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選擇的感覺,讓我們覺得活著】
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思考了選擇「生命,或是工作的完美」的後果,然後建議說,選擇後者會付出很高的個人成本,最後以懊悔為告終。
雖然想要追求這兩個領域的完美都是不可得的,我們仍然還是擁有選擇的力量。任何時刻,我們都可以決定,自己要採取哪些行動。
#選擇 #平衡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Happy Kongn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
william butler yeats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后翼棄兵》原著小說在故事開始之前有首題詩,取自葉慈 (William Butler Yeats) 的〈長腳青蛉〉(The Long-Legged Fly),大意是「臻至完美的偉業與藝術,都來自天才在寂靜中的沈澱與思索」。顯然,這就是貝絲的故事。她孤寂冷靜,卻也享受孤獨中的思緒遨遊,天花板上的奧妙棋路就是完美境界的進化之路。
雖然生於 1950 年代,貝絲卻是在 60 年代活躍於棋界,那是個女性還活在男權與多重限制的時代,而黑人也還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68)的鼓舞之下,努力掙脫歧視困境。孤兒院好友 Jolene 由運動走向法律與政治的人生道路,肯定也有受到金恩博士的啟發。
不過在《后翼棄兵》,除了貝絲與 Jolene 有機會接觸性別/種族覺醒之外,其他所有的女性角色(母親、高中同學、模特兒朋友等),幾乎都是活在女性模範典型的困獸,隨波逐流地過著極為不快的人生。養母與貝絲就是對立於光譜兩端的典型——自由自立的女性vs.被動無助的女性。
除了貝絲之外,在《后翼棄兵》劇中我也很喜歡飾演養母的 Marielle Heller。
看劇時有想過,為何養母會沉迷於酒又無法自拔呢?其實不見得是因為她意志不堅,「時代」也是一大因素。一輩子如果只能一直活在「輸家」,酒海可能反而是一種解藥也說不定。
全文👇👇
《后翼棄兵》劇評:天才背後,獨自吞下失敗與寂寞的那些夜晚
https://bit.ly/3jT0V2o
william butler yeats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期《art plus》我寫上月逝世的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Simeon。
悼念紐約電音先鋒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
Simeon Coxe (1938 – 2020)
文:袁智聰
美國紐約市電子音樂先鋒/前衛迷幻電音二人樂團Silver Apples靈魂人物Simeon(全名Simeon Oliver Coxe III)在9月8日於費爾霍普市家中因肺纖維化逝世,享年82歲。
Silver Apples在1967年由Simeon與鼓手Danny Taylor二人組成。Danny Taylor早已在2005年病逝,相隔15年後Simeon也告與世長辭,如今兩位Silver Apples的創團成員皆已作古人,歸於塵土——我隨即想起了在Silver Apples的1968年首張同名專輯《Silver Apples》一首喚作〈Dust〉的歌曲:”A broken bottle's inside / Strewn with rinds of love / And shattered shells of soul / Dust of other days… / Crumpled hours of devotion / Washed down gutter streams / To sink within the tide”。
毋庸置疑,Silver Apples是首隊讓前衛電子音樂與流行音樂通婚的隊伍(比德國電音教父Kraftwerk還要早),而且也是史上首隊二人電音樂團。Silver Apples的音樂,就是破格而簡約地只有由Simeon的實驗性電聲演奏與主唱,以及Danny Taylor的鼓擊所構成,在那個迷幻搖滾的音樂紀元開創了一種前無古人的電音主導迷幻流行樂,啓動了電音流行曲(electronic-pop)的雛形與先河,留下是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作為一隊電音先驅樂團,Silver Apples之傳奇性是他們只曾在1967至70年間曇花一現,留下來只有兩張錄音室專輯《Silver Apples》(1968年)和《Contact》(1969年)(第三張專輯《The Garden》乃胎死腹中、要相隔近20年後才重見天日);他們活躍的年頭,就連那個progressive電子音樂運動也尚未全面爆發。正是因為Silver Apples走得太前,所以他們並不及之後的一眾電音先鋒名字那麼廣為樂迷熟悉,而是一個埋藏著的傳奇,有著他們的傳說中”cult band”地位。直到1996年間退出樂壇20多年的Simeon終告回歸、讓 Silver Apples 重出江湖,而他們的兩張錄音室專輯也以CD形式再版發行,Silver Apples之典故才開始廣泛地流傳。
前身是一行五人搖滾樂隊The Overland Stage Electric Band的Silver Apples,取名自愛爾蘭詩人William Butler Yeats詩篇《The Song of the Wandering Aengus》一句”The silver apples of the moon”(美國學院派avant-garde作曲家Morton Subotnick的1967年電子音樂曲目也是不約而同地以William Butler Yeats這首詩篇而命名為《Silver Apples of the Moon》)。貴為電音先鋒,電聲演奏家Simeon卻並不是鍵琴手,他誠然:「我從不懂演奏鍵琴,我也不懂彈奏結他,我所知道的就是有一個驅動來以這些小盒子的旋鈕(dial)和手柄(knob)來製造音樂。」因此Simeon不是採用任何當年仍非常昂貴的電子合器作演奏,而是以一組組他自製的古老oscillator(電子振盪器)來建立出他的一套oscillation電子演奏系統,D.I.Y.創造出他的「原始電子合成器」,這套機器系統也是因他命名、喚作「The Simeon」。Simeon不但反搖滾、也反樂器,樹立出其D.I.Y.音樂態度。
