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筆記 #科技觀察
■【女歌手改當電競直播主?到底電競選手一天是怎麼過的?】
📍好讀網誌版:https://reurl.cc/dGnb96
最近有一個消息還蠻震撼我的,不是拜登的基建計畫通過或誰又送疫苗(當然這兩件事都很重要),而是我兒子很喜歡的歌手 李芷婷 Nasi居然說他不當歌手,跑去當電競直播主!😮
看到新聞,我在電腦前一愣,因為前幾天才跟兒子一起回聽了李芷婷在比賽時的經典好曲《一直走》,也還在聽《你聽聽就好》和翻唱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特別是《一直走》這首歌,讓李芷婷躍升為我心中台灣最適合唱迪士尼卡通的人選,兒子也是愛得要命,還因此努力練鼓,希望有天能幫芷婷姊姊打鼓(兒子的夢想)XD
沒想到這位小女生居然不唱了,跑去當電競直播主!
看了一下新聞內容,其實也很心疼她,畢竟年紀小要承擔夢想與現實的壓力,也是很不容易,特別是演藝圈如此競爭,現在甚至不少人開youtube唱,競爭對手來自四面八方,在這個時代,創作者真的很難為,讓自己稍作休息,能夠先放開一切,也是一個好作法。
反正年輕就是本錢,之後調整好再回來逐夢也未嘗不可。
不過這也引起我對電競產業的興趣,最近因為WFH要視訊開會或錄節目,上網找綠幕,才發現原來網路上有賣電競直播主的綠幕,直接一塊綁在椅子上,畫面真是超可愛的,從市場需求也看得出產業的熱絡,
更不用說,其實一些網路知名的KOL都是從遊戲產業出身的,像是 M觀點、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呱吉 等
🤔#想要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容易嗎?
身為門外漢,之前常覺得這就是打電動嘛,好像不是一個正常職業,但多年前在電視台時,去採訪獲得世界冠軍的台灣之光電競團隊,才明白原來玩遊戲可以變得如此專業,是一份扎扎實實的工作,而電競選手就跟體育選手一樣,光鮮亮麗的表現背後是不斷的孤獨訓練。
在科技領航家節目中,長期資助台灣電競學習發展的 #Snapask 行銷經理 #Monica 和曾是英雄聯盟LOL遊戲賽事退役電競選手,現在是東泰高中電競隊教練 #Dee 跟我分享,要做一名電競選手真的很不容易,不是你喜歡打遊戲就能當,還得有資質和能耐,我問他,那是什麼?
他說,先問問自己能不能一天在電腦前坐著練習12~14個小時!😱哇~興趣當飯吃,真的不一樣,第一關就是你能不能忍受如此長的練習時間,而當一整天都必須打遊戲時,你還能真的如此熱愛打電動嗎?
Dee笑著說,第一關就會刷掉很多人了,不少懷抱夢想的學生會發現,原來現實跟自己想像的差很大。第二關,你得忍受「#重複」!🎮💻🖱🎮💻🖱🎮💻🖱
就跟運動員一樣,訓練其實是乏善可陳的單調,但卻非常重要,這些基本的健身、體能訓練,應用在電競選手的練習也是類似,而且因為是團體作戰,還必須集中培訓,幾乎是沒有假日可言。
這樣的操法,為得就是能換得團隊的青睞,讓自己有機會能加入團隊(類似運動員加入球隊),那就可以拿到固定薪水,不過你也得對團隊得獎有所貢獻(真的超像運動選手啦,可以想像成籃球或棒球選手的職涯方式)。
不過光想著一天要看電腦這麼長的時間,也不難發現,電競選手的視力真的蠻容易受影響,也因此這個職業的生命週期很短,大概在25歲前就會退休,後續職涯規劃變得很重要,例如可轉當教練。
這一集專訪,我完全以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心態,充滿好奇的東問西問,也慢慢拼湊出這個產業的模樣,如果你家的小朋友很愛打電動,也希望未來能靠電動當飯吃,走上電競選手一途,快把這篇文章和專訪音頻給他看看聽聽,這樣的未來是不是他要的呢?
