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獎助項目:
- 1-2名
- 每人1,000 歐元 +「一對一諮詢」,希望你將所見所聞透過書寫、攝影、繪畫或各種形式分享出來,瑋璇提供採訪寫作、求學或職涯的相關諮詢
🛎 關於你:
- 年齡不限
- 念學位學程(大學、premaster、碩士、博士皆可)或將至歐洲任一國的 NPO、NGO、國際組織、實務實作性質單位實習
- 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家庭經濟考量需求高者優先
🛎 準備什麼:
- 簡歷(英文)+ 申請動機信(英文)
- 已入選/申請中的學校或該實習單位offer
- 歡迎其他作品
🛎 如何進行:
2020年8月15日 (六)11:59 PM (台灣時間)前,請將資料寄送至 weihsuansu13@gmail.com 信箱。進行一次電話聊天(中文),確認獲選後通知並撥付獎金。
🛎 聯絡方式:
臉書筷子共荷國Readerland 私訊,或email:weihsuansu13@gmail.com
npo實習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台灣觀測站到底是民主黨側翼還是共和黨側翼?】
最近我們發文內容呼籲大家不要用二分法來看美國政客們的言行,有些人氣呼呼地指責我們是民主黨的專頁,甚至各種謠言說我們是誰出資的側翼、身份背景什麼都編造出來了。其實喔,這些批評我們看很多了,成立兩年多來,先前寫很多美國國會議員提出的台灣相關法案、行政部門對台灣是如何改善關係、台美關係是如何進展,或者像是川普如何有意無意地展現台灣的國旗,也有人來說我們是共和黨粉專(啊現在美國的執政黨,和那些常常提台灣法案的議員就共和黨呀……)。
被投訴和負評的經驗我們有很多了,我們打從成立一來也不是沒有逆風向過(最早還有一群疑美論的人會來留言說美國不可信,美國給台灣的軍售都是破銅爛鐵等,這種風向我們也是挺過了),但最近看到有些人在移民社團開始幻想說我們都是誰誰誰的側翼,剛好就趁機來再次說明一下。
#美國台灣觀測站(US Taiwan Watch)先前是另個美國登記在案的NPO(非營利組織,501(c)(3))「ACT」之下的專案,最近正在申請專門成立一個新的NPO。我們2017年秋天成立,最早是一群工程師去申請G0V的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專案,用來爬美國國會議員的資料,最開始的倡議成立者是一位政治學博士生,也就是 #住海編,最早的名稱叫做 #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
後來我們陸續加入不同的編輯,守備範圍就變廣了。有人在台灣,有人在美國,有人在美國的NPO工作,但目前並沒有人在FAPA工作(曾經有人在FAPA擔任過實習研究員)。在智庫工作的也是實習而非正職,都是以業餘時間參與編輯,從事的更不是謠言影射的那家智庫。不知道說本站是該家智庫出資的側翼的謠言是怎麼來的。不過呢,我們和FAPA的淵源很深:不僅好幾位編輯都一直有在參與FAPA每年舉辦的國會倡議工作坊(今天因為疫情的關係不知道還會不會繼續),也同時是FAPA的會員。這個專案的啟蒙,就是因為受到FAPA倡議精神的影響,認為台美人們必須要團結起來去做倡議,才會有今天的觀測站(FAPA成員遍及全美,各黨各派都有,有海外黑名單時期的第一代,也有第二代的台美人,但唯一共同的就是替台灣在美國爭取支持的心)。
* 不知道FAPA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們過去的文章:
➤ https://pse.is/KQ2CU
➤ https://pse.is/HGCWM
➤ https://pse.is/LRXQM
如果長期追縱的讀者可能還會記得,去年我們還在FAPA的國會倡議工作坊現場開直播(https://pse.is/S23H2),訪談活動參加者的心得感想,其中本站三位小編就活跳跳地在現場!我們從來就沒有要掩飾我們的身份(從以前到現在,文章中、辦過的實體活動中,我們自介太多次了。而且我們現在還有podcast跟youtube影片可以讓你每週見到小編),關於國際政治類的粉專數目其實不是很多,我們這樣子拋頭露面也沒有在顧慮什麼的。
甚至,很多住在美國的朋友,因為看到我們而對國會倡議有興趣,於是就私訊一起約去DC跑議員辦公室的。我們真的不是只是在網路上嘴砲而已,我們在美國實地的外交工作實做者,想要分享我們所見所聞,以及如何增進、擴大台灣在美國的支持,不論是由上(國會議員、政治人物)或是由下(一般美國人、學者)。
在各編輯當中,有人的專長是行政部門(主要是國務院)相關動態、有人專攻美國外交政策、國會動態。有人的專長是對外援助和人權相關政策,也有人是國際關係的研究生。大家在寫文的過程都會互相討論和互相學習,小編們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畢竟每個人的專長和關注領域都不太一樣。而我們最近已經正式更名叫做「美國台灣觀測站」,就是因為守備範圍早就超過國會很多很多啦!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台美關係的進展層面很廣。我們花了不少心力在報導台灣相關的法案、行政部門的作為、分析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因為目前是共和黨執政,所以自然本站的報導和分析當中,以共和黨人為主角的比例是高出民主黨很多,甚至還曾經被說是共和黨的側翼。
最後還要講一下,最近聽到一個攻擊我們的謠言是,本站是不知道誰出資來的「大內宣」,對著台灣島內投放錯誤資訊。嗯,本站做為美國註冊在案的NPO,資金都是來自網友,以及美國在地台美人鄉親熱情捐款贊助,去年我們在美國有辦過幾場募款活動,臉書專頁上都有發文(你去點event看就知道了),真的不需要在那邊散播自己的猜測,花點時間把我們過去的東西讀一讀先,做點功課好嗎?
