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個系列賽有如總決賽
KD打足每分鐘,勁到癲線,但好明顯真係攰,所以最後呢球無力了…..
另外都要讚一讚Holiday,我覺得佢單防KD比Tucker 還好,呢球都靠佢。
我由上季講波時不斷強調,公鹿如果再由得字母哥喺中場起動,狂衝入去打係死路一條,要完全發揮字母哥最中作用,隱藏佢缺點,就係喺兩分區或低位面籃底,用「一步」上籃原則去完成功勢,事實上睇返今個系列賽,特別係尾段佢終於肯咁打,所以加時球勾手係佢低位拎返嚟。
Anyway,真心respect KD,如果Kyrie 無傷,其實已經贏咗了。
期待76人對公鹿!
#NBA
「kyrie 6缺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何振然 Elson H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小人物上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裘爺來了-李亦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心得] Nike (By You) Kyrie 6 心得- 看板sho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勘履籃球鞋評俱樂部| Kyrie 6 評測(另對比Kyrie 5作為參考) 的評價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買新鞋就是要直接下場開打啊!Kyrie 6現買現開箱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欧文4 终于不硬了!Nike Kyrie 4 没有明显的缺点!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Nike Joyride 缺點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07月 的評價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kyrie 7缺點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kyrie 7缺點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情報] Nike Kyrie Infinity (Kyrie 8)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kyrie 6缺點 在 [情報] Nike Kyrie Infinity (Kyrie 8) - shoes - PTT Web 的評價
kyrie 6缺點 在 小人物上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 WS/48來看為什麼 LBJ還是追不上 MJ》 by 小人物汪六
.
大約一個多月前非常榮幸的代表「詹黑(LeBron Hater)」,在《小人物上籃》裏跟《詹皇御史-皇城隨筆》的 LBJ死忠支持者 Armour辯論了一場。因為這場辯論,特別做了一些批判 LeBron James (LBJ) 的功課,在這邊寫成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些觀察跟論點,主要是針對幾個在 podcast上沒辦法好好敘述跟回應的問題,這一篇專注在討論「誰的隊友比較厲害,而誰在 NBA決賽的對手比較厲害?有辦法透過數據回答這個問題嗎?」。
.
數據分析的原始碼放在 https://github.com/wangsix/MJ_LBJ_WS_48
.
--MJ v.s. LBJ,張飛打岳飛?--
「LBJ 超越 MJ成為 The GOAT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了嗎?」已經是這幾年被媒體跟球迷吵到不能再吵的話題。The GOAT 不只是指偉大的或者超級球星,而是在各種不同運動裏被公認為在歷史最頂端的一人,例如高爾夫的 Tiger Woods 或是 NFL(美式足球)的 Tom Brady。而關於 LBJ到底追上 MJ了沒,已經有各種用數據、影片、文字,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比較的論點了。在各種論戰中常常聽到的兩個兩邊的支持者都會用的說法是「因為 MJ(或 LBJ)的隊友比較弱(或強)所以 MJ(或 LBJ)比較偉大(或不偉大)。」跟「因為 MJ(或LBJ)在決賽面對的對手比較強,所以 MJ(或LBJ)比較偉大」。而這樣的說法吵到最後都會淪為「張飛打岳飛」,各說各話的局面,因為本來就不可能完全客觀的比較不同時代的球員跟球隊。而我們今天要試著用一個進階數據來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那就是 WS/48 (win shares per 48 minutes)。
.
