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談海子(下)
◎小編陳尚季賞析
4.景色與景色中的靈魂
以實體論來說,此處趙暉舉了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對於「實體論」的看法。對於實體一詞,柏拉圖主要是指真實的存在與實在,而亞里斯多德哲學主題的實體,大致指真實或實在的東西。相比「可感事物」在柏拉圖的理念論中處於真實又不真實、存在又不存在的狀態,亞里斯多德則是轉而肯定日常可見的可感事物,即是真實的事物。
海子的作品意象,月亮、少女、馬匹、石頭、雲朵等可感實體,不僅呈現出自然流轉的樸素性格,這些日常的事物也掙脫了語言文化的層層羈絆。
景色與景色中的靈魂,正是將海子的實體觀帶往柏拉圖的方向,以致意象更加地難以分辨。
有兩種抒情詩人,第一種詩人,他熱愛生命,但他熱愛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認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官能的抽搐和內分泌。而另一類詩人,雖然只熱愛風景,熱愛景色,熱愛冬天的朝霞與晚霞,但他所熱愛的是景色中的靈魂,是風景中大生命的呼吸。
從「熱愛自我」進入「熱愛景色」,把景色當成「大宇宙神秘」一部分來熱愛,就超出了第一類狹窄抒情詩人的隊伍了。
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
「看」這個概念被突出了,看做為一個最基本與他者建立連結,看能使人跟最遙遠的事物產生聯繫,而最終看見暗藏或隱密的事物。事物能被看見,理念卻不行,但可以用「靈魂的眼睛」去注視或觀照。如果我們將海子的風景看作具體可感的實體,能夠被看、觸摸和感知,那麼景色中的靈魂就負載了某種深層的理念成分。對海子來說,景色的真實也是幻象的真實,提高生存的深度與深刻。看出心靈、看見生存,看見電光石火般的景色的靈魂,正是海子的要求「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
海子在《尋找對實體的接觸》中表示,「詩,說到底,就是尋找對實體的接觸,詩應是一種主體和實體面對面的解體和重新誕生。」對海子來說,當下的實體已經是抽象且生鏽的。因此必須去尋找對實體的全新接觸,用新的主體的力量去推翻或更新實體,使之解體並重生。趙暉以海子《太陽.土地篇》中「月亮的內心站著一匹憂傷的馬 一個女人」這一詩句,加以分析實體的解構與重組。
月亮、馬、女人三者在古典意象裡各安其位,但在此一詩劇中的疊加狀態裡卻充滿了跳躍,一匹憂傷的馬、一個女人破壞的古典之月的寧靜與完整,正是那一匹馬和那個女人加強了月的不安與孤寂。「月」的實體,在現代的意義上重新地被掌握。在古典詩歌與海子詩歌運用同名實體意象的差異中,實體的重新誕生,會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現。
5.時鐘的對抗-主體的自我博弈
葉慈說:「詩是和自我的爭辯。」在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裡,「主體已經不僅僅是判斷中的主詞,而是更多的被用於人類理性」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所以說,「實體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就表現在他自身之中就包含著純粹的否定性,因而,他是單一的東西自己否定自己從而分裂為二,降自己樹立為對立面,然後揚棄自身中的矛盾與對立,重建自身同一性的過程。」重建自身的同一性,即是自己認識自己,最終成為絕對的精神。
海子的詩歌觀與創作中,這種「實體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常常表徵為主體的自我博弈。程光煒指出孤獨少年,海子大部分的詩作中,唯一的敘述者和第二作者,柔弱的第一自我與強悍的第二自我長時間的衝突,使他的詩出現「對稱」。「對稱」是自我博弈展開的基礎,所以海子詩中對稱的不斷重複,很大的程度上表明了一個與自己、與世界拉扯、搏鬥的咆哮與宣示。這種對稱結構拒絕了一切平衡的敘述主體,正如海子認為詩中的和解是不存在的,只有衝突、鬥爭、生與死的較量。「自我合解」的可能是否真的存在,是海子用一生來追問的。以下趙暉以《春天,十個海子》來分析「對抗」之於海子的意義,是在詩中如何被呈現的。