而且,如果是有在長期收看我們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我們不只是做內宣,還有外宣呢XD。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觀測站也有推特帳號(https://twitter.com/ustwwatch),推特的主要讀者群就是美國人,以及跟美國政策圈相關的人。另外,本站小編們的英文投書其實不少,也就是因為我們都有在觀察美國政策圈的輿論動態,所以才能寫出文章分析美國輿論風向跟各位讀者們一起討論。
例如三月初住海編曾經在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回顧兩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和拜登(Joe Biden)的對台政策(桑德斯:https://pse.is/S2NYH;拜登:https://pse.is/S7AZ9)。看完這兩篇文章,還會說我們是民主黨側翼嗎?恐怕有人要說住海編是共和黨打手吧XD。住海編另一篇分析《台北法》的英文文章(https://pse.is/S45GY),還被法案起草人賈德納,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園丁參議員(Cory Gardner)在推特上轉推呢(https://pse.is/S23DQ)!
我們想要提醒一下讀者們,要拆解別人「討論OOO」的邏輯時,不能用「你怎麼不講XXX」來做論證,因為沒講到什麼其他的事情、或我們對其他事情的看法,跟OOO沒有直接的關聯呀!例如最近我們介紹美國所謂政治正確的背景、反歧視的相關context、川普的一些言行造成的影響,結果有人來留言說你怎麼不說拜登性騷擾,一定是民主黨側翼,還直接給了負評,我們看了只覺得滿臉問號啊 ……
另外重要的提醒是,事實跟評論要分清楚。例如我們說「川普開記者會說了什麼,造成民眾反應如何」,這是一句事實的報導,然後我們說「美國輿論風向大致上如何如何,我們應該要怎麼看」,這是評論。有時候來留言批評的人們沒分清楚這兩件事,或者說你們怎麼不報導另外哪件事,這也是沒辦法有交集的討論方式。(我們每天沒報導、沒分析到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Anyway,這一路走來我們也沒想到粉絲數可以破十萬人,當初也沒想到其實不是主要目標的臉書專頁竟然經營得比其他原本設定目標都還要好,但讀者們的支持和互動一直都是鼓勵我們繼續寫下去以及產製內容的動力來源。
我們只希望大家在討論事情的時候,可以多蒐集些不同的背景資料(context這個字中文叫做脈絡,但我們這樣講,可能會有人要說這太文青了)。
最後,還是想要來工商一下我們最近在做的podcast,很多文章沒辦法寫進去的討論、美國最近的熱門新聞、還有一些小編們的個人倡議經驗和感想,都在這裡,讀者們可以在以下平台收聽:
➤ SoundOn:https://pse.is/QSLXX
➤ Spotify:https://pse.is/RCQ2K
➤ Apple:https://pse.is/R2RXV
➤ Youtube:https://pse.is/QSM4H
#訂閱
#追蹤
#功德無量
npo實習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次直播訪問的契機是去年 12 月,我看到了 Elisa 被誠品閱讀光影拍攝了一個影片 “「一個 Yes 背後,是 50 個No!」邱懷萱放棄舒適圈的冒險故事”。
那時候我就想,如果剛好 Elisa 回來灣區時, 我想要訪問她, 讓更多人看到她的正面故事!還沒看過影片的讀者,可以從這裡觀看:
https://www.facebook.com/eslite.member/videos/1008919379473707/
--------------------------------------------
這次直播影片的內容超豐富, 我真的很佩服 Elisa 這麼豐富的經驗、以及這麼熱愛台灣,做出讓世界及台灣更加連結的有意義的事業,以下是這次直播訪問的大綱:
Elisa 在讀書的期間,一直有在思考一般社會對於成功這件事情的定義及看法,她有著和傳統家庭一般一樣的碰撞, 高中也曾經為了反抗而期中考數學直接交白卷, 還在上面寫詩 XD!