--WS/48是什麼?--
一個球員的 WS/48代表這個球員在球隊的每一場(48分鐘的比賽)勝利中平均貢獻了多少的百分比。例如現役球員中 WS/48最高(歷史第四)的球員 Chris Paul的 WS/48是 0.2433,代表 Chris Paul在球隊拿下一勝的時候,佔了幾乎 1/4的功勞。如果要理解這個數字的意義,可以跟以下的例子做比對。一場比賽 48分鐘上場五個球員,總共是 240分鐘的比賽時間,假設要是全隊上場的人都對球隊的勝利有一模一樣的貢獻,那一個上場 36分鐘(大概是先發球員的時間)的球員的 WS/48就會是 0.15。拿 0.15這個數字去跟 Chris Paul的 0.2433比較就可以大概有一個概念 Chris Paul超出一個平均球隊先發的水準有多少。而如果拿 0.15這個數字去看所有的球員,會發現其實 0.15已經是球星等級的了,例如 Ray Allen, David Lee, Terry Porter, Shawn Marion等等,不過因為這些球員在新秀期或者是在生涯末端都曾經是角色或板凳球員而影響了上場時間,或實際上對球隊的貢獻,所以生涯的 WS/48就被拉低了,而整個 NBA的平均 WS/48大約是 0.1。
.
而我們選擇 WS/48來比較 LBJ跟 MJ在進入 NBA決賽時的隊友還有決賽的對手,也是基於就算 NBA的規則、球風、節奏、球員的技術、體能、身材條件跟健康保持在這過去的三十年都一直在改變或進步,但是一直不變的就是一場 NBA比賽還是 48分鐘、一隊同時五個球員在場上跟每一場比賽只有一隊會贏。在這樣的基礎上,就算現在三分球比 20年前每場多投 20球,比賽的速度(pace)也變快,讓很多數據都沒辦法跨世代比較,WS/48還是能夠拿來衡量平均一個球員貢獻了多少勝利。
.
--誰有神(豬)隊友?--
MJ 從退休就以 0.2505的 WS/48 佔據歷史排行榜第一名,而 LBJ則是以 0.2336排在歷史第六(現役第二)。而從下表我們列出歷史上(包括現役)以 WS/48排名前 250名的球員中,是 MJ(紅色) 或 LBJ(黃色)的隊友。我們先不直接用絕對的數值來比較,例如把隊友的 WS/48加起來比較,或平均,因為這個 WS/48是生涯平均,包括了他們在別隊或者在生涯不同時期扮演不同角色的表現。我們看這個列表球員所在的區間跟分佈,來從中觀察有沒有共同點或趨勢。而同時如果我們要直接比較數字的話,那也不用比較隊友了,因為我們可以直接說 MJ的 0.2505是高於 LBJ的 0.2336的,所以 MJ比較厲害,然後就此結案。
.
在開始討論表一之前,很多人(老派球迷)可能會因為看到 Ray Allen或者是 KI排在 Scottie Pippen前面就覺得用這個數字排名沒有意義,但是其實從 WS/48的精神來說,S. Pippen在兩分三分跟罰球的低命中率讓他在他的全能之外其實在場上是有缺陷的(當然他離開公牛之後因為年紀跟傷痛表現下滑也是),也傷害了他對球隊貢獻的程度,同樣的道理也能應用在 D. Rodman身上。
.
所以如果我們相信(或暫時接受)生涯 WS/48的高低是可以代表球員的「能力」的話,那表一給我們的第一個觀察大概是 LBJ的隊友們都挺「罩」的,至少看起來都比 MJ的隊友們罩,而且 WS/48這個數字也反應出這些 LBJ的隊友都在其他球隊是球隊的第一球星、第一選擇,入選明星賽,all nba teams等等的事實。而 MJ的隊友們,除了 S. Pippen 是公認的 NBA 全能巨星,D. Rodman是年度防守球員跟蟬聯籃板王,Toni Kukoc是年度第六人之外,其他 MJ的隊友最多都只是非常優秀的角色或團隊球員。但是我們也可以提出第二個觀察,就是要是我們忽略快要排到 250之外的 Shane Battier的話,我們也可以說,LBJ最多都只同時有兩個厲害的隊友(熱火時期除外),而 MJ則是在兩次三連霸時期都至少各有四個很「不錯」的隊友。從以上的觀察來說的話,我們能得到的結論是 MJ跟 LBJ的隊友們其實沒有明顯的優劣高下。接下來我們來看 LBJ跟 MJ生涯在決賽面對的對手的 WS/48,來試著回答誰面對的對手比較強?
.
