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知多D】益生菌 vs 濕疹?
首先說到濕疹,總是讓人產生一種既無助又無奈的無力感。
唔……暫時姑且撇開中醫不說,在西醫上,難聽一點,濕疹暫時可以說是一種「不治之症」。這就是說,只能醫治,不能根治。
不過人就是這樣,總是不會放過任何一絲希望。
既然如此,人們便可能會嘗試用自己方法治療濕疹當買一個希望。
其中一種希望便是……
益生菌(Probiotics)。
顧名思義,益生菌是「益菌」。
當然既然有益菌,自然有害菌。
對,益菌的其中一個功能主要是跟腸道裡的害菌「搶地盤」,便可能會減少害菌的數量,從而可能會有助預防一些因為細菌感染而誘發的腹瀉,例如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 TD)(俗稱「水土不服」)。
在相當程度上,這是一個「以夷制夷」的策略。
看到這裡,各位看倌可能會感到奇怪:
「咦?藥罐子,你自己不是說了嗎?益生菌不是促進腸道健康嗎?這到底跟濕疹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誠如看倌所言,就算是朋友,說到底,益生菌算是異物,所以便可能是致敏原,反而可能會誘發濕疹,治病不成反致病,不是嗎?
那益生菌跟濕疹到底又有什麼關係?
唔……一般相信益生菌可能會透過抑制Th2細胞(Th2 Cells)(一種輔助型T細胞(Helper T Cells))、增加調節型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 Cells)所協調的免疫反應,調節人體的過敏反應[1],調理人體的免疫系統,改善過敏體質,從而可能會紓緩濕疹的症狀。
至於說到濕疹,常用的益生菌一般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有研究指出這種益生菌可能會減少兒童罹患濕疹的機會。[2]
二、胚芽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有研究指出這種益生菌可能會減輕濕疹的症狀。[3]
不過所謂「三歲定八十」,細菌定植(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時間原來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愈早贏在起跑線,愈容易「調教」人體的免疫系統。[4]
所以益生菌一般較適用於預防嬰兒、兒童的濕疹。
在副作用上,既然稱為益菌,只會有益無害。對吧?
不過跟人一樣,益菌同樣需要「吃貨」為生,在消化的過程裡,便可能會產生氣體,從而可能會誘發胃氣、腹脹。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Rather IA, Bajpai VK, Kumar S, Lim J, Paek WK, Park Y-H. Probiotics and Atopic Dermatitis: An Overview. Front Microbiol. 2016;7:507.
2. Wickens K, Black PN, Stanley TV, et al. A differential effect of 2 probiotics in the prevention of eczema and atopy: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8;122(4):788-94.
3. Han Y, Kim B, Ban J,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JLP133 for the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12;23(7):667-673.
4. Akelma AZ, Biten AA. Probiotics and infantile atopic eczema. Pediatric Health Med Ther. 2015;6:147-151.
atopy過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
「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作為醫生,其中一個難題是說服病人乖乖服藥。很多人總有誤解,覺得可以不服藥就盡量不服,有些更會自行停藥。但原來有不少病症不只是在「發作」時才需服藥,平常也需要靠長效藥物控制病情,減少發作的次數和機會。哮喘藥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哮喘可以說是兒科、呼吸科和家庭醫學科的「bread and butter」。讀書時家庭醫學科要求我們熟讀頭三十種病人最常求診的疾病,哮喘就排第十五位;兒科收症經常有所謂的「喘仔」,一岀現疑似哮喘小病人,兒科醫生都會非常緊張,較嚴重的會直接收到兒科深切治療部,就算病情穩定,兒科醫生都會每數小時主動檢查病人一次。不要以為哮喘只是兒科疾病,成人內科的哮喘病人雖然未至於如此緊急,但我們也要緊密留意病人的血含氧 / 二氧化碳量、精神狀態(血含二氧化碳量高的話會令病人昏昏欲睡甚至昏迷)、是否出現呼吸困難等,一有變化也要考慮尋找深切治療部同事評估。據說鄧麗君也是因哮喘香消玉殞,雖然其突發性令坊間岀現不少揣測,但醫學上來說,哮喘病發的確是可以急速致命的。