春天,十個海子 ◎#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麼長久地沉睡究竟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地怒吼
圍著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你的黑頭髮,騎上你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就剩下這一個,最後一個
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那裡的穀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戶
他們把一半用於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於農業,他們自己的繁殖
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與黎明
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
趙暉的分析是,這一首帶有超現實意味的抒情詩,在光明景色中的自我超越裡,更像是一種內心分裂所呈現的生命張力。雙圈結構裡,第一圈(第一與第二節)內,主體的分裂表現,十個海子對一個海子。第二圈層(第三與第四節)內,最後一個海子又分裂為你和我。敘述者既身處其中,以我直接介入敘事,又置身事外,將自我對象化為你,於是,你和我同臨舞台、互為鏡像,內心私密的對話得以公開。兩層圈層複雜的疊合使詩歌充滿戲劇張力。
十個海子,復活的海子不過是幻象,他們只能圍繞著詩中主角,你和我,跳舞歌唱,他們與光明的景色同時到來,嘲笑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的長久沉睡。十個海子對一個海子間的嘲笑,可以看作是主體對自我意識中黑暗消沉部分的自嘲。你和我,原本同是主角,然而劇情推演,我變成了舞台上的自由人,成為一個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實體,無動於衷地看著你被十個海子戲謔。
你飛奔而去,你疼痛地被劈開。與十個海子的喧囂相比,你沉默的抵抗如土地般堅硬,痛苦意味深長。十個海子與你,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戰爭,在自我博弈中不斷下陷。「人們把自己隱藏在表現的背後。人不僅受到他人的隱藏,而且還受到自己的隱藏。無限地將自己的內部深處下降」
如果說,第一、二小節是十個海子的表現與你沉默被動的表演,第三小節就是我唱給你的一段無限低回的深情詠嘆。你在某種巨大的壓力下,退守為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頹廢的死亡氣息,沉浸於使人墮落自行毀滅的念頭裡,無法自拔。
最後一小節,在低迷中掙脫出尖銳的質問,將詠嘆畫作激烈的獨白。
鼓、糧食、嘴、胃,糧食的一半用於吃,一半用於繁殖,而穀之簡體字作「谷」。在《糧食兩節》裡字體字義的分析,谷的上方是火下方是口,可以看出生存慾望的大火。從糧食、吃、種子,可以看出一種農業生產的封閉循環,也看出了一種勞作的薛西弗斯式的荒謬與虛無。
各級主體的博弈中,光明與黑暗的力量站在生命的兩極。十個海子對比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第一小節裡,以光明的景色,在嘲笑他的同時也不乏挽救之意。第二小節,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被十個海子撕裂著,可他背負著沉重而虛無的光明幻象,欲逃離黑暗的束縛,卻只感到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蔓延。第三小節起,你與我的合一,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心中湧起模糊的復仇慾望,他希望自己能更相信所謂的希望,只關心生活。卻無力在黑暗中自拔,最後的獨白中,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面對豐收的勝景卻再次被短烈荒蕪的青天襲擊,壓抑許久的質問,你所說的曙光是什麼意思?