--誰的對手比較強?--
表二我們把 LBJ(綠色)跟 MJ(藍色)在 NBA決賽遇到過的對手依照 WS/48的排序列出來,為了方便比較我們把球星分成三個顏色深淺的區塊,最淺的是排名前 50的球員,51~150則是中間,最深的顏色則是 151~250。看表二的第一個觀察會是雖然 MJ跟 LBJ都在 NBA決賽各遇到了 18個 WS/48前 250名的球員,但是 LBJ的確面對了比較多排名在前 50的球員。但是如果我們接下來把 MJ跟 LBJ的決賽紀錄考慮進來的話,可以發現這些排名在前 50的對手球員剛好包括了 LBJ的全部十次 NBA決賽,而 LBJ的戰績是 4勝6敗,而 MJ則是 6勝 0敗。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就是因為 LBJ面對強的對手比較多次,所以他沒有辦法像 MJ一樣在決賽的系列賽取得完美的系列賽勝率,但是另一方面考量到 LBJ進了 10次決賽比 MJ多了 4次,那當然會面對到比較多的球員,所以重要的還是能不能擊敗對手拿到冠軍。不過跟表一的觀察一樣,同時考量 MJ跟 LBJ面對的對手在 WS/48排名上的區塊也沒有絕對顯著的差異,而雖然 LBJ面對的前 50的對手比較多,但是 LBJ進決賽的次數也比較多,我們最多可以說的就是我們也沒有辦法說 MJ跟 LBJ面對的對手其實明顯的誰比較強。
.
--如果比生涯 WS/48不公平--
用生涯 WS/48的一個缺點是,會低估或高估某些 MJ/LBJ的隊友或對手。比如說 Scottie Pippen在生涯前三年跟後三年的 WS/48都低於 0.1,所以他生涯 0.146的 WS/48絕對是低估了他在公牛兩次三連霸(1990-1998)的 WS/48,而 D. Wade也是類似的狀況。一個解決的方式就是用 MJ跟 LBJ打進決賽的季後賽季 WS/48來比較他們的隊友跟對手。
.
如果只看決賽季後賽季,MJ的 WS/48(六年)是 0.2674,而 LBJ(十年)是 0.2466。為了客觀的比較,我們統一納入了在季後賽平均上場超過 15分鐘的隊友跟對手。MJ 六年兩次三連霸以來的隊友,平均的 WS/48是 0.141,前三名是 Horace Grant (0.1843)、Ron Harper(0.1598)跟 Toni Kukoc(0.1595),而 LBJ的 隊友 WS/48平均是 0.1175,前三名是 Anthony Davis(0.284,比 LBJ高)、Chris Anderson(0.2404)跟 Daniel Gibson(0.211)。而對手的話,MJ的對手則是 0.1209,前三名是 Charles Barkley(0.215)、Terry Porter(0.202)跟 Shawn Kemp(0.198)。LBJ的對手季後賽 WS/48平均則是 0.146,前三名是 Kevin Durant(0.2452),Stephen Curry(0.2103)跟 Dirk Nowitzki(0.21)。直接比較 MJ跟 LBJ進入 NBA決賽的季後賽隊友跟對手 WS/48的話,我們可以說 MJ的隊友比 LBJ的隊友厲害(0.141>0.1175),而 LBJ的對手則比 MJ厲害(0.146>0.1209)。但是從排上名的隊友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光看進入決賽季後賽的WS/48,有一些球員的數據會因為樣本數較少而被高估或低估(或者說跟看比賽的解讀跟印象不同,像上榜的 Daniel Gibson)。第二個問題則是,因為不是比較球員的生涯或者 82場的季賽 WS/48,單季季後賽的 WS/48絕對會受「當季」季後賽的成績影響,意思是在 LBJ的十次進入 NBA決賽的季後賽賽季,他自己跟他的隊友的 WS/48,有可能因為有六次最後是輸的,所以數字被拉低了,而對手的數字當然也會因為贏的比較多而比較高。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有些角色球員在季後賽對球隊勝利的貢獻可能的確大於我們平常看比賽或者對他們生涯的印象,而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只比較 MJ的六次跟 LBJ的四次 NBA冠軍季後賽 WS/48,雖然會讓樣本數更少。
.
