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回娘家囉!
想念風,想念山,想念海;
想念為了共同理想而奮鬥的酸甜苦辣,
想念夥伴們,想念阿文,
想念蘭嶼。
當我訴說著這些風景,
妳/你是否也正懷念起咖希部灣的生活點滴?
沒關係!大家敲碗已久的線上小聚這不就來了✨✨
.
🗣活動:咖希部灣線上小聚
⏰時間:8/14(六)19:30-20:30
📒Google meet 會議室: https://meet.google.com/xhf-hhrq-kkn (代碼:xhf-hhrq-kkn)
👨🏫主持人:阿文><
🧠主題:志工生活點滴
.
Q&A
🙋♂️:沒當過咖希部灣的志工,也可以參加嗎?
🙆♀️:當然可以!!只要有一顆關注環保、喜歡蘭嶼的心,都歡迎任何有興趣的朋友來與我們交流
(也可以當成podcast聽大家聊天xd)
🙋♂️:需要報名費用嗎?
🙅♀️:Of course not!是完全免費的線上活動~
🙋♂️:有參加資格的限制嗎?
🙆♀️:當然沒有啦><只要你喜歡咖希部灣、關心土地,都可以來聊聊天,分享自己的想法!
🙋♂️:如何參加「線上小聚」的活動呢?
🙆♀️:在咖希部灣的Instagram 主頁有活動的google meet 會議室連結。
使用電腦的朋友,直接點開網址即可要求加入
(建議使用Chrome瀏覽器);
使用手機的朋友,可先下載google meet的應用程式,再輸入代碼,或是將會議室連結貼上即可加入。
進入聊天室後,歡迎大家打開鏡頭,感受人與人的交流(不方便也沒關係!);
暫無發言的朋友,可以先關閉麥克風,才能保持線上小聚的最佳品質噢~
🙋♂️:參加「線上小聚」需要準備什麼嗎?
🙆♀️:一個網路順暢的地點,
一台電腦或手機(有耳機更好!);
一個星期六的夜晚,
一顆愉快的心。
.
在家乖乖防疫的同時,也別把自己悶壞了。
別忘了,用身體去感受,用心去對話,
讓我們留一個星期六的夜晚給彼此,
說說話,聊聊天,
在咖希部灣的星空下交會。
好久不見,我們線上見。
#蘭嶼 #蘭嶼日常 #旅人 #環保 #環保愛地球 #環境 #環境問題 #環境保護 #環境教育 #環保♻️ #自己的垃圾自己袋 #咖希部灣 #咖希部灣志工 #kasiboan
google meet沒有鏡頭可以用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30我對孩子成長的一些想法
撇去媽媽需要喘息這件事情不談,我覺得對未來(或者說現在已經看得出趨勢)的教育來說,"社會經驗"會變得比更加珍貴了。
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都有可能透過線上教學和父母的陪伴,達到和學校教育一樣的成果,如果父母有足夠的智慧(和時間心力上的資源),一起學習並投入某事,對親子關係也是好事吧。
但就是團體生活---跟不同背景、不同想法和性格的人相處---的經驗,不是父母用心就可以取代,但那個部分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只有經驗過"家裡的做法",在外面時可能會時常感到驚訝,覺得"我們家不是這樣的""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
就像我小時候第一次去朋友家,看著對方的書櫃問說"這是你全部的書嗎?"因為大概只有三四本跟學校課本而已。
當時的我是家裡的書堆滿書櫃,爸媽也對買書出手大方的孩子,先不說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傲慢,那個年紀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得天獨厚,就單純地,是"我不知道有別的生活方式""我們家裡沒事就會看書,我不知道不是所有家庭都是這樣的。"
所以像那樣跟不同的朋友來往,發現原來大家對待書的看法不同,每個家庭周末選擇的娛樂也不同,對我來說就是"開了眼界"。
這種跟不同的人的接觸,不斷地開展自己的視野,同時也更了解自己的這種過程,就是社會經驗很重要的地方。
即使是成人的我的現在,很多想法和對自己的認識都難免定型,也因為已經有幾十年的社會經驗(就從出門上幼稚園開始算起吧,學校就是一種社會啊),知道自己與其說社交外向,不如說更偏向社恐跟內向型的人,在跟別人見面互動時,有時也會有"發現自己未知的一面"的那種收穫。
對於正在,或者說一直在摸索自己是誰、未來要怎麼走(雖然是無意識的)的孩子來說,這種經驗就是更加重要了。
***
但這種經驗有一種越來越不是理所當然的感覺,在疫情的影響下,家長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裡,以前的孩子理所當然在這個時候都被同儕包圍,接觸不同的孩子並互相認識、也認識自己,現在接觸的人卻可能大幅減少,即使是線上教學發達,那種可以自由退出(下線或關麥關鏡頭)的關係,也跟實際上在同一個物理空間的同儕關係不同。
我不是要說為了社會經驗,爸媽無論再擔心疫情都應該把小孩送出門,我想認識我久一點的人就知道,我不是那種走極端的人,只是想說說我因為疫情這件事情,對我們所處的理所當然的生活,造成得天翻地覆的改變並且帶起了新的潮流,因此對教育、孩子的成長會有什麼改變,的一些想法。
(說真的我也是不想要被誤解,覺得我在批評其他作法或想法,所以一直很少分享自己對教育、教養這類的個人觀點,我相信父母都是在摸索跟思考怎麼對孩子好的,但這個領域因為父母都很焦慮,所以對於別人的不同看法,只是聽到或看見,都可能會產生「是不是在批評指責我做錯了?」的緊張感...)