主體間博奕的白熱化被風之盲目浩蕩出之,海子敘述的主體被捲入一場自己否定自己的風暴,「無視黑夜與黎明」。無法分辨我是誰的海子,在十個海子與一個海子,在我與你之間衝突,這種逼問之下,一場想挽救主體自我分裂的歌劇不得不以主體同一化的失敗而告終。如此飽含生命痛感的詩句,以他的脆弱面臨障礙摧毀的惶恐,也承傳著生存真正的勇氣與難度。
「你說的曙光是什麼意思」,像是一隻從遠方飛動的骨頭,他孤單、勁瘦,目標如一,卻腳下迷茫,注定是一支滿載青春之痛的落地之矢。
海子透過秩序與訓練,將兇猛的元素、地域深淵和魔法的大地分擔在自我多重的形象中。但海子瘋狂燃燒的自我卻無法統攝主體的多重自我分裂,只能任憑其左右。魯迅說:「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消耗生命以抵抗絕望與虛空。」蒂利希認為「存在的勇氣是這樣的倫理行為:人在其中肯定他自己的存在而不願那些與他的本質性的自我肯定相衝突的生存因素。」在亞里斯多德認為:「勇氣是對一個人的本質,一個人的內在目的的肯定。」但這種肯定裡具有某種不願性質的肯定。這種肯定包含著可能的、某些狀況下不可避免的犧牲。這種要犧牲的東西可以包括愉悅、幸福甚至是一個人自身的存在。海子寫作方式及其詩歌正是這一意義上,成為「存在的勇氣」的表徵。面對生命的真實,海子選擇直視,在這樣的觀看中他將創作與生活連結,生活的真實對海子而言即是寫作的真實。臧棣說:「詩人通過不斷的自我爭辯,我們可以向更高級的生命狀態飛躍。這種生命的飛躍,心智的昇華,說到底必然是愉悅的。」
6.抒情就是血
海子:「我是說,我是詩,我是肉,抒情就是血。」詩歌裡的血肉與骨並非只是詩人的真實與真誠的內心,更是真實與真誠的質量。在海子的抒情詩裡,可以看見一種純粹的抒情性,這樣的純粹性並不是無拘無束的表現,而恰巧是主動尋求一種限制。在海子含蓄的創作裡,是否內裡是他欲壓抑的湧動情感。以下以《日記.姐姐》作分析。
日記.姐姐 ◎#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滴眼淚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草原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於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我今夜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趙暉認為,這首詩情緒由孤單思戀(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而無助(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滴眼淚),而哀傷(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與水中一座荒涼的城),而漸漸被絕望糾纏(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這是唯一的,最後的,草原。),語氣逐漸沉痛,肉身在情愛中沉淪,音高也降至最低點。小詩的轉折處緊跟而來,我被絕望的情緒籠罩,中而至於要賭氣,(把石頭還給石頭)語氣簡短,而將詩逼至決心的最高點,然而急轉,話盡可以說卻無力收束自己的情感,詩歌的聲音被一種溫暖與無奈包住,緩緩下落又重回思念。回到姐姐我只想你。單純的情緒原點。與情緒相應,草原盡頭遠映兩手空空之空虛,以一滴眼淚代表全部悲傷的質量,含蓄而深遠。「這是最後的,唯一的,抒情」斷裂的語句模擬一種心碎的絕望。全詩的語氣,像是情愛低回的現象,幽微地說出寂寥與斷裂。真摯的語氣裡,呼應海子的抒情都是血。
西渡說:「誰如果說我們這個時代不存在愛情了,我願意舉海子的這些詩反駁他。」
7.結論
海子在詩中的追尋與誠懇的眼神,使人難以不對這位詩人投以尊敬的眼光。在詩中的激烈對抗、抒情詩裡的血與骨,或許都是這位詩人被卸下後的噴濺的熱血,可以看見他對於生存是多麼渴望達到安定,但他否定自己就像其詩語言一樣,都是一顆遠方的太陽,他是夸父。海子被說為是詩的殉道者,我認為殉道本身是荒謬的,詩從未要詩人死,而詩人的每首詩作都是想活下來的微小希望,那怕希望只是隧道裡的一個小白光點,他仍繼續前行並相信著。
