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星入境》Arrival
語言學家/譯者救地球的故事
可說是展現了知名的語言學理論Sapir-Whorf Hypothesis(薩匹爾-沃夫假說:語言影響人類思維)
怕爆雷被討厭,就不多寫了
不過⋯⋯女主角講中文沒上字幕,我聽不懂啊⋯⋯有誰聽懂或找到答案可以分享給我嗎?感謝
sapir-whorf hypothesis中文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異星入境》(Arrival)故事看起似簡單,但卻寓意深遠又充滿諭示,不只關於時間、生命、自由意志,甚至搞不好是個宣導長片,因為外星人可能早就與軍方接觸,也快被揭露了也說不定。
有趣的是,想要看懂 Arrival,尤其是那莫名其妙的太空船豆莢,有個方法,就是回頭去看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在1968年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豆莢應該就是黑面石板(monolith)的變形。Arrival 應該是個以語言學中的沙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作為引子,連結《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的外星文明入境概念,然後再講個經由「時間觀念的改變」,而能產生下一個「文明大躍進」的故事。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兩個七足外星人(heptapods)的英文名字是 Abbott and Costello,一樣是個象徵(電影裡兩個名字的中文翻譯是,美國隊長與鋼鐵人,完全失去原意,而且失去這兩個名字所隱含的精神,有點可惜)。Abbott and Costello 是美國四、五零年代時,於電視與收音機節目裡的當紅鬧劇角色,他們最有名的幽默橋段是:”Who’s on First?” 而這個橋段的模擬兩可之處,剛好就是《異星入境》裡的「回文」概念。而回文的概念,就是外星人的時間觀「此處此刻的原點」。
我們會有時間的概念,應該是與「此處此刻的原點」分裂開來,因為文字與聲音會將此刻分化出一個個往前延伸的小單位,而產生岔出的一條線,也產生出時間前進的感受。然而,外星人的「此處此刻(外星人的圓)」不是人類認識的那種時間。他們的時間感應該不是向外發射的線性時間,而是融為一體的時空感受。以文字象徵就是「回文」,也就是 Dr. Banks 女兒的 Hannah;以人類能理解的事物為象徵,就是 Abbott and Costello 和他們的 Who’s on First? 若是以電影裡的橋段為代表,就是 Dr. Banks 與 Costello 真正的面對面接觸,真正的以同時性的心電感應溝通之時。
。。。。。。
上面幾段,是電影看完後的簡單紀錄,文章過兩天上傳。請等待。
#異星入境 #WhosOnFirst #AbbottCostello
#回文 #Arrival #AmyAdams #JeremyRenner
#2001ASpaceOdyssey #DenisVilleneu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O4X6UI8OY
sapir-whorf hypothesis中文 在 芭樂人類學- Sapir-Whorf 語言相對論 ...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推薦與評價
Sapir -Whorf 語言相對論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大約形成於上個世紀的1930年代左右,兩位語言學家的基本論點宣稱一個人日常使用的語言會形塑其思考方式及 ... ... <看更多>
sapir-whorf hypothesis中文 在 [疑問] 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 - 看板PSY 的推薦與評價
由「用詞譴詞」一文中
sky大於推文中提起
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
勾起筆者好奇
對此並不熟悉,但想到sky大提起,就試著來做點功課,也想藉此向sky大請教學習:)
筆者從維基百科查到「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的定義:
---------------------------------------------------------------------
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是一個關於人類語言的假說,
由語言學家兼人類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及其學生班傑明·李·沃
夫(Benjamin Whorf)所提出,是一門心理學及語言學的假說。
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
因而對同一事物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這項學說引起了一些爭議,
也招致了一些批評。
現今有一些人造語言的發明的部份目的即是為了驗證此假說而生,如邏輯語、道本語等。
資料來源:https://0rz.tw/pY66d
---------------------------------------------------------------------
由此段定義,雖然只是短短幾行,似乎道出了一個重要的討論議題:
-----將「語言」視為一門學問討論
「人」與「語言」的關係,究竟「語言」是「工具」?還是「語言」有其本身主體性?
各學門有不同看法,似乎在不同學門對此亦延伸出不同詮釋與討論
筆者繼續找尋資料的過程中,此主題走向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向,
並發現了一篇短文資料
(參考資料:https://0rz.tw/EDsby)
但,若繼續深入討論下去,似乎就脫離了Psy版的主題,而走向哲學去了?
所以,筆者只能功課做到這邊,也怕離題,故想請Sky大解惑
不曉得,在心理學界對此假說是如何討論以及實際上如何應用?
此外,若順著O大的提問談到
「能否透過用字譴詞」改變一個人?
假設,所有其他可能影響因素都被控制的情況下,真的有可能嗎?
(但,現實生活中是不太可能真的全控制啦......^^")
或者,有什麼樣的研究指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有可能嗎?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36.211.19
回E大
語言是否是「為人所用的工具」,還是說語言有其自身的「主體性」?
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標準答案:)
回L大
若只focus on「語言學」,似乎會討論到「語意學」、「語用學」及更多細微的分析
我之所以會提到走向「哲學」,乃是對「語言」的主體性進行思考,
回到[西洋]哲學角度,似乎會碰觸到:「歐陸」與「分析」哲學的討論主題
(但,筆者不敢在此大放厥詞討論這,只能粗略提起罷了^^")
試著加一點C大的分享:)
「唯物史觀」:
主要反映出Max對「歷史發展」的看法。由此連結出社會進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主要與「生產方式變化」有關,生產方式影響「經濟結構」,由此帶動政治、法律、思想
...等其他變化
所以,真正重點在於「生產」這個主題的討論(這裡又會牽扯到階級、上下層的討論等)
對於各位大大的討論,也許可參考看看維基百科的描述(很簡略,但也可加減參考)
參考網址:https://0rz.tw/BXzTX
我想,這裡想試著回到原來PO文中提到「人」與「語言」的關係
站在腦科學角度,「語言」被視為某種成熟的溝通媒介?
所以,這裡符合E大透過腦科學角度剖析語言在腦部功能如何運作的歷程
這裡似乎偏向認知神經科學,我想這是在界定上比較清楚的區辨
L大,那「心理語言學」放在「認知」與「認知神經」領域如何區辨呢?
對於「社會語言學」該偏向「社會學」或「文化心理學」
我在這邊就不評論,這見仁見智
但好奇L大說C大常提「文化心理學」,指稱的是?
我目前對提出「文化心理學」觀點的學者從文獻上只特別看到余德慧老師po出
對於「文化心理學」的界定與認識也多從這邊著手
若有機會可繼續討論:)
附上文獻出處供參考
余德慧(1996)。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本土心理學研究。6,146-202。
摘要網址:https://0rz.tw/CtVbR
(有興趣可找尋本土心理學研究系列,余德慧老師、李維倫老師等研究)
ps.但,若涉及到這邊的討論,也許又脫離了Psy稱為「科學的心理學」主題了
所以我才一直沒提這部份~"~
no mind,提出問題本來就是要討論才會激盪出更多東西:)
謝謝各位的討論:)
※ 編輯: kmbiyax 來自: 122.126.108.25 (08/03 22:52)
※ 編輯: kmbiyax 來自: 122.126.108.25 (08/03 22:55)
※ 編輯: kmbiyax 來自: 122.126.108.25 (08/03 22: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