只看拿到冠軍的季後賽賽季的話,MJ的數字完全沒有改變(因為進決賽六次拿六次冠軍)。而 LBJ的冠軍季後賽 WS/48則是 0.2718,隊友平均是 0.1344(MJ隊友 0.141)。前三名的隊友是 Chris Anderson(0.309)、Anthony Davis(0.284)跟 Kyrie Irving(0.21)。對手的平均則是 0.1303(MJ對手 0.1209),前三名則是 Kevin Durant(0.231)、Jimmy Butler(0.209)跟 Kawhi Leonard/Andrew Bogut(0.194)。根據以上這些 WS/48數字的比較,一個很直接的結論是 LBJ的隊友平均比 MJ的弱一點,然後對手都比 MJ的對手強一點,但是兩者的差距真的很小。不過 LBJ的隊友雖然平均起來可能比 MJ的弱一點,但是那可能是 LBJ在的隊伍都比較「頭重腳輕」,兩巨頭或三巨頭的數字會被其他角色球員的數字拉低,甚至在四季冠軍球季中有兩季 LBJ的 WS/48都不是隊上最高的(平均上場超過 15分鐘的球員裡,MJ則從來沒有不是最高過)。而 LBJ的對手 WS/48比 MJ的對手高的原因,也一定有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在 LBJ的四次 NBA決賽中,有兩次打到第七戰(MJ最多到第六戰),所以對手的當季季後賽 WS/48也會高一點。如果我們再更進一步的檢視 MJ冠軍六年跟 LBJ冠軍四年的勝率,會發現 MJ在那六年是 90勝 26敗,勝率 0.776,而 LBJ是 64勝 24敗勝率 0.727。勝率的差別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 MJ的隊友平均的 WS/48會比較高,而對手平均的 WS/48會比較低。LBJ在四次冠軍的 WS/48 0.2718的確高過 MJ的 0.2674,但是其實在這四季中只有一季 LBJ的季後賽 WS/48是全聯盟第一,而 MJ在六次冠軍賽中有三次 WS/48是全聯盟第一。
.
--回到 MJ v.s. LBJ--
從一個長期觀察跟批判 LBJ跟同時是死忠 MJ 90年代公牛的 NBA球迷的角度來說,常常聽到試著替 LBJ辯護他在決賽成績遠不如 MJ的論點就是,「MJ 有 Scottie Pippen跟 Dennis Rodman誒!LBJ要是有這樣的隊友也不會輸啊。」或者是「90年代公牛的對手都太弱了啦,要是90年代公牛來到現在,一定也打不過團隊馬刺跟三分勇士。」所以在這邊才會特別想要試著去回答關於 MJ跟 LBJ的隊友跟對手的問題。而我們透過 WS/48可以回答的是,兩個人的隊友其實都是旗鼓相當的,也都面對了差不多強勁的對手。而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籃球是團隊運動,所以不管是 MJ或 LBJ都不可能只靠自己一個人打進 NBA總決賽,而他們的對手也是。而比較的重點也不是在於要是真的把 90年代的公牛帶來現代或讓今年的湖人回到 90年代會不會拿到冠軍。因為不同年代用不同的規則,球員的技術、體能、戰術觀念、飲食健身保養都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同一個年代的球員都是在同樣的基礎下比賽,而籃球比賽還是五個人上場打 48分鐘,得分多的那隊贏。而如果隊友跟對手不再是拿來造成差異的要素,那回到最根本的 6勝 0敗,跟 4勝 6敗的差別,就是區別 MJ是 GOAT而 LBJ還在追趕他的原因。或許跟 MJ不同的是,LBJ曾經在有好隊友(Wade, Bosh, Shane Battier)的情況下輸給小牛過,也曾經在 K. Love在決賽受傷的情況下跌破眼鏡打贏 73勝勇士。而 MJ的公牛從來都不是「跌破眼鏡」的那一邊,因為他們就是強,而 MJ史上第一屹立不搖的 WS/48也是另一個佐證。而筆者也試著去平衡比較的條件,只用拿冠軍的球季來比較,但是這顯然已經是一種在比較上的讓步了,因為忽略了 LBJ在 NBA決賽「被擊敗」比「擊敗別人」還要多次的事實。
