斯曾提及慢速的使用,他拍攝
《跳舞時代》時,有時候要讓一首歌唱完,可是如果以正常速度播放,歌還沒唱
完影像就完了,只好慢速化影像,反而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效果,這是他後來發
覺的,這和西方導演的思考是很不一樣的。
我覺得重點在於,西方導演會很想介入影像去操作它,去改變影像的原貌。因著
導演對影像的操作,會讓一種很詭異的東西出來,去質疑歷史的某種定論,這種
力量就會出來。這就涉及到我剛講的,「記錄」同時也是一種「評論」的作用,
對影像和檔案進行評論我覺得是我們比較少做的。國內大概是實驗導演和當代藝
術家比較常做這樣的嘗試,我問過簡偉斯、賀照緹、侯季然等人,為什麼我們都
不玩呢?他們提出了一個客觀上的條件,因為國內的檔案資料片太貴了,都是以
秒計費,所以就會覺得得來不易的檔案應該好好用,亦即給出歷史的力量,而不
會想要去曲折它。
問:這屆雙年展開幕片《大台中紀事3》是以「翻玩台中」為主題 ,透過新聞局的授
權以及國家電影資料館的協助,取得由台灣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攝製之台中珍
貴影像,這些記錄了1950至1980年代台中庶民生活的歷史新聞影片可供導演免費
使用,希望導演能夠自由運用這些珍貴的老資料片,透過拼貼、重組,使得今昔
台中城影像進行對照、互文對話。其中有一位德國導演馬可‧威姆斯
(Marco Wilms)的作品 ,全片以老資料片剪輯而成,經過重新配樂,便賦予了
這些影像一種全新的節奏和想像。
孫:從新電影或健康寫實之後,台灣整個電影工業對影像的看法都是很寫實性的,極
力要讓我們所拍的東西完整,或說保有一定的完整性,不要去改造它,我們對創
作的態度如此,當我們拿到檔案時,更不可能怎麼樣。我覺得檔案的「創造」,
而非「改造」,是一種「挪用的創造」,高達的影片、或是本屆雙年展入圍國際
短片競賽的《解禁時尚伊朗》(All Restrictions End),都是在虛構和紀錄之
間遊移。我覺得這些好的地方不在於檔案被玩了,或說檔案被淘空,而是如果檔
案本身代表一種紀錄的話,它的虛構性會透過慢動作等影像修辭被展現出來,影
像本身有很多面向的東西,不會只是一個紀錄而已。
例如以慢動作操作影像,可以讓那種很詭異的人的姿態或眼神表現出來,這是我
們一般在看一個人時無法感覺到的,運用慢動作其實是想把最幽微的部分展現出
來,這些是很不自然的,但影像的力量正好就給出這種不可能的可能,給我們一
種新的想像。以這種角度去看陳界仁的《凌遲考》,這作品正是通過慢動作將歷
史被壓抑的部分召喚出來。所以要創造檔案,不只是從內容本身,同時要從手法
、從修辭本身去改造所有東西。
回到檔案這件事情,檔案是無所不在的,檔案從影像開始的那一刻就已經存在,
現在我們要把檔案提升到不只是一個紀錄,而是要去翻轉紀錄裡面一個很客體、
很客觀的東西,變成具有某種影像的力量,這是我一直強調的。我們看到最好的
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實驗場域或一些敏感度很高的紀錄片導演,他們不會害怕這樣
會摧毀某種影像的倫理、摧毀虛和實的關係,我覺得反而是因為這樣才能凸顯檔
案本身具有某種創造力的東西,是我們需要去誘發它的。
問:「國際長片競賽」單元中另外一部影片《匈牙利藍調》
(Hunky Blues: The American Dream)也是透過視覺檔案 ,述說1890年到1921
年間,大批匈牙利人夢想移民美國的歷程與心境轉換。能否請您談談這部片對於
檔案的運用?
