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猜猜這張照片的農地是在新竹市的哪裡?
新竹市雖然是個很小的城市,但是除了繁華的都會區之外,#香山 還保有大片的山坡地、森林、田地和溼地,而 #北區 在機場北側和漁港附近也仍然保有豐富的農田,甚至是人口快速成長的 #東區,在千甲、關埔等地還是看得到農田,而且這些農田還是很多家長帶孩子認識食物與農地的環境教育基地。
這些珍貴的自然環境,如何跟快速發展的科學園區、住宅區、產業用地取得一個適當的 #平衡,讓未來的新竹市既能夠繼續在 #經濟 上領先,同時也保有舒適的 #環境 給下一代,同時能夠 #回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調適,這些都是「#新竹市國土計畫」要處理的重要課題。
雖然影響新竹市未來20年發展策略和土地利用的「新竹市國土計畫」,在上星期五內政部的國土計畫審議會中通過了。但是計畫通過,後面仍然有非常多的政策、規定要跟著做配套處理,明天由立法委員 陳椒華主辦的縣市國土計畫座談會北部場,我會提出一些我對新竹市國土計畫的看法,以及後續會持續追蹤的部分。
⒈#都市計畫農業區應劃為農業發展地區
目前都市計畫內仍然有544公頃的農業區,這些土地過去一直被視為是住宅與工商發展的儲備用地。但國土計畫法設定了 #第五類農業發展地區,就是要把這些農地從都市計畫中「救」出來,雖然這些都市計畫農業區因為緊鄰都市發展的邊緣,很容易面臨城市擴張土地開發的壓力,但是它同時也是離都市最近的農業產地,如果能夠發展講求新鮮度以及鄰近消費市場的農作物,或是成為都市人參與農耕的園地,孩子食農教育的基地,其實都非常合適。
據我了解這些農業區目前都沒有迫切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在審議會上已經主張應該在這次劃為農業發展地區,等到下次通盤檢討時再根據土地需求做調整。
⒉#三級產業用地應考量土地立體化利用
這次新竹市政府沒有像其他縣市政府在製造業用地上天馬行空地劃大餅,反而務實地根據未來要用「#以軟扶硬」——以軟體扶持硬體的產業策略,加大發展三級產業用地,這點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三級產業用的預估上,其實許多三級產業的用地可以根據「樓地板面積」做土地的立體化利用,畢竟連工業區都可以立體化,辦公室本來就可以向上發展,因此三級產業用地的需求應該可以更少。
⒊#水資源不能只仰賴北水南送,#節水和再生水應該同步發展
桃園市和新竹縣市是北台灣最缺水的地區,同時三個縣市也都是工業持續成長發展的重鎮,但是新竹市國土計畫對於未來可能每天短缺26萬噸的水源,卻是幾乎全仰賴前瞻計畫工程的石門水庫水北水南送1天20萬噸。
早在去年第一次定期會的市政總質詢,我就跟市長點出仰賴「北水南送」不能真正解決新竹市的水源問題。像是2015年春天那場十年大旱,桃竹都是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區,科學園區要出動水車買水載水,桃園甚至比我們還嚴重,這個時候恐怕北水也沒辦法南送了,其實我們更應該從現在開始啟動節水和開發再生水補充工業用水的計畫,以降低缺水風險。
⒋#落實灌溉水質改善
全國國土計畫和新竹市國土計畫都有寫應該要調查農業用水系統,整合水庫、河川、農田水圳與排水的分布網絡圖資,建立灌溉和排水的供需情形、污染源分布、水質保育措施和緩衝空間等,同時要針對未落實灌排分離的地區列冊並提出解決方案和具體時程,這正是我上任以來持續向市府要求應該處理的灌溉水質問題,而我要求的其實也正是國土計畫的文字內容,請市府不要再推託,自己都寫進國土計畫了就不該再閃躲,還新竹市一張乾淨的灌溉圳路網。
⒌#我們需要農業政策與農地利用規劃
新竹市不像大部分縣市都還有一級的農業主管單位,我們只有農林畜牧科和漁業科,但我們還有3000多公頃的農地,竹市國土計畫的產業發展策略以及產業土地利用規劃,完全沒有農業的部分,彷彿農業不是產業,農地就是等著變建地。
正是這種很消極的態度,讓新竹市的農地更不可能保存,當農地變建地不但可以發大財,守著農地作農甚至養不活一家時,我們怎麼能夠期待農地會被保留下來呢?後續我也會持續跟市府討論,市長的田園城市規劃中,應該要有農業的產業規劃和農地空間利用規劃,沒有這些,我們還會失去更多農地。
————
這幾天的高溫,已經讓民眾大喊吃不消,氣候異常的苦果、環境的反撲,我們已經在承受。先前我也曾分享過我參觀循環設計展的心得,這邊我想作為結語引用。
「平衡勢必會達成,不是透過災難(disaster),便是透過設計(design)」,下個十年,面對地球資源過度消耗帶來的環境超載,#我們要選擇運用設計一點一滴地來減少環境赤字,#還是最終藉由大自然的災難來回到平衡?