#小人物上籃
#TheGoat
#MJ
#LBJ
#littleguylayup
kyrie 6缺點 在 裘爺來了-李亦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KYRIE6
Kyrie Irving簽名鞋系列新篇章
Irving全新簽名鞋KYRIE6,科技上不僅針對他賽場風格升級,同時也是一款足以彰顯他不被框架拘泥個性籃球鞋
除了Irving以外,還有誰真正能做到,讓自己的簽名鞋與卡通和街頭名店分別聯名
「在籃球場上所表現出來的優勢與缺點,從來不能也不會代表我的全部。」Irving說,「我參與的那些慈善事業,生活中懷著善意和理解與他人之間的交流,才真正代表了我這個人。」
Kyrie 6的創作過程中,讓Irving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得到這樣一雙和諧共存的全新鞋款,在他劃時代的後場技術和成熟靈魂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KYRIE 6 「Jet Black」 配色以及KYRIE簽名系列服飾將於11月下旬陸續發售。更多詳情敬請關注Nike.com官方網站。
球鞋交易中!!! Nike Taiwan NBA Taiwan NBA UPDATES 布魯克林籃網BKN #裘爺來了
kyrie 6缺點 在 勘履籃球鞋評俱樂部| Kyrie 6 評測(另對比Kyrie 5作為參考) 的推薦與評價
首先,高筒的硬傷-鞋面包裹性是完全的改善了,除了材質選白色容易髒、不好清以外!我是說不出有什麼缺點,腳型適配上也相對親民,我本身2E腳板,第三趾骨在剛開始穿的時候 ... ... <看更多>
kyrie 6缺點 在 買新鞋就是要直接下場開打啊!Kyrie 6現買現開箱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幾場比賽打下來後確實很明顯感受到這雙KI 6的強大,只不過要給他100分我覺得還是有點太誇張,個人還是覺得有一些缺點第一個就是那個魔鬼氈根本是裝飾吧! ... <看更多>
kyrie 6缺點 在 [心得] Nike (By You) Kyrie 6 心得- 看板sho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無音樂無廣告部落格連結:https://bit.ly/2Vyzp14
這次來分享Nike客製化球鞋的心得,
整篇文章太長了,只擷取大家比較有興趣的段落,
剩下是配色及其他心得可以選擇要不要看,放在部落格中,
以下雜念
前陣子發現部落格從第一篇鞋子寫到現在也六年了,
雖然量不多,還是持續在寫,畢竟感情深厚
但我分享還是會放圖啦,
但就沒有那麼繽紛,謝謝鞋版各位的分享跟指教。
---------------------------------------------------------
雖然一開始不是很習慣這雙鞋子,
大概一個月過後慢慢能感受這雙鞋子的優點,
以今年來說是我最喜歡的鞋子毋庸置疑,
如果還有不錯的配色還會想入手一雙,
原本這雙只想用來室內著用,但是因為太喜歡了,
室內外全天候都穿著打球了。
鞋楦來說,一開始非常擔心花了錢卻穿不下去或是很勉強,
好險自己的腳不寬,