Elisa 大學在加拿大唸書, 在學期間得到一個教授的啟蒙, 讓她不再反抗數學, 在大學過程, 她數學相關的科目開始慢慢上手展露頭角。 因為有在加拿大投資銀行工作的經驗, 她畢業後得到了 JP Morgan 投資銀行的香港部門工作機會, 開始了她每天長時間工時的香港金融分析師生活。
在工作幾年後,她看到許多路上的人有著面無表情的去上班, 讓她很驚覺希望她不會有變成那樣渾渾噩噩的樣子。 當她確定了職業的未來不是她希冀的樣子, 毅然決然遞出辭呈,背起相機跟隨戰地記者學習,前往柬埔寨、祕魯、智利等國家。
這段戰地記者實習的經驗算是和金融業完全兩個極端, 她也在這時候了解到她無法做到發生戰爭或嚴重暴亂,還是一往直前的衝進風暴中心的拼勁。 這樣讓她後來比較偏向做弱勢關懷方面的採訪。
2014 年因為朋友創業, 邀請她來看一看,她來到美國矽谷,在這裡的時間,她遇見了「許多眼睛會發亮的人」。
因為這些人物及思考的碰撞讓她思考,自己能貢獻點什麼?一開始她也是想結合她的過去經驗, 找相關的工作, 但到了某一天,寫到第 N 個 cover letter 終於讓她覺悟這不是她想要的, 才開始發想做創業相關的事情。
創業的方向, 她一開始是想結合她在矽谷的人脈, 幫助台灣的企業或人在美國拓展, 但一方面矽谷可能是世界上最競爭的地方, 幫助台灣人才/企業來這裡還是有很大的挑戰。
在得到許多嘗試及反饋之後,她決定走另外一個方向, 把世界上這些眼睛發亮的創業家及投資客帶來台灣。這就是 Anchor Taiwan!
「一個 Yes 背後,是 50 個No。」她積累了無數碰壁失敗的經驗。一開始沒有人知道 Anchor Taiwan, 為了帶領創業家及投資客來台灣,並且依據他們的背景還有需求來找尋台灣合作企業,她打了許多 cold call, 被拒絕無數次, 才有一兩個企業願意嘗試,而後慢慢擴大到今天的規模。
在幫助這些外國創業家/投資客的同時,其實也在幫忙台灣的新創及企業,讓他們可以有和國外經驗的人才溝通、甚至是彼此合作。
許多讀者在不同人生階段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Elisa 的許多嘗試都是讓人驚艷的,她也分享到她個人的方法, 其中一點就是不要害怕的去嘗試, 她舉例說她在矽谷曾經想要去 NPO 非營利組織幫忙, 但是去了一些活動, 親身體驗了細節後就確定和她想像的不同。 而像是她從高薪、風光、看似良好的精英形象的金融業要辭職這件事,也因為薪水及地位的關係,讓她從有想法到真的痛下決心辭職也是花了 2 年的時間。
我詢問 Elisa 一些建議的書籍或是資源, 她立刻想到的就是這本書: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ttps://amzn.to/2vTpE3g
Flow 中文好像翻叫心流, 就是一個讓你可以沈浸其中而忽略外界事情的狀態, 我們應該要多找尋個人做什麼事情有可以進入這樣的狀態, 在人生中多做這樣的事情。
Anchor Taiwan 在台灣常常會辦線下的活動, 如果在台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去交流, 他們也在找尋可以增進他們生態的夥伴, 如果你的企業有興趣和世界交流、或是你有興趣幫忙、或是加入他們, 歡迎查看 Anchor Taiwan 的粉絲頁、IG 及 LinkedIn 。
直播的內容比以上的大綱多了 10 倍以上的內容及細節, 歡迎大家點開看完整影片, 了解 Elisa 的生命故事、她正面積極的力量、以及她在人生各個時間點的思考, 我從這次準備、訪問,從 Elisa 身上學習到許多, 相信你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勵。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感想、或是你有的問題。 記得有空也去 Anchor Taiwan 按讚及留言鼓勵他們!
npo實習 在 #實習經驗我在教育NPO 做行銷 - 工作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一個教育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做行銷?聽起來好像很制式、很無聊?Nonono,聽我娓娓道來~,在均一實習接近一年,中間也輾轉去過業界、待過幾個新創公司 ... ... <看更多>
npo實習 在 實習透視鏡Intern Lens | #實習機會分享#非營利組織#有薪實習 ... 的推薦與評價
實習 機會分享#非營利組織#有薪實習#台北#暑期#不限學生之前比較常分享營利企業的實習機會,但相信也有不少同學希望在未來有機會投身非營利組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