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兄弟姐妹性格差異與出生順序到底有沒有關係?
老大、老二、老么性格相差怎麼那麼大?在兄弟姐妹中排行順序對人的個性、性格、智商甚至人生道路究竟有沒有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有影響?
拉德哈·莫基爾(Radha Modgil)醫生這樣解釋(英語),根據出生順序理論,這與每個孩子在家庭中佔據的獨特地位有關。這個理論中包含一些模式化的概念,比如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與他/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幾直接相關。
出生順序論的許多重要觀點是19世紀末到20世界早期,奧地利醫生和心理治療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
阿德勒在家裏7個孩子中排第二。他注意到一個現象,即同一個家庭裏幾個孩子的性格可以有很大差異。這個問題令他著迷,驅使他深入鑽研。
1927年,阿德勒把自己的研究歸納成理論,提出一個核心觀點:出生順序對人性格有重大影響,因為父母對不同的孩子的態度不同,比如對老大和老么的態度就有顯著差別。
他還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意無意地做比較,會導致孩子心理產生自卑感。
在這個基礎上,之後歷代學者專家又不斷拓展、深化這個理論,圍繞出生順序決定性格特徵提出了更多觀點。
獨生子女
先說說家裏的獨苗,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早在19世紀末期,阿德勒就考慮到獨生子女的問題。
他認為這類孩子的性格特點包括:自我中心、特立獨行、希求認可。
因為是家裏唯一的孩子,獨生子女的性格特點有可能偏向於多子女家庭中的長子長女,也可能偏向於最年幼的孩子。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達芬奇和飾演哈利·波特的演員拉德克利夫都是獨生子。
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40年,過去十幾年裏出現的成功人士、公眾偶像等,基本上都是家裏的獨苗。
老大先入為主
比如,當哥哥、姐姐的孩子責任心強、可靠、謹慎,但可能比較霸道,控制欲較強......聽著耳熟嗎?
根據出生順序論,第一個孩子通常獨享父母的關注寵愛,而對第二個孩子就沒有那麼投入,所以老二可能會覺得受了冷落,得不到父母的寵幸。
歷史名人中有不少家裏的長子、長女,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吉爾。
中國前總理周恩來。毛澤東的父母生了7個孩子,4個夭折,剩下的3個孩子中毛澤東是老大。
「夾心層」適應能力強
夾在中間的那個孩子,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通常被認為受到忽視,老大先到先佔,老二隻能適應環境,求穩求和。
出生順序論認為,中間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對他們性格形成有顯著影響;他們更習慣於適應相對不利的環境。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歌星麥當娜都是兄弟姐妹序列中的「夾心層」。
德國納粹首領希特勒是奧匈帝國海關職員父親在第3次婚姻中生的第3個孩子,有三個兄弟和兩個姐妹,均幼年夭折,只剩下他和一個哥哥、一個妹妹。
老么的拼搏
家裏最小的孩子通常會被貼上一些標籤,比如自我中心、招人憐愛、有魅力、開朗,是家裏的「開心果」,也會耍心計操控別人,等等。
在一眾兄弟姐妹裏,最年幼的他/她為了博取關注或保持獨立,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讓自己與眾不同。
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和好萊塢女影星迪亞茲都是家裏最小的孩子。
兄弟姐妹
1996年,美國心理學家薩洛維提出一個觀點,稱兄弟姐妹之間性格上的差別根本上與孩子在家庭內部的生存競爭有關。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生存競爭是生物之間的主要競爭內容,也是自然選擇、淘汰機制的基本成分。
用這個理論來看家庭,就是孩子們出於生存的需要而爭奪父母的關注、資源投入。
所以,哥哥姐姐要承擔照顧弟妹的責任,而弟弟妹妹則不得不在已經有人先入為主的環境中尋找和佔據自己獨有的一席之地。
為此作為弟弟妹妹的孩子就會設法與眾不同,引起注意,以此來減少競爭,增強家庭內部的合諧、合作,這樣可以強化每個個體的生存機會。
仍無定論
不過,出生順序影響性格、智商的理論從來都有不少爭議。
歷年來的各種研究,既有發現支持阿德勒理論的證據,也有徹底否認這個理論的例證。
影響一個人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這就意味著圍繞出生順序論展開的研究,在項目設計層面就有諸多變數,比如兄弟姐妹人數,相互之間的年齡差異,家庭生活大環境等。
出生順序論令人著迷,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能夠一錘定音的證據說明,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是如何影響人的性格、個性、智商和人生成敗的。
一般來說,家裏最小的孩子可能最受寵,其心理特點和傾向可能與大哥、大姐的性格有顯著差異,但這種差異也可能與個人天性的關係更大。
#家庭 #醫學
radha中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兄弟姐妹性格差異與出生順序到底有沒有關係?
老大、老二、老么性格相差怎麼那麼大?在兄弟姐妹中排行順序對人的個性、性格、智商甚至人生道路究竟有沒有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有影響?
