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小結放留言!)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的推薦目錄: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艾爾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心得]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導讀(無雷) - 看板book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城邦讀書花園, profile picture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心得]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導讀(無雷) - book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心得]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導讀(無雷) - book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心得]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閱讀筆記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 小結
獨編第一次看到這兩個研究時,只覺得當下毛骨悚然,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後續的感觸。
直到這幾天追完《魷魚遊戲》,看見人性在瀕臨絕望時刻的細膩刻劃,再回頭看米爾格倫實驗,才意識到,原來普通人也「很可能」在整個社會體制的作用下,成為他人眼中的惡人。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艾爾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習慣自由奔走的日子,一時之間要長時間待在家不簡單,假日無法出門窒息感也變重。無論是工作或生活,是自處或陪家人,這邊我分享4個長期在家生活跟工作的心得,一同走過這段日子。
= 4個學習「在家」的方法 =
1》需要在家工作的人
人非常依賴環境,工作從辦公室突然切換到家中不好適應,不只要抵抗娛樂誘惑,情緒反應也不好調適。這邊提供更快接軌工作的方法:
首先,建立早上的工作儀式。工作日維持一樣的作息,起床後做固定的事、吃早餐、運動伸展,讓自己順利進入工作狀態。
再來,固定的工作位置。環境會提供強烈的暗示,因此在家中或房間找個固定的角落,桌上佈置出辦公的氣氛,讓自己習慣新的工作環境,專心做事情。
最後,陪伴彼此但不打擾彼此。因為待在家容易進入假日模式,認為隨時可以聊天、互動。以我來說,工作突然被打斷反而會焦慮,因此這段日子雖然家人要互相陪伴,但也要學習不打擾彼此的工作氛圍。
此外,聲音也是一種非常好營造的工作環境。可以試著聽固定的輕音樂,有助於心情順利進入工作模式。推薦我常聽的音樂,適合專心工作,曲調都很舒服——在 YouTube 上搜尋「Jazz cafe」。
2》假日不出門,可以做什麼?
閱讀是陪伴自己的好方法。底下我推薦幾本書單(多是小說),這幾本就算之前也讓我捨不得出門想快點看完!書單裡有科幻類、心情類、商業故事類,可自行依口味挑選。
《午夜圖書館》
《人生複本》
《HQ事件的真相》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解憂雜貨店》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蜜蜂與遠雷》
《沼澤女孩》
《天橋上的魔術師》
《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
《比特幣富豪》
*如果不習慣讀小說的話,就推薦一下自己的著作 ➡️《你,很好》
影劇的話,前陣子看了很多影集、電影,《哲仁王后》超好笑!很適合排解心情。大家覺得有不錯的影劇也歡迎在下方推薦喔。
3》學習,可以對抗焦慮
人類內建的演化 DNA 就是好奇心跟學習,這兩件事都會引領我們關注在未來變好的事。通常人在學習過後心情會變得踏實,對未來也會更樂觀。
所以,過往沒時間學的事,現在快來補進度。拿起畫筆;開始寫作;翻開語言書;整理自己的工作知識庫;或是補足沒學完的線上課程。
4》整理,能夠安撫自己
從心理認知的角度來說,整理會給人確定感,而確定感會帶給人安心。
這幾天我就花更多時間在整理上,一方面消化突然來的壞消息,也做準備在日子恢復後有更多的動力。
除了整理居家環境,也推薦現代人越來越需要的「數位整理」,把電腦裡過去無瑕整理的檔案、照片都一一歸位,這幾天我做了之後心情踏實很多,最近發現找檔案的速度比以前還快,工作效率也提升。
***
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到需要的人。這段期間,我們一起多保重;勤洗手、戴口罩、非必要不外出、保持社交距離。然後記得,好好關心自己,還有周圍心愛的人喔!