鞋楦也剛好,比起 EP 版稍窄一些,但還在同尺寸的範圍。
這次同樣會用 反應 / 緩衝 / 防側翻 / 抓地 / 包覆,及實戰動作與心得分別闡述。
能夠快速反應球場上的瞬息萬變,無論是急停、變向或是加速切入,
這就是 Kyrie 系列一如既往的特色。
6 代調整過後,反應較前幾代沒那麼鮮明「有個性」,不過水準依舊,
坦白說前幾代個性過頭也是一個令人怯步的點,
而且這次將鞋楦高再降低 0.5 公分的設計加上
Zoom Turbo 不厚實卻能給予老實的踩踏感,讓人在球場奔馳時,
路感明顯且能輕鬆應對球場上各種情況。
但是貼地感不是一上腳就讓你嚇到的類型,
需要慢慢與這雙鞋子磨合,
慢慢能體會調校的優異。
反應就不再贅述,一雙鞋子能夠延續其性格又能於大眾需求中找到最大公約數,
難能可貴,光這一點,我就推薦大家去試試看這雙鞋子,
比起前作,更成熟、內斂。以反應先決的球友,
不會對這雙鞋子太失望,但跟 3 代以前相比,還是感覺得出差距。
差距值得嗎?要看你對於緩衝的取捨了。
這雙鞋子對於反應的表現,於我個人而言無可挑剔
甚至在碎步時也俐落而洗練。
平心而論,Kyrie 6 雖然不是把中底壓縮到最薄的類型,
像是 adidas N3XT L3V3L直接把反應這一項數值點滿了,
但是整體搭配起來,水準並不會差太多,
於此同時他也給了你一些「樂趣」,樂趣也需要一些時間體驗。
緩衝的調整,不能說是最有感,其實 4 到 5 代進步就滿明顯的,
而此回是將前面所有的經驗結合起來,調整最「剛好」的一次。
前掌有 Zoom Turbo 加持,雖然官方已經將鞋楦高降低,
而這一塊新的氣墊,也應該比以往 Zoom Air 稍薄一點,
才能適合彎折,第一腳踩上去還是能感受中底的厚度,
我是對前掌反應比較敏感的人,所以其實前幾次上腳,我的印象沒有特別好。
如果你很在意緩衝,雖然稱不上很軟、很彈,至少是可以接受、慢慢嘗試的。
恰巧是因為這厚度的關係,讓前掌的緩衝恰有其份,
如果再多一些,緩衝感會更好,不過一定會犧牲反應,所以我想也沒得嫌了。
雖然後跟沒有氣墊,僅有一般泡棉中底,
按壓的回饋韌一些,在後掌落地的動作也不會震腳,
提供了一般的緩衝需求,如果是對大氣墊有著強烈愛好與需求的人,
對這雙鞋子應該不會有太深刻的第一印象,
我在這邊也不太敢保證適合每一個人,畢竟體重量級還是有差別。
對輕、中量級的選手來說,應該都是能夠接受的。
這雙鞋的中底不算高也不算低,在防側翻的設計上也沒有別出心裁的設計,
但是依舊能打造及格的防側翻功能。
首先,一雙中筒鞋,比起低筒的鞋款本來就多了先天優勢,
還記得在上一篇 New Balance OMN1S 提到的缺點—腳踝包覆,
反之在同樣的中筒高度,Kyrie 6 的腳踝包覆成為了這雙的優勢,
也間接影響了防側翻的優劣,能夠藉強韌的鞋身,拉住雙腳。
所以看到上圖,在橫向側踩後,鞋子中底側面幾乎成了一條垂直面,
看起來有點擔心,但是它的對角處,
踝部內側能夠被牢牢抓住,不讓重心再往外傾斜。
其二,抓地力也幫了很多忙,會於後面的段落闡述。
這雙鞋子防側翻其實是很多因素結合在一起而變成的結果,
比起刻意為之的設計,隱藏在其中靠著不同部位的化學反應,
也能有很棒的效果,所以在這邊提出來談一下。
提起 kyrie 系列的招牌,除了反應之外你會想起什麼?
應該滿多人會跟我ㄧ樣回答「抓地力」。
既然為球星代言款,他也很直截了當的反應在鞋子上,
除了既有的大底紋路外,前掌內側也延伸上來,
不過打球強度畢竟不像 NBA 球員那麼極限,一般用到的機會少之又少。
大底的紋路雖然不是傳統人字紋,但是透過各方向線條勾勒,
也有不錯的效果,總之抓地力不需擔心,即便多灰塵的場地,
基本上也只要用手稍微擦拭一下鞋底,很快就能恢復到應有水準。
另外,針對抓地力,還記得我在防側翻項目提到過嗎?