拉德哈·莫基爾(Radha Modgil)醫生這樣解釋(英語),根據出生順序理論,這與每個孩子在家庭中佔據的獨特地位有關。這個理論中包含一些模式化的概念,比如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與他/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幾直接相關。
出生順序論的許多重要觀點是19世紀末到20世界早期,奧地利醫生和心理治療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
阿德勒在家裏7個孩子中排第二。他注意到一個現象,即同一個家庭裏幾個孩子的性格可以有很大差異。這個問題令他著迷,驅使他深入鑽研。
1927年,阿德勒把自己的研究歸納成理論,提出一個核心觀點:出生順序對人性格有重大影響,因為父母對不同的孩子的態度不同,比如對老大和老么的態度就有顯著差別。
他還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意無意地做比較,會導致孩子心理產生自卑感。
在這個基礎上,之後歷代學者專家又不斷拓展、深化這個理論,圍繞出生順序決定性格特徵提出了更多觀點。
獨生子女
先說說家裏的獨苗,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早在19世紀末期,阿德勒就考慮到獨生子女的問題。
他認為這類孩子的性格特點包括:自我中心、特立獨行、希求認可。
因為是家裏唯一的孩子,獨生子女的性格特點有可能偏向於多子女家庭中的長子長女,也可能偏向於最年幼的孩子。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達芬奇和飾演哈利·波特的演員拉德克利夫都是獨生子。
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40年,過去十幾年裏出現的成功人士、公眾偶像等,基本上都是家裏的獨苗。
老大先入為主
比如,當哥哥、姐姐的孩子責任心強、可靠、謹慎,但可能比較霸道,控制欲較強......聽著耳熟嗎?
根據出生順序論,第一個孩子通常獨享父母的關注寵愛,而對第二個孩子就沒有那麼投入,所以老二可能會覺得受了冷落,得不到父母的寵幸。
歷史名人中有不少家裏的長子、長女,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吉爾。
中國前總理周恩來。毛澤東的父母生了7個孩子,4個夭折,剩下的3個孩子中毛澤東是老大。
「夾心層」適應能力強
夾在中間的那個孩子,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通常被認為受到忽視,老大先到先佔,老二隻能適應環境,求穩求和。
出生順序論認為,中間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對他們性格形成有顯著影響;他們更習慣於適應相對不利的環境。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歌星麥當娜都是兄弟姐妹序列中的「夾心層」。
德國納粹首領希特勒是奧匈帝國海關職員父親在第3次婚姻中生的第3個孩子,有三個兄弟和兩個姐妹,均幼年夭折,只剩下他和一個哥哥、一個妹妹。
老么的拼搏
家裏最小的孩子通常會被貼上一些標籤,比如自我中心、招人憐愛、有魅力、開朗,是家裏的「開心果」,也會耍心計操控別人,等等。
在一眾兄弟姐妹裏,最年幼的他/她為了博取關注或保持獨立,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讓自己與眾不同。
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和好萊塢女影星迪亞茲都是家裏最小的孩子。
兄弟姐妹
1996年,美國心理學家薩洛維提出一個觀點,稱兄弟姐妹之間性格上的差別根本上與孩子在家庭內部的生存競爭有關。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生存競爭是生物之間的主要競爭內容,也是自然選擇、淘汰機制的基本成分。
用這個理論來看家庭,就是孩子們出於生存的需要而爭奪父母的關注、資源投入。
所以,哥哥姐姐要承擔照顧弟妹的責任,而弟弟妹妹則不得不在已經有人先入為主的環境中尋找和佔據自己獨有的一席之地。
為此作為弟弟妹妹的孩子就會設法與眾不同,引起注意,以此來減少競爭,增強家庭內部的合諧、合作,這樣可以強化每個個體的生存機會。
仍無定論
不過,出生順序影響性格、智商的理論從來都有不少爭議。
歷年來的各種研究,既有發現支持阿德勒理論的證據,也有徹底否認這個理論的例證。
影響一個人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這就意味著圍繞出生順序論展開的研究,在項目設計層面就有諸多變數,比如兄弟姐妹人數,相互之間的年齡差異,家庭生活大環境等。
出生順序論令人著迷,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能夠一錘定音的證據說明,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是如何影響人的性格、個性、智商和人生成敗的。
一般來說,家裏最小的孩子可能最受寵,其心理特點和傾向可能與大哥、大姐的性格有顯著差異,但這種差異也可能與個人天性的關係更大。
#家庭 #醫學
radha中文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炫耀心態(二)
文:薯伯伯
說到炫耀,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談,既由內在到外在,由個人都集體,再由反映到投射都有。買一件貴價玩具或衣服,有兩重意義,一是內部的,就是物件本身內在的價值,例如質料、設計、性能、舒適感,耐用程度等,這是很在乎該物件與用者本身的連結。還有一層意義是外部的,即是別人對該物件有何觀感,對用家本身唯一的得益,就是虛榮了。
