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動人的一場復活節特別音樂會直播:來自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復活節音樂會網路直播,演奏巴赫的「約翰受難曲」(Johannes-Passion)
在世界各地遭受冠狀病毒的蔓延,各國都在實施居家隔離,沒有一處還能持續舉辦音樂會。在德國各處的復活節的傳統通常都會將巴赫的受難曲拿出來演奏。今年的耶穌受難日(Karfreitag)在現在的情勢,仍在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內舉辦一場格外特別的直播演出,教堂內只有十位音樂家並且互相保持相隔1.5公尺的防疫社交距離。但除了在教堂裡的音樂家現場演唱演奏,此外在合唱的段落還再透過網路串流,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加入,齊心協力的完成巴赫偉大的作品,將音樂的真諦與信息帶給世界。
🔗 https://www.facebook.com/mdrkultur/videos/220971662483130/
#直播同時有七千人在線上觀賞
📍湯瑪斯教堂、巴赫紀念墓碑與巴赫博物館為歐藝音樂營之後的「音樂巡禮」固定行程之一~
——————————————————————
【巴赫的約翰受難曲】
1723年4月22日,巴哈就任萊比錫湯瑪斯教堂的音樂總監,那是一個非常吃力的職務,他的職位在主任牧師和副牧以下,不僅要負責訓練 St. Thomas 學校詩班的器樂和聲樂,還要負責教義問答和拉丁文的教學,並輪流監督學校的紀律。主任牧師恩乃斯替已經年衰,學校頹廢,有55名住校的公費生,音樂是主要科目。巴哈在聖多馬教堂之外,還兼任萊比錫大學教堂的音樂指揮,要負責供應四間教會的聖樂。
在這段期間,除了清唱劇以外,以1723年的聖母頌讚曲(Magnificat),和1724年約翰福音受難曲最為著名。1754年巴哈的兒子C.P.E. BACH所寫故人略歷道:他一生共創作了五首受難曲,只有兩首以完整的形式流傳於世,約翰受難曲與馬太受難曲 ,是他教會音樂的代表作 (1731年的馬可受難曲曾一度遺失,最近被用清唱曲no.198再組,而路加受難曲已經證實為偽作,2001年版葛洛夫Grove音樂大字典已經不再把1898年由巴哈協會出版的路加受難曲列入巴哈的作品,1725年的 Picander 受難曲已經遺失 )。
巴哈早在科登時代就準備根據約翰福音寫作約翰受難曲,但一直到萊比錫時期的1722至1723年才告完成,內容取材自約翰福音18-19章,受難曲的歌詞有福音書聖經經文、聖詩與自由歌詞三種,與當時代其他受難曲相較,歌詞採用多首聖詩是巴哈最特殊的地方。後來孟德爾頌寫神劇聖保羅(Paulus)就是受他影響。相較於馬太受難曲著重於告誡人類的罪惡,約翰受難曲則更強調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約翰受難曲借用 G. P. Telemann 的受難曲形式及神劇的風格把比喻的形象納入歌詞中,於是有禮儀和訓誡雙重意味。並轉呈負有協奏曲風格和聖詩的受難曲。聖詩在「約翰受難曲」是以會眾角色發聲,也就是說,巴哈不讓群眾「觀賞」受難曲,他透過聖詩,把所有觀眾溶入,成為戲劇中的角色,被迫做出信仰回應與反省。
——————————————————————
【德國薩克森省萊比錫 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 當年巴哈擔任風琴師兼合唱指揮的教堂】
萊比錫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以巴哈精心培養的湯馬斯合唱團及巴哈的指揮而聞名。1723 年至1750 年,巴哈在此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指揮,他所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這裏首演,使這座湯瑪斯教堂舉世聞名,巴哈篤信宗教也極為虔誠,作品蘊藏了巴哈獨特的內涵與修養,反映了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文化特質,影響深遠。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上,有巴哈及孟德爾頌彩繪像,巴赫之墓置於祭壇前,鍍金的祭壇、雕飾精美的講壇,令人讚嘆。
音樂之父巴哈,全名為約翰‧塞巴斯迪安‧巴哈,當年是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主事兼管風琴師,從 1723 年至 1750 年這位作曲家去世,一直都是在該教堂工作。湯瑪斯合唱團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 1212 年,每週週末作禱告時合唱。教堂前面的巴哈紀念碑 (Bachdenkmal) 是一處頗有魅力的地方。1539 年聖靈降臨節期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在這裏佈道。最後巴哈也安葬在湯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青銅墓碑下,靜靜地躺著安息了近四百年的音樂之父巴哈。幾百年來,他的音樂仍在這所教堂內被不停的演奏著。在這裡,時光好像是循環不已的,正如巴哈的音樂一般。