🔥更多內容歡迎收聽這集訪問:https://user72908.psee.io/3easac
Snapask
——
🎧 楚文的廣播Podcast節目|#科技領航家
✨ 聚焦科技趨勢話題 科技人懂理財 科技人職場衝
IC 之音 FM97.5
首播 每周二18:30-19:00、重播 每周三 08:15-08:45
skimmy 幾 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就愛講幹話
「媽寶」這個詞常常被當成一種貶意,用來指稱明明年紀已經很大了,但心靈上還是沒有辦法脫離母親,許多事都無法自主做決定的人,尤其在感情關係當中,明明是面對「情侶之間的事情」,卻經常地要「問過媽媽之後才能決定」。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什麼樣的人會習慣跟媽寶在一起呢?又或者說,媽寶會被怎樣的人吸引呢?對我來說,可能是有「照顧者特質」的人,很容易把對方「養成小孩」。
我有個朋友Kevin習慣在人際關係當中扮演小孩的角色,享受被照顧的感覺,也總是顯現出溫和、天真的樣子,一直以來他在情場上所向披靡,總是吸引到母愛噴發的女人,這些女人或許過去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家人因為一些原因沒有負擔起照顧的角色,所以很早就當了小大人,所以從照顧別人來獲得某一種自我認同,透過「對方需要我」來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
比方說, Kevin最近的一個女友Mercy,她從小在家裡面就是當大姐姐的角色,由於父親一天到晚酗酒、母親光是賺錢就來不及了,家裡面的三餐常常都是她在料理,甚至連弟弟妹妹的尿布都是她處理。你可以想像嗎?一個可能不到10歲的小孩,在幫另外一個嬰兒包尿布。每次她照顧完弟弟妹妹、用小小的身體去拿拖把把家裡打掃乾淨,媽媽就會從家庭代工當中抬起頭來,擦擦汗、稱讚她好棒好懂事,小Mercy 最乖了,然後她可能一轉眼又得出門去做下一份兼差打工。
Mercy要的其實很簡單,她只是希望媽媽在身邊陪她,所以很努力的做事想要減輕媽媽的負擔。幾乎每一天晚上都是她在哄弟弟妹妹睡覺,她有些時候也希望自己變成那個被哄的,但是她跟自己說要堅強、不可以給媽媽添麻煩,所以儘管需要陪伴,但大部分的時候,她還是把寂寞存在心裡面,然後跟自己說:「以後我長大,一定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家、屬於我完整的、真正的家。」
結果她就遇到了Kevin,說要給她一個家的男人。其實Kevin本來也沒有那麼誇張,只是隨著時間,越來越依賴她,不只約會的時候都讓她出錢、甚至連工作上的事情都要她幫忙。她想說因為愛,幫點忙無所謂,但是後來發現他變本加厲,如果她沒有幫忙的話,就會被情緒勒索。
Mercy一開始以為他很缺愛,所以需要人不斷地關心和照顧,但後來她才發現,真正缺愛的是自己——她好怕如果自己放手不照顧他,他就會離自己而去;她也好怕自己不再付出或者是幫忙,在這段關係當中她就可有可無、不重要了。但是這些害怕其實都是表層的,在那下面真正的害怕是:她好怕寂寞,好怕像小時候那樣,都沒有一個可以讓她依靠的人和她一起睡。
換句話說,她後來終於明白,她只是把自己的缺愛,「投射」到對方身上,然後透過「照顧對方」的方式來感覺到,那個小時候也好需要被照顧的自己,某種程度也被照顧了——她好寂寞、好孤單的心靈,透過努力的照顧別人來獲得滿足。(這一段有點困難,有人聽得懂嗎?)
思及此,你就會發現其實一個銅板不會響。如果有一個人持續在關係當中扮演長不大的小孩,那麼就會有另外一個人是扮演照顧者,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不平衡的關係,但實際上卻在這樣的關係當中獲得某一種各取所需。被照顧的那個男人,正在用「我需要你照顧」來滿足對方「需要被需要」的需求,形成了一種共生的關係。想一想,在這樣的情況下,究竟是誰被照顧了呢?
其實在一段健康的關係當中,彼此都會輪流當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可是如果一段感情走到最後,這兩個角色太過於僵化,永遠都是某一個人在當照顧者的時候,往往雙方都會覺得委屈,當大人的那一個會覺得「你為什麼什麼都要我幫你做、幫你決定?」;當小孩的那個會覺得「你為什麼要管我這麼多、問我這麼多?」,到頭來,彼此都失去了自己。
如果你也曾經遇過類似的感情,甚至是某一天「醒來」之後才發現,自己不知道在做什麼,或許今天的這一集故事,可以給你一點點不一樣的提醒。我和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會討論這兩個在感情裡共生的角色,談一談是什麼讓兩個人彼此糾結,又該如何從這樣的關係當中找回自己。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reurl.cc/4apW7L
skimmy 幾 歲 在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危險心靈》, 一本寫實到荒誕的精彩作品,所有在教育體制內打滾過的我們都應該看看!
這本書我第一次看是在小學五六年級那時候,前幾天我突然心血來潮,又把它找出來重讀了一遍。
11歲的感想跟25歲的感想,14年過去了,可以說是有了天壤之別.......
留言「危險心靈」,就私訊給你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