國土計畫正是一個改變的契機,請和我一起關注、一起努力。
台灣河川分布圖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完這篇,有幾個心得
說到離岸風電機,最近本家到新竹出差,在香山濕地外海就看到不少離岸風電組,到苗栗竹南外海就出現且變多,若照文中所述的範圍,恐怕不只這樣,據本家所知,最南到台南北門或將軍外海會有不少離岸風電組
不過不是只有風電,台灣西部海灘不少消波塊和水泥塊等,一個個拼裝在防波堤外,形成史上最完整的灘頭防禦工事,比起諾曼第的德軍陣地,會相當完整許多
另外,西部近海岸的公路發達,加上西濱快速道路完成,利於軍隊南北調度,而且方便快速佈署行動,但注意的是,台灣的溪流大多是乾溪型,渡河問題不是多大的困難
文章內容說,中國若企圖渡海犯台,其實會面對更多困境,海灘環境改變、人造工事增多、以及網路四通八達,過去所有渡海搶灘的想定只能「砍掉重練」
以上中國這些登陸作戰想定,必須要在「海軍有把握制海」、「空中武力完全控制」、「美軍不會介入」,以及「解放軍士兵有命和運氣可以渡過黑水溝」等前提下才能實現
這也不是甚麼機密,這是很普通的作戰環境推論
台灣西部風場與西濱快速道路對台海防衛作戰的影響
民進黨政府於2016年重新執政後,大幅調整能源政策,希望能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因此大力推動離岸風電。未來數年內,北從新北市,南到雲林縣外海水域,有一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將布滿大小不一的離岸風電的風力發電機。尤其是在苗栗到雲林外海一帶,將聳立超過700支、高度和扇葉直徑超過150公尺的風力發電機,這些離岸風力發電機將成為台灣西岸最龐大的反登陸作戰阻絕工事。
從台灣海峽風電潛力場址的分布看來,最密集的區域是在台中市、彰化縣和雲林縣的外海,這意謂著從台中到雲林約1百公里的平坦海岸線,未來將獲得離岸風場的屏障,使解放軍登陸難度大增。
一路往外海延伸的離岸風場(彰化縣外海有些風場離岸五、六十公里遠),占據了解放軍登陸船團換乘的泊地,將迫使解放軍登陸船團避開離岸風場所在另選泊地,或者選擇更遠離登陸海岸的泊地,兩者都將增加艦岸距離,使解放軍登陸舟波曝露在我方砲火的時間加長,將對解放軍登陸部隊造成更大損害。高聳的風機扇葉,也將迫使擔任「垂直登陸」機降的解放軍直升機拉高飛行高度,不僅會曝露行蹤,也易遭我方防空火力擊落。
各風機間距由800公尺到3、4公里不等,因此速度較慢的LCU通用登陸艇和兩棲車輛應可通過風機林立的風場搶灘登陸,不過我方可以在風機間設置攔截網、水雷等各式阻絕設施,或者炸毀風機,使巨大塔架和扇葉沒入水中,防止解放軍登陸艇和兩棲車輛通過風場。
風機數量眾多,很難一次全部摧毀,且風機水下基礎很難徹底摧毀,半毀的風機或殘留的水下基礎可能造成辨識不易,反而容易造成艦艇通過時的毀傷。另外,設置在海邊的陸域風機必要時也可加以破壞,巨大的塔身和扇葉可在海灘形成阻絕工事。
2019年12月27日西濱快速公路全線通車,不僅讓軍方南北調動部隊多了路線選擇的彈性,加上大多沿著海岸興建,有利於反登陸作戰的部署。西濱快速公路在跨越國內主要河川橋梁的位置,都要比過去各南北向公路的橋梁更靠近出海口。這意謂著解放軍想利用氣墊登陸艇高速與越障性能,穿越海灘、越過防波堤或沿著河口,把部隊送進內陸的「超越灘頭登陸」計畫無法執行。
即使解放軍摧毀部分西濱快速公路橋梁,也無法打開讓氣墊登陸艇通過的缺口,因為殘破的橋面與橋墩,將形成更大的障礙。而且西濱快速公路的高架段,還可提供國軍較佳射界與掩蔽防護,因此貫穿台灣南北海岸、大都為高架路段的西濱快速公路,將成為國軍反登陸作戰最堅固的防禦工事。
要如何通過或繞過離岸風場,及如何跨越西濱快速公路這個大路障,以順利遂行對台登陸作戰,將成為未來解放軍進行「超地平線」與「海空一體」登陸方式犯台的新挑戰。而如何利用林立的離岸和陸域風機,及西濱快速公路的防衛優勢,結合現有兵力,建構新型態的灘岸決戰,則是國軍未來演訓的新課題。
詳細內容請參閱亞太防務雜誌第146期(2020-6):台灣西部風場與西濱快速道路對台海防衛作戰的影響
西濱快速公路跨越國內主要河川出海口的橋梁,將使得解放軍想利用氣墊登陸艇高速與越障性能,沿著河口把部隊送進內陸的「超越灘頭登陸」計畫無法執行。
台灣河川分布圖 在 玉子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北鼻鯊嘟嘟嘟】
...河流裡怎麼會有鯊魚!?
