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今天母親節,聽到不少歌曲都會唱到:「媽媽~~~」
然後我就瞬間想到另一首母親節歌曲,就是皇后樂團的「波西米亞狂想曲」。
啊?你說這算啥母親節歌曲?您聽聽,佛萊迪喊媽媽喊得有多清楚多深情呀?這怎麼不算?
好吧,就當我無聊,附錄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媽媽片段,然後為今年母親節留下個紀錄。
歌詞(中+英):
Mama,just killed a man,
媽,我剛剛殺了一個男人
Put a gun against his head,
我拿槍對準了他的腦袋
Pulled my trigger,now he's dead,
然後扣下板機,現在他已經死了
Mama,life had just begun,
媽, 我的人生不是才剛開始嗎?
But now I've gone and thrown it all away-
但是此時的我已經迷失了,我什麼都無所謂了
Mama woo~woo~
媽...
Didn't mean to make you cry-
我不是故意要惹你哭的
If I'm not back again this time tomorrow-
假如明天此時我都還沒回家的話
Carry on,carry on,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s-
你一定要撐下去,一定要撐下去,就好像這件事其實無關痛癢
Too late,my time has come,
太遲了,時候已經到了
Sends shivers down my spine-
我的背脊都在顫抖
Body's aching all the time,
身體也一直疼痛
Goodbye everybody-I've got to go-
再見了 大家 我得走了
Gotta leave you all behind and face the truth-
我該離你而去,面對現實了
Mama ooo- (anyway the wind blows)
媽..(不管風吹向何方)
I don't want to die,
我不想死
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有時候我多希望我從未誕生在這世上
好的,如果看完歌詞您覺得傻眼......就跟你說了我無聊嘛
#媽媽_嗚嗚嗚
#幸好這是本人的狂想而不是我的母親節獻唱
#不然我娘一定傻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vyNnw8Qjg
wind blows袋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ob Dylan名歌«地下鄉愁藍調»有一句名言:
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你不需要氣象員都知道風吹邊面,意思是你不需要凡事靠專家,憑自己都可感受得到。
然而,社會化的編程剛好相反,它並不鼓勵人親自感受,而是祈使我們反求諸人,求諸專家、傳媒、官方和名人,讓他們去包攬個別的公眾意見,供我們去選擇和歸邊——百貨應百客——表面上提供了無數立場任君選擇,實際卻剝奪了你選擇自己的自由。
於是,人不靠氣象員,就不知道風吹邊面了。
「唓,即係做人要有獨立思考能力囉,咁長篇大論做乜?」
獨立思考是一個怪詞,我沒法不獨立地去思考,因為腦袋只有一個。這裡的「獨立」,其實是指擺脫人人的能力,與公眾意見保持距離,練出一組屬我的理路。這樣太費勁了。如果思考有人代勞,編織一篇篇立場文章,而我只需要點選認同和不認同,世界是不是簡單得多?
「咁即係用下個腦啦!」
人真係好鍾意歸納。透過將一篇篇長考簡約成一條條結論,再篩選所愛的道理集腋成裘,一個「我」就這樣誕生了,我就可拿它來跟別人格劍了。可是張三丰對張無忌說,你要忘記全部,才可練成這套劍法——招式是形下的,很易熟能生巧,但最難學的卻是形上的武功。
所以,這不單只講求不盲信他人,還需要刻意地從自己身上抹去公眾意見的痕跡。辭退所有爭着替你發聲的代言人,拋開所有老生常談後,你才可窺見自己剩下甚麼,而這一個才是你可靠的立足點,信念的來源。有了這個基礎,共同信念才顯得難能可貴,否則,共同信念就只不過是膚淺的共同崇拜、氣象員粉絲團。
Bob Dylan這句詞,催生越戰時期一個美國的恐怖組織,地下天文台(WUO)。
WUO反對華府對他國發動戰爭,認為要把戰爭帶回家,美國人才會了解自己的國家到底犯下甚麼罪行。當時和平主義成為反戰主流,no war make love,卻遭到WUO厲聲譴責:「你們這些中產之所以信仰大愛和平,全因你們根本沒有承受過黑人和窮人所面對的暴力!」
所以,WUO為了令這些離地中產「感受得了風」,便將暴力帶到他們家中,炸銀行,炸五角大樓,實行另類的以暴易暴。不一樣的是,WUO每次施襲前都會張揚,讓民眾疏散,避免做成傷亡。有人因此質疑,這還算不算一個恐怖組織?
「WUO故意並成功地避免傷害任何人,它對財產發動戰爭,代表它是人民解放組織,而非恐怖組織。」
這幾天,人們不斷講Please liberate Hong Kong,解放香港,但大多數都不求甚解Liberate到底指向甚麼。有人說,就係唔講明要做乜,美國才可以採取任何方法去解放香港。的確,我們沒時間作太多解釋——唯有包攬公眾意見。愈簡明愈好,這才可以掀起集體認同。但請你私底下想想,甚麼是解放。
為甚麼對財產發動戰爭能成為一種解放手段?