哮喘與鼻眼敏感、濕疹並列為同一類「atopy」病症,其中文的翻譯為「特異體質過敏症」(聽起來是有點誇張了),病發是因爲身體對致敏原出現過敏反應。鼻敏感是都市病,問病人有沒有鼻敏感十個有十一個都説有,我也不例外。但到我飼養貓咪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哮喘。其實我的病徵並不明顯,只是晚上睡覺時偶爾會氣喘,深呼吸幾下後覺得胸口有點不舒服。幾晚之後開始每晚入睡前都會咳嗽良久,甚至因此而要坐起身不能入睡。然後我才突然發覺自己原來有可能是哮喘發作了。那一刻我也不敢相信——自己從來都沒有哮喘病史啊!哮喘病人不是一般從小已經開始病發而且用藥的嗎?後來真的頂不住去看醫生配藥,有了氣管舒張劑的幫助,才真的令我藥到病除,我病發的誘因就是跟貓咪一起睡覺,而貓狗毛確實是香港atopic病人的主要致敏原之一。
我比較幸運,只需要長備短效氣管舒張劑於睡房櫃内,每次睡覺開始有喘不過氣的先兆,就大力吸幾下噴霧,之後就能有一覺好眠(而我是個不乖的病人,仍然跟貓咪同睡)。但是如果病人哮喘病情未受控,就可能需要使用長效藥物控制病情。原來藍色的短效氣管舒張劑雖然好用,但只是治標不治本,有文獻指出如果病人只在病發才使用短效氣管舒張劑,長遠會令氣管繼續發炎,增加發作次數甚至死亡風險。對於哮喘病人長遠的治療目的,就是希望減少這些「救命噴霧」的使用次數。哮喘病人或許留意到,每次覆診「都係問果幾句問題」。其實醫生問診主要透過幾項準則判定病人目前的治療是否恰當,除了早晚發作的情況和病發對病人日常生活的影響,還有一項正是患者使用「救命噴霧」的次數。如果一星期用多於兩次或者一年用多於兩支藍色噴霧,都是病情控制不佳的指標,這時候或許就需要定時使用長效哮喘藥。
問題就是,病人往往會問「醫生,我無事可唔可以唔用藥?」所謂長效噴霧藥,一般只需每天噴一至兩次,其實並不是想像中麻煩,但病人抗拒服藥的原因卻不止於此。大家都知道長效哮喘藥含有類固醇,而絕大多數病人都對類固醇的感覺是「可免則免」。但正因為哮喘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使用類固醇才是對症下藥,能夠減少氣管發炎,也減低發作機會和其對肺部功能的影響。可能因為門診沒有足夠的時間每位病人慢慢解釋吧,而大家對類固醇也有根深蒂固的想法,所以收症時多問幾句,有時會發現病人並沒有乖乖跟隨醫囑使用長效藥物,並因此病發入院。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盡量在短短的問症時間多説幾句解說病因和藥理,希望病人了解後能心服口服地根據藥方服藥。不止一次解說後病人恍然大悟,我也心底裡默默希望他們能好好控制病情,減少發作,減少入院。「治未病」是中醫的概念,但在西方醫學,我們同樣覺得定時服用長效藥物以減少發作的機會,一定比發作後住院再緊急處理來得好。
其實不只是哮喘藥,很多藥物都沒有即時的可見效用,但正是有不同研究發現藥物能大大阻止不堪設想的後果,我們才會叫病人長期服用。乙型肝炎藥可以減少肝癌出現、精神科藥物要長期服用才能減少病情轉差和住院、降血壓藥物能減少出血性中風⋯⋯每次見到病人因為沒有好好服藥而病發,我都非常心痛,同時也告訴自己應該要更好的做好科普教育。絕大多數病人都希望自己的病情好轉,要病人接受長期服藥不能「斷尾」,不是那麽容易,也需要更多唇舌説服病人接受。奈何在公立醫院,我們只能分配不多的時間予各個病人,可能未能詳細解釋服用長期藥物的好處或必要性。希望透過這個專頁的科普教育文章,可以補充在公立醫療系統裏醫護只能匆匆見病人的不足,讓曾經有問過這個問題的讀者得到解答。
atopy過敏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哮喘並非想像中的輕鬆
在日常問診的時候,不難發現很多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長期咳嗽問題。
有些病人小時候有哮喘,每當換季或做運動時需要用到一些藥物減輕呼吸困難,但長大後便漸漸穩定下來。但有些病人卻未必那麼幸運,哮喘病情一直以來都未曾好過,仍然常常受哮喘困擾。
那麼,到底什麼是哮喘?跟一般感冒的咳嗽有什麼分別?
哮喘是是過敏鐵三角(Atopy)的其中一員
1. 哮喘(Asthma)
2. 鼻敏感(Allergic Rhinitis)
3.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哮喘大部分都是因過敏反應而產生免疫細胞和因子,例如Eosinophil, interleukin-4 and 5和IgE等,令呼吸道肌肉收縮和氣管收窄,導致呼吸困難的徵狀。過敏原因很多,可以是天氣轉變、常見的花粉、塵蟎和化妝品等等。
長期不受控的哮喘可引致呼吸道慢性炎症,長遠可引致呼吸道組織變異而令哮喘狀況惡況而不受控制,令藥物的效果變差。所以於哮喘早期時盡快治療和良好的長期控制便極為重要。
在香港,不少人都對哮喘認識不深,很多都把早期或慢性哮喘的徵狀當作是一般天氣轉變或小感冒去處理。但這樣是無法長遠控制好病情的。
跟大眾固有印象不同的是,常見哮喘徵狀並不只是咳嗽;胸口痛、喘嗚(Wheezing)、呼吸困難或過速、半夜咳醒或睡眠質素偏差、運動時體能不佳而動輒要停下來休息喘氣等都是常見的徵狀。
那麼,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患有哮喘?這種情況下便要諮詢醫生的意見,如有需要便會安排進行肺功能測試,如結果是呼吸道受阻而在使用藥物後有改善的話,便很可能有哮喘的問題。
一般來說,哮喘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
1. Short Acting Beta-2 Receptor Agonist(SABA)
2. Short 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 (SAMA)
3. Long Acting Beta-2 Agonist (LABA)
4. Long 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 (LAMA)
5.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
6. Leukotriene Antagonist
這些藥物對哮喘到底有什麼功效?而什麼人應為用什麼藥物控制?