巴哈故居目前則以「巴哈檔案館」之名對外開放,就在他彈了 27 年管風琴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對面。教堂內的主祭台下長眠著巴哈之墓,刻在地上的名字、擺著追思的玫瑰花,不是為了主,而是為音樂之父。事實上,巴哈在萊比錫的日子是平靜又平凡的,不過是個庸庸碌碌作曲帶團彈琴賺錢養二十個小孩的辛苦音樂家。巴哈有很多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家族,這裡是指大家長J.S.Bach。不過巴哈的作品,的確對後來音樂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巴哈檔案館事實上佔了整棟樓,三樓的博物館對外開放,五樓的檔案中心需要預約,提供研究用途。只是很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推開一個小小的門進入樓梯間、走上三樓再推開另一個門才找得到。由於都是舊民宅改裝,室內空間都不大,朝聖性質還是比教育意義大。名人紀念館的展示都不脫幾種主題:居住原貌、手稿、生平、使用過的器物、作品等,這裡還有一間小小的視聽室,可以帶著耳機坐在舒服的沙發上聽巴哈的音樂作品。一樓的紀念品店空間小,倒是貨色齊全,古典樂迷來此很少有不帶走幾樣當作伴手禮的。
巴哈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就作曲而言,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意即以管風琴為主的『威瑪時代』,以器樂曲和管絃樂曲為主的『柯登時代』,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萊比錫時代』。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幸賴孟德爾頌等十九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才能輝煌於今世。
「grove字典」的推薦目錄:
- 關於grove字典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grove字典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grove字典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grove字典 在 [心得] 過門的藝術(上) - 精華區clPianist 的評價
- 關於grove字典 在 Lisa 的美食字典- 聖誕節 快到了,以前常去The Grove 的評價
- 關於grove字典 在 音樂字典online YouTube翻譯此網頁 - Ddmba 的評價
- 關於grove字典 在 Grove Music Online介紹 - YouTube 的評價
grove字典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 動人的一場復活節特別音樂會直播:來自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復活節音樂會網路直播,演奏巴赫的「約翰受難曲」(Johannes-Passion)
在世界各地遭受冠狀病毒的蔓延,各國都在實施居家隔離,沒有一處還能持續舉辦音樂會。在德國各處的復活節的傳統通常都會將巴赫的受難曲拿出來演奏。今年的耶穌受難日(Karfreitag)在現在的情勢,仍在萊比錫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內舉辦一場格外特別的直播演出,教堂內只有十位音樂家並且互相保持相隔1.5公尺的防疫社交距離。但除了在教堂裡的音樂家現場演唱演奏,此外在合唱的段落還再透過網路串流,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加入,齊心協力的完成巴赫偉大的作品,將音樂的真諦與信息帶給世界。
🔗 https://www.facebook.com/mdrkultur/videos/220971662483130/
#直播同時有七千人在線上觀賞
📍湯瑪斯教堂、巴赫紀念墓碑與巴赫博物館為歐藝音樂營之後的「音樂巡禮」固定行程之一~
——————————————————————
【巴赫的約翰受難曲】
1723年4月22日,巴哈就任萊比錫湯瑪斯教堂的音樂總監,那是一個非常吃力的職務,他的職位在主任牧師和副牧以下,不僅要負責訓練 St. Thomas 學校詩班的器樂和聲樂,還要負責教義問答和拉丁文的教學,並輪流監督學校的紀律。主任牧師恩乃斯替已經年衰,學校頹廢,有55名住校的公費生,音樂是主要科目。巴哈在聖多馬教堂之外,還兼任萊比錫大學教堂的音樂指揮,要負責供應四間教會的聖樂。
在這段期間,除了清唱劇以外,以1723年的聖母頌讚曲(Magnificat),和1724年約翰福音受難曲最為著名。1754年巴哈的兒子C.P.E. BACH所寫故人略歷道:他一生共創作了五首受難曲,只有兩首以完整的形式流傳於世,約翰受難曲與馬太受難曲 ,是他教會音樂的代表作 (1731年的馬可受難曲曾一度遺失,最近被用清唱曲no.198再組,而路加受難曲已經證實為偽作,2001年版葛洛夫Grove音樂大字典已經不再把1898年由巴哈協會出版的路加受難曲列入巴哈的作品,1725年的 Picander 受難曲已經遺失 )。