貴價物件的質素往往較好,在中國的網購世界裡尤為明顯。在淘寶等地買物,同一類產品,經常發現有多個不同等級的價錢,例如我以前用一個卷尺,是 1 元的中國貨,用了一會就自體分解了。後來換了一個 32 元的德國貨,拉伸起來順暢得多,而且看起來也較為結實,確實是貴價貨就較好用。本來為了買到質素較好的物件而付出較高的價錢,是理所當然。但有些人買東西,根本不關心物件本身的價值,只在乎別人的看法與觀感,一心以為該件物件可以提升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一心只關顧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是本末倒置。
還有從個人到集體,我以前寫過文章,提到在中國內部,有一種很特別的討論,就是「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先是有一輪似有非無的討論,然後表面上好像又不完全否定個人主義,最後的結論卻永遠是集體主義優先。
我又扯遠一點,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一位香港的良心記者問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妻子劉霞的情況,外交部發言人就叫記者不用問了,然後又嘲諷說:「我也很好奇,我在這邊記者會踫到香港記者來提問,好像特別關注個人的問題。其實中國的外交有很多的事值得你們(香港記者)可以開闊,拓寬一下視野,更多的關注一下。」這種態度,說穿了,也是回歸到中國核心的意識形態,即「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的爭論。
不過如果你以為我想說中國是唯一以集體主義作主導的國家,又或者想在這篇文章裡只是說中國才會有奢侈品的誇張消費現象,那就大錯特錯。在 Radha Chadha 及 Paul Husband 所著的《The Cult of the Luxury Brand: Inside Asia's Love Affair With Luxury》(簡體中文版譯作《名牌至上》)一書中,提到跨文化人類學家 Geert Hofstede 從地理位置上,分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別。「正如所料,日本、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是堅定的集體主義者;而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具個人主義國家的三個國家。」
雖然香港人經常強調自己與中國人不同,但在一些事情上,例如對面子的看法,對名牌的追崇(當然還有吵鬧的音量,土豪的氣度等),就只有程度深淺之分。例如在香港的聚會裡,還是間中會聽到一些以金額作為炫富的舉動。「我老公隨便就是幾千萬上落。」「我剛給孩子買了三千萬保單。」又或是「不到一千萬的樓,真的不是人住。」等等。
在強調集體主義的亞洲,似乎更容易滋生奢侈品的市場。你買的東西,不只是個人使用,而是影響到集體的觀感,因為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的群眾,普遍認為符合團隊制定的規範,才是正確的行為方式。好像買一件奢侈品,不能只滿足於我個人的虛榮,還有要滿足於集體的虛榮。在這種社會裡,炫耀的情況,也就特別明顯。
《名牌至上》一書裡,還提到不少有趣例子,曼谷一名上流社會女性告訴該書作者,她使用奢侈品牌的主要動力,是要維持她丈夫的面子,她家人的臉子。「你必須看起來很好,讓你的家人看起來很好。」還有一名美國女性,嫁進了南韓的上流家庭,其老爺及奶奶(丈夫的父母)見她買了一雙菲拉格慕(Ferragamo)的鞋子後,才對她改觀。
在中國有一股很有趣的社會風氣,都是由政府牽頭帶動,一方面又強調集體主義,另一方面又說要打擊過度消費的奢侈品市場。如果相信《名牌至上》書中的觀點,兩種風氣,其實是相互依從。既要集體主義,就不能摒除崇尚名牌之風。如果要減少對名牌的盲目追求,也就只能推崇個人主義,但這又跟政權的意識形態不同。
不過偶有遇見一些相識,拿著名牌在我面前炫耀,其實真的不能起甚麼作用,我對那些名牌,除了最出名的幾個,本身從來就沒興趣,也沒有甚麼認識,好像上文提到的 Ferragamo,我見書裡說得很貴,在網上查看,才知道原來是名牌。對著我來炫,估計也炫不出甚麼效果。
記得很多年前,有朋友發現我總是喜歡穿同一樣式的衣服,例如一年裡只穿藍色T恤,另一年裡又只穿紅色上衣,忽然很離奇地問我:「你到底甚麼時候才會換衣服(樣式)?」我就回答:「穿衣方面呢,一是自己是否喜歡(例如舒適合心),二是別人是否喜歡。同一件樣式的衣服,我自己穿得舒服,又不介意別人的看法,那我為甚麼要換呢?」
如此說來,也真的挺有個人主義的味道。但是真的,要對抗那股盲目追求奢侈品的炫耀風氣,最有效果的解藥,確實就只有個人主義了。
至於有關炫耀的反映與投射,下文再述。
———
照片:我穿來穿去,基本上都是穿同一樣式的衣服,方便嘛。以下這些相片,由香港到西藏,還有中東及日本等,不論是去野餐,去婚禮,搞講座,做訪問,迎賓客,去見客,上沙漠,行熱山,跑凍山,轉神山,登獅子山,全部都是同一款式的衣服。強調不是同一件衣服,只是同一款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然後好友 林輝:旅遊寫作人 說:「你也在炫耀自己只穿一款衫。」我這麼低調地炫耀居然也逃不出他的法眼。🤣
———
多謝閱讀此文!
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請踴躍按 Share 跟人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故事,把想法分享出去,同時誠邀各位留言分享意見!
如果這樣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因為薯伯伯的新書《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更多文章,請看薯伯伯的博客及臉書: http://pazu.me/ & http://fb.com/pazukong
更多照片,請看薯伯伯的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pa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