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中秋節抽禮物活動(點開下方看參加辦法)👇 | 中秋節不烤肉,改餵公子吃餅 | 食べログ2021京都地區甜點百大賞 | #文化研究者與甜點師推薦6間京都地區和菓子 | 和菓子的品嘗 // 李長潔 ft. 日和點心的Chris
.
中秋時節,吃餅喝茶。本既然要跟大家一起試吃和菓子,當然就要配一個100%天然又好喝解膩的茶飲,那就是「翔琪檸檬茶 」。「虎克茶」送給「偽學術 | 認真聽」的朋友2盒經典檸檬茶包組合,我們來抽獎:
.
🎁 抽禮物辦法 🎁
.
1⃣ 按讚並分享本集podcast節目貼文
2⃣ 並在下方留言 #中秋就喝虎克茶
3⃣ 留言同時tag標記一位好朋友
.
即日(9/13)起就有機會獲得「虎克船長翔琪檸檬茶」一盒。我們會在本週六(9/18)晚上20:00截止,並公布獲得小禮物的幸運兒~ 🎉
|
偽學術的我們,常常去日本文化踏察,「#旅行作為一種方法」,大家應該還蠻孰悉的。但,除了奇奇怪怪的主題,我們還是有去喝咖啡、吃甜點、逛街購物啦~各地的甜點咖啡,是踏察過程中的回血點。而「#食べログ」(Tabelog)每年的Sweet甜點賞,則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本集認真漫談與分析近畿地區的和菓子與洋菓子,無論是「鍵善良房」的「葛切」,或是「大阪浪花家」的「鯛魚燒」,用聲音試吃,讓你齒頰留香。
.
📌 #今天的內容有
.
▶ 日本也會吃月餅喔
▶ 和菓子的基礎知識
▶ 為什麼要叫「菓子」
▶ 和菓子的類型—從唐果物到南蠻菓子
▶ 食べログ的2021年百大名店
▶ 有那些你有吃過呢
▶ 研究者與甜點師推薦的6間京都甜點
▶ 嘯月—永遠吃不到的和菓子
▶ 虎屋—維護傳統與持續創新的虎屋
▶ 聚洸—聚洸與《源氏物語》
▶ 鍵善良房—世界上最好的葛切
▶ 川端道喜—以粽子作為招牌甜點
▶ 大阪浪花家—下町裡的戀戀紅豆餅
▶ 茶寮宝泉—夏末的清涼寧靜
▶ 中秋節快樂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SkNIS62TH0XpWT7aEJ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ti6zvexdlwm099483e7bj5i?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PZVmh7M1EGHkqYh61bt7s?si=fDK4BE_iR1a_TjyCi1LCDQ&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Q633Vq
.
📲 #FB 完整論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54068131447470&id=208541192666847
|
▓ #日本的菓子是中國的菓子
.
所謂和菓子,其實並沒有這麼古老,這是一種在明治時代後,和洋二元定義下的產物。也就是說,為了區分出「洋菓子」,所以就要指出「和菓子」。並且與茶相搭配,形成一個表現日本文化的飲食系統(並松信久,2021)。相對而言,洋菓子以雞蛋、麵粉、糖所組成,而和菓子多以豆沙、糯米粉組成;在形象上,更加專注於四季的象徵變換,具有「展示」的禮儀。
.
菓子,原意指提供食用的甜美果實,是真正的植物果實,後被延伸為主食以外的甜點糕餅等零食。我常說,甜點是「食物的剩餘」,因為剩餘,因為過剩,所以才能臻至藝術層次。和菓子也不例外,傳統上的經典乃是源自於中國的「唐菓子」,早期為祭祀時使用的糕點,《倭名類聚抄》、《日本書紀》內都記錄了飲食「餅」與「糖」的場景,說明了日本歷史上手工甜點的出現。
.
▓ #和菓子的類型學
.
