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圍籬,拉近機構與社區的距離!|#台日線上交流聚會精華分享 #第三場】
「以往養護機構的經營比較是封閉、獨佔的型態,現在希望讓機構成為與社區居民間,可以共享、創造共感的空間平台。」日本社會福祉法人生活學校-理事長 田中伸弥先生,在9月交流聚會中,分享他們如何將養護型機構打造成與社區積極互動的開放型空間。
.
除了主動舉辦吸引社區居民參與的活動,促進大家來機構走動的機會,也將庭院旁的圍籬拆除,成為與社區共享的開放空間。不單讓孩童可以來到庭院玩耍、也出借給社區作為舉辦活動的場地,同時,開放圖書室讓學生可以來此自習念書。
.
在這裡,長輩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被照顧者,而是生命經驗的傳承者。長者以口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由工作人員幫忙記錄撰寫成冊,讓家屬、社區居民可以從長輩的人生歷練中,回憶、認識不同時代的經歷與故事。
.
會改名為「生活學校」,為的是營造更貼近社區的社會福祉機構形象,讓每個人可以在此學習、交流,成為彼此在人生道路上,一起扶持、邁進的夥伴。
.
而台灣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依瑩女士,則有機會向日本的夥伴們分享「大安溪畔的奇蹟」,透過以復能為導向的創新照顧模式,讓原先重症臥床長輩能夠返家,回歸熟悉的社區環境,揮別臥床重拾自主生活。
.
依瑩女士提到:「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不再稱它為奇蹟,而是成為日常。」讓老後生活不是只有臥床一種選擇,而是有豐富的可能性,一樣多元精采!
.
衛生福利部 彰化老人養護中心-院長 陳智偉先生也在活動中分享,他們如何有系統的優化養護中心各方面的服務,跳脫傳統養護中心思維,讓長者生活豐富、服務活潑多元有溫度。
.
透過線上分組討論,台灣夥伴們提出,可以舉辦多元的活動讓家屬一起同樂,也可以吸引社區居民前來參與,同時藉由動物輔療、烘焙、將長輩的拿手菜製作成食譜等...豐富長輩在機構裡的日常生活。
.
而日本夥伴們則分享,可針對想要吸引的族群,設計專屬活動,如營造出男性專屬的品酒活動,提昇男性對於社區活動的參與意願。
.
不想再次錯過與國際交流連結學習的活動機會嗎?
#歡迎於下留言處訂閱電子報或加入LINE官方帳號
.
讓你即時收到銀享全球各項精采活動訊息!
.
#台日交流聚會
#介護咖啡
#銀享全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共生社區照顧模式 在 銀享全球 Silver Linings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終站前的家-日本宅老所「石井家」】
「聽說鄰居陳奶奶被她女兒送去安養中心,真是好可憐啊!」、「那個李伯伯的兒子、媳婦只顧著忙工作,白天都把他丟在日照中心給人顧!」
.
在台灣,這樣的對話不時會出現在長輩之間,每每提到照顧機構彷彿等同於被拋棄、遺忘..等,負面多於正面的感受。
.
讓人不禁開始思考,是否我們一直以來只是想著要解決照顧問題,而忽略了去營造讓高齡者想要選擇的生活方式呢?
.
日本宅老所「石井家」是間以日間托顧為主、亦可提供24小時托顧的照顧機構,但不同於一般只照顧高齡者族群的機構,石井家卻以多元族群、多樣化服務的經營方式,打造一個出生氣蓬勃的生活場域。
.
石井家同時開設了「托幼服務」、「柑仔店」,前者可
提供社區中獨自照顧幼兒的年輕媽媽,外出辦事時來臨托孩子,而後者則是促進社區居民、學童與機構長輩互動交流的空間,讓長輩賣東西時,有機會和學童、家長們閒話家常聊上幾句。
.
「孩子們讓長輩臉上多了笑容,並讓他們願意開始做一些原本抗拒的日常事物。」負責人石井先生分享道。
.
因著這樣多元包容的生活場域,也讓社區中有發展障礙的學生,得以在此發展學習生活技能,和不同年齡層的人互動來往。
.
這裡不像是個"機構",而是像個大家庭一樣,是個讓彼此想要「互相照顧、一起生活」的居場所。
.
面對有長輩在宅老所過世時,他們不會刻意隔開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可以直接觸摸亡者的臉、身體,藉由這樣的過程,使孩子們認識、體會,生命的逝去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部分。
.