「愛」,可以是海子一生的凝結吧。在詩裡他愛父母、情人、大地、太陽等等,作為詩人他用寬厚的心與能看見萬物靈魂的雙眼,將他的心靈與宇宙合一,並不斷地疑問著人是什麼、該何去何從,在追問裡能感受到他「真實」與「真誠」的質量,他選擇一個人孤獨地尋找著,他只能自己尋找著,或許結果不適認知裡的平安圓滿,但這就是海子的生命吧。若要我思考海子是否是詩的殉道者,我更相信他就是詩的本身,因為在他的追尋裡,他便成為了他追尋的本身。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9.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海子 #存在主義 #主體博弈 #愛 #追尋
亞里斯多德四元素說 在 緒語の雜食性影劇觀後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高文英與她的暗黑童話
「童話是將現實世界的殘酷與暴力,以違背常理的方式寫成的慘忍幻想。」
身為童話作家的高文英,在幫精神病院裡的病人上課時,給出的童話定義卻狠狠的打破了在場所有人,包含病人也包含護工們的思維。
首先,高文英先針對童話的定義下了一個違背常識上的說法,她認為童話只是一個包裹糖衣的殘酷現實,那層糖衣是為了小孩而存在,等待他們長大後,存於他們腦中記憶的糖衣將會剝落,裸露出來的是他們正在經歷的成年現實世界。
給出定義並不能說服那些病人,所以高文英提出了幾個童話或故事,先讓台下的人說出自己心中認為這些童話的寓意為何,然後自己再來一一來戳破這些粉紅泡泡。
「《興夫傳》的寓意是甚麼?」
「為人善良才有機會發橫財。」
「不對,興夫不是長子,所以過得很貧困,這是在批評長子獨占家產的繼承問題。」
(《興夫傳》是韓國三大古典名著之一,故事內容大致在說:興夫和孬夫是兄弟。貪婪的孬夫霸占了遺產後,把興夫趕出了家門。有天興夫救了個小燕子,因此得到了巨大的財富,貪婪的孬夫為了也想得到財富,把小燕子打了一頓再救它,結果換來了家破人亡的下場。)
「那醜小鴨呢?」
「不要以貌取人。」
「不對,寓意是養育別人的孩子只是白費力氣,顧好自己的孩子就好。」
「小美人魚的意義呢?」
「即使會化成泡沫永遠消失,也要至死不渝,愛著一個人。」
「小美人魚的寓意是,覬覦有婚約在身的男人必遭天譴。」
從上面幾段對話我們不難發現,台下的病人們給出的是相對世俗與正向的解讀,高文英反駁的說法像是卸掉一切妝容,她選擇無視表層的那些美好,轉而凝視著深處的陰暗面。
我們不能說她的解讀是錯誤或是有問題,她只是用另一種觀點來解讀同一件事,多種面向的解讀法在對話中也很常見,如同日劇《四重奏》言外之意:
「人們總是對喜歡的人不說我喜歡你,卻說我想你;對想見的人不說我想你,卻說要不要一起吃個飯;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言外之意。」
對話中的言外之意,或者故事裡的寓意,透過「作者已死」把解讀權回歸到了讀者手法,因此一個故事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種看法。
她的解讀方法會如此灰暗如此真實,原因在於她的童年與成長經歷。
這邊我們可以引用決定論者的說法,決定論者認為,我們的認知與行為上的選擇,這些選擇的形成,本身就是由我們先前的性格特質所決定,而這些性格特質又是由我們所無法選擇的遺傳因素與早期環境所決定。
簡單說就是有因必有果,高文英的解讀方法是「果」,造成她的解讀法的是她差點被父親殺死的童年加上母親的死亡和謾罵。在很小的時候,她已經提早接觸了世界上的陰暗面,那層原本應該還存在童話上的糖衣,在很早以前就不復存在。
其實,本來很多童話的原版都是陰暗的,相信大家小時候多少都看過格林童話,其中的《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小紅帽》對於小孩子來說是能夠記著一輩子的故事,但在故事一開始出版的時候,故事的內容都特別慘忍,包含著許多暴力與色情的元素。(網路上找得到許多原本文章,如果不怕破壞童年記憶,可以找來看看)
以成人視角來看內容當然沒有什麼問題,但問題就在於冠了童話兩個字,這就代表必須以小孩的面向做書寫,顯然過於色腥羶的情節絕對不適合出現在童書之中。因為被抗議,格林兄弟也陸陸續續修改了內容,粉飾和諧了許多黑暗的部分。
同樣的,高文英作家也面臨了這個處境,她的前幾本童話書都曾被批評過過於黑暗現實,到了最新準備出版的《喪屍小孩》因為有吃人肉情節過於血腥,終於被出版界聯合抵制暫停出版,但高文英仍然不願修改,她自始自終認為童話的糖衣可有可無,最重要的是想要傳達的寓意,至於故事過於黑暗,那又如何?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藝術創作源自於一股形成的衝動(formative impulse)以及情感表達的渴望。基本上,藝術形式即為一種對現實的模仿,反應自然界的真實寫照。藝術所要表達的目的並非事物的外觀,而是他們內在的意義,也就是說,並非他們的格調形式以及細微末節,而是他們的真實存在。(《哲學的故事》P.107)