巴哈早在科登時代就準備根據約翰福音寫作約翰受難曲,但一直到萊比錫時期的1722至1723年才告完成,內容取材自約翰福音18-19章,受難曲的歌詞有福音書聖經經文、聖詩與自由歌詞三種,與當時代其他受難曲相較,歌詞採用多首聖詩是巴哈最特殊的地方。後來孟德爾頌寫神劇聖保羅(Paulus)就是受他影響。相較於馬太受難曲著重於告誡人類的罪惡,約翰受難曲則更強調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約翰受難曲借用 G. P. Telemann 的受難曲形式及神劇的風格把比喻的形象納入歌詞中,於是有禮儀和訓誡雙重意味。並轉呈負有協奏曲風格和聖詩的受難曲。聖詩在「約翰受難曲」是以會眾角色發聲,也就是說,巴哈不讓群眾「觀賞」受難曲,他透過聖詩,把所有觀眾溶入,成為戲劇中的角色,被迫做出信仰回應與反省。
——————————————————————
【德國薩克森省萊比錫 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 當年巴哈擔任風琴師兼合唱指揮的教堂】
萊比錫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以巴哈精心培養的湯馬斯合唱團及巴哈的指揮而聞名。1723 年至1750 年,巴哈在此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指揮,他所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這裏首演,使這座湯瑪斯教堂舉世聞名,巴哈篤信宗教也極為虔誠,作品蘊藏了巴哈獨特的內涵與修養,反映了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文化特質,影響深遠。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上,有巴哈及孟德爾頌彩繪像,巴赫之墓置於祭壇前,鍍金的祭壇、雕飾精美的講壇,令人讚嘆。
音樂之父巴哈,全名為約翰‧塞巴斯迪安‧巴哈,當年是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主事兼管風琴師,從 1723 年至 1750 年這位作曲家去世,一直都是在該教堂工作。湯瑪斯合唱團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 1212 年,每週週末作禱告時合唱。教堂前面的巴哈紀念碑 (Bachdenkmal) 是一處頗有魅力的地方。1539 年聖靈降臨節期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在這裏佈道。最後巴哈也安葬在湯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青銅墓碑下,靜靜地躺著安息了近四百年的音樂之父巴哈。幾百年來,他的音樂仍在這所教堂內被不停的演奏著。在這裡,時光好像是循環不已的,正如巴哈的音樂一般。
巴哈故居目前則以「巴哈檔案館」之名對外開放,就在他彈了 27 年管風琴的湯瑪斯教堂 (Thomaskirche) 對面。教堂內的主祭台下長眠著巴哈之墓,刻在地上的名字、擺著追思的玫瑰花,不是為了主,而是為音樂之父。事實上,巴哈在萊比錫的日子是平靜又平凡的,不過是個庸庸碌碌作曲帶團彈琴賺錢養二十個小孩的辛苦音樂家。巴哈有很多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家族,這裡是指大家長J.S.Bach。不過巴哈的作品,的確對後來音樂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巴哈檔案館事實上佔了整棟樓,三樓的博物館對外開放,五樓的檔案中心需要預約,提供研究用途。只是很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因為推開一個小小的門進入樓梯間、走上三樓再推開另一個門才找得到。由於都是舊民宅改裝,室內空間都不大,朝聖性質還是比教育意義大。名人紀念館的展示都不脫幾種主題:居住原貌、手稿、生平、使用過的器物、作品等,這裡還有一間小小的視聽室,可以帶著耳機坐在舒服的沙發上聽巴哈的音樂作品。一樓的紀念品店空間小,倒是貨色齊全,古典樂迷來此很少有不帶走幾樣當作伴手禮的。
巴哈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就作曲而言,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意即以管風琴為主的『威瑪時代』,以器樂曲和管絃樂曲為主的『柯登時代』,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萊比錫時代』。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幸賴孟德爾頌等十九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才能輝煌於今世。
grove字典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至今靜巷的留言本子上
仍有兩頁是我無法解讀的,而這兩筆留言都是以英文書寫
到非真的無法由查字典得知
而是那字跡讓我猜不著是哪些單字
所以也就這麼一直擱著
不久前 其中一位朋友二次來訪
我鼓起勇氣和她說
其實當初她寫下的文字我到現在還看不懂
結果她笑著說 她也料到了我應該是看不懂吧
她說回去後 再找時間和我解釋
幾天前 我收到她寄來的信了
裡頭她附上了英文和中文對照的說明
那時我心裡頭的疑問才終於解了開來
今晚也和各位朋友分享
-------------------------------------------------
Your house is your larger body.
