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際三條線的第一條線:特朗普經濟領導力究竟如何?新冠疫情是個分水嶺
很多朋友來反映,不知為什麼我們要用「特朗普」這個譯名,而不是台灣慣用的「川普」,我在這裡做個說明。
這條新聞來自《華爾街日報》的中文版,這是它的原始標題。三條線在節錄其他媒體的報導一向隻字不改,這是對原報導媒體的尊重,另一方面譯名也反映了媒體的立場,或他的觀眾群,所以我們一向都是保留的。
但的確我們的觀眾以「台灣」為主,很多讀者也反映看得很混亂,我一直在思考要改變一個方式,就是讓觀眾看得順眼,但又能不扭曲原報導。
『三條線馬上要做全面改版,將會一併實施。』
另一個很多朋友來批評《紐約郵報》有關拜登兒子醜聞的獨家報導,我們為什麼一直不選。
我把我的考量跟大家說一說:
《紐約郵報》是個風評很差的報紙,英文維基直指這是個tabloid(八卦報),它最有名的就是page six專寫名人八卦跟醜聞。
這是維基對它的描述:
The Post has been criticiz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urdoch's ownership for sensationalism, blatant advocacy, and conservative bias. In 1980, th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stated "New York Post is no longer merely a journalistic problem. It is a social problem – a force for evil."
“郵報自梅鐸取得經營權後,就被批評它的報導是煽動、不實、及保守派的偏見。1980年的哥大新聞評論稱《紐約郵報》不只是有新聞界上的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邪惡勢力。”
它被告過很多次,其中包括1996年的奧運傳出恐攻,《紐約郵報》報導一個保全 Richard Jewell 被警方懷疑是嫌犯,許多報導不實誇大,造成Richard jewell很大的困擾,於是對他《紐約郵報》提告,後來郵報賠了一大筆錢做庭外和解,這個案子還被拍成電影就叫 《Richard Jewell》.
後來在波士頓馬拉松恐攻又來了一次,把兩個無辜的民眾說是恐攻嫌犯!
我在紐約住了二十多年,對這個報紙的名聲很熟悉,所以他們的報導如果沒有其他大媒體也報,我通常打個很大的問號。
這次杭特拜登的報導,我的確是看來看去,引述的只有《紐約郵報》,興趣就很低。
但我現在興趣來了,因為臉書跟推特禁掉紐約郵報這個報導,結果引起眾多討論,美國共和黨議員甚至揚言要傳推特來國會說明,這個新聞倒是各大媒體都有,所以我們周一的TODAY看世界會推這條。
我希望這有解答了一些大家的疑問,也很感謝大家對”范琪斐的美國時間”的指教,我們精益求精。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ensationalism中文 在 Advertising policy on sensational conten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Ads must not contain shocking, sensational or excessively violent content. This type of content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Depiction of any violenc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