我只是因為以前專攻的是資訊社會學和文化社會學(不知為何給人我應該是主攻家庭和性別社會學的印象就是了😂)所以很敏感地會注意到,現在這種疫情帶動了新的潮流。
而這讓我覺得,對孩子來說,跟不同的人實際面對面的互動並彼此交流,感受對方的呼吸、身體共同存在一個空間時的那種質量,和"在家不同",也和父母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的人,那種像是開拓視野一樣的相處經驗,未來會更珍貴了。
***
我前陣子很想開google meet也是因為這樣,連我這樣社恐又內省型的性格,都有點覺得,好想跟別人聊聊天,不是嚴肅的議題可能就是日常的瑣事和想法⋯⋯
對於還像海綿一樣在吸收每天的"新的經驗"的孩子,很在意怎麼讓他們擁有足夠豐富的社會互動。
就算不談成長、自我認識、開拓視野這麼嚴肅的事情,我也從送翔妹去上學時,翔看著小朋友在裡面玩的羨慕的眼神,感覺到即使再怎麼內向,七十幾天身邊只有爸媽(多數時間還只有我),還是會想要有別的人陪伴的。
我前幾天在接小孩回家時,遇到久沒見的鄰居太太,也一樣牽兩孩子,四個小孩立刻就在大廳玩了起來(之前孩子們不太熟因為遇到的時間不多),然後我們也是聊個不停,她只是說一句"妳最近怎樣?我覺得疫情真的讓人超緊張的!"我們就話匣子打開關不起來,就在聊媽媽這陣子遇到小孩過敏咳嗽心裡都好抖的事情
沒有任何建設性或許,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是頻頻點頭、拼命贊同對方說的話"媽媽真的太緊張了!疫情真的太折磨了!"但是就是在那樣的交換意見和分享贊否的過程,有種悶在心裡的感覺突然地宣洩而出,覺得"啊原來我不孤單啊~"那種心情....
很希望翔能夠回去上學,然後對著朋友說"一直在家真的好無聊!只有妹妹陪我玩...然後妹妹又不懂事"然後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同感(或沒有)的說"我也是!弟弟更煩!""我覺得還好耶...在家很輕鬆",總之就這樣,對同儕說出自己的心情,自由自在見面交談的日子趕快來...
在那之前,只能往好處想,親子關係的深化也不是壞事,繼續加深我們的羈絆。(還不夠深嗎🤣)
(我這陣子給人很少發表長篇的印象吧,被小孩綁著固然是原因,一部分也是我對於不同想法可能會引戰這件事情越來越猶豫了,有些私事,怕親近的人看見,會不滿意我的想法或意見,有些公事,說真的我又不是很喜歡跟別人爭論...所以感覺找不到那個適合自己該發表什麼的平衡點...)
#但還是可以分享😆
抱歉直接在網頁上寫就懶得用引號⋯⋯每次我都以為我只會寫短短的所以不用太認真編輯(我錯)結果現在看起來標點不對就不太好閱讀😅
google meet沒有鏡頭可以用嗎 在 洪婉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末分享幾個我在教課時的有趣習慣/
最近比較少浮上水面,主要是在忙幾個企業內訓案和一對一教練課,這些案子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疫情影響下,必須做轉型而產生「直播」的需求。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這批學生的直播需求,以「直播銷售」佔比最重,像是:皮件包包、服飾、烘焙食品、農產品、清潔保養品等等。
我要替他們解決的第一個難題,是在零基礎、零經驗的情況下,能夠一個人完成一場直播。第二個難題,是如何在鏡頭前有好的表現。第三個難題,是如何讓直播內容更豐富、更有主題性,加入主題企劃的概念。
我都跟他們說,不論直播的場景是什麼,有兩件事情是他們一定要帶走的,就是「互動感」和「對象感」。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都非常了解,要做好一場銷售,絕對沒問題。
但要做直播,首要第一件事情,就是得認知到,場景(我更喜歡說是「舞台」)是完全不同的,特性不同,所要採取的策略,當然也不同。對,我們得要有策略。
最近也有另一個教練課,是協助學生在「視訊報告」能有好表現,可以克服緊張和不專業感。視訊報告,我也視為直播的一種,所以我們先談心態和心法,接著才談技巧和自我訓練方法。
其實我蠻喜歡一對一和Q A的,因為交流越多,啟發也越多,還能讓我發現一些盲點,優化教學內容。
⏰最後來分享一下,我在教課時的有趣習慣:
1️⃣ 只要狀況允許,我會在我的升降桌教課,全程站立,這使我能夠展現活力、保持專注和注重效率🤓
2️⃣ 我會根據今天使用的視訊會議軟體,是Zoom還是Google meet,來決定今天的妝要畫的好一點,還是簡單就好。有人猜得到為什麼嗎?😜
3️⃣ 一對一時,我更在乎能把事情講清楚,讓對方能夠真的明白,並且有學習到,所以總是超過時間一半…… 可可可惡🤣
很好奇大家在教課/上課/開會時,有沒有什麼有趣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