這也印證了高文英的想法,她毫不在意表現形式是否符合童書的標準,悲慘的童年導致了相對負面的視野,這也形成了她的創作衝動,她的創作手法偏向黑暗,然而只要想傳達的事物有好好地傳遞到讀者手上,她絲毫不在意其他事情,她不會像格林兄弟一樣妥協,仍然繼續畫著那些代表自己人格的暗黑童話。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亞里斯多德四元素說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week 19學習心得
延續上周說要多看科普和心理學,這周看了霍金的"時間簡史",這本是科普神書,銷售了幾千萬冊,但我有超過七成看不懂...
後來霍金又出了一本"新時間簡史",是上一本的簡單版。
講了宇宙觀,相對論、量子力學、蟲洞、時間旅行...
我已經感受的到霍金盡量講的淺顯了,但我還是很多地方看不太懂,之前著名的傳記作者Isaacson寫的那本愛因斯坦傳,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裡面太多相對論了,搞得我好糊塗...之後有時間再來看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看有沒有親民一點...
我整理一些重點:
西元前300多年前的宇宙觀,亞里斯多德主張地球靜止不動,日月星辰皆繞著地球轉,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西元二世紀托勒密更進一步延伸其說法,並獲得教會認可,認為這模型更符合聖經說法。
到了15世紀,哥白尼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卻只敢匿名提出,怕被教會抓起來。近百年後,克卜勒和伽利略才公開支持哥白尼,這惹惱了亞里斯多德派的學者,教會命令伽利略永遠不得再提出該學說,並判伽利略終身軟禁。事實上,伽利略一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他仍堅持科學獨立,直到過世前4年,將著作偷偷給出版社,這部"新科學對話"促成了現代科學的誕生。
現在已知太陽只是銀河系一千億個恆星之一,銀河系只是本星系群眾多星系之一,本星系群又只是數千個星系群團組成宇宙中的一個星系群而已。(太陽有壽命的,不過燒完還要幾十億年)
要討論宇宙的本質,是否有開始與結束,要先了解科學理論的意義。一個好的理論,須符合兩項要求:
(1)以幾項要素的模型為基礎,對一大類觀察做出正確描述。
(2)並能對未來的觀察做準確預測。
例如亞里斯多德的萬物由水火土氣四大元素理論,雖然看似簡單,卻不能準確預測未來。而牛頓的重力理論,就能對日月星辰的運動做高精準預測。
任何理論都是暫時的,永遠無法證明,不管多少次實驗與理論符合,只要產生一個反例,就會把理論打破,必須修正。一個好的理論要提出預測,以供檢驗。
新理論往往是舊理論的延伸,例如在地球日常生活的現象用牛頓重力都可解釋,但到了水星軌道的預測,就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才說得通。(不能只考慮物理的質量,還要考慮星體的成份結構)
相對論指出要放棄絕對時間的概念,這讓牛頓很難接受,因為與他"絕對上帝"的信仰有衝突。兩人在不同的速度下或在不同的高度下,會有不同的時間(住在山上的人會老的比較快呢),這點已經實驗得出。(科學家在水塔的頂端和底部各擺一具時鐘)
現在,我們又發現量子力學跟廣義相對論產生了一些衝突,於是再修正。量子力學發現永遠無法準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與速度,每次都會發現有一些結果是A,一些結果是B,這個重要理論來自測不準原理,因為光子會影響觀測粒子的運動,使物體在一個震動的狀態,這使的物體必定會存在隨機性與不可預測性。愛因斯坦對此非常排斥,說了一句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
但量子力學成為了現代科技的重要基礎,支配了電晶體的運作。
連牛頓還有愛因斯坦這麼牛的人都無法擺脫意識形態,我這種凡夫俗子就更難做到事事客觀了,繼續努力...