It grows in the sun and sleeps in the stillness of the night;
and it is not dreamless.
Does not your house dream?
And dreaming leave the city for grove or hill-top?
grove字典 在 Lisa 的美食字典- 聖誕節 快到了,以前常去The Grove 的推薦與評價
聖誕節 快到了,以前常去The Grove, 因為有很 的聖誕樹和超有気氛的聖誕屋和燈飾。搬來Silvet lake後,發現同一集團的The Americana 更大, ... ... <看更多>
grove字典 在 音樂字典online YouTube翻譯此網頁 - Ddmba 的推薦與評價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例句等釋義,合力籌辦線上企劃——「Tone Online Music Festival」線上串流音樂節—— 由多組本地獨立音樂單位輪流傾力送上精彩演出,仲加 ... ... <看更多>
grove字典 在 [心得] 過門的藝術(上) - 精華區clPianist 的推薦與評價
飄泊的靈魂啊!
你的家在哪兒呢?
你追尋著什麼呢?
Transition
(Ger. Durchgang).
Any passage in a piece or movement which,
rather than having a particular thematic identity of its own,
seems to lead from one well-defined section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bridge passag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subjects
of a movement in SONATA FORM.
It is usually applied to passages in which a modulation
from one key to another is systematically worked out,
though it is also used for sudden changes of tonality,
as well as for passages in which there is a 'modulatory digression'
but no actual key change (Beethoven, Sonata op.111,
second movement, bars 106-30).
JAMES WEBS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這是Grove字典線上板對「過門」(transition)一詞的解釋。
首先會注意到,這東西缺乏自身特定的"thematic identity",
我們也許可理解為,缺乏鮮明的主題或旋律,以構成自身特殊個性。
但是這「自身的個性」(或擬人化而稱為「自我」)是什麼呢?
下面又說"well-defined section"--界定完善的段落,
更以奏鳴曲式為例,將過門與第一、二主題的關係指出來了。
而過門的作用,有時是為了轉調(漸進或突然的),
有時只是亂跑一通罷了(例如他舉的貝多芬例子)。
在此行文中,可看到西方音樂一個基本的意識型態。
它區分了,所謂界定完善、有清楚個性的音樂行進;
以及作為過渡的、串場的、缺乏自我而僅作為附屬功能的音樂行進。
前者說的更清楚一點,就是,調性清楚穩定,
有明顯主題或旋律-最好是簡明可唱和,還有完整問答句結構-的東西,
它是宣稱性、光明性的,吸引聽眾注意的焦點。
後者呢,就是沒有上面這些東西,旋律曖昧難辨,
任務是透過樂理技術,去銜接兩段具不同調性或性格的前者。
前者是主,後者是奴。
這樣的說法,應該要得義忘言。
過門如果寫得精采,還是可以帶給我們很多豐富奇妙的體驗,
而且他自身就有非常獨特的意境,值得去細細品味。
當然,古典音樂重視整體性,每個段落都要放在整體、
放在與其他段落間的關係,來看。所以上面說的獨特意境,
意思並非是脫離了脈絡,而是在脈絡中有了自己的意義與個性,
自成一個重要的構造。
反過來說,那些「完善界定」的段落,也必須與這些橋段互動,
在音樂流的整體中,才真正定義了自身。
有些過門,是樂曲在激情過後,要回復正常心智的過程;
在此,先前的張力與騷動必須漸漸澆熄,調性也要轉回樂章主調。
例如,在《皇帝》協奏曲第一樂章發展部,
樂團與鋼琴的連續附點砲擊之後跟進的音階序列,
一次又一次地下沉再上揚,穿梭往返、開闔收放、漸弱漸低,
以減七和絃為換氣用的停駐點,最後終於往上滑入了,高潮過後的幸福慵懶。
又如,《合唱》交響曲發展部結尾,第一主題以火山噴發之勢狂吼之後。
這段過門,以大提琴上行音階顫音,為扣人心弦的背景;
小提琴和木管以下行音階樂句,漸次地將情緒壓回基本面,即第二主題。
不過,下面要好好品味的兩段過門,綿延之長大,意境之悠遠,
已經超越了功能性的角色,而營造了一種,靈魂的漂流與探索。
或者我們不該再用「過門」來稱呼它,而應把它想像成一種結構性的出軌或漫游。
這效果是透過精采的和聲行進,配合適當音型或動機的運用,來達成的。
第一段是《華德斯坦》奏鳴曲第三樂章輪旋曲。
我們試著用阿勞「找路回家」的隱喻來體會這段音樂。
在熱烈的c小調中段之後,第211~312小節處。它的結構是這樣-
211~222: 輪旋曲A段的四小節民謠主題,奏三次。
這個主題原本是以琶音伴奏柔和的唱出,
在此則是以厚重的和絃做出響亮而乾脆的宣示。
經過c小調的bVI、iv、bII和絃,進入短暫的Db大調。
222~224: 民謠主題的後半段重複了一次。
225~228: 以民謠主題的第三小節這兩個音為動機,奏了四次;
也就是,兩次的Db調V-I終止。
這個進行曲化的節奏,好像餘音繞樑、意猶未盡般的,
要將音樂帶去哪裡呢?