總體來說,和菓子的構成有五個系統,包含「木菓子」、「唐菓子」、「餅和糰子」、「點心」、「南蠻菓子」。所謂木菓子,就是指天然的果實類,最早可以在《日本書紀》中見其描述,為菓子概念的原型,這些天然的果實被特地用來祭祖、宴會。
.
平安時代的僧侶從中國將糕點製作的技藝,如扮演中日文化交流橋梁的空海大師,便將中國的甜點製作知識引入日本。當時的唐菓物由下面八種範疇組成:梅枝、桃子、餲餬、桂心、黏臍、饆饠、鎚子、團喜。
.
我們可以在今日的和菓子系列中,見到此八種經典的形式與其變形,例如現在常見的「餅」與「糰子」,就是使用在地穀物與食用習慣,製作出來的加工甜點。在室町時代時,則從中國傳來「點心」的食品系統,例如「饅頭」、「羊羹」等。和菓子歷經百年的境內流變與跨文化交流,直至江戶時代(17世紀後半)逐漸形成下面幾類常見的和菓子類型:
.
1. 餅類:葛餅、蕨餅、櫻餅、茶巾餅
2. 饅頭類:腰高饅頭、唐饅頭
3. 羊羹類:羊羹、蒸羊羹、煉羊羹、水羊羹
4. 其他類:鶉燒、益壽糖、小倉野、金平糖、洲浜、煎餅、白雪糕、橫雲
.
在西洋形式的甜點方面,是從安土桃山時代開始進入的西洋飲食文化,也將西歐的糕點形式與製程帶入,形成「南蠻菓子」。明治時代西化後,則呈現為洋菓子分類。
.
在江戶時代的《毛吹草》書中,就可以見到很多和菓子描述,還有很多為現在有名的店舖,像是餅與粽有「渡辺道喜」之名物,饅頭則有「虎屋」、「龜屋」、「松屋」,飴糖有「菊一文屋」,糰子有「御手洗糰子」。足以可見,日本菓子文化傳統的連續性與典型性非常強烈。
.
▓ #和菓子的飲食批評
.
在這樣的歷史流傳與現代性的進入,對於和菓子的評斷,自然也成為某種將日本文化典型化的知識策略。如《和菓子の系譜》(中村孝也,1967)、《和菓子の京都》(川端道喜,1990)、《虎屋 和菓子と歩んだ五百年》(黒川光博,2005)都是重要的研究者或是和菓子實作者所撰寫的專論。另外像是,梶裕子與御菓子司聚洸所帶領的甜點讀書會,他們將甜點實作與《源氏物語》結合,製作具有典籍意味的京菓子。都是對和菓子文化的品嘗與實踐。
.
而品嚐上則強調「味覺」、「嗅覺」、「觸覺」、「視覺」、「聽覺」的五感審美,以體會和菓子之美。這個審美技巧,非常體現在聚洸的「源氏物語讀書會」上,待會我們再聊聊。
.
▓ #食べログ的2021年百大名店
.
2021年的食べログ百大名店(關西部分),大都還是延續從前的知名老店舖,像是「嘯月」、「聚洸」、「茶寮宝泉」等。一些新興的甜點店鋪,那些創新的品項,比較不容易進入食べログ百大。
.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來臨後,透過SNS來行銷與消費,變成甜點生意的一個重要形式。比較新的、潮的甜點店,運用了IG傳遞強烈的視覺符號,飲食的奇觀一瞬間佔滿五感審美。而年輕人對於和菓子來說,近年來也更加喜歡洋菓子(村上陽子,2008)。加上,觀光限制與人口老化,這對於和菓子老店,或許是一個創新挑戰。
.
▓ #談談六間不同的和菓子店
.
最後我們就來談談,長潔與Chris推薦的六間京都日式傳統甜點,包含「#嘯月」、「#虎屋」、「#聚洸」、「#鍵善良房」、「#川端道喜」、「#大阪浪花家」、「#茶寮宝泉」,請進來節目裡面一起試吃+聆聽~
|
🗂#參考文獻
.