目前已知共有四種作用力,重力、電磁力(電子與夸克)、弱核力(原子的衰變)、強核力(質子與中子結合)
電磁力比重力強上許多(兩個電子之間的電磁力與比重力強上1後面42個零倍),這是為何電子會繞著原子核轉的原因。
原來沒有查克拉跟念能力啊...我的小小童心被抹滅了...
目前科學家正在尋找將量子力學跟重力結合的新理論,"量子重力理論"。
物理的終極目標,在於提出一個能描述整個宇宙的理論。包含宇宙如何隨時間演變,以及宇宙一開始的狀態。(有些人不準談論後者,任何那是上帝創造的)
目前無論是相對論或量子力學等...理論,都能解釋宇宙大部分的狀況,那一直繼續追尋終極理論有用嗎?(不過以前大家也認為相對論跟量子力學沒有用,但這些理論後來帶來了核能與微電子革命)
可能發現終極理論無助於提升人類生存的機率,但至少能滿足人類求知的天性。
在牛頓的時代,一個受教育的人士自認為掌握人類全部的知識,然而,後來理論不斷更新,一般人很難消化,目前大眾對於科學進展所知寥寥無幾,即便是專家,也只能了解一小部分。學校學的東西多半過時,只有極少數科學家能掌握最先進知識,但這些人必須全力投入,也只能專精極小領域。
古代為了解釋宇宙,往往認為是具有人類七情六慾的神靈所控制,其行事作風就像一個無法預測的人類,人類必須敬畏供奉神靈,以求風調雨順。後來,人類慢慢注意到這些現象有跡可循,發現了許多理論。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都忙著繼續發展新理論來解釋宇宙如何運作,卻沒有去問"為什麼"。另一方面,應該研究"為什麼"的哲學家,卻跟不上科學的腳步,在18世紀前,哲學家仍把人類所有知識納入自己的研究範圍,但之後科學變的相當技術化和數學化,除了少數科學家,哲學家和一般人都難以掌握,使的哲學家不斷縮小自己的範圍,讓20世紀最著名的哲家學維根斯坦感嘆:"哲學剩下的唯一任務是分析語言"。這對亞里斯多德到康德傳下來的偉大哲學思想,無疑是一大打擊。
不過,若是未來發現完整的統一理論,經過普羅大眾的消化,那大家就能開始討論為什麼我們和宇宙會存在的問題,若是真能找到答案,將是人類理性的最終勝利,因為我們將會明白神的心意。
-----
書裡有談蟲洞和時空扭曲的問題,但超出我理解範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有空歡迎指導小弟<_ _>
不過還真是佩服這些科學家,探究這些理論超級困難,用各種複雜的科學測量方式去理解比銀河系還遠的東西,比質子還小的東西...
探究這些沒什麼錢賺,只是為人類的知識天花板再突破...更佩服像伽利略那樣,就算被關起來,還是要講自己認為對的事,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