229~250: 切分音進行曲。落寞孤寂地踏著躊躇的腳步。
從Db的I開始,經過五次的四度下行,走到c的I。
當中大三與小三和絃的交錯,是令人心碎但簡單的設計。
251~262: 這裡挑戰著傳統的和聲定義方式。
單看右手的部分,好像是兩個八度跨距的,上下行三和絃琶音;
上行部分有和聲外音的裝飾,聽起來有曲折艱辛之感,
下行則是滑溜順口的,很直接地定義了和聲。
但是,這個兩小節為單位的音串,
每串的起音(也是頂點音)竟然是以半音階漸次上移的。
和聲學裡沒有這種,三和絃的半音階行進吧?
但是,低音部畢竟掌握著和聲定義權,不能讓上述事情真的發生,
它頑固地以民謠節奏敲打著主音、下屬音及正規和絃;
試圖把浪蕩乖離的右手音符拉回來,統整為體制內的和聲行進,
即,六小節為單位的五度下行和聲模進,一路搞到第269小節。
這種搶救的努力畢竟是有限的,
由於右手的和絃太清楚,加上踏板的漿糊效應,
使得這個長大的音串,內部共存著正規和非正規的和聲行進;
其中一個和聲系統的和絃音,可以是另一個系統的和聲外音;
其間到處散佈著小2度不協和音程,
造成一片撲朔迷離、曖昧撩撥的聲響色彩。
262~269: 上面的事情繼續下去,但右手的琶音跨距改成一個八度,
起伏頻率增為兩倍。269小節進入短暫的e調I。
269~278: 這裡的和聲行進終於趨於傳統了,
簡單的三和絃與屬七交錯,從e到c。
右手出現新音型,四小節為一單位;
前半是上行小三分解和絃,有休止符和下鄰音製造喘息和曲折效果;
後半是在屬七和絃上的音階往返。這個音型單位做了兩次半。
279~286: 複雜的和聲遊戲玩夠了,進入一段不耐煩的V-I交替,
暗示要回到正軌了。
287~294: 民謠節奏在pp上鬼鬼祟祟地探頭,好像在問,到底該我了沒?
295~312: 民謠節奏終於以ff屬七和絃奏出,好像在說,
終於看到家了,趕快踏著歸心似箭的腳步走過去吧!
近鄉情怯,晃神了一下,終於以強奏屬七進入了第313小節,
民謠主題以八度音爽快地奏出,再現了輪旋曲A段。
以上,從229~278小節,是一段漫長的自我放逐、試探與追尋,
在曲式上、和聲上都逸出了傳統的結構程序。
251小節起,在左手民謠節奏的腳步上,
右手的高音域十六分音符,就像個瘦小孤單的人兒,
冒著迷路的危險離家出走,在未知的晦暗中摸索、徬徨、跌跌撞撞、流連輾轉。
每一次的推移,都像在問:
這樣可以嗎? 還可以再過去嗎?
我到底在哪裡? 我要去哪裡?
當然流浪是有限度的,最後還是在猶豫與確認的交替中回家了。
接下來要看的是,Grove字典所提到的,貝多芬op.111那段過門。
(待續)
--
以上 唬爛
--
※ 編輯: backhaus 來自: 140.112.230.97 (10/05 00: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