就在Silver Apples的1968年首張同名專輯《Silver Apples》裡,Simeon便全是利用九台oscillator進行演奏:五台是以腳踏演奏低音,三台是以電報鍵來奏出節奏,餘下的則以手柄來作主奏,以”beeps” / “boops” / “swoops”來構成他們的未來派電幻聲音——專輯開場曲正是喚作〈Oscillations〉、道出「電子振盪」聲響之意義;而來自新奧爾良的Simeon,他的歌曲亦有著藍調與民謠的根源。也可想而知,早年Silver Apples為一個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行的三萬人馬拉松音樂會作暖場表演(同場有The Steve Miller Band、The Mothers of Invention等名團),那是有幾驚世駭俗的事情。對Silver Apples為之驚為天人的還包括Jimi Hendrix,雙方曾一起來過jam seesion奏出美國國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當年Silver Apples之所以瞬間走向終結,因為第二張專輯《Contact》唱片封面的飛機駕駛艙內有個Pan Am「泛美航空」商標,而唱片封底則是飛機失事殘骸,故此令到Pan Am對他們作出百萬美元的法律訴訟,加上唱片公司改組,所灌錄好的第三張專輯《The Garden》也無法面世,Silver Apples就在1970年解散收場。
廿多年後,Simeon帶同Silver Apples回歸,先是跟鍵琴手Xian Hawkins和鼓手Michael Lerner組成新陣容,灌錄過《Beacon》(1997年) 和《Decatur》(1998年)兩張專輯;繼而Simeon與Danny Taylor復合,兩位創團成員再合體。可是隨著Danny Taylor在2005年離世,Silver Apples便餘下Simeon獨力經營下去,帶著Danny的鼓擊sample繼續巡演。
而Silver Apples的最後一張專輯,是2016年的《Clinging to a Dream》。
慶幸我曾首兩度看過Silver Apples的現場演出——2011年Silver Apples舉行中國巡演,我看了在廣州TU凸空間的一場(還有北京及上海兩站);2014年Silver Apples則來港為香港Art Basel節目《Apocalypse Postponed》的表演。即使只有Simeon單人匹馬表演,但單是能夠現場看到他如何把弄操控其古老的oscillator電音演奏系統,已是大開眼界的事。何況這兩次我都有親身跟Simeon接觸過,當時他已是70多歲的老而彌堅高齡音樂家;也好記得廣州那場,最後Simeon出來encore時他說只會多玩一首歌曲,我即馬上向著舞台喊出〈You And I〉,Simeon說:「我就玩出〈You And I〉吧。」
william butler yeats 在 Happy Kongn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appykongner/
米加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icahcheng
訂閱 Happy Kongner 快活角落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_n_gfIv4HhRqCk8EnRhJA
同朋友一齊成為Kongner嘅一份子!
----------------------------------------------------------------------------------------------------------------
如果對於呢條片有咩意見,請多多指教。
我哋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如果你哋睇完之後鍾意嘅話,我哋希望你可以同多啲人分享!
我哋嘅圖片同影片大多都係網上搜尋到嘅資源。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我哋。
All videos on this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riticism, research, scholarship, teaching, comment, and new reporting.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文學 #詩歌 #知識型Channe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csYb95M2BY/hqdefault.jpg)
william butler yeats 在 王柏森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鷹井之畔】- At the Hawk's Well
1989 年 4月14 - 16日國立藝術學院 戲劇系 第三屆 畢業公演。
原 著:葉 慈(William Butler Yeats)《古哈嵐傳奇》首部曲
劇本翻譯:陳玲玲 & 王宗正,指導教授:陳玲玲。
導 演:王宗正 (王柏森),舞台設計:潘彼得
服裝設計:黃敏玲,燈光設計:施金梅
音效設計:王宗正,作 曲:郭蘅祈 (郭恆祈=郭 子) & 王宗正
舞台監督:沈 斻,導演助理:陳湘琪。
演 員:古哈嵐/王維明,老 人/宋少卿,鷹 女/戴秀娟
首席樂師/郭恆祈,第二樂師/郎祖筠,第三樂師/劉宗欣。
王柏森 的【個人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7%8E%8B%E6%9F%8F%E6%A3%AE/11784376492290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RLkN7tr_R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