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考古,很多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在陸地上挖掘探勘,但其實在水下往往也都保存著豐富的人類物質文化遺留。
這篇來自中研院【研之有物】的文章,帶我們認識台灣的考古學家臧振華先生以及他的水下考古研究。
--------------------
臧振華是在美國攻讀考古研究時,接觸水下考古領域的。他認為,台灣四面環海,台灣海峽在 1 萬 2 千年前是陸地、近代又是海上航道樞紐,必然會有很多值得研究和保護的水下遺跡。不過直到 2006 年,行政院為了因應國際海洋發展趨勢,以及政府海洋政策推動需要,頒訂了「國家海洋政策綱領」,政府才開始真正注意到海洋文物的重要。
對當時國內來說,水下考古是個新領域,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人才的缺乏。臧振華做為這個領域的長年倡議者,義不容辭接受了文建會的委託,組織專業團隊。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大工程,他必須從澳洲、美國、歐洲,延聘專家前來訓練國內人員。
水下考古需要借重很多現代科學儀器,像是側掃聲納、磁力儀、測深儀、地層剖面儀等等。人力可以下潛的深度大約是水下 30 公尺、使用特殊氣瓶的話可以增加到 50 米深左右,但有些人力無法到達甚至有危險的地方,還會派水下機器人 (ROV) 代為出征。
但茫茫大海,該鎖定哪邊開始尋找呢?考古學家的拿手好戲就要上場了。第一條路徑,是從文獻資料中尋找蛛絲馬跡,依自然環境和歷史紀錄,判斷出哪裡曾經有遺址、哪幾條航道特別容易出事、哪幾塊區域最可能有沉船;另一種方式,則倚賴「口述歷史」。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Search
國家海洋政策綱領 在 知海系列線上講座:從國家海洋研究院到海洋國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系列講座以 海洋 科學與科技為主,第一季規劃六個場次,結合颱風與地質研究、 海洋政策 與 國家 發展、海龜的生理與生態簡介、 海洋 教育的發展策略、水下科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