祝好。
IG:alvin701
*著作》好壞有時,用心收拾 https://pros.is/Bd2jK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城邦讀書花園, profile pi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贈書活動】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https://bit.ly/33YmW9l Q. 連心理師自己都要找心理師諮詢? ... 即將改編影集,將延請《慾望師奶》伊娃.朗格莉亞演出! 每年找心理師 ... ... <看更多>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推薦與評價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 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by ...評分4.4 (151,061) 即將改編影集,將延請《慾望師奶》伊娃・朗格莉亞演出! 每年找心理師晤談的美國人 ... ... <看更多>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影集 在 [心得]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導讀(無雷) - 看板book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四個亮點,導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譯者:朱怡康
出版社:行路
搭配2張書中插圖,原文服用
Medium|https://tinyurl.com/ydam6cz7
Matters|https://tinyurl.com/y9o6agg7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在不劇透的
前提下,本文摘出4個亮點,導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
【就像怪奇物語】
會把這本書與Netflix上的《怪奇物語》聯想在一起的,大概是頭一遭吧!太跳Tone啦!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故事線有5條,採用「多線敘事」的手法就像《怪奇物語》
一樣巧妙的今昔穿插,層層堆疊的劇情,卻絲毫不會感到紊亂,我想可能是因為作者
先前擔任過好萊塢編劇的關係,愛聽故事,也愛說故事。
”我一直很愛聽故事,而且我感興趣的不只是故事的內容,還有說故事的方式。“
大抵交代一下這5條故事線(5位個案),分別是:
* 自戀的好萊塢製片約翰,40歲,與妻子相處不睦,覺得身邊充滿一群「白痴」。
* 大學教授茉莉,33歲,因蜜月後確診癌症求助。
* 離婚老婦麗塔,69歲,宣稱一年後生日要自我了結。
* 年輕女性夏綠蒂,25歲,有酗酒問題,總是勾搭上錯誤的對象。
* 諮商心理師蘿蕊也是本書作者40多歲,因意外分手而情緒潰堤,朋友建議她「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故尋求另一名心理師溫德爾的協助。
故事均環繞在作者「第一人稱視角」下展開,分鏡與敘事手法,強烈帶給我「觀看影集」
的感受,從目錄的編排,「每一集」都置入充滿張力的標題,已見端倪。
□
【戲劇性職業生涯】
關於作者的職涯發展,是如何從娛樂產業「半路出家」轉到醫療產業去的?書中鉅細彌遺
地交代。
”雖然我才是該牽起她的手的人,雖然她才是截肢又大範圍感染的人,可是是她在安撫我
。雖然這能為《急診室的春天》帶出一條很棒的故事線,但一剎那間,我知道我不會做這
份工作多久了。“
在台灣,這種「轉職」真是難以想像。
後來有一天,偶然滑到一篇天下雜誌的文章:《美國至少10萬醫生來自文組!單一篩選標
準,讓台灣錯過多少優秀醫生?》,才多少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美國是「後醫制」,讀完大學以後,才能考醫學系。
□
【譯者是鄉民吧】
除了作者本身文筆幽默時而「神來一筆」蹦出驚喜這個因素,本書的翻譯無疑是
大加分,讀起來相當「滑順」,完全不會有「澀澀的」阻礙感。
不禁令人懷疑,譯者是不是常駐於批踢踢的「鄉民」?各種網路流行語連發,我有印象的
有:
▍鍵盤柯南、科科、阿雜、爆雷、登愣、潮、啊不就好棒棒......。
這些用語用在自嘲或內心獨白居多,和作者第一人稱視角、生動活潑的筆觸,融合地恰到
好處,相得益彰。
□
【自然流瀉的沙金】
對於喜歡追求知識點的讀者(包括我)而言,這本書的「含金量」仍足以讓我這個「淘金客
」滿載而歸。
光看作者的身份切換就十分有趣,以她既是「心理師」又是「病人」的雙重視角,去看待
一段諮商歷程是怎麼發展的;以及在「分飾兩角」下,反思諮商過程中,所悟出的不同心
聲。
書中適時穿插的心理學知識,或是這一行特有的職人經驗,該在什麼時機帶到,就自然而
然地呈現出來了。不刻意造作,也沒有「被灌輸」的感覺,儘管不是這麼「系統性」。
▍像是在河邊拿篩子舀起,順水流瀉出的沙金,自然寫意。
例如作者與溫德爾的第一次面晤,對那「不按牌理出牌」的諮商室佈置滿腹狐疑。這裡順
勢帶到「正常情況下」諮商室的佈置原則,很有趣。
”可是……心理師椅不是該在諮商室中間,病人座位不是該靠牆嗎?(我們實習時學到要
坐得離門近一點,以便「事態嚴重」時逃生。)“
□
【後記:真的要拍影集】
出自好奇,以英文書名,在英文版維基百科查詢,得知ABC Studios計畫要把本書翻拍成
劇集。
不知道透過攝影機第三人稱視角呈現,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甚是期待。
--
閱讀筆耕|一週一耕,佐以心智圖耘襯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172.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08436415.A.59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