中共解放軍攻擊地主,WUO攻擊銀行和警察局,香港的抗爭者衝擊政總及攻擊特區的經濟特權,為何不約而同邁向解放?
和平主義者反暴力,今日已去到一個歇斯底里的地步,他們不了解暴力為何物,只想完全消滅它。他們不明白,自己在極權鎮暴期間無所作為,這袖手本身已足以構成暴力。WUO說:「如果你安坐家中,過白人的生活,幹白人的工作,允許你所身處的國家謀殺人民,你就坐在那裡甚麼都不做,這就是暴力。」
這種暴力是隱性的,沉默的大多數不會意識到自己有份作惡,所以他們對暴力的非議表面上是大義凜然,實則卻是臨下眺望,帶點幸災樂禍:「警察都係人,你攞個鐵馬隊尻佢嘛,梗係想開槍保護自己啦。」這種對暴力的解釋,合理化了暴力,同時亦合理化自己的置身事外。社會的不公義、極權的暴虐,則源自集體的置身事外,集體的合理化。
這個燒味舖的阿伯,代表了一方的公眾意見,讓人窺見它的恐怖本質。它就是阻礙我們解放的東西,唯有將暴力帶回這些人的身邊,讓他們身受其害(肉體或財產),他們才會置身其中,體會氣象員無法轉述的風到底威力多大。阿伯們常說,咁多人咁暴力,社會先會咁亂,但實情剛好相反,社會不公和大眾盲目,才是孳生暴力的亂源。
和理非非,鞏固了這種無形且深層的暴力;和理非非和速龍小隊的本質一樣,都是鎮暴;人民要從鎮暴狀態中解放出來,暴力勝於待宰。流血的暴力,WUO否定了;攻擊財產的暴力,香港的抗爭者揀選了——因為傷不了旁觀者的身家,他們就不可能與你同行,踏上這條解放之路。
香港人真的準備好解放?
作者
wind blows袋 在 鄧明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m730專欄】遺傳與遺忘
過去一年,因為創辦mameshare而認識了陳美齡,每次遠距離聽她的分享會,或近距離跟她做訪問侃侃而談,都被她那溫柔如水的聲音卻堅硬如鐵的力量所震懾!那天,她拉著我的手說:「Elaine,我好欣賞妳的魄力及妳現在做的一切,因為妳是媽媽,所以好明白媽媽。」我受寵若驚,也自愧不如!論魄力與貢獻,我跟美齡是蚊髀與牛髀,尤其她那張「心善則美」非針藥或昂貴護膚品所能換取的童顏,該是母親們努力學習的對象。
由早前的「50個教育法」、「閱讀的力量」、「家長不要做的10件事」,到今次跟美齡談「8個被遺忘的品德教育」 - 助人為快樂之本、環保、平等、同理心、大愛、珍惜、世界觀等 - 那些能夠像珍貴而稀少的禮物一樣送給孩子的教養,「香港很多家長,就是將自己孩子的快樂交給別人來控制,將好多鎖鏈,鎖住了孩子的心、孩子的腦袋、孩子的手、孩子的腳,所以大家就覺得好大壓力,但正如史丹福大學有句格言:『自由的風常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自由的風就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不可以被別人決定,沒有自由就沒有快樂,沒有快樂就很難產生愛。」
「8個被遺忘的品德教育」的「遺」字,既有餽贈、給予,也有遺失的意思。為人父母都可以給孩子「遺傳」智商與樣貌,卻「遺忘」了給孩子及早而大量地灌輸品德教育。家長們只顧扭盡六壬提前讓孩子學這學那、關心孩子讀書能否取得好成績,往往忘了品德才是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核心價值。父母在平常生活的言行中讓孩子學會怎樣愛人、懂得甚麼是同理心、明白甚麼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選擇從事對社會有貢獻的事,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不論成功與富有,都肯定更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大眾的喜愛。
性格就是能力,正如我對兒子最大的希望,就是想要他擁有一顆善良而快樂的心,那無論遇到甚麼問題都能解決。
-------------------
相關影片:《陳美齡:8個被遺忘的品德教育》https://www.facebook.com/mameshare/videos/1748512221931192/
-------------------
#鄧明儀 #專欄 Mameshare Daddyshare #教育 #親子 #育兒 美齡細語 #同理心
-------------------
• 即LIKE 鄧明儀 看更多親子、育兒資訊!
• #KOLMarketeroftheYearinParenthood
-------------------
#Follow我的IG: tangmyelaine
wind blows袋 在 WM House-Bkk - Eleph裡頭的大象袋有各種不同的花色跟size 的推薦與評價
Eleph裡頭的大象袋有各種不同的花色跟size,好可愛噢! Mobile uploads · Mar 2, 2016 ·. View Full Size. The Wind Blows, profile picture. The Wind Blow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