1. 並松信久. (2021). 和菓子の変遷と菓子屋の展開. 京都産業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紀要, 26, 308-268.
2. 小竹佐知子, & 大久保恵子. (2011). 頼 (らい) 家 『時祭 (じさい) 供物献立』 春饗および秋饗の酒・ 菓子・ 茶における使用食製品と特徴. 日本家政学会誌, 62(11), 727-734.
3. 芝崎本実. (2017). 奥深い和菓子の味わい. 日本調理科学会誌, 50(3), 121-123.
4. 村上陽子. (2008). 和菓子の噂好性および喫食状況に関する研究. 静岡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報告 自然科学篇, (59), 21-36.
|
☕ #虎克茶檸檬茶 喝這裡:https://ecohealth.tw/hook-tea/
.
史上最強煉體老祖50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個月和李老師在香港講課後,在飛離香港那一天,在計程車上和他探討了一些古人詮釋歷史的現象。
當時的探討導致本來開著音樂的司機,在好奇心的推動下,關掉了音樂。
我們的話題包括了古人如何講故事,如何吹牛,這些被吹牛的故事如何在沒有版權意識和現代資訊道德觀之下,持續的影響後世。
話題的開始,是李老師講到了最近的出土文獻,發現了原來西王母是歷史上確卻存在的一個人物。就是某個胡人國(可能是如俄羅斯)的女貴族。
西王母在華人的道教信仰裡面,一個地位崇高的女仙主,任何女人成仙之際,西王母會連同眾仙女下降賜妳仙丹玉漿,讓妳羽化登仙云云。
當然,歷史洪流中,不知是否有人看到塞外胡人金髮藍眼雪膚美女貴族,而比喻她如仙后;之後開始有人把比喻當真,認為這個西王母的角色應該就真的是仙女托世;最後可能就認為這不是比喻,而是事實。
類似的舉動,在近代西藏即將被赤化前,有一些西藏人看到達賴喇嘛(普遍被認為是觀音化身)和班禪(普遍被認為是阿彌陀佛化身)到大陸去見毛澤東,而毛主席被一些西藏人和喇嘛認為是金剛手菩薩(即漢傳佛教的大勢至菩薩)的化身,而這三大重要人物,其實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聖在人間的化身。
唯一不同的是,這事件發生在近代,有照片有新聞有存檔,很難再被過度誇張的扭曲。
要知道,千年以前的版權意識或資訊道德觀,跟我們現在是完全不同的。
李老師提出了西王母的事件後,我就講出了
藏傳佛教傳承中,有一位算是最早期的其中一位大師,叫做帝洛巴(Tilopa)的印度祖師爺,為了要得到密法,經過艱難危險的旅途到了烏金空行母淨土(Uddiyana),強姦了空行母女王,終於空行母女王把極秘密修行的方法傳授了給帝洛巴。
藏傳佛教徒是認為這烏金淨土是非物質的世界,但,歷史學家推測,相傳是巴基斯坦一帶的地方,可能在古代是一個巫術咒術盛行的地方,而空行母講白了,可能就是女巫。
很有可能帝洛巴也未必是拜師學藝,可能只是跟女巫交流咒術或修行的技術,交流後,他可能創意消化了,回到自己的地方再傳授時,在古代你托名是某上仙菩薩(空行母)所傳的,你徒弟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我沒記錯的話,司機有可能是聽到佛教藏傳祖師強姦空行母的故事,開始好奇。
然後我再提出一位藏傳的洋人女翻譯(June Campbell),曾經出了一本書,說明她幾十年前幫上一世的卡魯活佛做翻譯若干年後,被要求成為他的密妃(Sangyum) ,即雙修的伴侶。