石井家給予了我們對於照顧機構不一樣的想像與藍圖,又或者說,他只是重新喚回早期社會互助共生的生活方式,不管如何,在這裡沒有人是被拋棄或遺忘,而是大家庭中被看重的一份子!
.
想更深入認識宅老所「石井家」是如何發展出如此特別的經營模式嗎?
.
9/10(五)日本宅老所「石井家」負責人石井英寿先生,將親身與大家分享,他們是如何打造出開放式的長照環境,以及背後的經營心法!
.
8/25前報名,享有早鳥優惠!(銀享之友也有獨家優惠哦!)
.
立即前往報名>>>#連結請見下方留言處
.
【主題】
在社區迎向生命終點:宅老所的在地終老實踐
.
【時間】
2021/9/10(五) 19:00-20:40 (台灣時間)
.
【使用工具】
zoom(報名成功後,將提供zoom線上參與連結,請務必下載zoom軟體並更新至最新版本)
.
【誰適合參加此次線上講座?】
若您對於日本宅老所運作及社區共生型服務感興趣,無論是否曾聽過石井英寿先生的分享,都歡迎參與此次精實的案例分享講座!
.
【線上講座流程】#全程有中文口譯
1⃣日本關鍵背景制度介紹及石井家基本介紹
.
2⃣石井英寿先生演講,主題將包含:
--石井家如何打造團隊及進行外部合作,進而建立多世代、多機能的設計,互相扶持與幫助的環境?
--石井家訴求發展回歸需求的服務,在開創過程中,和現有體制有哪些衝突?如何突破及帶來的改變?
.
3⃣自由交流及提問
.
8/25前報名,享有早鳥優惠!(銀享之友也有獨家優惠哦!)
.
立即前往報名>>>#連結於下方留言處
.
#銀享全球
共生社區照顧模式 在 銀享全球 Silver Linings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打造從0-100歲都自在的社區日常!|#台日線上交流聚會精華分享 #第二場】
「我們希望重新找回過去的美好,像早期日本社會裡,鄰居間不分你我,總是在生活中相互幫助。」日本宅老所「石井家」(家庭日間托顧機構)的負責人 石井英寿先生,在本次交流聚會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在「石井家」所營造出的氛圍與價值。
.
不同於一般長照機構僅照顧高齡者,在「石井家」彷彿像個大家庭,不論是即將走到生命終點的長者、障礙者、機構職員的小孩,可以在這裡接受服務,也能在其中不分彼此的相互照應。
.
同時,在疫情爆發前,也常舉辦活動、開設柑仔店,創造機構與社區居民間的互動,讓照顧不被硬體框架限制,而是串起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連結。
.
而台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林投好客廳的負責人 翁弘育先生,分享台灣在地經驗,以「共生」為核心概念在社區中打造出「好客廳」,逐漸成為社區居民生活中,喜歡前來交流、學習、互助、共享、並如同自家客廳般親切的場所,進而凝聚、拉近居民彼此間的關係,創造屬於在地社區的共生模式。
.
上週五(6/18)雖然只有短短2小時的交流時光,台日雙方的參與夥伴們都相當踴躍的交流,並提出如何運用什麼樣的空間與場域,創造出讓在地住民可以發揮自身價值、互助並產生連結。
.
台灣夥伴們提到,可以藉由現有的社區據點、宗教機構或是咖啡館場地,以多元的活動凝聚社區不同族群,或是透過共享廚房,讓長者分享自己的手路菜、一起共餐,也可以同時減輕社區年輕媽媽煮飯的煩惱,將彼此串連在一起。
.
而日本夥伴們則分享,可藉由提昇環境設施的友善程度(如無障礙設施),讓人們更願意出來走動,進而能夠參與活動,增進彼此建立連結的機會。
.
雖然因為疫情讓我們減少外出的機會,但透過這次與日本Kaigo Café的線上交流連結,成為支持彼此前進的動力,讓我們仍然可以持續的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帶來新的改變。
.
不想再次錯過與國際交流連結學習的活動機會嗎?
#歡迎於下留言處訂閱電子報或加入LINE官方帳號
.
讓你即時收到銀享全球各項精采活動訊息!
.
#台日交流聚會
#介護咖啡
#銀享全球
共生社區照顧模式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VTPZZ8DvJ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