孫:這部片是我極力催票的(笑)。就檔案在當代的紀錄片創作而言,這部片比較出
色的地方是它已經體現出一種跨領域的力量,片中會用很多影像並置的方式,可
能同一影像不同的角度,左右並置甚至三個螢幕並置,重新去佈置、創造或配備
影像的位置。此外,在聲音的處理上是很有趣的,透過旁白、匈牙利原音互相疊
合,另外還有文字,這幾者的關係已經不再是過去紀錄片中很單純描述、被描述
的關係,而是一直在做representation(再現),試圖呈現現場性的東西,讓紀
錄片這種所謂比較客觀的影像表現提升到一個表演的問題上面。這部片很多時候
還是一種比較官方或傳統性的說法,可是就影片中呈現的畫面來看,會發覺紀錄
片本身可能牽涉某種繪畫性的問題,或涉及紀錄片當代藝術化的課題。紀錄片一
旦進入到美術館,如何被美術館化、被藝術化?這是我比較關心的問題。
問: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自2006年起就移師台中國美館舉辦,這一屆雙年展為了凸
顯影像和藝術的連結,特別規劃了「影像實驗室」(Doc EX!T)單元,由實驗電
影導演吳俊輝擔任特別策劃,邀請香港、南韓、馬來西亞三位亞洲藝術家,以「
個人記憶‧歷史記憶」為題,帶來現場的LIVE影像表演,透過多部電影放映機與
錄像投影以及利用身體與影像互動表演,希望為紀錄片呈現更多元創新的面貌。
此單元中,也特別選映台灣實驗影像藝術家高重黎的最新作品,反映了他對於影
像發明後,「影像即事實—更勝於現實的曖昧認知」之質疑。
孫:那很好啊,不只是放映影片,而是融入了一些表演的成分。「表演」的元素正是
我在談《匈牙利藍調》時特別想指明的,它有意讓影像變成某種繪畫的東西表現
出來。如果遷徙這件事是很複雜的,導演不會想把整個遷徙的歷史一言道盡,或
是從頭到尾講完,而是讓遷徙的某個片刻,如渡海的時候、在異鄉過馬路的時候
,會把那一刻放慢,讓影片不停的片段化,將情境帶出來,剛好配上兩種聲音的
互疊,一是匈牙利人的聲音,可能是老人或當事者的聲音;一是外國人配音的旁
白。如果今天我是導演,反而會選擇將外國人的聲音拿掉,維持匈牙利人的聲音
,我覺得那力量會更強大,因為一旦加上去,就變成一般旁白式的傳統紀錄片,
反而會掩蓋語言的力量。
1960年代陳耀圻拍攝的《劉必稼》也是一模一樣的問題,片中主角是用大陸口音
講話,但這部片是他在UCLA的畢業作品,所以陳耀圻就加上英文配音,將原音蓋
掉。這好玩的地方在於,能夠彰顯一種很意想不到的效果,即聲音和影像的某種
錯位,這些人剛好都離鄉背井,劉必稼從中國流亡到台灣,這群人從匈牙利到美
國,語言的轉換剛好能夠表彰他們身份的問題,那種張力就會出來,反而有這種
意外的效果。
問:入圍「國際短片競賽」單元的《解禁時尚伊朗》一片以極富創意的方式拼貼了多
樣化的視覺檔案,從時尚的視角帶出波斯近代歷史與伊朗當代政治的變革,片末
交叉剪接維多夫《持攝影機的人》及伊朗反革命派集體走上街頭的抗爭場面,令
人印象深刻。請您談談這部片對於視覺檔案的挪用。
孫:這部片的手法跟高達《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e'ma)的表現手法非常接
近,內容談的主要是伊朗整體歷史的多元化,從衣服的問題反映到文化的演變,
以及伊朗從一個比較民主西方化的國家進入到伊斯蘭教國家的轉變,透過服飾的
變化去談身份上或思想上完全的轉變。片中拼貼了各種不同的文件,並且涉及到
人跟人之間的對話、男女生之間的對話,比較不像高達那種沈思式的,而是透過
一問一答去解答歷史。這部片大量運用了很異質性的材料,任何看得到的東西都
可以變成檔案,將檔案中屬於官方的成分慢慢抽離、稀釋,加入人民、非官方、
個人、私密的角度去陳述,像是片中將過去某些官方色情照片拿出來,就是試圖
顛覆過去檔案所具有的崇高性。
片子最後這一段記錄的是近年伊朗選舉時的反革命派,至於交叉剪接的維多夫《