直到她師父往生後,女譯師看回他師父寫的傳記,她才恍然大悟。
藏傳大師寫的自傳,有分外、內和密三種自傳。外傳通常是記錄一些年譜式的記錄,皆是外在眾人能夠看到的。內自傳是記錄自己一生人所學過的佛法,跟誰學,修煉過哪個法門等等。密自傳則是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的,就是自己修行的時候所出現的境界、體驗、夢境、見過甚麼菩薩,神遊去過哪個佛國等等,就是所謂的神秘體驗。
讓June Campbell驚訝的地方是,當她閱讀已故師父的密自傳,他發現她師父說記錄某年月日修行時,定中有空行母現身,一輪法事後,空行母與他雙修(即性交),雙修時他進入了甚麼神秘體驗云云。這些記錄不少,她稍回憶一下,發現這些記錄的日期大部份都是她與自己師父雙修的時間。
(我有理由相信他師父是用密宗的思維:把凡夫的現象,都盡量視之為神聖。這套思維在藏傳密宗叫做淨觀Pure View)
然後我又提出藏傳偉大聖者密勒日巴,他的傳記其實是小說,同代其他祖師的記錄中所提的密勒日巴與小說中的密勒日巴,是有分別的。但,民眾則以小說的密勒日巴為真。
當中小說有說到五長壽仙女現身護持密勒日巴,而五長壽仙女也是這傳承中重要的護法神。
不過,其他文獻對密勒日巴的記載,卻有一段很過癮的記錄:密勒日巴閉關修行的時候,來了五個少女,他表演了一個秘技給她們看,看得她們很驚訝。
他表演了甚麼?
打飛機。
但,打飛機也沒有甚麼大不了,根據那文獻,密勒日巴是越打而陰莖就越來越收縮,最後完全縮入體內不見了,這部份才是嚇到五個少女。
如果我用回June Campbell所說的大師們的密自傳,會不會把表演打飛機縮陽入體給五個少女看而讓她們驚訝,隱喻化而成了五個長壽仙女現身護持?(小說中有說到五長壽仙女有跟密勒日巴修雙身法。)
而華人丹道祖師們,相傳除了自己要看很多丹書經典,又要得到人間師父的傳承,同時也必須得到仙師相傳。往往這些仙師就是一些神話中的人物,現身傳授。
哈哈,不過,所謂的現身傳授,不是只有當事人修行進入神秘體驗中看到,而是真實看到。不過真實看到的時候,只是一介萍水相逢的一個修道人,這個人傳授了一些修行口訣給他後就離開了。祖師往往是在神人離開後,才發現對方有留下一些線索,可以推算到這位已經走掉的修道人,其實就是呂洞賓或老子。
好了,故事是這樣寫,但,我們是否就要這樣照單全收?
有沒有可能他們一樣的就是江湖上與一些同好交流修行心得,當中一些交換回來的心得有效,再結合自己其他的心得而悟出了新的修煉技術,為了教化古代未開民智的人,把故事如同『密自傳』般的神化後,他們的信徒才會相信?
藏傳花教的一位祖師,在得到了他們派別裡面最高的教法《道果》,一直沒辦法釐清當中的涵義,結果他一直的修行禱告之下,然後就見到幾百年前的創辦人祖師,連續幾個月的如同真人般的傳授教導他。
從信徒角度,這就是祖師顯靈。撇開無中生有的可能性,從更人性的角度,這可能就是半真實半虛構的炒作。因為把原版的《道果》帶進西藏的祖師,也沒能見到創辦人。這傳承在西藏有了幾個流派,然後這位見創辦人顯靈幾個月的大師,一下的就能把自己地位提高到凌駕於其他流派之上了。(你們都是二三手的傳承,我的是直接第一手的!)
好了,我講了這麼多個例子,想帶出甚麼訊息呢?
西王母在你修仙成功後,會來賜你仙丹;丹道修行,要遇到祖師化現的真身;藏傳的修行會見到祖師、菩薩顯現傳授,甚至女仙空行母示現與你共修雙身法(性交)等等,在信徒眼中都認為是真實的。
也認為只有自己修得好,最後也可能遇到跟祖師們記載的這些『密自傳』相同的境界或神秘體驗。
殊不知,這些可能都是隱喻。
在真實的世界中,地圖只是真實地域的代表,餐牌絕對不是菜餚。但,在宗教信徒內心,這種象徵式的隱喻卻是真的。
甚麼叫做隱喻?