首先你需要先諮詢醫生再進行肺功能測試,判斷是否有氣道受阻(Airway obstruction)或氣管抽搐(Bronchospasm)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亦可透過氣管擴張劑(bronchodilator)減輕從而改善肺功能。
幾十年前哮喘來來去去都是靠俗稱為藍色噴霧的短效氣管擴張劑(SABA)例如salbutamol。一般來說輕度哮喘的確可以靠SABA在有徵狀時,例如換季、做運動或過敏時減輕徵狀令生活不致太受影響。然而研究發現高達七成的哮喘病人並未能良好的控制哮喘徵狀。[1][2]
很多人都以為哮喘只需要發作時吸一吸氣管擴張劑便會好,但其實如果是中等至嚴重級別的哮喘,單靠短效氣管擴張劑並不能完全控制。SABA亦非沒有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為心跳過速,當病人病情不穩需要不斷使用SABA時,便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1. 心跳過速至不適或頭痛
2. 生活質素被哮喘徵狀嚴重影響,例如半夜咳醒需要吸SABA或未能進行運動,因休息不足而經常疲累
3. 哮喘從根本上並未受到控制,長期炎症和過敏反應令氣道組織變異,導致哮喘持續惡化
因此近年愈來愈多新型藥物能提供長久的哮喘控制。當中以吸入性類固醇(ICS)和長效氣管擴張劑(LABA)最為革命性的發展。
吸入性類固醇針對身體因過敏反應所產生導致炎症和氣管收縮的問題,透過壓抑過敏和炎症而紓緩徵狀同時減少長期過敏發炎引致的氣道組織變異。
長效氣管擴張劑例如Salmeterol和Formoterol,跟短效最大的分別是,長效一天只要噴一至兩次,短效在中等至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每數小時噴上6次甚至更頻密,頻密地使用氣管擴張劑增加了副作用的產生和生活質素的影響。
傳統長效氣管擴張劑能產生長效藥力紓緩氣管收縮、咳嗽和呼吸困難的徵狀,務求達到改善生活質素,讓患者不用半夜醒來或日間經常要停下來吸SABA。近年更有新一代Ultra Long Acting beta2-agonist例如vilanterol,從而達至更穩定和長效的徵狀紓緩。
令人無奈的是,哮喘可以說是一場長期的戰爭,當你日以繼夜夜以繼日要噴氣管擴張劑時,不少患者都會感到無助令大家久而久之不再跟足醫生或藥劑師建議,間中不適才噴一下,令病情未能得到良好控制。
因此,另一個革命性的改變便是combined inhaler,近年不少吸入性哮喘藥物均為混合式,吸一次等於吸了兩種藥物,例如大家可能都見過的Fluticasone/Sameterol和Budesonide/Formoterol。較新的有超長效混合藥物,藥效可持續12-24小時,例如Fluticasone/Vilanterol。這些混合式藥物大大減少病人每天需要使用吸入器的次數,令更多病人更願意持續的使用,
最後想提提大家,使用吸入式噴劑的技巧非常重要,研究發現不少患者技巧欠佳令不少藥物只噴在口內無法成功到達氣管內[3]。近年不少新型吸入式device有特別設計改善這問題,由於種類太多,強烈建議你諮詢你的家庭醫生、護士或藥劑師建議以及讓醫護人員評估你的使用技巧。
視乎患者的臨床狀況,一些病人只需要間中用到SABA;一些病人需要用到SABA+SAMA;嚴重點的病人需要用到SABA+LABA+ICS;醫生可能建議病人使用不同的combination以控制哮喘,所以患有哮喘的話,請務必定期與家庭醫生跟進。
*新型藥物如生物製劑(IgE-inhibitor或Eosinophil Inhibitor或IL-4/5 Inhibitor)由於太複雜的關係便不在此講解,留待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Reference
[1] Woodcock A, et al. (2017) Effectiveness of fluticasone furoate plus vilanterol on asthma control in clinical practice: an open-label, parallel 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2] Martyn R Partridge et al (2006).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asthma patients on regular maintenance therapy: the INSPIRE study. BMC Pulm Med.
[3] Lia Jahedi, et al (2017). Inhaler Technique in Asthma: How Does It Relate to Patients' Preference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ir Inhaler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and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atopy過敏 在 過敏症缺少營養素?鼻炎、濕疹、皮疹的營養,柏格醫生Dr Berg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