公牛白眼鮫(Bull shark),又被稱為低鰭真鯊,或是公牛鯊。之所以被稱為「公牛」乃是源自於牠粗壯的身形—牠的身長可達3.5公尺,體重約300公斤。就體型方面,公牛鯊可說是真鯊科成員裡的其中一隻大大呢(咦)。公牛鯊們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溫暖的沿岸海域,台灣的沿海偶爾也能發現牠們的蹤跡喔。
公牛鯊的習性較為兇猛,與大白鯊(White shark)和鼬鯊(Tiger shark)並列為「三大危險鯊鯊」。公牛鯊食性真的超廣的啦,會捕食多種硬骨魚、鯊魚、海豚、海龜、鳥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以及陸生哺乳動物…。遇見游泳的人類時,公牛鯊有可能會誤以為是受傷的魚,或是單純基於好奇而試探性地咬咬看。不過,人類並不是牠們的菜,牠們通常會立刻吐掉(ㄆㄨㄧˋ!)。
公牛鯊之所以對人危險,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那就是公牛鯊對淡水環境的適應性奇高! 牠們會從沿岸河口游進河川,在相連的淡水水系與湖泊中活動,也經常在泥底水域裡出沒。人們可以在距離海岸100公里遠的河流之中發現公牛鯊,甚至有個驚人的紀錄是在遠離河口3,700公里的亞馬遜河流域中被發現!
修旦幾類!淡水裡面有鯊魚也太驚人了吧!牠們在這裡做什麼!? 原來,對公牛鯊而言,河口與河川就是養育小孩的處所,Mommy shark會在河口誕下baby shark,而baby shark會在低鹽水域中生活長達5年,並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往沿海移動。由於淡水河流就是人類經常活動的地方,所以公牛鯊跟人類接觸的機會高,公牛鯊不小心嚼嚼人類的事件也大多發生在淡水水域。
必須說明的是,鯊魚並不像我們刻板印象之中的兇猛。「三大危險鯊鯊」只是極少數會誤咬人的種類,多數鯊魚面對人類是很害羞的,並不會張口攻擊。相較於鯊鯊,人類對牠們毫無節制的過度捕撈才是一種不成比例的迫害呢……。由於鯊魚的性成熟時間很長(公牛鯊需要15-20年),且產子數量少,遇上過漁問題,便造成牠們族群的快速減少。
另外,鯊魚多半屬於高階掠食者,更容易透過攝累積環境中毒素,例如重金屬甲基汞或藍綠藻毒等,透過長時間的累積,鯊魚體內的毒素可達到一般海鮮的近百倍,以後吃鯊魚製品時得要好好思考啊!
我認為,環境素養是從吸收知識開始的,透過學習我們能發現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可惜玉子對海洋生物不太熟悉,又苦於海洋生物的資料比較少,有時要爬原文資料,所以入門的門檻也比較高。但只要能夠找到合適的資料來源,學習的過程便會順利許多。最近海生館正在推廣「Ocean Tag 學習網」,這裡有各種海洋生物的圖片及影片,讓民眾能夠透過與海洋相關的熱門議題關鍵字,接收跟它相關的資訊,其中內容也包括了海生館出版的期刊與書籍,提供社會大眾知識內容正確的文章及資訊。總之,這裡內容包羅萬象,知道如何應用的話會很有收穫的喔~在此跟大家介紹~
【Ocean Tag學習網】
http://oceantag.nmmba.gov.tw
台灣河川分布圖 在 一、單選題(42題每題2分共84分) 的推薦與評價
形成地形的力量可分為內營力與外營力兩類,根據下列對台灣各地形的描述,何者的形成與內營力 ... 右圖為亞洲四個氣候測站的分布圖,其中化學風化作用最旺盛者為何地? ... <看更多>
台灣河川分布圖 在 用身體記憶臺灣河川分布-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