人們內心的不安而想被拯救的期待感,就會在電影中被人格化成為超級英雄。
宗教信徒就類比這些相信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其實是存在的。
#故事可以散播信念
#信念可以影響世界
#故故事是唯一真理
#插圖是名漫畫家AlanMoore作品
#Promethea
#女主角是一個透過寫故事而會變身成為超級英雄的人物
史上最強煉體老祖50 在 徐巧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對日抗戰始於台灣
今天是盧溝橋七七事變八十週年。八十年前的今天,駐屯在華北的日軍,假借尋找演習失蹤士兵,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索,被我守軍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團長斷然拒絕,日軍乃砲擊宛平縣城,國軍被迫迎戰,因而爆發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十天後,蔣委員長在廬山宣言中宣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對日全面抗戰於焉爆發。
這八年的戰爭中,我方雖然裝備、訓練落後,實力不足,明顯處於劣勢、但在蔣委員長「以空間換取時間,抗戰到底」的大戰略下,軍民一體、眾志成城,歷經四萬多場大小戰役浴血苦戰,死傷322萬將士,包含268位殉國將領,以及將近2000萬的無辜百姓後,成功抵禦外侮。不但保衛國土、牽制日軍、協助盟軍,贏得二戰、提升國譽、尤其是光復臺澎、洗雪割讓50年的奇恥大辱,更是值得欣慰。當年這些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蹟,在八十年後回顧,仍然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
近年來,大陸當局主張對日抗戰並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要從民國20年的「九一八事變」起算,將局部抗日概括納入。如果這個主張成立,對全體中國人來說,1894年的甲午戰爭就已經是抵抗日本侵略的起點了,史稱第一次中日戰爭。而對我們臺灣人民來說,早在「九一八事變」的36年前,臺灣人更已經投身對日抗戰了。這場抗戰,發生在清光緒21年(1895年)5月至11月,史稱「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始因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割讓臺澎給日本。當時全國各界強烈反對,臺灣人民更是萬分悲憤,居民乃在全島各地組成義軍,結合劉永福的黑旗軍,頑強抵抗入臺日軍,迫使日軍多次增兵,總共出動兩個師團兵力。從1895年5月底日軍近衛師團在臺北縣澳底登陸,穿過臺北,一路循桃、竹、苗、臺中、彰化、嘉義、臺南、打到屏東,耗費近六個月之久。戰況激烈,死傷枕藉,日軍攻臺統帥─明治天皇親戚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和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均因參戰而死。日軍承認,乙未戰爭的難度和死傷,甚至超過前一年甲午之戰的陸戰─遼東之戰。
臺灣軍民將士用命,造成日軍相當死傷。日軍心有不甘,瘋狂報復,大量殺害無數英勇的臺灣軍民。當時,日軍所至之處,都採取不分軍民、男女、老幼的「無差別殲滅」,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掃蕩」,使無數城鎮淪為煉獄焦土。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傷總計有十萬人之多。當時的臺灣人口不到300萬人,臺灣人在這場抗日戰爭中,死亡超過3%人口,並不亞於42年後八年抗戰在大陸軍民的死傷比例。
而日本即使憑藉優勢武力,攻佔全臺,然而在其統治之後,臺灣人武裝和非武裝的抗暴運動仍然不斷。因此到了1898年,當時日本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和他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頒布「匪徒刑罰令」和「土匪招降策」,誘騙抗日志士「歸順」,並隨後將他們集體屠殺。後藤新平更在1921年《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一書中承認,1898至1903之間,誘殺近12,000名抗日志士,可見日本殖民政府的血腥統治。
不過臺灣人的抗日志業並未就此屈服,即使到1915年,日本已經統治臺灣20年了,都還會爆發像臺南「西來庵事件」(亦稱「噍吧年事件」)的抗暴活動,被捕近兩千人,866人被判死刑。如此大規模的抗日起義,足以顯示見臺灣人抗日的火苗始終不息。
