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的彩色白化》
珊瑚白化是指當珊瑚蟲體內的共生藻離開珊瑚或是失去色素之後,珊瑚逐漸變白的現象。除了全白的珊瑚,有些白化珊瑚有著漂亮的螢光色,螢光綠、螢光黃、粉紅色或是紫藍色,這種彩色白化(colorful bleaching)通常發生在水溫升高較短暫或是較輕微的時候,目前被認為是珊瑚自我保護的機制。
珊瑚和共生藻的關係有點像房東和房客,也有點像工廠老闆和工人,珊瑚提供空間讓共生藻住在珊瑚體內,再把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製造的營養,當作房租收回來。珊瑚所需的營養來源,將近有60-85%都是由共生藻供應的,其餘靠自己用觸手捕捉周圍的浮游生物。
如果珊瑚體內的共生藻因為環境壓力(如水溫過高、水質污染等)等因素而受損或死亡,珊瑚就會把這些不能好好工作的共生藻趕出去,再從海水中重新招募一批體格好又耐操的共生藻入住。如果環境壓力持續太久、沒有共生藻的供養,珊瑚也會慢慢變弱、死亡、最後被其他草皮狀海藻覆蓋。
白化的珊瑚沒有共生藻吸收光線,直接穿透的光線會在珊瑚蟲體內反射和散射,這些強烈的內部光線對共生藻而言是很大的壓力,也不利於珊瑚房東重新招募共生藻入住和工作。因此,有些珊瑚蟲在受到光線中的藍光刺激之後,會在珊瑚蟲表面製造很多螢光色素,目前科學家推測這些螢光色素像是一種防曬機制,可以減少穿透光線造成的壓力,讓共生藻有機會重新入住和增殖。等共生藻逐漸入住之後,共生藻會把藍光吸收掉,少了藍光的訊號,珊瑚蟲也會暫緩螢光色素的製造。
根據過往的文獻紀錄,不同種類的珊瑚發生彩色白化的機率也不同,淺水區常見的軸孔珊瑚、萼柱珊瑚、細枝鹿角珊瑚等種類有較高的機率會發生彩色白化,我們對於彩色白化還不太瞭解,啟動彩色白化的關鍵溫度、調控機制、對水質污染的反應等等,都是科學家很想解開的謎題。
現在全台各地都傳出珊瑚白化的消息,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 Taiwan Coral Bleaching Observation Network 也在各處進行科學觀測,收集珊瑚白化等級和比例等資料,也邀請潛友和公民科學家用相機把珊瑚白化的情況記錄下來。
參考文獻:
1. Coral reefs that glow bright neon during bleaching offer hope for recovery – new study
https://ppt.cc/f7maxx
2. 珊瑚白化分級1-6
https://ppt.cc/fYK86x
#彩色白化 #珊瑚白化 #小琉球 #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 #TWCoralBleaching #colorful_bleaching #coralbleaching
#Taiwan #Liuchiu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