這邊要岔開說明一下,為什麼這雙鞋子的抓地部位—大底的設計,
使這雙鞋子產生很不錯的化學效應。
從內側來看,這雙鞋子前掌與後掌上翹的幅度比一般鞋款角度更大,
但是在前掌主要發力的蹠骨處直接接上了厚實平穩的中底、大底。
能夠再發力後,不論前後左右都能夠更自然、流暢的轉換方向,
就像不倒翁ㄧ樣,重心擺定後,不論做試探步或是大跨步,
那些弧度給你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讓你更自然的導向該處,
而抓地力只是在必要之處協助你煞車,再任由你轉換方向,行雲流水。
一開始穿上這雙鞋子時,還停留在上一雙鞋子的習慣,
所以自然地忽略了這一點,但是穿越久越能感覺設計用意,
也更習慣這雙鞋子,需要時間磨合。
最後包覆其實是我在反應、抓地之外,最喜歡的部份,
也是這雙鞋子最出色的地方。現在回頭來看還好尺寸選的剛好,
沒有過大或過小,才能感受到這雙鞋子最剛好的包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從表面上外側的兩條綁帶、中段內藏式鞋帶綁孔、
內靴到後跟填充與皮質表層,
這些都是這雙鞋子再包覆與支撐出眾的因素之一,積累成大器。
鞋身後段大面積的皮質外層加上內裡襯墊與穩定片,
後跟包覆感很好,
即便不要緊緊繫上鞋帶都能感受到兩側貼緊雙腳包覆的感覺,
比較可惜的是我覺得中段的綁帶還是視覺效果大於實際功用,
對於支撐與包覆效果並不大。
鞋身中段的內鞋帶孔設計,雖然不是有拉伸功能的作用,
但是有效地把雙腳貼在腳背上,使中足穩定也有很好的效果。
內靴設計與鞋頭外側的鞋帶孔實際功倒還好,即便拉到最緊,
能調整幅度還是有限,比較像是畫龍點睛而不是雪中送炭的類型,
為什麼覺得功能還好呢?
因為我實際上認為這雙鞋子的楦頭已經符合我自己的需求,
不太寬不太窄,所以穿起來有不錯的包覆感。
相對的在透氣性上就會有點小犧牲,如果可以我都會帶著球鞋,
上球場前再穿上去,雖然不會悶到非常不適,
但每次打球下來,也可以感受到球鞋內襯確實有點濕了。
結論
簡單來說,一直以來都穿著 Kyrie 系列的朋友,
還是可以體驗抓地力及反應;至於新嘗試的人,
整體的包覆感是不會失望的,在慢慢嘗試新動作時,
他能夠給予很棒的後盾。
最後大家可以去體會一下我在文中一直提到的,整體的化學效應。
不止是大底重心與鞋子外底弧形的搭配,
包覆系統的調整等等,都是很棒的體驗。
--
鞋子評論居多,還有世界各地的看籃球賽心得,及一些球鞋血拼指南
雖然不很常發文,但都是我認為值得與大家分享的事物。
I select for you, we are selceted by what we loved.
粉絲專頁 S.elect - https://goo.gl/N4MH1F
Blogger - https://goo.gl/mvkNj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8.62.5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hoes/M.1587800670.A.8C9.html
一開始我也擔心會像飛行的翅膀,感覺只能輕輕粘著他,
或是把它當作固定鞋帶的作用,輕輕黏著,他才會乖乖聽話。
Hyperdunk 2011 ELITE 真的棒的不行QQ
目前東海是我最喜歡的球場
真的很漂亮,讓我有在以前紐約打球的錯覺
※ 編輯: Jedson (114.38.62.54 臺灣), 04/26/2020 14:08:10
但如果那種僅是你連試穿一下都很難接受,
我覺得一般人不會有時間等到他穿鬆,通常鞋子就冰起來了
畢竟新的東西出來萬一也是缺點一堆,補了東牆缺西牆,消費者還是嫌
像KD12到13感覺也是改良,但是外觀有換一下,整體輪廓看起來差不多,
外觀差不多,可是穿起來就差很多
不喜歡的就不喜歡,喜歡的還是會買單
※ 編輯: Jedson (114.38.26.234 臺灣), 04/27/2020 09:18:12
※ 編輯: Jedson (114.38.62.54 臺灣), 04/27/2020 20:18: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