在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民眾黨」等團體則以非武裝抗爭的策略延續抗日志業,要求臺灣總督府撤廢壓迫臺灣人民的「法三號」以及展開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參與其中的許多志士因此被捕入獄或是遭到嚴密監控。1930年甚至還爆發由南投賽德克族馬赫坡社莫那魯道頭目所領導、震驚世界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其規模之大、意志之堅,迫使日本殖民政府使用飛機、大砲和毒氣來鎮壓,造成800多位臺灣人死傷。在先賢蔣渭水向國際聯盟檢舉後,國聯派員調查,東京國會質詢,在內外壓力下,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總督及臺中州廳官員四人引咎辭職,轟動全臺。
也就是說,日本對臺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臺灣的抗日運動從未停歇。臺灣抗日志士從早期的丘逢甲、劉永福、吳彭年、吳湯興、姜紹祖、簡大獅、柯鐵、林少貓、余清芳、羅福星等人的武裝抗日,到中期林獻堂、蔣渭水、杜聰明、翁俊明、蔡培火等人的爭取民主自治,再到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人的地下運動,都以不同方式,進行反日抗爭。其中更是有不少志士,遠赴大陸,以各種方式投入八年抗戰。例如李友邦、宋裴如和丘念台分別領導臺灣革命同盟會及廣東東區服務隊;李萬居和謝東閔分別參加國際問題研究所及廣西日報、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征軍、黃朝琴投入外交界,出任國內外要職,都從不同面向為抗戰貢獻心力。這些前輩投入抗戰,留下宛如史詩般的壯烈事蹟的同時,也都不忘光復故鄉臺灣,追求自由、平等與民主,他們意志堅定、行動積極,都令我們這些後輩熱血沸騰,感動不已。
無論在大陸還是臺灣,兩岸人民都曾因為日本軍閥的野心而被欺凌迫害,傷亡慘重,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禦侮戰爭,為同盟國抗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極大貢獻。然而由於時過境遷等諸多因素,許多人並不知道當年我國到底為二戰勝利與世界和平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也因此,牛津大學的米德(Rana Mitter)教授,在2014年出版一本講述我國對日抗戰貢獻的暢銷書,《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ies: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說明在八年抗戰中,那些中華民國軍民被遺忘,但卻值得流芳百世的事蹟,讓我讀來既沉痛、又驕傲。
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文字,是米德教授的序言。他說:「中國的抗戰,是在毫無勝算之下,堅忍不拔、奮戰到底的英勇故事。中國政府與人民不顧一切,抗戰到底,終於戰勝強敵,也證明各國新聞記者與外交官一再唱衰中國,認為中國必將滅亡的預言完全錯誤。直到珍珠港事變之前,中國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孤軍奮鬥、抵抗日本,在這段期間, 這個貧窮、低度開發的國家,牽制住一個全世界最高度軍事化、科技先進的八十萬雄師勁旅,此後四年同盟國得以在亞洲與歐洲戰場同時作戰,節節勝利,有相當大的部分奠基於中國與日本纏鬥不休。」
這一段話,曾經讓齊邦媛教授等許多讀者因歷史平反而落淚,我也不例外。兩年前政府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週年的活動中,我都要求國防部把這段話印在現場的牆壁、看板或海報傳單上。我為抗戰老兵頒授「抗戰勝利紀念章」時,也一定會提到這一段。
所以說,國軍為國際社會和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貢獻,才是我國能從一個任人宰割的次殖民地,變成世界四大強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原因。這才是真正讓中國人民站起來,而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偉業。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戰爭的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紀念七七事變、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的目的並不在於仇日、反日,而是在於感念先烈先賢的奉獻犧牲;在於期望中日兩民族之間仇恨終止、友誼開始,不再重蹈過往歷史的慘痛經驗;在於期許雙方能追求區域及全球的永續發展,和平解決爭端,鞏固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