持攝影機的人》(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則是一部實踐了「電影眼
」(kino-eye)宣言的作品。《持攝影機的人》原為維多夫代表俄國蘇維埃拍攝
當時一整天蘇維埃所發生的事情,變成一則畫報或新聞的剪接,是即時性的,既
代表社會主義的路線,觀看人民的作為,同時透過剪接的手法,將莫斯科人們一
天不同時刻的生活連結在一起,變成一種共同體的概念。其次,「電影眼」代表
人的眼睛能夠被攝影機所取代,主要是因為它能夠看到我們所不能看到的、去到
我們所不能去到的,或說到達一種我們不可能到達的位置,所以《持攝影機的人
》片中攝影機的觀點是很詭異的,它其實是無所不在的,代表所謂電影驚人力量
的展現,這部片是高度後設性的,一直在思考影像自身或攝影機本身的力量是什
麼。《解禁時尚伊朗》挪用了《持攝影機的人》的片段,凸顯的是,要讓攝影機
進入到言論一直被壓抑的伊朗,重新將真相挖掘出來,因為俄羅斯所謂的「電影
真理報」(Kino-Pravda)就是意指攝影機應當去挖掘時事新聞的真相。
問:您近年有幾篇論文皆聚焦於電影的投映及美術館的展示性。本屆紀錄片雙年展從
開幕片《博物館行不行》、以及「紀錄藝術」、「影像實驗室」等節目單元的規
劃,某種程度上都是希望凸顯紀錄片雙年展的特色,進一步開展影像與藝術的思
辨關係。就您個人長期對影像及當代藝術的關注,您認為當影像/紀錄片進入美
術館,也許還有哪些可能性?或說,若您有機會參與策劃紀錄片雙年展,您會提
出什麼樣的構想?
孫:我這幾年寫的有關電影和美術館之關係的論文,很關鍵的地方在於,電影進入到
美術館時,需凸顯它的特殊性,亦即它具有放映的功能,這是其他藝術所沒有的
。在投映的當下,歷史和故事可以反映在上面,形象問題也在這上面,更有趣的
是,在國外有種做法是當影像被投映在上面的時候,會結合相關的藝術品,達成
一種整體的敘述 。譬如法國電影學者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策
展時,會在現場播映一些投影片,像是投映希區考克《迷魂記》的畫面,現場同
時會放曼雷(Man Ray)的雕塑 ,一個藝術品跟影像之間就形成一種關係。高達
在龐畢度策展時也把自己的《電影史》投映出來,現場另外架設一台電視,直播
新聞畫面,有時可能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恐怖戰爭,這種畫面剛好可以呼應高
達在拍《電影史》時,一直覺得電影的呈現或拍攝都在反映外在歷史,可是我們
都來不及、來不及捕捉,外界的事物流逝得太快。
可能紀錄片雙年展比較少是一些裝置性的考量,雖然在美術館展示,但美術館只
是作為一個展覽的空間,沒有和美術館的其他作品產生連結。像國美館現正展出
「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都是一禎禎的老照片,我覺得
這個展覽也許可以跟本屆雙年展「記憶玖玖」單元所選映的老資料片產生一種對
話功能也不一定,或許可以挑選幾張和影片主題相關的靜照,在影片播映的當下
,將照片投映在上面,以並置的方式呈現,說不定會有一種新的可能性產生。電
影進入到美術館時必須要跟其他藝術做整體性的對話,觀看者會去理解影像跟這
個空間的關係,這蒙太奇的本身是要我們去發想的,怎麼去連結其他藝術作品跟
投映影像的關係,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在這裡。
─資料來源───────────────────────────────────
https://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7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7.83.16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